達真堪布:如何增強專注力?
問:上師在這次極樂法會開示中講到成就的根本之一是專注力,請問上師,如何增強專注力?
上師回答: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信心是成就的根本。這種專注力主要講的是禪定功夫,這點很重要。有禪定功夫,智慧自然就會生起來。而且在禪定中生起的智慧都是本具的,也是真正的智慧。這樣一切煩惱都會自然消除,這點很重要。但是信心是要培養(yǎng)的,不是隨便就會有的,這是第一。第二、信心不是每個人都具足的。有的人有信心,但是信心不足;有的人有信心,但是信心不定。有的起初很有信心,但是不穩(wěn)定,易動搖,這說明當時生起的信心并不是從明理中產(chǎn)生的,所以不能太盲目地去信什么。要是盲目地去信的話,這種信心是不穩(wěn)定的,因為這種信心不是真正的從明理中產(chǎn)生的,所以這不算什么功德,也不是加持的來源。
佛法的根本是覺和迷。盲目地信,還是迷,迷還是凡夫,就不好了。覺是智慧。在覺悟的狀態(tài)中,繼而明理地信,這是好的,正確的。所以信心是要培養(yǎng)的。那怎樣培養(yǎng)信心?要多了解佛法,多思維佛法所宣講的內(nèi)容,去領(lǐng)悟,去體會,這樣信心慢慢就會增長,逐漸會圓滿,這時才可以確定為堅定的信心,才可以稱為具足的信心。信心是要培養(yǎng)的,要多了解,多思維,多領(lǐng)會,去體會,這樣信心就會增長,最后才會具足。信心具足了,一切功德會當下圓滿。有了具足的信心才會得到加持,這個加持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種宇宙的能量,力量不可衡量的。當你真正得到加持的時候,你的功德就會顯現(xiàn)。
專注力也可以說是禪定的功夫,也是要修煉的。這種定不是誰都具有的,因為我們內(nèi)心不夠堅定,做什么或念什么都不夠?qū)W?,很多時候心不在焉。我們經(jīng)常講,聞法時,是身在聞法的行列中,心卻不在,心已經(jīng)跑了。包括我們上座也是,外表上看,坐的很像樣,但就是一個空的軀殼,他的神識或說是意識已經(jīng)跑了,想別的事情去了,心和身不一致了。
不一致指身在禪定,但心沒有在禪定,心在散亂,跑了。包括我們上早晚課時,應(yīng)該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心應(yīng)該進入狀態(tài)。要這樣要求自己。也許會有不同程度的進入,不同程度的相應(yīng),但是心必須在這里。
早晚課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它的含義,你心在這里,心就在當下。這樣我們上早晚課就有功德,有意義了,這才是真正的修煉。我們上早晚課本身,就是修煉禪定功夫,若是我們能如理如法地修煉,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會自然顯現(xiàn),所以,表里如一很重要。
心是最重要的,若是你表面上做得再好,口頭上念得再流利,但心不到位,就沒有太大意義,內(nèi)心深處不可能有改變,不會提高境界。所以這都需要培養(yǎng)。培養(yǎng)信心,修煉禪定的功夫。修煉禪定,不是一下子就有信心,不是一下子就有禪定。專注很重要,但要慢慢修煉,最后才能真正專注。
以前我跟隨一位老喇嘛念誦,是一頁一頁地念,他要求我們念一頁,心就收回五次。心肯定會經(jīng)常跑,但是你要知道,出去了就收回來。剛開始時,收回五次有點困難,那么,能收回來一次或兩次也可以,慢慢五次,慢慢十次,最后念一頁都不會跑念,這樣就練出來了。
剛開始時一次、兩次能收回來,然后再增加到三次、四次,再增加到五次、六次,再增加到七次、八次……這樣慢慢就不跑念了,這時的修煉可能就差不多了。就要這樣修煉,這樣培養(yǎng),沒有一舉成功就做到的。
一兩次能收回來也可以,再增加到三四次或五六次,甚至更多……這樣逐漸的,念頭就不再跑了,此時也差不多了。就要這樣不斷地修煉和培養(yǎng)。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期望一口吃個胖子。
曾經(jīng)有個公案,有一位修行的老喇嘛,他觀察自己的念頭,每當出現(xiàn)一個惡的念頭時,就放一顆黑豆,每當出現(xiàn)一個善的念頭時,就放一顆白豆。剛開始都是黑豆,幾乎沒有白豆,但是他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因為僅僅發(fā)現(xiàn)和覺察并沒有用,還要改正,修煉就是改正的過程。到最后全是白豆,沒有黑豆了,這個時候他基本上成就了。就要這樣修煉。
我們修行都是馬馬虎虎的,早晚課只是一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觀察過心,也沒有向內(nèi)觀,心有沒有跑,跑到哪里了,根本不知道。我們修行為什么沒有進步?原因就在這里。
剛開始心肯定會跑,但是你要及時收回來,可我們根本沒有去內(nèi)觀。
培養(yǎng)信心也是如此。每天、每個小時不斷地培養(yǎng),慢慢就有穩(wěn)固的信心了。
培養(yǎng)信心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有時思維一些信心的功德和利益,有時思維一些甚深的道理或真理,這樣信心自然就能增長。
禪定也要依靠具體地修煉,慢慢地就能練出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