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徐孫銘:達摩禪與般舟三昧

居士人物 2024-09-21 13:32

一、達摩禪之貢獻

達摩禪對于早期中國禪宗建立的貢獻,大體有三:第一,以《楞伽經》和二人四行論為立宗之旨?!独阗そ洝芬苑鹫Z心晶為篇名,即以直指如來心地為宗旨。蘇軾《楞伽經后記》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晶。蔣之奇為蘇拭書《楞伽經》作序說: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人。此亦佛與禪并傳,而玄與義俱付也。佛與禪并傳,玄與義俱付,正是以《楞伽》傳宗的達摩禪之宗旨。第二,以壁觀為獨特的修持法門。《景德傳燈錄》說:達摩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只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人道。這種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即是達摩禪法之一大特色。第三,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師徒口耳相傳為傳授方祛。慧可種種說心性理道未契,師只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慧可曰:我已息諸緣。師曰:莫不成斷滅去否?曰:不成斷滅。師曰:何以驗之,云不斷滅?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師曰:此是諸佛所傳心印,更無疑也。(同上)這種師徒授受,不依靠文字語言,只憑自心了了常知的證悟,就是達摩傳宗的主要方法。嵩山少林寺正以達摩祖師禪的誕生地為主要特色,在中國禪宗史上寫下最早、且又最富于傳奇色彩的光輝一頁。

二、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異

達摩禪究竟與《般舟三昧經》的禪法有無聯(lián)系?筆者認為,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且多相近、相通之處。

《般舟三昧經》又稱《十方現(xiàn)在佛悉在前立定經》,異譯為《跋陂菩薩經》。是阿彌陀經典中的最早文獻,凈土三經的最早先驅。般舟三昧作為禪定的一個法門,主要講在特定的時間內(七天七夜或九十天)經行不息,除用食外,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念佛而見十方現(xiàn)在佛站立面前。這種以《般舟三昧經》為主要經典,以口念阿彌陀佛而修禪定的法門,即叫般舟三昧,也可以叫念佛禪。此經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后左右編纂,流行中土者,前后有七個譯本,以支婁迦讖于后漢靈帝光和二年(179)10月8日于洛陽譯出的《般舟三昧經》最有價值。

般舟三昧法門與達摩禪主要區(qū)別有三點:

第一,般舟三昧強調念佛而修禪定,達摩禪則主張壁觀而修定《般舟三昧經》說:

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shù)蒙浲臃饑媚罘鸸实每杖?,如是為念佛。以念佛作為得空三昧的助緣,達到生阿彌陀佛國之目的。而達摩禪則以壁觀而修定,即《景德傳燈錄》所載心如墻壁,可以人道。達摩人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時人不解其意,稱其禪法為面壁婆羅門。他通過凝住壁觀,而悟凡圣等一、與理冥符、寂然無為,證悟此心即佛。雖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見佛,達摩禪以壁觀而悟自心是佛,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而悟人之途徑則有區(qū)別。

第二,般舟三昧主張有相觀想,達摩禪主張四念處的無相觀想《般舟三昧經》說:菩薩當作是念:諸佛悉在前立,當具足念諸佛端正,悉欲逮見一一想復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三昧必須從有相觀想人手,通過念佛觀想諸佛立在面前,見到諸佛妙相莊嚴,同時又不執(zhí)著于有相;還說:一者自觀身、觀他人身。自觀身、觀他人身者,本無身;二者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者,本無痛癢;三者自觀意、觀他人意。自觀意、觀他人意者,本無意;四者自觀法、觀他人法。自觀法、觀他人法者,本無法。這四種觀法(觀自身他人身、自他痛癢、自意他人意、自法他人法),即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以慧觀的力量,使心安住于道法上,使正而不邪。而達摩禪則注重四念處的無相觀想,尤其是通過會心、悟心而求安心,也就是覓心不可得,而悟無常、苦、無我、不凈,從而得到解脫。

第三,般舟三昧以見佛為最高境界,達摩禪則以無所見為其精髓《般舟三昧經》說: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修此定而見佛是最高境界。當然,《經》中也反復叮嚀,見佛也不應執(zhí)著,菩薩見佛不當著。而達摩禪更以無所見為見作為最高境界。《景德傳燈錄》載:達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

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禮拜后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這個關于修禪境界對話的傳說,實際上把修祖師禪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對于文字不離不執(zhí);第二層次,突破禪關而頓悟;第三層次,無一法可得;第四層次,會心微笑。這顯然是以無所見、無所得、無所悟為頓悟的最高境界。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在修禪定的途徑和方法、觀想是否有相、修定以什么境界為高這三個方面,般舟三昧與達摩禪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正因為如此,傳為達摩所作的《少室六門集》第二《破相論》即排斥稱名念佛說: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zhí)相求理,終無是處。達摩之時念佛禪尚處于胚胎之中,這不可能是達摩的思想,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達摩禪與般舟三昧的差異,它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三、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從根本上講達摩禪與般舟三昧(念佛禪)是一致的。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

第一,達摩禪的理人與念佛三昧的無所著之一致二人四行,被教內外公認為是達摩的正統(tǒng)思想。其中二人的理人說: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人也。達摩禪雖然不主張有相觀想,但也不排斥經教。它借助經教,通過一心專注地觀想的凝住壁觀,達到與道冥符,寂然無為的境界,這與般舟三昧(念佛禪)是殊途同歸的。般舟三昧雖然作有相觀想,但經中反復強調不著于相:菩薩見佛、不當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當著。何以故?著者為燒身。見佛但當念其功德,當索摩訶衍。菩薩于三昧中不當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之所以不應當執(zhí)著于相,是因為緣起性空之故:一切法本無所有,念有,因著;無有,反言有,亦著。(同上)《佛印品》第十六還連續(xù)以19個無的佛印來否定對于有相、有求的執(zhí)著。何等為佛???所識不當行,無所念、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愿、無所向生、無所適、無所生、無所有、無所取、無所顧、無所往、無所得、無所有、無所結、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中??梢姡_摩禪之寂然無為的理人與般舟三昧的無所著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對觀想的主體以及作為觀想對象的客體之否定。

第二,達摩禪的行人與般舟三昧修四事的一致性達摩二人四行論,其中行人即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報冤行,又作報怨行,即對于苦、窮、冤、害都能甘心忍受,無怨無悔。隨緣行,對于順境、逆境、喜樂、得失,不喜不憂,隨緣而行。無所求行,即舍棄一切,無所執(zhí)著,包括舍棄自身,安心無為。稱法行,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這都是針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脫法門。般舟三昧主張:用念佛故得空三昧,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xiàn)在諸佛悉在前立。又主張持四事疾得三昧:菩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斷愛欲;三者如法行;四者無所貪生,是為四。菩薩疾得是三昧。這四事中,如法行相當于達摩禪的稱法行;無所貪生,相當于無所求行;斷愛欲相當于隨緣行;不信余道以及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若有罵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懈,則與報怨行相近??梢?,達摩四行與般舟三昧四事是大體一致,非常相近的。

第三,達摩覓心了不可得與般舟三昧是法無所有,本無相通達摩之高足慧可心未寧,請求師安心,師教慧可將心來,慧可終于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隨機即授以安心法門。這與《般舟三昧經》是法無所有,本無說:佛本無是法,無所因。何以故?本空無所有,各各行法念,是法中無所取,是法無所著。如空等甚清凈;是法人所想,了無所有;無所有,是法假所因者,空寂耳,如泥洹,是法無所有,本無;是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人本無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遠。(同上)這種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如此而來,如此而去,本來如此,尋覓而不可得的如來法門,就是用般若智慧來觀照人生以求解脫的禪定法門,也即以般若智慧來指導修持禪定,以慧修定,以定發(fā)慧,定慧雙修。達摩禪與般舟三昧的念佛禪就是在般若智慧上統(tǒng)一、融通起來了。

四、達摩禪與般舟三昧統(tǒng)一之必然性

1.歷史必然性達摩禪是對依教修心禪(包括念佛禪)的繼承和發(fā)展。在達摩禪傳人中土前后,中土禪法主要是依教修心禪,大體分為四種:安般禪、五門禪、念佛禪、實相禪。(1)安般禪,又名數(shù)息禪,為漢魏晉初修禪定之禪法,以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陰持人經》等經典為代表,主要傳播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毗曇學和禪定理論,重點在數(shù)息修禪。(2)五門禪,即依佛陀密譯《五門禪法要略》而修五停觀(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數(shù)息觀、大乘念佛觀)之禪法。(3)念佛禪:即為修習禪定而念佛的法門。以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為主要經典,弘揚不坐不臥,長行念佛,而見諸佛立在面前的念佛三昧。道安以前,有僧顯禪師在禪定中親見彌陀,往生凈土。道安法師修安般禪,后又稱彌勒名,誓生兜率。所以念佛禪在慧遠前已有萌芽?;圻h則創(chuàng)廬山白蓮社。開禪凈一致之風。(4)實相禪:即依《般若》、《法華》修空觀、《實相觀》之禪法?;畚?、慧思、智頡諸師相承,立中道實相禪,即從一境而觀空、假、中的三諦實相。智頡創(chuàng)弘禪法,集一切禪法之大成。這四種禪法都是依經典而修禪,故稱依教修心禪。它們都離不開如來佛典,故稱如來禪,不同于師徒授受,不立文字的祖師禪。達摩禪是既不立文字,又不離文字,,既強調師徒授受,口耳相傳,又不絕對排斥經教。達摩付囑二祖慧可法語說: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④這說明達摩是繼承中土所傳的經教以及依教修心禪,而創(chuàng)立著重以《楞伽經佛語心品》傳宗的祖師禪的獨立法門。它與有相觀想的般舟三昧并非絕對排斥,而是同中有異,殊途同歸的,其歸宿即以般若智慧指導禪定,定慧雙修的。正因為如此,后世在弘揚達摩禪過程中,雖然間或也有禪、凈相排斥的偏差,但其主流卻是禪凈一致,相互融通的。寶志甚至稱達摩為傳佛心印觀音圣人。這是從以般若智慧融合禪凈而立論的。

2.終極目的之統(tǒng)一佛法不論何種法門,都是佛為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設的解脫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致。虛云和尚說:自佛教東來,各宗踵興,法法皆可了生死。永嘉云:

了則業(yè)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了與未了,行者一揆,殊途同歸,何容措論!。達摩禪與般舟三昧的念佛禪也是如此,它們密切聯(lián)系,在《楞伽師資記》記載的道信法門中即可見其端倪。道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

《菩薩戒法》一本,及制《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段氖庹f般若經》明確指出:欲人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隨佛方便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道信弘傳達摩禪,以

《楞伽經》傳宗,又依《文殊說般若經》把系心一佛,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與修禪定結合起來。即是針對有緣根熟者與凡夫的不同根機而言的。

達摩禪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及神秀)弘傳以后,更重視與般舟三昧(念佛禪)的融合,唐南岳懷讓禪師(677744)曾往嵩岳拜謁老安禪師,后師事曹溪慧能,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勰軋A寂后,懷讓往衡岳,止于觀音臺,救助僧玄出獄。由此而得救苦觀音之號。懷讓以禪師而得觀音之號,可見當時禪院的觀音信仰亦甚盛行?!端胃呱畟髁暥U篇》第三之四載唐釋恒政(約757843)問道于嵩少,后以蜃蛤之中現(xiàn)菩薩形的機緣,由終南山人內說法,說服唐文宗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同上)。他以習禪的禪師而說服皇帝于寺院廣立觀音像,亦可見公元8~9世紀時禪、凈合流之一斑,這說明由于眾生根機不同,頓悟自身即佛畢竟是少數(shù),而大多數(shù)鈍根之人則需借助佛之信仰(包括觀音信仰)而悟人。觀音信仰人數(shù)大大增加,就說明了這種需要之迫切。

3.自力與他力統(tǒng)一之必然性唐末五代社會激烈動蕩,人民災難深重,人們更趨于把自力與他力結合起來而求解脫。五代末宋初之永明延壽(905975)禪師禮德韶國師為師,盛弘法眼宗。他會通禪教,融人凈密,綜合折衷,會相歸性。他每日每夜作108件佛事,如受持神咒、念佛凈業(yè)、禮佛、坐禪、說法等。清世宗《御前萬善同歸集》說延壽一身而兼念佛、持咒、坐禪等。延壽認為:當今末法,現(xiàn)是五濁惡世,自行難圓,他力易就,唯有凈土一門;可通人路e,主張融通禪凈,歸于凈土。他論禪凈合一,有一句名言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e認為學禪兼修凈土,不僅相輔相成,而且如虎添翼,可以為人師,也可以成佛作祖。

北宋曹洞宗僧長蘆清了(10911152),出家后先隨丹霞子淳習禪,后參學于山西、河南等地,隨即于長蘆山(今屬江蘇儀征)、四明補陀、福州普峰、杭州徑山等處住持,所倡禪法,為禪、凈、教各宗合一;又作《凈土集》,倡導念佛法門,在北宋末年、南宋初深有影響。

元代中峰明本(12631323)禪師,24歲從天日山原妙習禪,晚居大覺正等禪寺,1296年原妙圓寂后,明本即游歷皖山、廬山、金陵等地,并于廬州弁山、平江雁蕩山結庵傳禪,后回天目山為原妙守塔,又北上少林寺,于中佳山等地游方結庵,把各處建造的茅庵稱為幻住。他擅長于詩文,有《懷凈土詩》108首等。他力辟禪凈分離的觀點,說:學者不識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謂禪自禪,凈土自凈土。殊不知參禪要了生死,而念佛也要了生死。原夫生死無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見本性,則生死不待遣而遣矣。生死既遣,則禪云乎哉,凈土云乎哉?e他在了悟生死、洞見本性的根本目的上把禪凈統(tǒng)一起來了。

自力與他力的統(tǒng)一,這在中峰明本之徒天如惟則(1276~?)《凈土或問》中有深刻的認識。他批評一些排斥凈土的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摩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凈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又批評某些修凈土者,自疑參禪與念佛不同e,認為把參禪者憑自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與念佛者憑他力達西方凈土兩者對立起來。是不對的。參禪見性成佛,即是見本性彌陀,念佛達西方凈土,即唯心凈土,本性彌陀,唯心凈土,豈有不同哉!

明代智旭大師(15991655)撰《靈峰宗論》,說念佛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俱念三種念法。他說:念自佛在觀現(xiàn)前一念介爾之心,橫遍豎窮,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自然具足,與三世佛平等無二。如此觀察,功深力到,得豁破無明,頓人秘藏;念他佛者,以彌陀果德莊嚴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門,或念實相,總名為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知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托彼果上依正,顯自身之理智,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議,而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議。是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報果與圓因,稱理而映發(fā)。這是對自力、他力辯證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他還教人但念彌陀佛,即名無上深妙禪。明清時受記于紫柏禪師的法雨(仲光)于禪堂外另辟念佛堂,都是堅持自力與他力結合、禪凈雙修的路數(shù)。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1862-1940)撰《念佛三昧》,主張把念佛與觀想結合起來。他還在自力、他力結合中,強調他力。他說: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yè)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yè)者,帶業(yè)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范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yè)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傊?,達摩禪與般舟三昧之融通統(tǒng)一,后世逐漸演變?yōu)槎U宗與凈土的統(tǒng)一、宗門與教下的統(tǒng)一、禪定與念佛的統(tǒng)一。其內在必然性,主要在以般若智慧為指導,以慧修定,以定發(fā)慧,定慧雙修。它在于啟發(fā)上根利器與鈍根凡夫的不同根性,同趨解脫法門,共了生死大事;在于以自力與他力相結合,得增上緣,奔菩提道。從這一觀點出發(fā),我們對于歷史上的頓悟、漸悟之爭,禪與凈對立的弊端,就比較容易認識,對于當今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包括禪宗、凈土宗的弘傳、發(fā)展,顯教與密教的融通,乃至中國佛教在世界上再度輝煌,都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1994年1月22日,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凈慧大師在和法國友人對話中,有一段話談到禪宗與凈土、自力與他力的關系,十分當機。他說:

這里(指法國)原來的亞洲僑民信仰凈土的占多數(shù),而對歐洲人傳教,我覺得禪宗更能適應他們的根器。因為歐洲人原來的信仰主要是他力信仰,象天主的恩寵、上帝的接引。凈土宗也屬于他力信仰。當然,它們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但一時恐怕難以區(qū)分開。所以讓歐洲人一下子轉為凈土信仰比較難。相反,禪是自力信仰,由天主教或者基督教轉變?yōu)榱硪环N信仰,一定要與原來的信仰有所不同,才能滿足心靈上提高的需要。禪符合這種心理需求。禪以因果為基礎,在道德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禪定修養(yǎng),才能真正達到解放人類自身的目的。

愿達摩禪與般舟三昧在當今的解放人類自身的慧業(yè)中更發(fā)揚光大。

(原載《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更新于:7個月前

評論

看人妻仑乱A级毛片| 被春药女高潮抽搐喷水视频| 无码av一区二区大桥久未| 男人的下面进女人的下面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国产高清第一区第二区第一页 | 91午夜福利1000集| 老熟女被大鸡巴干|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好爽轻点太大了太深了视频|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久久久久九九九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裸体视频全免费| 日本免费暖暖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88综合天堂| 亚洲综合网伊人中文| 久久综合娱乐中文网| 国产欧美洲中文字幕床上| 中文字幕在线观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 欧美 日韩 黄片| 猛哥操女人B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k影| 欧美 日韩 激情 在线| 日韩美女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 国产日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大鸡吧操小逼| 精华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无码社区在线观看| 夜夜38亚洲综合网| 精华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 肏亚洲女人小骚逼|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91秦先生全集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