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梁乃崇:《圓覺經(jīng)》講座 五

居士人物 2024-11-01 11:58

《圓覺經(jīng)》講座(五)/20100710

主講:智崇上師

時間:2010年7月10日

地點:臺北科技大學(xué)綜合科館第一演講廳

紀(jì)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李明慧、羊憶玫

大家好,我們來看《圓覺經(jīng)》〈彌勒品第五〉。

我們都知道,彌勒菩薩是釋迦佛之后的下一位佛,祂現(xiàn)在還是菩薩,據(jù)說要五十六億年祂才會成佛。這是一個說法,佛世界的說法是很多的,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一種說法,還有其他很多種的說法。那么,大家就會問:到底哪一個說法是對的?我的回答是:每一個都是對的!

我們看經(jīng)文〈彌勒品第五〉。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fù)重隨輪轉(zhuǎn)境界,起循環(huán)見?!弧?/p>

先來解說這一段?!赣谑菑浝掌兴_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每篇經(jīng)文都有這一段,在前面幾品我們已經(jīng)講解過了,就是彌勒菩薩坐在大眾當(dāng)中,從座位站起來,到佛的足前頂禮,頂禮之后,順時鐘繞著佛走了三圈,走完了以后再「長跪叉手」。所謂長跪,就是單膝著地的跪下來,不是雙膝著地,另外一只手,叉手,就是碰到地上,這個時候才發(fā)言。

「大悲世尊」,就是稱呼釋迦牟尼佛?!复蟊雷穑V為菩薩開秘密藏」彌勒菩薩說:世尊?。∧鸀槠兴_講了很多秘密,告訴我們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令諸大眾深悟輪回」使得大家對輪回,都有深刻的體悟,深刻的了解;「分別邪正」能夠分辨在輪回里面,哪一些是正見、哪一些是邪見。

「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能夠給末法時期的眾生,有不恐懼的、正確的見解。道眼,就是正確的看法、正確的見解。「于大涅槃生決定信」,對于涅槃產(chǎn)生真正的相信,要去接受?!笩o復(fù)重隨輪回境界,起循環(huán)見?!?不會再不斷的重復(fù)、停留在輪回的境界當(dāng)中?!钙鹧h(huán)見」循環(huán)就是一直在重復(fù),這個重復(fù)也就是輪回。就是不會再生起這種循環(huán)的、輪回的見解。任何生滅、任何往復(fù)、任何來回,都是循環(huán)見、輪回見,就都不會再起這樣的循環(huán)見了。

所謂「循環(huán)見」,也可以說是分別的見解,用我們比較熟悉的話,就是邏輯思惟。所有的邏輯思惟都是循環(huán)見,這些循環(huán)見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我們所謂的邏輯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然后又怎么樣,一直這樣推演下去,這都是循環(huán)見。所以,識心的運作模式,用「循環(huán)見」就把它概括了。我們常常都會認(rèn)為自己很會思惟,很有邏輯,還以為自己很高明;其實這些都是輪回見,都是識心的、輪回的見解。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應(yīng)該這樣、不應(yīng)該那樣;應(yīng)該那樣、不應(yīng)該這樣。」不斷的在那里「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然后又常常用這個應(yīng)該或不應(yīng)該去看別人,去框別人:「你這樣子是應(yīng)該的、你那樣子是不應(yīng)該的?!谷缓笕ピu斷別人、要求別人。很多人常常會這樣做,但是,他就是不要求自己。也有人是這樣去要求自己,沒有去要求別人,但是他會要求自己。

不管你是去要求別人、或是要求自己,這樣做,都很痛苦的。你要求別人就是別人痛苦,你要求自己就是自己痛苦,同樣都很痛苦。這些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就是「循環(huán)見」。

所以彌勒菩薩說,如果世尊您給了我們眾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這樣我們就不會停留在輪回的境界當(dāng)中,不會產(chǎn)生輪回的見解。這個意思就是,世尊給了我們這些好處、幫助。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dāng)斷輪回根本?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dāng)設(shè)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p>

接著又說:「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梗瑥浝掌兴_說,如果有菩薩、還有末世的眾生,他想要到佛世界去一游;「如來大寂滅?!?,那就是佛的世界,大寂滅海,也可以說,就是大涅槃。如果想要到佛世界去,到如來大寂滅海去游歷的話,「云何當(dāng)斷輪回根本?」怎么樣可以把輪回的根本斷掉?輪回的根本沒有斷掉,是不可能去如來大寂滅海的。所以祂這里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子把輪回的根本斷掉。

「于諸輪回,有幾種性?」在輪回里面有幾類?有哪幾類?「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如果要修佛的菩提,也就是要去如來大寂滅海游歷,有幾等差別?有幾種?「回入塵勞,當(dāng)設(shè)幾種教化方便」,回入,就是回到凡塵以及勞苦的這個塵世間,進(jìn)到這個凡塵的世間,「當(dāng)設(shè)幾種教化方便?」要教導(dǎo)在凡塵中的眾生,方法有幾種?意思就是可以教導(dǎo)眾生、度眾生的方法有幾種?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清凈,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惯@樣子做、這樣子教化,可以讓一切修行的菩薩,以及末法時期的眾生,「慧目肅清」慧目就是見解,就是他的見解是清凈的。「照曜心鏡」他的心境是明朗的,就像鏡子一樣是干凈的,上面沒有塵埃;他的心就像清凈的鏡子一樣,是清楚明白的。「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能夠了解如來的無上知見;知與見,就是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彌勒菩薩講完了以后五體投地,就是做大禮拜,連續(xù)做了三次。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眾生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qū)嵪?,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粫r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候世尊就回答祂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指彌勒菩薩,你們「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能夠為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如來深奧的、秘密的、微妙的道理,能夠替眾生問這么好的問題;「永斷輪回」讓他們可以永斷輪回,然后「心悟?qū)嵪唷?,心能夠悟到真實的相貌?/p>

我們本來說相都是虛的、是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幻的;可是在虛幻的相里面,它是有真實的相。并不是說,所有的相都是虛幻的,所以相里面就沒有真實的相。在這些相當(dāng)中是有真實的相,這個真實的相,你要達(dá)到的話,你的心要有體悟,才能夠在虛幻的相當(dāng)中,悟出真實的相。這個真實的相還是被知的,但是它是實相。也就是說,永斷輪回以后,你就能夠「心悟?qū)嵪唷?,體悟真實的相。

「具無生忍」具有無生忍這樣的深度、或者是程度、或者是境界。「無生忍」是什么呢?就是無生,沒有生,你能夠承受得了,這就是「無生忍」。所以「無生忍」也可以說是一種「定」,就是定得很深,深到什么程度?深到無生!就是沒有生,所有的生都沒有了,就是無生。這個「無生忍」,要到什么程度才到呢?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八地菩薩就是達(dá)到「無生忍」。也可以說,你的定力達(dá)到「無生忍」的時候,你就是八地菩薩,也就是不動地了。

我們知道,不動地菩薩這里,時間就沒有了,到這個地方是沒有時間的,所以祂會感覺到不動。當(dāng)?shù)k感覺所有一切都不動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沒有時間,不會有時間的。也可以說,你覺得還有時間,就沒有到無生忍,就是還沒有證無生忍。你能夠證無生忍,達(dá)到無生忍的話,就是你已經(jīng)超越了時間,就是八地菩薩。所以世尊說,希望使得末世的眾生,能夠「永斷輪回,心悟?qū)嵪?,具無生忍?!灌福@是個很高的程度。

「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你們現(xiàn)在好好的聽,我為你說?!笍浝掌兴_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就很高興的來接受佛的教導(dǎo),大眾也安靜下來聽講。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p>

世尊在第一句話就是告訴大家,輪回怎么產(chǎn)生的。祂說,所有的一切眾生,「從無始際」從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的,就是找不到那個開始的起點,這個就是「無始際」。當(dāng)然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的那個時候開始的。像我們?yōu)樾『⒆又v故事,一開始都是說: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王子怎樣怎樣,差不多就像這個意思。

很早很早以前,由于眾生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很簡單吧!輪回怎么來的呢?原來是因為有恩愛、貪欲。我們現(xiàn)在當(dāng)然有恩愛貪欲,而這些恩愛貪欲不是現(xiàn)在才有,是早就有了,無始以前就有了。有了這個恩愛貪欲,就有輪回,輪回就來了。也可以說,恩愛貪欲跟輪回可以劃上等號。輪回是什么?就是恩愛貪欲。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dāng)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p>

「若諸世界」就是在所有的一切世界里面,「一切種性」一切眾生的種類,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濕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他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他們都是因為淫欲而有了生命。沒有淫欲,哪來生命?這就是所謂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所有的生命現(xiàn)象都是這樣。

生命里面有卵生,像鳥、雞、蛇、龜,他們都是生蛋的;生出蛋來,然后蛋再孵化出小生命,新的生命,這就是卵生。

胎生,就像哺乳類動物,他們是生出一個小baby,小baby是直接生出來,不是經(jīng)過蛋再孵化出來的。其實胎生還是有卵的,只不過先在子宮里面孵化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這是卵生、那是胎生。其實你仔細(xì)分辨,卵生和胎生,他們是相關(guān)連的。

濕生,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在很潮濕的地方會生出很多的霉菌、細(xì)菌,這種就是濕生。我們可以把濕生,類比到我們現(xiàn)在的分類法,就好像有些細(xì)菌自己會分裂;比如說像乳酸菌,我們把它放在牛奶里面,它就變成優(yōu)格了。這種就是濕生,就是細(xì)胞分裂,這樣就產(chǎn)生出來了。

化生,就像天人,我要到什么地方去,一變,就在那邊出現(xiàn)了,那就是化生。只要一個心念:我要到那邊去,一下就在那邊變出來了,這就是化生。這樣子的話,好像很有神通,其實在胎生里面也有。胎生的時候,我們說精子進(jìn)入卵子,這個還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靈魂進(jìn)去。那個靈魂進(jìn)去,就是化進(jìn)去啊,跟這個化生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把這「一切種性」分成四類,但是你仔細(xì)去了解這四類,其實是相關(guān)的、相通的。所以世尊說,他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都是跟淫欲有關(guān)的,都是靠了淫欲才得到這個生命的,沒有淫欲,得不到這個生命。所以,各位得到了現(xiàn)在的這個生命,皆是因淫欲而得的。

那大家會想:「嗯,胎生和卵生,我們說這里面有淫欲,可是化生、濕生,這里面怎么會有淫欲???」有啊,像人要投胎的話,他怎么投胎的?他投胎的時候,就是看見他的父母在交合的時候,他喜歡父親的,進(jìn)去了,以后就變女生;喜歡母親的,進(jìn)去了,以后就變男生,就這樣子化生的呀。他的靈魂要進(jìn)去的時候,在化生的那個當(dāng)下,是有喜歡、是有淫欲的。所以「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都是這樣子。你要投胎就是有淫欲,所以「而正性命」而得到這一個生命,生命就是這么得來的。

「當(dāng)知輪回,愛為根本。」所謂輪回,最根本的就是愛,愛是輪回的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因為有欲望,就助發(fā)了愛心。我們說愛性,其實就是愛心;就是增長愛心?!甘枪誓芰钌老嗬m(xù)。」所以能夠使得生命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是我們比較喜歡聽的,「生死相續(xù)」比較正確,真實的狀況就是會生、會死,不斷的生生死死?!甘枪誓芰钌老嗬m(xù)」就是生命能夠不斷的延續(xù)下來。生命能夠生死相續(xù),這個狀況就是輪回。所以生命要能夠一直延續(xù)下去,要有動力,那個動力是什么呢?就是欲望,淫欲和愛心,就是這個淫欲和愛心來推動的。所以你看,我們不是都很有愛心嗎,這個愛心才能夠推動生命,才能夠把生命一直繁衍、延續(xù)下去。

「欲因愛生」欲是因為愛而生出來的,「命因欲有」命是因為有欲望才有的,所以最根本的就是愛。這個愛,生出了欲,欲又生出了生命,是這樣一個關(guān)連?!副娚鷲勖梗m然愛生出欲,欲又生出命,但是我們對這個命還是很愛的,非常的愛命。愛命「還依欲本」,你為什么會愛這個命呢?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欲,所以才愛命,才愛這個生命的?!笎塾麨橐颉箰塾窃?,「愛命為果」愛命就是果。欲,能夠生出這個命,所以欲是因;命,是你得到的生命,這個是果。那么,你去愛欲的話,是在愛因;你去愛命的話,是在愛果,是這么一個關(guān)連。

這一段世尊對生命、愛欲的描述,其實就是真實的狀況,我們不就是這樣嗎!只不過我們自己好像不太愿意承認(rèn)是這樣子,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我們總會想象,以為這里面好像還有更高深的東西,還有更神秘的、更神圣的內(nèi)涵。雖然以上所講都是再平實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對于這個平實不過的、真實的狀況,心里面總還是會期待,期待里面有更深奧的神秘性。什么神秘呢?就是認(rèn)為,我們的愛,是很神秘的、也是很神圣的。但是祂這邊的內(nèi)容,把這個部分說得很平凡,神秘性都不見了。

我們再來看,「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復(fù)現(xiàn)天人?!?/p>

「由于欲境」,「欲境」就是欲望,由于我們對欲望所面臨的真實狀況;「起諸違順」有些是讓我們滿意的,有些是讓我們不滿意的,這就是「起諸違順」。所謂「違順」,譬如說,你的欲望是有一個對象你喜歡他,可是他不喜歡你,那么你所面臨的這個狀況,就不順啦。你達(dá)不到你喜歡的這個愿望,這個就是違背了,跟你的心愿、你的欲望、你的欲求是相反的,這就是「違」?!疙槨故鞘裁??你喜歡他,他也喜歡你,一拍即合,這就是「順」。

「境背愛心」境就是所出現(xiàn)的、真實的、事實的狀況,如果所出現(xiàn)的狀況,跟你的愛心是違背的、是反的,譬如你喜歡他,他不喜歡你,甚至討厭你?!付骷怠褂谑浅鸷?、怨怒、嫉妒就都生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過、都碰到過的呀!

因此就「造種種業(yè)」,因為仇恨、怨怒了,所以會做出一些泄恨的、報復(fù)的舉動,反正是去傷害對方,這就是「造種種業(yè)」。因為達(dá)不到目的,所以就就打人、罵人、糾纏騷擾,甚至潑硫酸,很多事情都出現(xiàn),這就是「造種種業(yè)」;因為你有了很多行動,身口意三業(yè)都會發(fā)動,你就是在制造種種業(yè)。

「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這個時候你就得到惡報啦,造了惡業(yè)就有惡報,那就掉到地獄、餓鬼道去了。這邊的地獄、餓鬼,不是一定要死掉了才掉到餓鬼道、地獄道,不一定這樣;還沒有死掉,你就會受到很多痛苦,受到很多折磨,那就是地獄餓鬼的狀況出現(xiàn)啦。說起來好像很平常,但每天都看得見的,就是這樣子啊。

接下來,「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復(fù)現(xiàn)天人?!惯@個時候就知道,這個欲,欲望、貪欲、淫欲啊,是令人厭惡的、不好的;所以「愛厭業(yè)道」,對于這些有業(yè)的,像是生了瞋恨、嫉妒的心,都是因為有所欲求而產(chǎn)生的;這個時候,對于有惡業(yè)的這些事情,就開始不要了?!笎蹍挕咕褪遣灰?,不喜歡了、就不要了。

所以就開始做什么呢?「舍惡樂善」把惡業(yè)舍掉,樂于去做善業(yè)。這就是我們講的身、口、意這三業(yè),有十善、有十惡,這個時候就舍去十惡,去行十善。于是「復(fù)現(xiàn)天人」你的命又變好了,變成天人,升天啦。不見得是死掉去升天,而是你的生活就變好了、和諧了、幸福了、快樂了。這也是我們??吹降?,這樣子的事情,我們天天也都看得到。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圣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p>

接下來,「又知諸愛可厭惡故」,這個時候也才曉得,唉呀,所有的這些問題,原來它的根源都是從愛出來的,這個愛是要不得的,是可厭惡的,不能要的。這時候就要「棄愛樂舍」,要把愛舍掉。是什么都舍,也愿意舍,十惡也舍,十善也舍,凡是會有業(yè)的都舍棄不要。這就是「棄愛樂舍」,開始就是這樣做;你雖然把愛丟掉不要,「還滋愛本」,其實還是在滋養(yǎng)愛的根本,并沒有脫掉,并沒有超越。雖然努力這么做,但還是在滋養(yǎng)愛的根本,并沒有真正把愛舍掉。

前面那個「復(fù)現(xiàn)天人」,他們「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他們把愛真正舍掉了嗎?沒有呀,他們這樣子做也沒有舍掉。所以他就更進(jìn)一步來修,「棄愛樂舍」是更進(jìn)一步的修行了。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喔,這個時候他又知道,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愛這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愛?!钢T愛」就是各式各樣的愛,都是問題呀,愛本身就是一個可厭惡的、可惡的;所以就「棄愛」把愛丟掉,不要有愛;「樂舍」,樂于施舍。但這樣子做,「還滋愛本」還是舍不掉愛,還是在滋養(yǎng)了那個愛的根本,并沒有把愛舍掉。

做到這樣就呈現(xiàn)什么狀況呢?「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那就會變成有為增上善果。比天人還要高一點的天,就是天界還有更高一層的天界,這樣子的話,就成為有為增上善果,是有進(jìn)步的。但是呢,「皆輪回故」還是在輪回中。因為愛的根本,還是沒有消掉,沒有解掉。這樣子的天界,是真的有啊!我們曉得欲界天,他們就是沒有舍,「復(fù)現(xiàn)天人」就是到欲界天的。像「增上善果」的話,就超過了欲界,可能在色界,可能在無色界,就是天界的更高層。

也不是所有的色界和無色界都是「棄愛樂舍」這個狀況,但有一個天界,他們真的是這樣子,在那里是不可以談戀愛的。那里面有仙人也有仙女,但是不可以談戀愛,談戀愛就是犯天條,會被打下來,打到十八層地獄去。忌談戀愛是那一界天的戒律,即所謂的天條。在那個地方談戀愛,就是犯了天條,然后會被罰下來,有沒有這樣子的人???有喔,很多。

還有一些道教的道觀、廟,他們供的那個仙或者神,就是這種天界的。有些談戀愛的人搞不清楚,到那邊去問:「我們的戀愛,好還是不好???」你到那邊問就糟糕了,一問就被拆散了。去求那種天界的神保佑,你是不能求愛情的,因為他們是「棄愛樂舍」的,所以是不能求戀愛的事;你去求的話,那就結(jié)束了。以前我就知道,很多人說:「奇怪,去那邊求過的人都失敗?!咕陀羞@種天,去這種廟,拜這種天的神的話,結(jié)局就是這樣。

「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圣道?!顾约词钩尸F(xiàn)了有為增上善果,仍然不能成為能夠脫離輪回的一個方法,不是圣道?!甘枪时娚撋?,免諸輪回」,所以「眾生欲脫生死」,要想能夠了生脫死,「免諸輪回」,能夠離開輪回、不再輪回了,要怎么辦呢?「先斷貪欲,及除愛渴?!?你就要先把你的貪欲,包括淫欲,以及「愛渴」 對愛的渴求,先要把它斷掉才行。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p>

「善男子!」當(dāng)然就是稱呼彌勒菩薩,「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菩薩祂要入世間的,這個世間是什么?就是輪回,就是生死輪回的世界。祂入到這個生死輪回的世間,祂怎么做的?「非愛為本」祂不是用愛作為基礎(chǔ)的,「但以慈悲令彼舍愛」祂是用慈悲來替代了愛,把愛舍掉了,拿慈悲來替代,祂是這樣子做的?!讣僦T貪欲,而入生死。」祂要入生死,還是要假借貪欲和淫欲,才能夠進(jìn)入生死輪回的世間。祂如果不假借貪欲和淫欲,進(jìn)不了這個世間的。所以祂是「假諸」,就是借用的,而不是祂自己有的。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祂是拿慈悲來取代了愛?!溉糁T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 祂說,假如末世的一切的眾生,能夠舍掉欲望以及憎愛,「永斷輪回」把輪回斷掉了,「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他要的是如來的圓覺境界,就是大陀羅尼門,圓覺的大陀羅尼門,要這樣子的境界?!赣谇鍍粜谋愕瞄_悟」這個時候,他的清凈心就開悟了。

那么我現(xiàn)在要問一個問題,「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先到這里。再來「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好到這里。這里跟前面那個增上善果,有什么不同?看不出來呀,這個地方,只是換一些文字來說嘛,跟那個增上善果,「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這兩個不是一樣嗎?還滋愛本?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在文字上,看不出來有什么不一樣,只是祂變了另外的文字來說。

就文字上面來看,是沒有什么不一樣。那是什么地方不一樣呢?我覺得關(guān)鍵點是:「于清凈心便得開悟」這個地方,重點在這里,這是關(guān)鍵點。如果他能夠做到,「于清凈心便得開悟」,他的清凈心開悟出來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說,他沒有「還滋愛本」,他就真的超脫出來了、超越了,他才能夠永斷輪回,也就是能夠把諸欲及瞋愛都消除、舍去。所以我也不會同意,換一個名詞,就是慈悲,就不是愛了。誰曉得你那個慈悲跟愛,一樣還是不一樣?誰曉得?你自己也不見得曉得??!換一個名詞就會不一樣嗎?真正的重點還是在「于清凈心便得開悟」,這是真正的重點。但是這個地方又說不出來。

我們再看下面,「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fā)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xiàn)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xù)諸生死?!?/p>

接著世尊開始回答另外的問題?!干颇凶樱∫磺斜娚?,由本貪欲,發(fā)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祂說:一切眾生,由于他的貪、他的欲,「發(fā)揮無明」就生出了無明。那么從這個無明,就顯出了五種不同的種性,就是輪回的種類。最前面不是有問嗎?眾生「有幾種性」?祂這邊就先告訴你,有五種?!敢蓝N障而現(xiàn)深淺?!挂纼煞N障礙而顯出這五種種類,五個種性的深淺。

「云何二障?」是哪兩種障礙呢?「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一種障礙就是理上的障礙,就是理論上的、了解性的障礙。那種障礙是障什么呢?障正知見,就會障礙住你的正知正見。理上不通的話,對你的理解和了解這方面,是會有障礙的,這就是理障,障正知見。

「二者事障,續(xù)諸生死?!沽硗庖环N是事實的障礙,就是真實的事情、事實上的障礙,而不是了解上的障礙。那這個事障會有什么問題呢?因為有事實的障礙,就會「續(xù)諸生死」,延續(xù)你的生死,把你的生死輪回延續(xù)下來,這就是事障。那我們想,好像這個事障比較大,理障比較小一點吧!事實上理障也很大,兩者的障礙都很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p>

「云何五性?」 哪五種種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谷绻@兩種障礙都有,理障也有、事障也有,這個樣子就叫未成佛。還沒有成佛,意思就是眾生,好聽一點就叫未成佛。這是第一個種性。

第二種是什么呢?「若諸眾生永舍貪欲」他把貪欲舍掉了,在什么地方舍掉呢?就是事實上,他做到了「先除事障」,但「未斷理障」,理上面他還是不清不楚、不了解,可是在實踐上面,他把貪欲舍掉了。這樣「但能悟入聲聞、緣覺」境界,這樣子就能夠修到聲聞乘和緣覺乘喔,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住在菩薩境界。這是第二個種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dāng)發(fā)愿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谷绻軌虬讯辖y(tǒng)統(tǒng)解決了,理障和事障全都解決了,「即能悟入菩薩境界」那么就能進(jìn)入菩薩境界。這是第三個種性。

「若事理二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前面那個是二障已伏,已經(jīng)把這二障控制住了,「伏」 的意思是把它控制住了。那么接著,「事理二障」 永遠(yuǎn)把它斷滅了、完全沒有了,這樣的話就是進(jìn)入佛的境界,就是「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就是如來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xí)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p>

世尊說,一切眾生皆可以證到圓覺境界,如果你遇到了善知識,「依彼」就是依照善知識所作的「因地法行」,就是在因地上面怎么修行,「爾時修習(xí)」就照他那樣子修。這樣子修的時候「便有頓漸」,有的時候是頓修的、有的時候是漸修的,就會有這種頓、漸的差別?!溉粲鋈鐏頍o上菩提正修行路」如果你遇到了如來的無上菩提的正修行路,那么「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共徽撃愕母魇谴笫切?,都會成佛,也就是「皆證圓覺」。不過,你修行的過程,有的是頓的、有的是漸的,會有這種差別。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p>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眾生雖然是求善知識,但是遇到「邪見者,未得正悟」,遇到了見解不對的、錯的人,那么就沒有得到正確的體悟。這樣子的眾生,「則名外道種性」就是外道種性。這個外道種性,說是「邪師過謬,非眾生咎」不是眾生的問題,是那個老師不好的關(guān)系;不過這是說給眾生聽的,其實兩方面都有關(guān)系;真正來說的話,兩方面都有關(guān)系的。

好,這樣子就有這五種差別。這五種差別,我們看:未成佛、聲聞和緣覺、菩薩、佛、外道種性,這五種。輪回里面有這五種,同時也說明了五種修行的方法,顯示了教化的方便,也有這樣五種。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fā)未悟,乃至示現(xiàn)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愿力?!?/p>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菩薩都是以這個大悲心,也就是慈悲心,假借貪欲「入諸世間」,入到這個世間來。入這個世間做什么呢?「開發(fā)未悟」就是把那些未悟的眾生,讓他們也能夠悟?!改酥潦粳F(xiàn)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顾云兴_會變成各種樣子,以各式各樣的形象,生活在你身旁,就是「示現(xiàn)種種形相」。

但是祂不會說「我是菩薩、我是佛,現(xiàn)在你們都來看,菩薩現(xiàn)什么樣子給你們看?!共皇?,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祂就在你身旁,跟你一樣,「與其同事」就是跟你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工作,就是你周遭的人。祂就變成你周遭的各式各樣的人,然后,現(xiàn)出了逆的、順的境界,讓你感受到。意思就是:跟你處得好或跟你處得不好,什么狀況都有;讓你吃虧上當(dāng)也有、讓你得心應(yīng)手也有;順的也有、逆的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就呈現(xiàn)在你周圍。所以,你看你周圍的人,不是讓你覺得憤恨不平,就是讓你心生歡喜,這兩種就是「逆順境界」,就在你周遭。我們不要以為周遭都是眾生,可能有人就是菩薩也不一定喔!

「化令成佛」祂做這些事情做什么呢?就是想要把你化成佛。所以你不要以為,讓你歡喜的人就是菩薩化現(xiàn),讓你討厭的人就不是。讓你討厭的人,說不定也是菩薩的化現(xiàn)。祂不管怎么化現(xiàn),都是要幫助你成佛。祂們能夠這樣子做「皆依無始清凈愿力」,能夠這樣子做菩薩,祂們靠的是什么做動力?就是「無始清凈愿力」,全都是靠愿力。

講到無始清凈愿力,那就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就開始了的愿力。這種清凈愿力有理由嗎?什么理由都沒有,就是沒理由,有理由的話就不算清凈愿力了。所以一講到這個清凈愿力,就什么理由都沒有的,也沒有根據(jù),就是源源不絕的這么生出來了。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dāng)發(fā)菩薩清凈大愿,應(yīng)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愿修行,漸斷諸障,障盡愿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yán)域?!?/p>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dāng)發(fā)菩薩清凈大愿,」你如果想要得到這個大圓覺,「起增上心」,希望能夠做得很好,你就要發(fā)「菩薩清凈大愿」。為什么要發(fā)「菩薩清凈大愿」?因為你一發(fā)了菩薩清凈大愿,那個無始清凈愿力就出來了;你不發(fā),它不會出來。只要你心里發(fā)了這個菩薩清凈大愿,莫名其妙的,那個無始清凈愿力就出來了。

所以你想要修行的話,重要的就是要發(fā)愿,要把這個菩薩的清凈大愿發(fā)出來。你發(fā)愿的時候,「應(yīng)作是言」應(yīng)該這么說。等于這個就是你的誓詞,發(fā)愿的誓詞:「愿我今者」愿我現(xiàn)在,「住佛圓覺」能夠住在佛的圓覺境界,「求善知識」希望能夠遇到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做外道,也不要去做聲聞緣覺。你看,把聲聞緣覺看得那么低,那是不要的,等同于外道。

「依愿修行」依菩薩大愿修行,「漸斷諸障」把那些理障和事障漸漸的斷掉,「障盡愿滿」,這些障礙除掉了、除干凈了,菩薩大愿就會圓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這樣就到了法界的、解脫的清凈法殿了?!附饷撉鍍舴ǖ睢咕褪切蕹闪耍褪恰缸》饒A覺」,就是「證大圓覺妙莊嚴(yán)域」,就是證到了大圓覺的、妙莊嚴(yán)的境界,這就是修到了、修成了。

好,下面是偈。「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dāng)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愿,示現(xiàn)入生死?,F(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弧?/p>

這個偈子是世尊說,彌勒你要知道,一切諸眾生,他得不到大解脫,皆由于貪欲的緣故,才墮落于生死輪回之中。若能斷憎愛以及貪、瞋、癡,也不論你屬于五種差別中的哪一種,「皆得成佛道」都會成佛的。「二障永消滅」理障、事障把它永遠(yuǎn)消滅了,然后求善知識,得到正確的體悟,再隨順你的菩薩大愿,「依止大涅槃」希望能夠達(dá)到大涅槃?!甘街T菩薩,皆以大悲愿」十方菩薩皆以這個無始的、清凈的大悲愿力,「示現(xiàn)入生死」進(jìn)入這個生死輪回?!脯F(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你勤于把這個對愛的看法斷除,「愛見」就是對于愛的見解、看法,把愛見斷除了,「便歸大圓覺」這樣便達(dá)到了大圓覺。

好,這一段就講完了。

下面,我要講一些這陣子以來我自己修行的心得。我在準(zhǔn)備要講這一品的時候,是非常困惑的。因為按照經(jīng)文里面所講的這個部分,是要怎么修呢?就是要把貪欲、愛見,消除、斷除,以慈悲心來取代愛心,這樣子做的話才對,就能夠脫離輪回,入大圓覺,也就是入解脫門。這樣子的過程,我完全做到了。

但是經(jīng)過這段時間,我知道,我現(xiàn)在是要學(xué)怎么出菩提路。所謂出菩提路,就是入生死輪回;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再來進(jìn)入這個生死輪回。

就在前幾天,我剛剛學(xué)會「什么是愛」,喔,原來愛是這樣子,我懂了。以前我還不懂的時候,我是不能講愛的。在《零極限》里面有四句話──「對不起」「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其中,「我愛你」這一句,我一講就會起雞皮疙瘩;我可以說慈悲,可以說感恩,但是就是不能說「我愛你」,一說「我愛你」就不對勁。后來,我懂了這個所謂的愛,就發(fā)現(xiàn)愛跟慈悲,只是名稱上不一樣,在最根本的地方,它們是一樣的。在外相上面,它們是不一樣的,愈有相它們就愈不一樣,愈到無相的部分,它們是一樣的。我說我懂的,不是指無相的部分,無相的部分我早就懂了。

我現(xiàn)在所懂的是那個有相的愛,知道愛跟慈悲是不一樣,有它的獨特之處。但是我并不以為那是可惡的相、要舍棄的東西,那不是需要舍棄的。但是我以前真的把它舍棄掉了,因為把它舍棄了,所以現(xiàn)在入到這個世間,常常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以前「我愛你」這話我是不能說的,一說就會不對勁,我也不曉得哪里不對勁,反正就是不對勁。但自從我懂了這個愛以后,再說「我愛你」,一點都沒有不對勁,一點都沒有。我反而覺得,唉,要把愛去除掉、把它丟掉,怎么是教人這樣子的方式來修呢?不但要教人這樣修,甚至還有一個天界是專門這樣修的,不這樣修就是犯天條。怎么會是這樣呢!

不過,現(xiàn)在我把這個問題解掉了,因為這是階段性的問題,在某一個階段的時候,是要照這樣做的。我們世間的修行者,大家是要照這樣修的。我是已經(jīng)做完了,超越了,然后要再修另外一個階段,才覺得這個地方有矛盾。我也在想,佛菩薩他們?yōu)槭裁床幌染椭v清楚呢?后來想,也不能講清楚,因為你還沒有到這個程度,講給你聽,你還是不會清楚。所以,這是階段性的問題,到我現(xiàn)在這個階段,我自己知道,這個愛,它就不是問題。

為什么不是問題呢?因為到圓覺境界,生死輪回本身不是問題,它不是障礙,它跟大涅槃是融合為一的。我們講的這個大圓覺,生死輪回跟大涅槃是融成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大圓覺。當(dāng)你還沒有到這樣的程度,有的時候就會用一個名詞,叫做大涅槃,大涅槃就是跟生死輪回沒有融在一起,是分開的。因為修行者在每一個階段會不一樣,要把那些階段的狀況,讓人有一個清楚的輪廓上的了解,就必須把一些名詞分割出來,這樣在說明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現(xiàn)在是在哪個階段。

當(dāng)你們還沒有修到我這個階段,聽我這個階段的人講的這些話,你會錯亂的,會讓你們混亂,沒有好處,所以我也不可以把我這個階段的話,講給你們聽。當(dāng)你們這個階段做完了,要進(jìn)入另一個階段的時候,才會告訴你另外那個階段需要聽的、需要學(xué)的東西。只不過我剛剛換到另外一個階段(出菩提路),又要回到我已經(jīng)不去做的、但是要教你們進(jìn)入的階段(入解脫門),講你們可以聽的話,那么,我心里面就在打架。因為它們在打架,所以我很難過,就覺得我該怎么講呢?不會講了。因為對我而言,我是在講假話,在騙你們。

后來,我知道這不是講假話,因為我之前也是聽這樣子的話,照這樣子修,而且都把它做到了。做到了就是還有一個缺點,什么缺點呢?《零極限》中的「我愛你」那一句不能講。不能講是因為內(nèi)心對愛的了解有偏頗,才會有那樣的反應(yīng)。這個偏頗,現(xiàn)在我自己把它解掉了,學(xué)到了:「啊,原來愛是這樣子!」這時再說「我愛你」,就一點偏頗都沒有了。

這時候我看到經(jīng)典里面,正好要講這一段,我想,唉呀,我以前這樣做,以為修得很好,原來還是有偏頗。像增上善果的天界的那些天人,祂們也以為祂們自己很有成就,其實只不過增上善果而已。

現(xiàn)在,我看到這一段,彌勒菩薩要教大家學(xué)的這個東西,其實還不究竟,后面還有要修的階段。當(dāng)回頭來看這一段的時候,這樣子的修法,也是我過去完全都做到的,原來還是這么不足。我心里面就會想:那就不要做這些虛工嘛!后來了解了,不是這樣的,程度不到做不了,是無法做的,不可能跳過去的,是要真實的修了以后,你才能夠做下一步。這也就是今天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講,是這樣子。

本來這個秘密不應(yīng)該告訴你們的,但我還是講了。因為我認(rèn)為,你們知道了也好。像我的話,因為事先沒有人教我,我做到了,對于出菩提路就是一個障礙。其實照這個修法這樣修下去,入解脫門是OK的,但是要出菩提路的話,它是會變成障礙。但是我現(xiàn)在把這個講破了,當(dāng)你們修到了以后,在出菩提路的時候,就不會成為障礙。我把它講出來,對你們會有幫助。不過,這是我自以為的好處,是不是真的這樣,我也不知道。

這一個部分,我自以為這樣子講了出來會對大家很好。不過釋迦佛祂認(rèn)為我是耍小孩子脾氣,只喜歡講自己心里喜歡的東西,對于我不喜歡的東西就不想講,這樣子是耍小孩子脾氣。我聽聽覺得也有點道理,比較成熟一點的話,應(yīng)該不是這樣子,應(yīng)該是應(yīng)聽者的需要而講的,不是應(yīng)自己的喜好而講,成熟一點應(yīng)該是這樣才對。我很喜歡依自己的喜好而講,這樣子的脾氣,還要修練。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

【現(xiàn)場問答】

問:照〈彌勒品〉的教法去實行,人類是否會滅種?

師:應(yīng)該不會。因為祂的教法里面還有什么呢,就是要菩薩「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所以就滅不了種。

問:如何對境不起憎愛?

師:對境心不起憎愛,就是把憎愛斷除,就不起了。

問:如何觸而不染?

師:你知道的東西,就是去觸及了,去碰到了;但是你觸及了以后,你對這個觸及,所知、所感、沒有執(zhí)著。只要不執(zhí)著,就不會染上,會染上都是因為執(zhí)著。

問:為何除事障只能悟入聲聞緣覺?

師:這個問題問得不錯,因為你除事障,好像我事情都做到了,怎么還只是聲聞緣覺?為什么一定要把理障也做到了,才能夠進(jìn)入菩薩境界?因為你做任何事,你所做到的都是局部的;你不管怎么做,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你身旁的、你面臨的局部的事情。所以,你在做到的時候,你的心是沒有辦法擴散的,沒有辦法擴大,擴散,滲透出去,是沒有辦法的。

只有在了解上、在理解上的障礙消除了,你的心才能夠擴大出去,才能夠滲透出去。所以理障沒有消除,只有事障完成了,你只是在局部的小地方做到,它不會擴散出去。要如何把你的事障消除的這個境界擴散出去呢?只有把理障消除,你的心就打開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就無量無邊的擴散,擴散到法界,滲透到各個層面,這是靠理障的消除才能夠達(dá)到的。所以除事障只能悟入聲聞緣覺,原因在這里。

這個心有多大?心,其實自性就是你的心,這個是小的,你還有一個更大的心,是法性。聲聞緣覺他們就是沒有辦法突破自性,進(jìn)不了法性,或者進(jìn)法性只進(jìn)一點點,沒有辦法進(jìn)得無量無邊,而且要透徹,透徹到底。

問:什么時候可以遇到「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的修行者?

師:你現(xiàn)在不是遇到了嗎!

問:告子曰:「食色性也」如何解釋?

師:不需要解釋呀,食色性,人的本性呀,貪欲呀,就是你本來就有的嘛,你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一致的呀。

問:有恩愛貪欲,故有輪回;這個恩是不是感恩的恩?

師:這個是恩情的恩。

問:有欲助發(fā)愛性,欲因愛生,請問是先有欲,還是先有愛?

師:都可能。但是欲和愛是不一樣的,是不同的。有人是會把這兩個變成一樣,愛和欲是一體的,這也可以做到。至于哪一個先、哪一個后,都可能。有些人可能是先有愛才有欲,有的人是先有欲才有愛,不是大家都一樣。

問:輪回,愛為根本,博愛可行否?可以結(jié)婚嗎?

師:可以啊,當(dāng)然可以。你不結(jié)婚,菩薩怎么進(jìn)來呢?菩薩怎么入諸生死?你們不結(jié)婚,祂進(jìn)不來呀。

博愛可行否?我想你這個里面,對博愛可能有一點邪見。我特別問過耶穌,祂的博愛是什么?因為我體會到愛的時候,我知道那個不是慈悲,也不是感恩,也不是好心腸,通通不是。那它是什么?它就是愛,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解釋,那些解釋統(tǒng)統(tǒng)不對。當(dāng)我知道的時候,喔,原來愛是這樣!

那個時候,我覺得我懂了耶穌的博愛;我知道,耶穌的博愛就是這個。當(dāng)我懂了以后,我就找管道請教耶穌。我說:「我所懂的,是不是就是您說的博愛?」祂說:「是,但是比較高?!刮衣犚d說我懂的愛比較高,也不知道是褒獎呢?還是貶抑?我搞不太清楚。

但是我聽出一點,喔,原來跟祂還是不一樣。那么,我就問祂,我說:「不一樣在什么地方?」耶穌沒有直接回答,祂說:「你能夠做到這樣,很不簡單了,很好。這樣子很厲害了,很不錯了。」就這樣講。我還是要問祂,那跟您有什么不一樣?被我這樣追問,問多了,祂就告訴我,祂一說以后,其實也不能說祂告訴我什么,我一下就懂了很多東西。

我以前懂的那個愛是無分別的愛,是離相的、是無相的。但一有相的時候就不是這回事了。那這一回我說我懂了這個愛,是懂了什么呢?不是無相的,是有相的,所以我才去請教耶穌。祂就說我很高了,很不錯了。但是我就覺得,好像還是有一點不同啊,不同在哪里呀?

祂后來告訴我,意思就是,那個相上面是清凈的、美好的,我才會有相的愛;如果那個相上面是惡劣的、是污濁的,我就不會愛,那個有相的愛我就沒有了。祂這么一講,啊,我一檢查馬上就知道了,真的是這樣子。那么耶穌呢,祂不是!祂的博愛的意思是:無論好壞祂都愛!

我一聽,哪里是我比較高,是祂比較高;祂在有相上面的愛,已經(jīng)無分別了,這是我還做不到的,我好佩服祂,也感謝祂告訴我。所以這個博愛不是說可以愛好多人,跟好多人結(jié)婚,不是,不是這樣。祂的博愛的意思是,不會因為你的好壞而有所取舍,祂都一律一樣,就是沒有分別的愛。

所以祂也會愛惡劣,這一點要我做有困難。你如果是可愛的,我才會愛;你是惡劣的要我愛,我還做不到。在離相的時候、無相的時候,我做得到,但入相的功夫還沒有那么解脫自在,還要下功夫的。

問:我們周遭的菩薩,知道他自己是菩薩嗎?

師:不知道,很少數(shù)知道,絕大部分不知道。

問:梁師我愛你。

師:嗯,好。

問:愛與斷愛如何不二?世俗諦與圣義諦如何不二?

師:不二就要做到《金剛經(jīng)》,要徹底的做到《金剛經(jīng)》?!督饎偨?jīng)》也是有兩種,一種是離相的、無相的《金剛經(jīng)》,還有一種是有相的《金剛經(jīng)》。有相的《金剛經(jīng)》很難做喔。這個無相的《金剛經(jīng)》,對我來講完全沒有問題;那么有相的《金剛經(jīng)》,還要努力,部分做到了,部分做不到。這個沒有其他辦法,就是要做到。如何不二?就是做《金剛經(jīng)》啊。喔,還有一個辦法,專心的念《金剛經(jīng)真言》,以后就會做到。

問:是否依《金剛經(jīng)》愛欲即非愛欲,是名愛欲?并不容易實踐,所以要先斷除愛欲?

師:那個呀,不是照這個句子念的,是要做的?!督饎偨?jīng)》愛欲即非愛欲是名愛欲,光念這個句子沒有什么用處,是要去實踐的。那么去實踐的話,就會有要斷除愛這些過程,你就是要有這些過程。這個過程要做到?jīng)]有別的辦法,就是要實踐。所以事障,你要把它消除,做起來是很麻煩的,很瑣碎的。

而理障呢,當(dāng)你一消除了理障,會有奇跡式的效果,咻一下就擴大了。但事障不會,事障就是要努力的,一個一個這樣子做出來。所以你在消除事障的時候,就是漸法,其實是在修漸法。你在消除理障的時候,開始會出現(xiàn)漸法,但是它在最后關(guān)頭會出現(xiàn)頓法,拍一下子,全部就通了,這個是理障才有的。

好,謝謝各位,回答完畢。

更新于:8個月前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f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