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母狗
一時,佛在印度舍衛(wèi)城,(古稱奢婆提城,位于靈鷲山鄰近)。有一施主,財富圓滿,如同多聞皇帝⑴。這位施主也愛好一些外道宗派,他娶妻后,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久,其妻有孕,九個月后生下一個邊幅莊重的孩子,其身金色,頭如寶傘、鼻形妙高等各種相好。施主為孩子舉行了隆重的出生典禮,取了適合其種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類食物喂養(yǎng)他,這個孩子如海中蓮花般地很快成長起來。當他會自己行走玩耍時,施主買了只小母狗給兒子玩。這只小母狗很快樂,也很聰明:對外道不好,對內(nèi)道歡樂。每次見到外道信徒老是不高興,跑去咬他們,把他們的衣服咬爛;但見到內(nèi)道比丘時異常高興,去舔他們的腳,搖自己的尾巴或是繞轉(zhuǎn)等等作一些恭敬的行為。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Buddha),具有二種聰明、四無畏⑵、七菩提支⑶(Saptabodhyanga)、八解脫⑷、九等持⑸和十力⑹等無量功德,如來獅吼聲傳遍三界并以大悲心不時刻刻觀照一切眾生,哪些眾生隆盛、哪些眾生衰亡;哪些眾生具損害性、哪些眾生具善根性;哪些眾生墮惡趣、哪些眾生從中得解脫;哪些眾生具七圣財⑺(Saptadhana)等等。如是觀察眾生的各種人緣,即就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的。同時,圣者羅漢⑻(Arahan)亦如是。
當時,世尊大學生之一棗圣者舍利子⑼(Sariputta)用聲聞眼來觀察世間,知度化施主的人緣已成熟。一天早上,舍利子身披法衣(Kasaya),手持缽盂(Patra)到舍衛(wèi)城化緣去。當走近施主家時,那只母狗遠起相迎,一如既往,舔舔舍利子的雙足,又搖搖尾巴,然后右繞三匝,作出異常恭敬的樣子。施主意此情景,心想:這只狗真是很有善根!它只不過是墮入惡趣的眾生之一,卻對這位比丘如斯的恭敬,此比丘肯定是位大德。一個傍生尚能如斯,我畢竟是小我更應對他恭敬承事。便親自迎請舍利子,祈求到他家應供,尊者默許了。施主心生歡樂,將尊者請入家中,敷高座,并親手贍養(yǎng)飲食,尊者也如理受食,飯食訖,準備洗缽,施主知受供圓滿,便祈傳法。舍利子以神通觀察他的基本、意樂及隨眠煩惱,傳授了響應的佛法。因聞法的弗成思議加持力,施主以聰明金剛摧毀了二十種薩迦耶見⑽(Sakaya-Dithi),獲得圣者預流果⑾位(Sotapanna Phala)。舍利子與他交談良久便回去了。得果后施主生大歡樂廣行布施,求施者從四面八方蜂涌而來。其財源如井水般令眾生取之不竭。施主也常請舍利子應供,并為母狗祈求傳法。舍利子給它傳了響應的法,母狗也以恭敬心來聽受。這時,施主心想:我現(xiàn)在獲得圣果,照樣這只母狗的恩義。若不是它去迎接尊者的話,我也弗成能贍養(yǎng)尊者,更弗成能獲得圣者的果位。對我來說,母狗的恩義確實很大。從此,他加倍善侍這只母狗。
有一天,母狗生病了,施主請舍利子尊者給它誦經(jīng)。舍利子尊者對母狗與施主傳了:諸行皆無常(Sabbe Sankhara Aniccam),諸行皆苦楚(Sabbe Sankhara Dukkham),諸法皆無我(Sabbe Dhamma Anatta),涅槃即寂滅(Nibbana Nirodha Hoti)。尊者說:“若對我生歡樂心的話,墮入傍生界的眾生也能離開惡道?!闭f畢,就回去了。不久,母狗去世了。施主前去請問尊者:“我的母狗死了,現(xiàn)在該怎么辦?”尊者對施主說:“將母狗的尸首放于靜處,它的肉體會腐爛但骨架今后會有很大用處。”施主聽后便按照尊者的吩咐將母狗的尸首放在一個異常寂靜的地方。
母狗死后其靈魂又投胎到施主妻子體內(nèi),九個月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邊幅莊重、眉毛黝黑、鼻形妙高、頭如傘蓋、雙臂修長、身色金黃等各類相好。施主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出生典禮,取了適合種姓的名字,并以牛奶、酸奶、酥油等喂養(yǎng)她。她如海中之蓮很快地成長。長大后,舍利子見到她,叫她去聽法,但她正值青春年少,性情嬌縱,不肯去聞法。這時,舍利子把靜處母狗的骨架放到她的面前。忽然,她憶起了自己前世的情形。(譯者:確實,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姑娘們,應該把前世的骨架放在她們面前或前世某種的人緣,使她們也能回憶前世該多好?。。┊斔龖浧鹎笆赖囊恍┤司墪r,心坎生起無比的憂悶。思維:前世是舍利子為她傳法,依舍利子的加持,使她離開了傍生界,今得人身,故尊者對我的恩義很大。是以,她對舍利子異常感激,心想:現(xiàn)在我應急速往尊者面前聞法。她當下就堪能聞法。當時,舍利子觀察她的根(Indriya)、界(Dhatu)、意樂、精進(Viriya)及隨眠煩惱(Kilesa),然后傳與她響應的法,她以聰明金剛摧毀了二十個薩迦耶見。獲得預流果位。得果后,她立時將法衣披在肩上,對尊者舍利子恭敬頂禮,并且如是呈白:“我現(xiàn)在已得圣者果位(Ariya Phala),我愿意在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法下削發(fā),行持梵凈行(師言:這里是先得圣果后現(xiàn)削發(fā)相。按事理是應先皈依受戒后得果。以前的一些公案是這種法度模范而此處不然。)尊者告訴她說:“削發(fā)可以,但要請求你的父母贊成。”她獲得了父母的贊成后,舍利子把她帶到眾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前,削發(fā)削發(fā),受具足戒,眾生主母為她傳了響應佛法。后來她自己也精進修學,斷盡了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Arahat)。(譯者:這樣很好,原來是只母狗,后來變成女人,開始不愿學法,后來學法終于證得羅漢果位。)證果后,在她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并具足各種神變。諸天贊嘆她的功德,眾天神恭敬她。因以往昔作狗時是舍利子為它傳法,而今為人時又是舍利子為她傳法。故她對舍利子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師言:小乘的羅漢是如斯對上師念恩報恩,那么大乘密宗學生更應該銘謝上師的大恩。然則現(xiàn)在末法時代的眾生,上師無論如何攝受學生并傳殊勝密法,念恩報恩者又有幾人?這也許是末法的一個標志。)經(jīng)常頂禮尊者,報尊者的恩,也時常對舍利子說:“尊者,您對我的恩義很大,曾經(jīng)我為傍生,是您把我從傍生界中救出來;今我得圣果,也是您把我從輪回中救度出來?!币蛩?jīng)常對舍利子說這類感激的話,舍利子身旁的比丘們聽見了。有一次,比丘們問舍利子:“為什么這位比丘尼(Bhikkhuni)天天說異常感謝您,您使我從傍生界(Tiracchana Dhatu)中獲得解脫。尊者問他們:“你們是否還記得,原來我們有位施主,他家的那只母狗嗎?”“對,對,是有只母狗(Soni),它對我們很好?!弊鹫哒f:“它就是這位比丘尼的前世。當時,我對它傳法后它對我生起無比的歡樂心,死后轉(zhuǎn)生為施主的女兒。她現(xiàn)在能回憶前世,所以經(jīng)常說些感激我的話?!北姳惹鹇牶?,對因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又往世尊前請問:“世尊,此比丘尼以何業(yè)感,轉(zhuǎn)成一狗身?又以何業(yè)感轉(zhuǎn)為人身?又是以何人緣而對佛陀與舍利子生大歡樂心,不僅在佛的教法下得削發(fā)并且獲證羅漢果位?唯愿為說。”
世尊告曰:“諸比丘,此乃她前世業(yè)力與當代的人緣。所謂前世的業(yè)力: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人天導師、迦葉佛⑿(Kassapa Buddha)出世。當時在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有位施主家有一女,邊幅肅靜。長大后,對迦葉佛生起無比的信心,并在迦葉佛的教法下削發(fā)。精曉三學、清凈戒律(Sila)、具足梵行(Brahmacari)等等殊勝功德,并是傳授佛法的一位說法上師。傳法后,她獲得許多贍養(yǎng),如各類飲食、衣藥等,但她自忖:我一小我享受這么多贍養(yǎng),意義不是很大。就發(fā)心將所有財物贍養(yǎng)僧眾。后來,她找了僧尼二眾,把她每次所得贍養(yǎng)物贍養(yǎng)僧眾(Bhikkhu Sangha)。這些僧眾的生活也是全由她來贍養(yǎng)保持。有一次,這位比丘尼碰到急事請求僧眾協(xié)助,但沒有一小我愿意幫她。都說:‘我們很忙,要讀經(jīng)不能舍離善法而去幫你。’這位比丘尼立時生起大嗔恨心,便惡口相罵:‘我日常平凡對你們事事不時通知,贍養(yǎng)你們,為你們作那么多事,可我碰到一件急事,你們誰都不肯協(xié)助,你們一點良心都沒有,像母狗一樣?!谩腹贰瘉砹R僧眾,她自己造了很大的惡業(yè)(Akusala Karma)。(師言:因果方面的報應,應從中懂得。本來此次講《百業(yè)經(jīng)》愿望聽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這樣頑強難化。聽法的人很少,許多堪布活佛也因各種原因外出,堪布活佛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假如沒聽此《百業(yè)經(jīng)》將來可能在取舍因果方面會有些缺點。不管什么人若沒聽此經(jīng),今后作事因果自負,愿望各位賣力地聽。往后特別留意,不應用如‘母狗’等惡名來責罵別人。日常平凡講話必須有禮貌,經(jīng)常觀察自己的說話,不要造惡業(yè)。)僧眾認為她如斯惡口相罵很不應理,就問她:‘你是什么人?我們又是什么人?’那位比丘尼生氣的說:‘你們是削發(fā)人,我也是削發(fā)人。’僧眾們告訴她:‘有點不合,雖然都是削發(fā)人,但我們傍邊有已得果位的圣者,你畢竟是個凡夫,這樣惡口罵人造了很大的罪業(yè),會使你在輪回(Samsara)中感觸感染苦楚(Dukkha)的。所以,你應該以最大的后悔心來好好地懊悔你的罪業(yè)?!牬嗽捄螅@位比丘尼認為言之有理,便在后半生中加倍精進行持凈戒,常求懊悔。她臨終時發(fā)愿:愿我平生中持戒贍養(yǎng)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貴之家,邊幅肅靜,并于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在其教法下得削發(fā)身,證羅漢果!同時又發(fā)愿:愿我于僧眾前惡口罵人之罪業(yè)不要成熟?。◣熝裕河行I(yè)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雖然她臨終時如是發(fā)愿,可這個惡業(yè)最先成熟并且轉(zhuǎn)五百世母狗之身。其它的愿也如理如實地成熟。這是她前世的業(yè)力,那么今生的人緣又是什么呢?是她作母狗時對舍利子生歡樂心和信心,以這個信心轉(zhuǎn)為人身,這是她今生的人緣。(師言:在迦葉佛教法下削發(fā)持戒的人,在釋迦佛時能證得果位;在釋迦佛教法下受居士戒以上的人,在彌勒佛(Maitreya Buddha)教法下能證得果位。假如個中破了戒在賢劫千佛中任一佛的教法中能得解脫。我們在釋迦佛教法下若不破戒定能在彌勒佛的教法下證得果位。若破了戒,在余九百九十五尊佛的教法下得證果位。)(譯者:這些概念是榮素班智達《邊法辯》教材中的教證,所以我們?nèi)巳藨摿粢庖蚬?,另一方面至少也要受居士戒。要特別留意我們對僧眾的立場,作為堪布管家有時會對僧眾說些不中聽的話或不好聽的比喻,但若自己有很大的懊悔心作懊悔,是否能懊悔清凈也很難說!不過上師說過念四十萬金剛薩埵心咒能懺凈,自己也有點安慰。以上的這個公案對人人啟發(fā)不小,應從因果取舍方面留意。)
注:⑴ 多聞皇帝: 四天王中北方天王,佛教中為護法并恒施福之神。法華義疏云:“恒護如來道場而聞法,故名多聞皇帝。”
⑵ 四無畏: 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⑶ 七菩提支: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
⑷ 八解脫: 別名八背舍,違背三界之煩惱而舍離其縛纏之八種禪定
⑸ 九等持: 四禪、四無色及滅受想定(亦名滅盡定)。
⑹ 十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yè)根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知各種解智力、知各種界智力、知智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 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慣智力
⑺ 七圣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定慧財。
⑻ 羅漢: 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贍養(yǎng)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死活果報之意。
⑼ 舍利子: 佛陀十大學生之一,意譯為秋露子,被譽為“聰明第一”。
⑽薩迦耶見: 譯曰身見,為五見之一。執(zhí)著五蘊假合之體,思為有真實之我,起我與我所之見也。
⑾預流果: 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預入圣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無汛圣道(或圣者)之階位。
⑿ 迦葉佛: 於現(xiàn)世界人壽二萬歲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佛以前之佛也。以前七佛中之第六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