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知識未必就是力量?
前言:
多少知識等力量如是,此論弗入于諦,知識乃識鑒之因,力量為施用之果,識施于用,其生之力得之積量,大海盈以百川之水,故為是積,積而弗施,青禾干之,農田裂口,知識藏而不用,其力何生,無量之積,故識鑒弗以力量等之。
——摘自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
當我恭讀到以上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中關于知識與力量的哲言說法時,我停住了,陷入了思索。從學生時代起一直接受的教育就是:知識就是力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了知識什么就都有了,這樣的話一直在耳邊回響。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培根的“名人名言”已流傳了幾百年,似乎已經(jīng)成為真理,這個觀點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腦海中,很少人去懷疑這句話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而現(xiàn)在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知識未必就是力量”,引發(fā)我疑竇頓生。難道名人名言是錯誤的?知識真的就是力量嗎?力量注定就是“知識”的宿命嗎?這句話是不是真理?我開始思索,求證。
何為力量?它如風、如浪,無論大小與強弱,都會朝著力量本身所指的方向前進。這方向可以是明確的指向,也可以是抽象的發(fā)展勢頭。知識本身并不具備能動性,一類的知識、概念無論如何發(fā)展都并不會有明確的方向,而一旦你將其付諸于實踐當中,那么他將立馬產生作用的方向、產生力量。
所以知識本身并沒有力量,而是必須要付之實踐,其本身才能表現(xiàn)出很大的能動性。正如偉大的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世法哲言》寶書中指出“知識乃識鑒之因,力量為施用之果”,知識本身只是一種鑒別事物的因子,知識是實踐的因地,力量是施用的一種果實,而只有你鑒別了事物才有可能對事物起作用,才能展現(xiàn)出力量。就是說它們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知識積累起來一定要起用,最后收到效果才是力量,所以積累的知識在沒有用之前,不能說它等于力量;因此,佛陀所說知識不能等于力量,才是絕對真理。
從佛陀的寶書中可以看出,知識必須用于實踐,才能產生力量。而如何將知識用于實踐當中去呢?佛陀講法種什么因得什么果。要讓知識運用起來具有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向前正向發(fā)展,首先必須是具有正向價值觀的人,知識沒有正邪、沒有方向,如果應用知識的人是邪惡的價值觀,那么知識就會被錯用,造成對社會的極大危害,自古以來皆有之,歷史上許多奸臣可以說學富五車,很有知識和見識,但是他們的價值觀偏斜,所以他們沒有把知識用在正道上,而用在害人上,這樣的知識就不是“力量”而是“禍害”,是人間的悲劇。
而如果有正向價值觀的人利用好知識,就會產生利益社會的力量。例如現(xiàn)代的袁隆平教授把自己的植物學知識用來育種,傾其一生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緩解了世界上無數(shù)人因糧食短缺而產生的饑餓。袁隆平教授首先有著知識的積累,其次有著一個為了解決他人吃飯問題的善意出發(fā)點,最后將自我的知識化現(xiàn)成為了解決人類饑餓的強大力量。
“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者亞歷山大·弗萊明,作為一個微生物學家潛心的進行著試驗研究,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溶酶菌;當其確定菌酶有著一定殺菌作用,并本著開發(fā)出能夠殺菌抑制感染的霉菌時。于 1929 年發(fā)現(xiàn)了青霉素,確認其殺菌作用,并獲得諾貝爾獎。而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挽救了無數(shù)當時是不治之癥的感染者的生命。
這些人不僅擁有知識,還有著正向的認知和價值觀,如果袁隆平教授沒有一顆關心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憂心,那么他的水稻研究重點并不一定在高產上;如果弗萊明只是記錄結果而沒有對霉菌的殺菌性進行實驗,就沒有殺菌、抑菌的抗生素的產生。所以他們不僅擁有知識,還能發(fā)揮知識的能動性,使其擁有了“方向”,產生了能夠改變命運,走向更好未來的強大力量。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知識天生并不是力量,只有把知識應用在實踐中、正道上,才能產生正向的力量,從而服務大眾、利于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