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癱瘓十年,久病床前仍有孝女
幾天前,晴冕的父親逝世了。每到夜深人靜,她都輾轉(zhuǎn)反側(cè),心里五味雜陳。
十年前,晴冕父親突患腦梗,打破了晴冕一家人的溫馨生活。
晴冕眼睜睜看著父親的身體由魁梧挺拔變得骨瘦如柴,性格由熱情開朗變得沉默怪戾。曾為體育老師的父親,病后生活起居都要依賴他人,要強的他,內(nèi)心幾乎是崩潰的。特別是在大小便失禁后,他的情緒更是反復(fù)不定,脾氣暴躁,常常無理取鬧。
如果說父親在地獄,陪護的晴冕便身在火海。看到敬愛的父親遭受痛苦,她心如刀絞;終日照顧病人,又讓她心力憔悴。
有一次,晴冕和母親做好了幾個菜剛擺上桌。不知哪句話惹急了父親,他突然大發(fā)雷霆。
“我養(yǎng)你干什么,這么不孝!是不是嫌我是病人,不愿意伺候?你和你媽都給我滾!”
“怎么了,爸爸?我沒有嫌棄你啊。是菜不合你胃口嗎?” 晴冕陪著笑臉,試探著問。
“我不吃了!”只聽“咣當”幾聲,幾盤菜全摔到了地上……
類似的“找茬兒”常常發(fā)生,父親發(fā)起火來甚至還拿拐杖打得晴冕和母親青一塊紫一塊。
“又不是我害你生病的,為什么要這樣對我?”面對生活,晴冕節(jié)節(jié)退敗。
當時晴冕經(jīng)濟壓力巨大,父親情緒不定,孩子不到一歲,丈夫又常年在外地上班。有段時間母親也生病住院了,剩她一人咬牙支撐,更加感到筋疲力盡。
鄰居都羨慕晴冕的父親有個好女兒,什么臟活累活都不嫌棄,其實晴冕心里的苦水只能往肚里咽。但她還是得咬牙堅持,誰讓她遇到了癱瘓的父親呢?
可夜深人靜時,她感覺自己就像夜色苦海中,看不到燈塔的無助孤舟。好幾次,她真想放棄對癱瘓父親的照顧。
一次偶然機緣,有位學(xué)佛的居士告訴晴冕,學(xué)佛能解決很多問題。正當晴冕有疑惑時,一次放生活動中,遇到了一位師兄,他給晴冕講了許多人生無常的道理。看到他這樣一位被大火燒傷的殘疾人,能那么積極帶領(lǐng)大家放生,又能把對佛法的道理講得很明了,晴冕對他敬佩不已,于是就跟隨來到了這位師兄辦的佛堂。
去佛堂聞法的第一天,師兄師姐們的熱情就深深感染了晴冕。這是幾年來,她第一次感受到的久違的溫馨和關(guān)愛。當代住世佛陀深入淺出的說法,如雨露般滋潤著幾近枯萎的心。淚眼婆娑中,晴冕仿佛一下子打開了多年的心結(jié)。
“萬事萬法皆是因果。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業(yè)報身,所謂享受好的,遭遇壞的,都是在償還無始劫以來的因果業(yè)力……”
在師兄師姐們不厭其煩的啟發(fā)下,晴冕漸漸明白自己與父親的因緣關(guān)系,沒有相欠就沒有相見、相伴,報恩也好,還債也罷,她應(yīng)該接受現(xiàn)實,愉快地了卻業(yè)緣,這樣才能走向最后的解脫。
“人生極為難得,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善待一切生命,廣結(jié)善緣;在家里更要盡到為人子,為人母,為人妻的責任與義務(wù)。父親曾經(jīng)對我的關(guān)愛,是因緣;如今他生病,需要我照顧也是因緣。這些都是我修行的契機,需要我直面對境?!?晴冕這樣想,也這樣做著。
心境改變后,行為也跟著改變,順緣也隨之而來。
2016 年 10 月,晴冕皈依了三寶,成為佛弟子。非常幸運的是,她還參加了觀音大悲加持法會,深切體會到了佛法真實不虛的加持力,這更增添了她對佛法的信心。她似乎變了一個人,開始了嶄新的人生……
晴冕從此擺脫了悲傷哀怨的情緒,漸漸地,從苦瓜臉變成了開心果。以前的做飯、喂飯、擦身,盡孝心是迫于為人子女的無奈,所以怨聲載道?,F(xiàn)在,她把照顧父親看成是修孝道感恩,慈悲忍辱的機會。
當她邁著輕盈的步伐,推著父親曬太陽、看風景時,微風拂面,陽光暖人。當她哼著佛樂,歡喜為父親打扇擦背、燒菜喂飯時,親情流動,耐心不減。她的心境是享受的,父親的眼神是欣慰的。她雖然忙碌,卻快樂著!
她除了照顧父親,還積極參加一周兩次的聞法共修,并加入到了放生、護生的行列。每月還去養(yǎng)老院做義工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睅椭?,獲益最多的是自己。她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她還把平時聞法,誦經(jīng),放生,供燈,參加法會的一切功德回向給父親和家人。一逮著機會,她就分享一些佛法的道理給家人聽。因晴冕的改變,父親的脾氣好了許多,焦躁的情緒慢慢變得平和。家里又有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人生終究無常。2020 年的春天,死神還是帶走了癱瘓十年的父親,但晴冕的父親走得比較安詳,他在女兒的孝心陪護下含笑而去。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女,晴冕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大家,父親久病十年,依然有孝女在前。學(xué)佛前的晴冕可能在孝順中夾雜著怨氣,可學(xué)佛后的晴冕,把照顧父親看成是為人子女理所當然的孝道和修行對境。
慈悲喜舍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口頭上的,更是行動上的。就是從家人開始修,融合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百善孝為先”,沒有盡好孝道,學(xué)佛也就無從談起。?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