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楊云唐:禪之本心

居士人物 2024-10-14 11:56

心是人的主導(dǎo),煩惱與菩提的本體。明心見性是佛教宗旨,也是別于其他宗教之最高不同處。若學(xué)佛不為明心,則難免同于外道,學(xué)佛人若不先識自本心,則如盲人摸路,恐走冤枉路而不自知,現(xiàn)今多半的佛教走上著相取舍,可以說是因?qū)π牡嘏c無上法不明的緣故。佛法說心即法,法即心,學(xué)佛即在學(xué)法,學(xué)法即在明心,然而我們的心的確太復(fù)雜了,每個人不同,學(xué)法是以心明心的過程,其間因前后互成循環(huán)因果,就會發(fā)展出各家說法不同的局面。即以大乘言就有三大系的不同,中觀的空性,唯識的阿賴耶識,真常的如來藏說, 各有其可觀之處。

從緣起論看,心因境而有,而境的好壞又因心而設(shè),這里心境互成因果,無心不見境,無境不成心,故兩者皆無自性,稱為空性,不立真心。唯識以阿賴耶種子的能變,說山河大地皆識所變現(xiàn),似乎識是先天地有,而且此天地只是識的夢境,離識無境。如來藏則立清靜本心,此心是諸佛眾生本來面目,亙古不變;與山河大地同一體性,無自無他。禪宗是依本心為宗旨的,謂明此常住真心即見法身,即等成佛。然禪在境的闡述上,可看到兼具中觀與唯識的論點,但在表述上則有外境非本心,心境非二或心境一元,以及草木有佛性的不同說法。

禪與中觀有個相同點,就是似乎沒有下手處,中觀一空到底,不立一法,但在法義上都落于用物相來解釋,偏重物相,造成對明心上之力道減弱不少。禪跳出物相直談心性,雖沒下手處,卻令行者在不需靠大量的法義下自識本心。這并不表示禪的法義有不圓滿的問題,而是因禪知道法本無法的本然,所以禪才能轉(zhuǎn)而以心傳心,從掌握根本上著力,強調(diào)心才是眾生本來面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由于人把四大五蘊當(dāng)作自我面目,所以才一直迷失。

佛教雖經(jīng)三武滅佛,而禪仍能流傳下來,靠的就是重心不重言語。由于禪重視心性,不重外相,所以把一些不能直顯心性的教法視為枝末,以突顯心的地位,把心直說成是現(xiàn)成的法身佛,而那些經(jīng)修行而成就的,稱為報化佛。禪認為法身才是真佛,說二乘非了義,唯有一乘法,于是便有教外別傳的異說。這令一些喜歡簡捷、想速解脫者,欣仰若渴,可是等一學(xué)了禪,卻又發(fā)現(xiàn)禪是絕學(xué)無為、無心忘照,沒個下手處,面臨回家無門,多半變成進退兩難。不重視教義與方法,本是禪的特色與優(yōu)點,但這也是禪衰落的原因,可是若太依賴教義與方法又不是禪了。現(xiàn)今所見的禪, 幾乎都已不是那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禪法,或偏于南傳的修行方式。

本來各種論點都是為離于意識執(zhí)著,所有構(gòu)架都是為方便說明而立,若把某種架構(gòu)當(dāng)作真實至理,這就失去佛法的原意了。本文非學(xué)術(shù)的探討,只就所學(xué),對本心作一點表述,不敢說合乎真理。若想正確知道本心,《信心銘》(印老認為應(yīng)是牛頭所說)可謂說得最清楚了。

禪的本心說之由來

相傳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于是佛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迦葉。這不生不滅的妙心,便成為禪的傳承。佛法傳入中國,中國因有道家玄學(xué)觀念,所以真常心的思想成為中國佛教主流,為頓悟禪的一大特色。禪宗的參透未生前之本來面目成為修禪人開悟解脫的標(biāo)地,這超越現(xiàn)實相對,進入本性本心的絕對境地,本來是不可用語言說明的,可是不說又沒人能學(xué),所以禪師們大量引用如來藏的用詞,描述自心的本地風(fēng)光。基本上,禪在語言上用心性取代法性,以法身說涅槃,以法界一心取代諸法空寂,將無生的法拉到個體的身心上,如此的轉(zhuǎn)向優(yōu)點是較有生命的展現(xiàn)力,缺點就是同時有引生情的攀緣,讓人以為有個超于現(xiàn)實的心。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禪視本心為眾生法身慧命的根本,若能言下大悟,自識本心,則不會迷本逐末,妄費勞苦仍不知歸,從此當(dāng)個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一般我們知道的心,叫緣影心或意識心,而本心是本來的心,并非隨因緣變遷的意識心,什么是本來的心?因能談的本心必是經(jīng)由意識文字,語言文字只能勉強稱為是標(biāo)月指,若要自識本心,必得靠善因緣的努力,直到有朝一念相應(yīng)慧靈光獨耀,才能自見本心本月。至于要如何努力,依壇經(jīng)言須要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是全體的統(tǒng)一,無念是空寂無生的照見,無住是因萬法的虛幻不實。將在以下表述。

這里先標(biāo)舉本心的幾個要點做為本文說明前提:一、般若慧即無相本心。二、心本非心,不可以有心會。本心非屬知、非不知;生心即不會。三、即空即清靜、非大小無內(nèi)外無方所。四、應(yīng)緣而化,顯性為用,假名自他。五、本無所得,亦不可覓,莫作理會,默契而已。六、非有非無、非相非不相。七、心與物非一元,非二元,通流互攝。八、心境雙忘,萬法統(tǒng)一, 乃得默契相應(yīng)。

明暗不相奪,癡慧在一心

佛經(jīng)說千年暗室,一燈則破,這句話是指暗(無明)無自性,并非真有個暗被破掉,因為當(dāng)燈熄時,又立即回暗,若真有個暗已被破掉,如水滅火,則暗不應(yīng)重現(xiàn)。又如宇宙的黑洞,連光也被吃掉,故光也不一定破暗。當(dāng)我們仰望無光的虛空,看到星月,可知天空實非無光,只是光沒照到物體,故從無反射到眼里。所以什么是明暗?明暗是絕然互相凌奪嗎?我們以為的明暗,其實是有需重新檢討厘清。佛經(jīng)指出兩者皆空無自性,無來無去,亦即則暗不是一種存在體,我們的無明與智慧,也一樣,心明即慧,心暗即癡,癡慧皆同一心,有如明暗是在同一虛空。當(dāng)此心遇境,若能反照,則明;若被物欲吞噬,則暗,差別只在用心的不同。若此心不起自性見,不住一法,則明暗二相不相凌奪,如此不取一相,亦無處所,心不變異動轉(zhuǎn),即名金剛般若心,又稱本心。此般若本心是無相故,有如虛空非明非暗、非生非滅,乃非明或無明,所以心經(jīng)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是心非心,識情難測

一般而言,我們都把心當(dāng)作具主宰(能轉(zhuǎn)外境)或能出生義,從能而立主體,認為有一個超然的大心存在,這便把心染上有為或梵神色彩了。禪講的是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又說法本無法,所以本心并不是一種實有的存在,但也不是空無,因此禪以體如虛空,用如鏡子來形容。虛空是含容、平等、通流無礙義,而鏡子是顯相、靈明、空有不二義。但本心卻非虛空亦非鏡子,即若把本心物類化或個體化,就會理所當(dāng)然地以為本心與物性或意識心有同樣的個性,于是會把本心說成有大小圓缺,或把見聞覺知即當(dāng)本心,如是則把標(biāo)月指當(dāng)月,將體相用混為一談。本心其實并非一種實質(zhì)的存在或形而上的境界,而是般若的正見,是無住的智慧,有如心經(jīng)所說的境地。此智慧因不是萬類的本體,故是不可住的,不但平常不應(yīng)認為有個本心可念可住,也不能以為是生命銷亡后的回歸處。

禪者因把般若拉回到生命上,以生命的展現(xiàn)力來悟本心,所以會讓人以為本心是人的本體。把本心當(dāng)成實有,以為是住在四大中,則此本心便有生死。若離于四大生命體來說,有獨立的不生滅本心,落于宇宙論的假設(shè),則又不切實際。雖本心非生死,但我們應(yīng)該是不離開現(xiàn)存的生命來談本心,故不需去追問死后的本心是有是無,因為那只是為滿足理論的需要而爭的事。直接依現(xiàn)實的生命體,別想像身外的境地,如此才不落空玄。禪師雖說身內(nèi)有無位真人,這只是把法理拉回自身的現(xiàn)實中,卻不是說本心在身中,或以為本心有內(nèi)外。

什么是本心?最常聽到的解釋是說,我們的見聞覺知即是,若然,則此本心便有能所。本心是法性身的無礙大用,不離又不即于見聞覺知,然而一般人所說的能見能聞,是因相而有見聞,眾生由于見聞必依相,故見聞覺知都系于境相,落于有邊,所以依見聞覺知而立的本心,就會成為實有或可見、可意會的。由于眾生著相,視有相的存在為唯一的真實,遂隨著生滅相而取舍執(zhí)著,在楞伽經(jīng)中,大慧菩薩說:愚夫依于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愚夫因相而起愛著,對無相的事實沒法感受,便只活在生滅界中,當(dāng)然不知還有無生無相。依見聞覺知而立的本心,是難離于外境的有而有,則此本心將與境同生滅。境屬有邊,但本心不屬有無二邊,非大非小,舍之不去、覓之卻又不見。其實本心與境間是非和合,非不和合,無境難談本心,但本心卻不是依境的有無來論的。

取相而生的臆測,難免會把現(xiàn)象當(dāng)本體,落于能所的分際,于是本心便被當(dāng)成意識心來理解,認為要靠修行才能使本心離染明凈,如此則會以心覓心,以為有一法可得,或甚至心外求法,以有為法欲得無為,以意識取舍本心,如此便難免會沒情溺識而自迷失。世間學(xué)佛者雖不少,雖久學(xué)猶未見性,都是被相所惑。譬如學(xué)佛人有時會以為自己悟了,但不多久又沒了,這是因把境界當(dāng)心看,不知心不是境,不知心是無相無生的。因境界并非心的本然,心有好境界并非是悟。同樣地,此境界消失了或心有壞境界,也不能因此就叫作迷,亦即本心乃非迷非悟的,若求悟之時,也是迷。由于我們都以心的樣貌來定迷悟,因此雖盡一生學(xué)佛,也是在逐境流轉(zhuǎn)。故維摩詰經(jīng)曰: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若以為此見聞覺知的境地即本心,以為有迷悟差別的二心,就難免離不開境,如此是偏于相說便將難見自性了。

黃糪禪師說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解,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在不即又不離中,不落一邊,才能不住一法,而通達般若。雖說要不住一法,但人卻又住于本心,這還是迷。本心雖不離當(dāng)下,也是窮于三際的,若有所住、有所取,那又不是了。有人認為本心說是神我思想,這是誤解真常心的真義,本心非實有,非我的本尊,猶如虛空,卻非虛空,圓覺經(jīng)曰: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若落于理論意想,把本心歸于有無二邊,總以意識來理會,則如瞎子摸象,縱然綜合眾說,也還不是。

本心其體是離斷離常,其性是非垢非凈,若硬把本心歸于凈解,也還是意識中事,還是迷。迷的人會認為凡夫與佛是兩邊,凡夫視垢為實有,須把水中雜質(zhì)去除,才會成佛,所以一直下功夫想消除雜穢煩惱。而佛卻視之如云影,有而非實。于是迷的人,費力除云才敢穿過,是以始終未能離迷,不迷者,不把垢凈當(dāng)成實有,不與虛妄當(dāng)仇家。是以迷人自迷故,一直在迷,若想離迷,須當(dāng)先有般若正見(先識本心)。就像無住未出家前,參訪自在禪師處,師告之說:凈中無凈,即是真凈佛性。無住聽了,心意快然,了悟心性,遂而出家。有般若正見的人,知道凡夫有的我非實有,佛有的我非實無,不取兩邊,而其間差別只是習(xí)性而已,因習(xí)性故不得已修行,此修是以幻修幻,最后雙雙不立,并非真有除雜成凈。

總之,本心不可以意識會,以境來取。不過若說本心是不可體會,無門可入的,那倒也不是。無念是默契本心的門徑,要契入本心,無之法門當(dāng)須會得,如心經(jīng)里就處處以無貫徹。譬如古有參無字公案的,有說要心如木石的,都對現(xiàn)代人很不容易,而金剛經(jīng)的見諸相非相應(yīng)是較適合。平常見境之時返照此心,進而離于情識意想,從無相漸而入于無念,能所不二,一切如夢如幻,無一法可執(zhí)著,無住一法,應(yīng)算是下手的方便。

本心與外境

我們對本心除了有與見聞覺知之關(guān)系及在四大身內(nèi)外的迷惑之外,還有與外境是一是二的問題。從本心不離生命,生命不離四大,以及當(dāng)下的妄心或識心乃不離本心來看,眼前的境,是不該說成是本心之外的。若說本心與外境是二,則四大六根也應(yīng)與本心無關(guān),這種本心就有離生命而另說之虞,而且此本心不應(yīng)能與四大六根和合作用。六祖壇經(jīng)說:色類自有道,應(yīng)指色類本自如如,自有常軌,人不需自加假名,說它們是生滅無常等等,如般若經(jīng)曰:常與無常俱是邪見、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心與外境應(yīng)有共業(yè)與別業(yè)的關(guān)系,二者間并非互相獨立。別業(yè)部分是各自如如,不相隨逐;共業(yè)部分是互有通流。當(dāng)根塵相對時,人能接受到部份是與心相應(yīng)的共業(yè)一面,所以天人鬼道所見不同,所謂見色即見心,如非風(fēng)動幡動,是心動,把六塵都返回自心,說明人看到的,都只是自心的部分,而真正的塵是它本身,但若無塵的本身,也無自心的部分。由于心境間的共業(yè)與別業(yè)間互相通流感應(yīng),因此才會有三界或凈土的器世間報化的關(guān)系,以及神境通的穿墻、入水、飛行等才有可能。心與境間本是相攝相融,皆空皆假,故信心銘說能隨境能,境隨能境。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因本心無內(nèi)外,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所以平時所說的外境,是相對緣影心而說,并非本心有分內(nèi)外。例如有位禪者對心之如此大能容萬物,小而無芥子,有所疑惑,便問其師心在那里?,師說那里不是?看了這個公案,若把周遭器物拿來問這也是嗎?則是誤解了此中不即不離之遮破義。一般人聽到禪師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地虛空,皆是妙明真心,便以為山河大地皆是本心的一部份,或認為心物一元,如此以心奪境,唯以心為真實,而大地?zé)o寸土的說法,似乎把心的本體說得有如上帝一般,把本心駕乎于萬象而可以獨有,若如此,大珠慧海便質(zhì)問:吃飯時,豈不吃自己?若是自己,何需吃?只要有大小內(nèi)外的觀念,都是說一不中。

其實在不同經(jīng)典里,或不同禪法中,總會有不同的說法,光是曹溪以下的禪法就有好幾派,致使學(xué)禪人不知道要從那家才對。信心銘所說真如法界,無他無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要急相應(yīng),唯言不二。這正是欲識本心者該有的正見。因此本心與萬法或山河大地等外境,應(yīng)不必分別是一是二、是內(nèi)是外、是自是他,才不落與意識邊見、以理論論述實際,只要能默契本心就對,各人機緣本不相同,悟后所用的語言也有差別。重要是應(yīng)能無念,無念是體認本心的關(guān)鍵,神會說:無念法,不言有、不言無,亦不作即是什么。不在知見上捕捉,說有說空、說一說二,讓心清明,如慧明的不思善、不思惡后,在空寂當(dāng)下返照便見如如本心。不一不異的中道說,確是人想體會本心的一個最佳準(zhǔn)則,但若想默契本心,則必須在當(dāng)下不住二邊、亦莫守的心行中返照,一再地?zé)o念無住后才趨于圓熟。

法自法爾,行當(dāng)無念

當(dāng)初法眼文益四處行腳,遇桂琛禪師,琛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么此石在汝心內(nèi)或心外?益答:在心內(nèi)。琛曰:行腳人何故安塊石頭在心中?益無法回答,月余間呈所見于琛,琛皆謂不然。最后文益說:理絕詞窮了。琛乃說:若論佛法,一切現(xiàn)成。 文益言下大悟。

所謂現(xiàn)成即是法爾如是,一切本自如如,不勞你去分別。由于法無分別,所以當(dāng)此心無分別時,自然就與法的本然相應(yīng)了,無分別的心就是心的本來面目。一般人掉在所分別的法中,那只能稱為見聞覺知或識心,不是本心,因為實相與動念所生之法完全無交涉,本心不是用講或以識而可達到的,勉強說只能靠默契。傳心法要曰:心不可傳,以默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虛空,無物不容。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非思量處,識情難測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文益是在打破意念不立架構(gòu),直接去如如之下,見得非相非內(nèi)外的如如本然。這如如即是一切現(xiàn)成,不勞分說。

打破意念是讓無念呈現(xiàn)的要道,而無念是契于涅槃無生的不二門徑,圓覺經(jīng)說得好:于一切時不起妄念,于妄想心亦不熄滅,于妄想境不加了知,于不了知,不辨真實,是名隨順覺性。、地獄天宮皆是凈土無念方契不二,若行者起一念,必落任、作、止、滅有為分別,離了真如,難免生妄。

法眼有另一則開悟公案,他行腳見到桂琛,琛問何處去?眼答隨處行腳去,琛問:行腳作什么?眼答:不知。琛便說:不知最親切。法眼聞后大悟。這公案與前石頭案都是打破分別意識,直見親娘。這里再談大慧宗皋公案。圓悟把他自己與師父問答說給正在參禪的大慧聽,圓問師: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如何?(參禪中所會道理句子攀附不斷),師答: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都說不中)圓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法與心皆不生)師答:相隨來也。(全體即現(xiàn))大慧聽后大悟,有如大海無波則萬象映現(xiàn)之海印三昧。無念后心境皆如鏡上痕,如影如幻,但不是什么都看不見,而是本然的心月云開朗現(xiàn)。

不一不異,主伴圓明

有日弟子問文益:何為第二月?益答:森羅萬象。又問:何為第一月?益答:萬象森羅。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世界是一體兩面,不即不離,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主伴相隨,內(nèi)外一如。若將法界只說一心,則無法顯本心的大用莊嚴,若分為絕然二體,此本心也是孤絕得難以顯現(xiàn)。若說只有本,而把緣起相并吞,這太孤寂;若說外境與本心無交融,這又太否定修行的事實。不如二由一有,一亦莫守,雙雙打破,方能萬法齊觀,歸復(fù)自然。

山河大地皆顯法身,但法身卻不是山河大地,這之間關(guān)系只可用不一不異表示,不能以此奪彼,把客觀的存在完全納入主觀之中。在華嚴經(jīng)中以光光相容、互通互攝、重重?zé)o盡,來表達這主客關(guān)系,有情與無情間有通流的氣機,這氣機就是本心的無住大用。有如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付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手塞蒼冥。生命實難絕于萬物而獨有,法身也不能絕于生命而單說,人在參天地之造化時,此心似乎與天地同體;當(dāng)體悟平等法性之時,會感受交融無礙,無自無他,此理同也,此心同也,于是于一塵中見一切塵,整體中自他不二。所謂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 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這圓滿統(tǒng)一的境地,是平等又廣大無邊的, 是性相如如的,是當(dāng)下不二的。這圓滿的境地即法性身,體悟其中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本心。當(dāng)行者之心通流于萬象間時,所看到的都是一心的境地,所謂千江水月一月攝,一月映成千江月,這時行者自然看到山河大地皆此本心所攝,故說見色即見心、大地?zé)o寸土,皆是妙明真心。然而這并不否定客觀的外境,華嚴主伴圓明的非一非二世界,所以賢首判教會另分頓與圓,其間是有些差別的。華嚴的富貴,實不該因誤解山河大地唯心所造,而把外境籠統(tǒng)地說成是心中一片石,也不必強把外境隔于本心之外,了不相干。這兩者應(yīng)是交互通流,互成有無。

無相無得的本心,非你的、我的,本是無住無礙。諸佛同一法身故,本心無人我。雖如此,但大用現(xiàn)前,應(yīng)化無方,展現(xiàn)在諸眾生中,故祖師說: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yīng)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不應(yīng)緣時,不可言其有,正應(yīng)之時,亦無蹤跡,故說無住生心。本心在見聞覺知時即顯現(xiàn)在你我,故也稱為我的法身;又當(dāng)此心在內(nèi)外統(tǒng)一時,也顯在山河大地之中,故又有形容為蒼蒼翠竹皆是法身。所以若欲識得本心,先得于行住坐臥時,無心無住,不取不舍,與外境不相凌奪,又于念不取而回歸如如。德韶禪師有詩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超越世間的相待時,內(nèi)外打成一片,空有不二,心境是互相顯現(xiàn)的,彼此間是一是二又是空。如此心中無法又滿目青山,才能無住一邊,而無住生心就是本心,本心就是無住生心。

禪入道方便

參公案是后來才發(fā)展出的方法,其實已不適合現(xiàn)代繁忙社會,不如回到正見諸相非相,不為境轉(zhuǎn),以全心是信,全信為心的正念,不妄加分別,如此可能還較切實些。禪宗公案里,表面上是各個都悟了,但很多的初悟本心仍未絕對待,還會有后來一悟再悟的情形。寶積禪師對徹悟有一描述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雙亡。如此靈光獨耀,回脫根塵,絕于對待才是徹悟。這樣的沒有對待,才是不攀緣外境,即是真的無念;透過無念,再說一切都是佛法,都是真如菩提才不是意識上的語言,而是自性的流出,本心的善分別。

禪的入道方法,因祖師個人的經(jīng)驗,故所立不同。有依了義經(jīng)入的,有不準(zhǔn)覓文字的。甚至說動念即乖,非得心如頑石,都無縫隙,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始有少分相應(yīng)。如達磨說: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為了不落情識取舍,這應(yīng)是入道方便,只是原則不是目標(biāo),我們很難把握如何才是心如石壁,若一昧將心若石,恐怕會先變成怪人,應(yīng)是先掌握心本無相無念無住的準(zhǔn)則,也別一昧剽取祖師一言一句、數(shù)他人錢財度日,平時用心如鏡,隨緣返照,不隨妄想,亦不求悟,應(yīng)物接人時,此心保持內(nèi)外通流,用后即舍,如此等待因緣,應(yīng)該是得當(dāng)方法。學(xué)佛的最現(xiàn)實處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善知識只是點醒你,但重要的還在自己的心行。

參禪絕對是自性自度的,別套取一些道理,安上名字,或以解釋公案便想開悟,而忘記其中法本無法,無法之法,方名本法。無心之心方名本心,此心不是我、不是山河大地,但又不離一切法,只是如如。禪一直強調(diào)是心是佛為明心見性的方便,我們可就直接在心的日用時,本即是佛,本無相、無住的,即真實本來,如此來照見本心,知道凡落于得失取舍的,都是妄心,不可隨逐,在如是不斷離妄離念后,此心才會相應(yīng)于一切本不可得的真實,而照見無念的可能。無念就是一念相應(yīng)慧,就是進入空寂,此空寂就是心的本來面目。從空寂再看到山河大地宛然呈現(xiàn)眼前,才能領(lǐng)會無住與生心是一體兩面,發(fā)現(xiàn)本心的本性是無分別。無分別而起的善分別,是其本用,這與平常執(zhí)于分別而起的妄心,兩者的最明顯差別,是一個為依法性的無相,一個為依妄心的境相,所以稱妄心的分別是虛妄的、是如第二月的。

六祖教慧明不思善、不思惡,這不思量即是無念,乃契入空寂的要領(lǐng)。神會禪師教弟子說:一切善惡總莫思量,無憶念故,即自性空寂心、若有妄起即覺,覺后則妄與覺兩亡,即本性無住心。一切妄分別是妄心加上去的色彩,非心的本然。因為無念不是想無念就能無念的,還需有如六祖教慧明的方便,平常我們可以在打坐時,先經(jīng)作意,以某相對法為契引,譬如觀照此身非男非女、非老非少,在離此相對相時,直接體會當(dāng)下宛然存在的是什么,就會感受到那不二的法性,盎然不失地呈現(xiàn)。此現(xiàn)成的存在是生佛不二,人人具足,所以是一種共同性,一體無相的統(tǒng)一性,故可稱為本然。這統(tǒng)一性是內(nèi)外合一,不出此一心,由于絕內(nèi)外之別,故沒能所兩邊,只有一體,由一體故而無礙,此中是于一塵中具足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一毫端,可以重重?zé)o盡。像文殊菩薩說:我即無礙,何以無礙而求無礙。此我就是無相統(tǒng)一的心,又稱法身或法界。

前面講離相對相,其實有不取不舍的含義,亦即不是止滅,而是離相對分別念想,然后不舍無差別相的存在,從其中照見共通的統(tǒng)一性,這過程有定的意味,但卻不是修定。經(jīng)過此統(tǒng)一性的體悟,便不住相對的取著,才會放下人我分別,而不落貪嗔癡,這就是為何見性能解脫的道理。一般人修定是把現(xiàn)成的有也除去,故宛然之性無法靈耀呈現(xiàn),而沉空滯寂,卻誤說那是無相。所以佛法講空有不二中,不住一切法,又不壞一切法。不住即文殊之空慧(實智),不壞即普賢之十方遍滿(權(quán)智),文殊普賢總是并舉,表示不二的一體。這不二的一體是人人如此,也是法的真相,心若會通,即是大,即是摩訶般若,故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文殊普賢或華嚴皆在此心無相地呈現(xiàn)。

我們總以為參禪要經(jīng)過見山不是山,然后見山又是山,如此套公式化的參禪法,恐怕是勉強作意。其實我們可將三階次融合一起共運,譬如我們一直在體會是心是佛時,也可以換個角度參非心非佛,乃至兩句皆超,獨向上一著,千圣不傳處問,這也是超越相對、體會不二之道,同時也幫助自己看到盲點。所以雖無心即是道,但又有禪師說:莫道無心便是禪,無心仍隔萬重山。千說萬說,總是要不落一邊,入于不二。若能契入無念,才無一法可立,然后才能真正無住生心。

阿耨菩提,本無所得

禪宗常說本自具足,我們要分清楚這個具足,與我所是不同的,具足其實不是我也有的意思,否則容易與外道神我混在一塊。牛頭禪師言: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有之,萬行虛設(shè)。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印老解釋說:視成佛為新薰或本有的論述,都是限量分別邊事,道本空寂不二;不能說為一人所得,為大家所得,或各得一分,或各得全體。

見聞覺知依心有,心之用不離本心,本心不離法界,法界與眾生的關(guān)系有如水銀瀉地,粒粒皆圓,此中所有的圓性都源于本體,亦即眾生粒粒皆圓的本自具足,是因法界性本無增減,鋪展在眾生身心中仍不變其性。然而眾生終究是生滅的,但此如來性卻不跟著生滅,所以這本自具足在眾生言,是如月映千江,是顯現(xiàn)而非擁有。如浪必依海,雖說每一眾生皆具圓滿法性,但非實有獨立眾生,亦無一眾生真的擁有什么,只是全體的如如,個人的開悟就是發(fā)現(xiàn)本來無所得,無我人眾生壽者,本無悟不悟,這才是阿耨菩提。亦即禪雖談本自具足,行者要悟到是因法界圓滿故,而非我具足什么,在毗廬性海里,只有一體中的緣起變異,而實無個體的生滅,亦即實無個人的生死解脫,只有現(xiàn)象在法界中的遷流,如浪波生滅。所以當(dāng)我們體悟本自具足時,應(yīng)當(dāng)是契入無生亦無滅,得見涅槃無我,身心皆空寂無相,有如一切水月一月攝,此身此境,此心此理,都回歸一真法界,有時禪者便說此是盡虛空法界,原是我一心體,我即法界,法界即我,此法性身,并不是那獨立的我。

在本自如如中,既無生死,自然不需有為造作,故禪不講有為修行,要行者當(dāng)下無心,決定不求、決定不著,甚至說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要言修行當(dāng)先絕學(xué)無為間道,一心不生。因為本心現(xiàn)成無瑕,不須夢里說法或頭上安頭,只要無心則本自如如,其他的只是隨順法性,自在起用,世間名此為修行。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凡夫有的雜垢,我實無有;佛有的清凈,我非實無。眾生與佛本于一心無所差別,本心非明非暗,無三際與空間之隔,都共坐同一獅子座,同一法身。法界一心無始來不增不減,亦無無始,千古如一日,非去來今。一切眾生實皆是不離本體的無生境界,一切本歸法界、歸一心,色空不二,不來不去,隨緣顯現(xiàn),處處真實,而真亦不可得。雖然本心非明非暗,卻又不礙明暗的發(fā)揮,現(xiàn)實上,我們的生命不離世間,自性本心更不可離世間而說,因此當(dāng)正視身在人間的事實,應(yīng)能隨順此世間的因緣發(fā)心,行所當(dāng)行。禪不是高玄之學(xué),禪的生活必是從正見契入八正道,實踐做人的本份,平實地展現(xiàn)人的本來面目,經(jīng)過超越相對后,展現(xiàn)本自涅槃的本地風(fēng)光。

禪講的是無心自性之用,以用顯真如,因此認為能無造作地?zé)o住正用就是修行,此心是常用恰恰無,在用中隨時回歸自性,而不攀緣外境、于境不染,就是無念。從禪立場,不論如何修行施功,都是此一心中事,都沒增沒減,卻對莊嚴凈土、成熟眾生、凈化世間起了度迷教化之用,這稱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眾生終日所游行的,不外是意識舞臺上的戲,佛經(jīng)將人生以猶如化人來形容,心明的人本來是長伸兩腳臥,心無所住,游戲自在。從實相言,生死涅槃等空華,此生如幻,本來無所得,雖一切法皆如夢如幻,卻也皆是度眾的施設(shè)。人生相當(dāng)于應(yīng)化身,此生無我,本是緣起的方便法,我們在方便法中,當(dāng)從方便入究竟。我們應(yīng)該依金剛經(jīng)所說:度一切眾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如是發(fā)心,行空不住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方契中道。這也是一切智智相應(yīng)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的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就是本心的大用現(xiàn)前,于幻化中法法不二,啟建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一切法存乎一心,任何一門都可入于全體,每一門都可舉一全收,都可成為總持陀羅尼,達理事無礙,也達事事無礙。

更新于:6個月前

評論

91性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熟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 97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揉| aaa啊啊啊黄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v在线| 蜜臀AV无码国产精品尤物| 欧美一级淫片免费播放口| 最新中文字幕av不卡高清| 色999日韩自偷自拍美女| 日本公共厕所mmm撒尿| 欲色福利网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裸体午夜一级视频| 999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的极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青娱乐极品视觉导航| 美女大骚逼幸福遍穴| 美女大鸡操很多水在线看| 操美女逼逼色逼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88| 黄片观看骚货浪荡| 爆乳1把你榨干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无码一区二区到五区| 男的日女生批网页| 亚洲综合青青草原在线| 大鸡吧视频在线观看| 任你橹在线久久精品9| 中国三级片在线视频|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色诱视频又又酱|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一级做a爱过程免费视频俩| 男人操女人黄片黄色|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播放| 日韩欧美综合一二三区| 国产黄片在线免费看| 麻豆91精品96久久久|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日产乱码| 操女人大逼视频下载|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