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貪欲得三業(yè)自在
無欲自在
佛經(jīng)上說:「做人如果能夠遠離貪欲,就可以得到三業(yè)自在?!?/strong>
自在,就是自由。世間眾生無論在那一方面,都受到種種的牽制,不能隨心所欲而自由自在,主要的原因即在於眾生的貪欲心太重。凡是對於自己的所有,包括錢財、衣物、房舍、田園、地位等強烈地執(zhí)著,或貪得無厭;或覬覦他人之物,起貪得之念,意欲據(jù)為己有;或?qū)λ水a(chǎn)生思慕之情,愛欲由生,這些都是貪欲。貪欲心太重,見到這個想要這個,就被這個所縛,見到那個又想要那個,又被那個所縛,這樣如何能夠得到自在呢?
三業(yè)就是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三業(yè)的行為活動是善還是惡,關(guān)系於其中有無貪欲之心。如果是由貪欲而發(fā)出的行為活動,必然是不善。在社會上,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因為貪財而互相殘殺,有的因為貪色而起淫念強暴別人,有的是貪享受而去犯案搶劫,也有人為貪名聞利養(yǎng)而打妄語,所以貪是一切罪惡的根本,是一切災禍的總根源。
由貪欲所造成的不凈業(yè),當業(yè)果成熟時,招感生於餓鬼道的果報,其業(yè)果未熟時,若轉(zhuǎn)生為人,則常因所欲不可得而痛苦,且貪婪如狼,也會招到五官不正,六根不具的報應(yīng)。
佛陀在世時,印度舍衛(wèi)城有一位名叫難陀的長者。他雖然是財富不可計算,但是生性慳貪,一毛不拔,為了保護財產(chǎn),建造了七重圍墻,并且派人日夜看守,平時不讓任何人進入他的家里。此外,空中又布置鐵網(wǎng),防止飛禽進入吃他的五谷,四周墻壁下邊也鋪上水泥,防止老鼠穿穴損壞財物。難陀長者只有一個兒子,也是很慳貪。
有一天,難陀囑咐兒子說:「如果我命終以后,所有的金銀財寶不可浪費,若有出家人來化緣,或是乞丐來討飯,一文錢也不要給,我留下的這些財寶,足足可供給七世子孫享用。」
后來難陀去世,投生到附近一位盲目的婦人家里,出生時雙目已經(jīng)失明。有人告訴盲婦說:「你生了男孩!」
盲婦說:「我兩眼失明,將來可以依賴此兒來養(yǎng)我?!?/p>
旁邊的人又對她說:「你雖然生了男孩,但是小孩沒有眼珠?!?/p>
盲婦聽了,內(nèi)心非常的悲傷。
到了盲兒八歲時,盲母給他一根拐杖、一個碗,叫他自己去求生活命。盲兒就手拿著碗到附近家家戶戶去乞食,后來到了他前世兒子的家,剛好守衛(wèi)的人有事暫時離開,盲兒即摸進屋內(nèi),他的前世兒子見到了,非常生氣,就叫來守衛(wèi)說:「你怎麼給人進來?」
守衛(wèi)怕得罪主人,就把盲兒捉到門外,用棍子打得頭破血流,又將他擲在深坑內(nèi),連盲兒所乞得的飯也全部倒在地上。
這個時候,佛陀在精舍了知此事,就對阿難說:「災禍?。牡湴。‰y陀長者命終后,出生為盲婦作子,生來即兩目失明。由於他生前的慳貪,今天受此報應(yīng),這一世死后,還要墮入地獄。」
慈悲的佛陀為了開示眾生,就和比丘僧眾,來到難陀前世的住宅前。這時候有很多人來圍觀,佛陀加持盲兒,使他了知宿命,然后問他說:「你是難陀長者嗎?」
盲兒說:「是的!我的前生是難陀長者!」
佛陀連問了三次,盲兒均回答是難陀。
觀眾聽了佛陀和盲兒的問答,皆疑惑不解:「為何難陀死后,會變成這種樣子?」
佛陀開示說:「因為過去難陀慳貪,不修善行,所以遭受苦報,從此命終,當入地獄,這是因為宿業(yè)深重的關(guān)系?!?/p>
慳貪嫉妒,受罪無量。人有錢財,除了自己的生活所需之外,應(yīng)該多行布施、供養(yǎng),廣修福田,像難陀長者,自己累積財產(chǎn),舍不得吃穿,又不布施別人,慳貪成性,這是最愚癡的人。修行人應(yīng)遠離貪欲,一個離開貪欲的人,他的行為一定是向善的,以此善因感得的果報,也必定是五官端正,六根完具,身相圓滿,三業(yè)得到自在。所以,我們應(yīng)該廣修供養(yǎng),隨喜布施,多行善事,多作利益眾生的事業(yè),這才是智者之所為??!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