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佛說阿彌陀經(jīng)大意(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菩薩、各位大德,大家好!大家請坐。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凈土宗的《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部經(jīng)原文將近有兩千字。最近我的爺爺,我把他接到身邊一起住,我護持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老人家今年九十一歲,原先對于往生極樂世界的概念很模糊,甚至還沒吃素,對于凈土法門是一無所知。我將他接到身邊來護理他,幫助他念佛,勸導他求生極樂世界。很難得,他很有善根,聽見凈土法門他很歡喜接受。我每天陪他念阿彌陀佛,現(xiàn)在不需要我陪了,他自己念得都很精進,甚至晚上睡覺睡著了都能夠念佛。有一天晚上(因為我是和他一起住,住在一個房間),他翻來覆去睡不著,我問他,「你在想什么?」他就說,「往生極樂世界有什么經(jīng)典的依據(jù)?」他老人家平時沒看過什么經(jīng)典。我說,「當然有,凈土經(jīng)有五經(jīng),還有《往生論》,五經(jīng)一論,還有很多祖師大德的著作」。他說,「你可不可以拿來給我看看?我要看到經(jīng)典我才能夠信」。由于這個原因,我就想,像他這樣的老人家年紀那么大,如果真正要學經(jīng)典,又怕篇幅太長,可能不容易掌握,學習分量太大又很難接受。所以我就想到,有沒有辦法節(jié)取經(jīng)典精華的部分給他學習,使他既知道有經(jīng)典的依據(jù),同時最核心的經(jīng)義他能夠掌握到?
所以第二天早上我很早起來,三點多我就起床了,節(jié)取《佛說阿彌陀經(jīng)》。因為它是我們凈土宗的第一經(jīng),它和《無量壽經(jīng)》是同部的,大經(jīng)和小經(jīng),分量雖然有不同,但是義理是一樣的。我就將原文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進行節(jié)要,節(jié)取了八百五十個字。按照明末清初凈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的科判,就是他對于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的分析,按照結(jié)構(gòu)進行節(jié)取,只刪除文字,不刪除里面的義理,只是化繁為簡。節(jié)取之后,我就把這部節(jié)要拿給我們師父上人凈空老法師他來鑒定,他老人家同意。我想,把經(jīng)典節(jié)取出來了,但意思還要講解,所以我將《阿彌陀經(jīng)》的節(jié)要用廣東話,我爺爺是廣東人,我用廣東話把它讀誦了一遍,每天給他聽,反復聽;這次來香港,我就想到應該把這個節(jié)要講解一次,講一個《阿彌陀經(jīng)》的大意,錄一個廣東話的回去給他聽。
當然像他這樣的老人家,聽不懂我們師父講國語的,年紀比較大,學習的分量如果太多又接受不到,這樣的老人家很多,我們香港就有不少。所以我想到應該為大家講解一次《阿彌陀經(jīng)》的大意,使我們的老人家能夠在最短時間內(nèi)掌握住凈土宗的核心,把凈土法門的理論、修行的方法、里面的境界等等,都能夠很快的掌握,增強往生的信愿。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關(guān)鍵在于有沒有信愿。你是不是真相信阿彌陀佛、念佛法門,相信極樂世界,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往生?有沒有這個信心,能不能夠真正發(fā)起懇切的愿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最關(guān)鍵的。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把這個理論搞清楚之后,我們的信愿才能夠堅定。我們這次的法會兩天時間,爭取用四個鐘頭把《阿彌陀經(jīng)》大意向大家介紹。這次也算是我爺爺啟請的,也是對他老人家盡孝,把這個孝心擴展,對于大眾也做一次法供養(yǎng),有這次的因緣和大家一起來學習。
我們來看《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大意,因為是大意,所以我們只能簡短的介紹,我們主要參考的教材是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jīng)要解》,我們的師父上人曾經(jīng)講過多次。我最近,在去年的上半年用國語講了一次《中峰三時系念》,里面就含有《阿彌陀經(jīng)》,那次講解比較詳細,這次是講一個大要。這部經(jīng)本來的題目叫做《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這是它原本的經(jīng)題?!阜Q贊」是一切諸佛稱贊,在我們這個國土里面,釋迦牟尼佛他是我們的教主,他稱贊這個法門、講述這部經(jīng)典,在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的諸佛如來都這樣稱贊。為什么?因為這個法門是有不可思議功德的法門,能夠使我們凡夫都帶業(yè)往生。如果我們凡夫沒這個法門,想這一生能夠出離六道輪回、得到永遠的解脫,這是難于上青天;因為有這個法門,所以我們有希望這一生得救,不單只是得救,而且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三不退這個地位相當于圓教七地菩薩的地位,非常之高,對于我們凡夫真是叫撿了大便宜。所以這個法門太殊勝了,一切諸佛都贊嘆,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功是什么?經(jīng)里面講的「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yè)往生,頓超圓證,頓就是立刻超越三界,圓滿證得菩提,就是成佛,這是不可思議之功德!德是什么?得無上菩提。所以一切諸佛無不宣說這個法門。
我們今生遇到這個法門,有幸聽到這部經(jīng)典,這是我們多生多世積累的善根福德這一生成熟了。為什么?這一生我們就可以往生不退成佛了。這個法門是叫我們一生成佛的法門,不只我們要修學,連那些等覺菩薩、地位最高的菩薩他們一樣要修行這個法門。我們現(xiàn)在聽師父講《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上面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華嚴經(jīng)》上面的上首菩薩,毘盧遮那佛的左右手,等覺菩薩,他們一樣要修這個法門,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為我們做一個好的榜樣。這個法門叫做三根普被,被是覆蓋,無論你是上根的,還是中根的、下根的,無論你的悟性高低如何,你的基礎好還是不好,你修這個法門,平等得度。所以得到一切諸佛護念,我們說護法,保佑你。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是說護法神保佑你這么簡單,是一切諸佛來保佑你。這個不得了,其它法門我們看不到,所以這部經(jīng)典真是太殊勝了。
原本的經(jīng)題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現(xiàn)在為什么叫做《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個題目是羅什大師他翻譯經(jīng)典的時候把它換過來的,他換成《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個經(jīng)題好不好?好!為什么?因為這部經(jīng)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他直接將「阿彌陀佛」放在經(jīng)題里面,《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就是佛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把這部經(jīng)的宗旨顯現(xiàn)在經(jīng)題里面,所以改得好。他不用原先的經(jīng)題,這是點睛之筆,體現(xiàn)出他對于全經(jīng)的宗旨掌握得非常好,這是他的慈悲用心。
【佛說阿彌陀經(jīng)節(jié)要?!?/p>
『佛』是哪尊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們都宣說念佛法門,這里著重是指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說的『說』字,不單只是「講」這個意思,他講這部經(jīng),部部經(jīng)都講,為什么有的經(jīng)它不用「佛說」,有的經(jīng)它用「佛說」這個題目?好像《金剛經(jīng)》(《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它前面就沒用「佛說」,《佛說阿彌陀經(jīng)》它前面的經(jīng)題加一個「佛說」,為什么?難道不加「佛說」就不是佛說的嗎?不是,它加了「佛說」是有它特別的意思。這個說字在古代是喜悅的悅字,豎心邊那個字,好像《論語》上面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字就是用說話的說字,古時候這兩個字是相通的。換句話說,「佛說」也是佛喜悅的意思、很歡喜的意思。我們問,佛歡喜什么事情?佛他所歡喜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能夠度無量的眾生,這是最歡喜的,其它的他都不想,他只有一個目標,度盡一切眾生。用什么法門來度盡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幫助一切眾生一生當中成佛。今天的因緣成熟了,佛無量的歡喜,可以真正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佛講這個念佛法門,體現(xiàn)出他的大慈大悲。
這部經(jīng),對經(jīng)文比較熟的人都知道,從頭到尾佛自己講。很多經(jīng)里面我們看到,經(jīng)典是佛的弟子啟請,一般來講都是弟子問一個問題,佛回答。好像《金剛經(jīng)》里面是須菩提尊者他發(fā)問,他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應云何住?」你的心住在哪里?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你怎樣降伏你的煩惱心?問這兩個問題,佛就為他們講一部《金剛經(jīng)》。所以佛他自己不會無緣無故講,他是因人啟問回答問題。好像鐘一樣,你敲它,它才響;你不敲它,它不響。為什么?它里面沒任何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它隨緣。所以眾生有感,佛有應,如果自己要講什么,是自己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這里為什么說《「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因為沒人啟請他,他自己講出來,叫做無問自說。
我們覺得奇怪,剛才你不是說佛不會無緣無故講,一定要有人啟請他才講,為什么這部經(jīng)里面沒人啟請他就講?不是沒人啟請,確實有啟請,誰啟請?一切眾生啟請,因為眾生今天得度的機緣成熟了。雖然眾生他們自己不知道,原來成佛的機會到了,他自己不清楚。為什么不清楚?智慧不足,沒智慧,雖然因緣到了,不懂問問題。所以懂得問問題都要靠智慧。佛的弟子個個都有大智慧,好像這部經(jīng),你看看佛主要是對舍利弗尊者講,舍利弗是佛的弟子里面智慧第一的,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但是他也問不出來。為什么?因為這部經(jīng)典里面的道理只有佛才能夠清楚,連菩薩若得不到佛的加持都搞不明白,所以他們都問不出來。雖然問不出來,但是佛很慈悲,見到眾生的因緣成熟了,無問自說,自己講。所以你看經(jīng)里面都是叫著舍利弗,他講一段話,舍利弗只是聽,聽了之后還不會問,佛又叫著舍利弗再講一段話,自始至終都是佛的徹底悲心,流露出自性功德的經(jīng)典。所以在這部經(jīng)前面要加一個「佛說」,是因為無問自說的意思。
『阿彌陀經(jīng)』的「阿彌陀」就是阿彌陀佛。阿是印度的梵文,翻譯成中文是無,彌陀是量,阿彌陀就是無量,佛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所以阿彌陀佛的中文的意思叫做無量覺悟。無量覺悟每個人都有,跟佛是平等的,《華嚴經(jīng)》里面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有如來的智慧,就是你和如來、佛的覺悟是一樣,德就是福德,相是相好,就是你的福報跟佛沒差別。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和佛差距很大?照照鏡子,怎么看都不像一個佛。什么原因?佛在經(jīng)里面講,但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執(zhí)著,有這些煩惱,所以不能夠證得我們自性的如來智慧德相。不能證得不是說它沒有,只不過是你不能證明、不能夠得到它的受用,問題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所以從自性來講,人人都是阿彌陀佛,無量覺悟,不只無量覺悟,你有無量的神通、無量的福報、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壽命,一切無量統(tǒng)統(tǒng)具足,但是現(xiàn)在被妄想分別執(zhí)著擋住了?,F(xiàn)在怎么辦?佛來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一件事情,教導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行了,你自性中的無量覺悟、無量神通、無量福報、無量才藝、無量壽命就現(xiàn)前了。這些不是你求就求得到的,它是自己自自然然現(xiàn)出來的,只要你把障礙去除。撥開烏云就見到太陽,烏云把太陽遮住了,但是不代表你的太陽沒了,太陽還在天上,太陽還在那里,只要我們把烏云驅(qū)散,你就能夠使自性的光明透出來。
這部經(jīng)教導我們用什么方法去除烏云、顯現(xiàn)太陽?用一句阿彌陀佛,好好念佛就能夠把你的自性光明顯現(xiàn)出來。所以《阿彌陀經(jīng)》這個經(jīng)題就是教我們念佛求生到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你的自性就能夠顯現(xiàn)出來。極樂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它叫做法性土,是自性顯現(xiàn)出來的國土,是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就的。我們現(xiàn)在念佛是和阿彌陀佛的愿搭起來,搭上鉤,借著佛力將我們自性的光明顯露出來,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太殊勝了。
經(jīng)題里面的「經(jīng)」字,所有的經(jīng)的題目都有這個經(jīng)字,古人解這個經(jīng)字,用「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就是貫穿的意思,就是意思從始至終貫穿下來,結(jié)構(gòu)非常之嚴謹,思想體系非常之嚴謹。好像一篇好的文章,它的邏輯體系非常之嚴謹,絕對不會有多余的話,也不會有缺漏的意思。用科判去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你就能夠看出這篇文章是不是一篇好的文章。經(jīng)典你用科判去研究它,你會發(fā)現(xiàn)從始至終,它的章法結(jié)構(gòu)確實講做到多一個字不可以、少一個字也不可以,不增不減,意思都是圓滿的。這是貫穿的意思。
攝是攝受,攝受是說這個經(jīng)典很有吸引力,我們讀了之后,覺得愈來愈受它的攝受,欲罷不能。世間很多好的小說都有這些攝受力,好像中國的四大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它有它的攝受力,我們看一遍還覺得不過癮,看第二遍、看第三遍,這個攝受力強(不像我們一般的報紙,報紙你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它的攝受力很小)。但是這些小說如果你看上二十遍,我相信你不會再想看下去,你都看厭了,所以它的攝受力大概二十遍。但是經(jīng)典不同,好像世間的經(jīng)典《四書》,儒家的經(jīng)典,你從小到老讀《四書》都讀不厭,每看一遍有一遍的領悟、有一遍的悟處,所以叫做千遍百遍都不厭。佛經(jīng)比世間經(jīng)典更加有攝受力,這部經(jīng)典不只你這一世讀不厭,生生世世讀這部經(jīng)都讀不厭,從你初發(fā)心一直到成佛你都讀不厭,那個攝受力太強。為什么這么強?因為它是我們每一個人佛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意思是其深無比,永遠都不會厭。這是講攝的意思。
常呢?「貫攝常法」第三個是常,常是永恒的意思。經(jīng)典講的是真理,真理超越時空,古時候讀它,這個真理適用,現(xiàn)在讀一樣適用;中國適用,外國也適用;甚至是地球上適用,外星球一樣適用。這部《阿彌陀經(jīng)》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都適用的,叫常,真理永恒不變。法講的是法則,法則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原理、原則。經(jīng)典講的是什么?一個講理論,一個講修行的方法,我們依據(jù)這個方法去修行,一定能夠成就。這是所謂貫攝常法的四層意思,有這四層特征的文章才叫做經(jīng),經(jīng)不是隨隨便便叫的,它真正具備貫攝常法才叫做經(jīng)典。
我們將經(jīng)題簡單向大家做了個介紹,我們現(xiàn)在看經(jīng)文。經(jīng)文,剛才向大家做了報告,我們將這篇一千八百多字的經(jīng)文節(jié)要出重點,節(jié)出八百五十個字做為大意來介紹。每部經(jīng)都有所謂的三部分,叫經(jīng)開三分,第一是序分,就是序言,開頭介紹的部分,好像寫文章有個前言;第二部分叫正宗分,就是它主要的部分;最后是流通分,流通分是做一個結(jié)論和勸我們大眾去修行、去流通。先看第一部分,是經(jīng)典的序分。序分第一句,所謂通序,就是所有經(jīng)典都具備的部分,是普通的序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大菩薩。及無量諸天大眾俱?!?/p>
我們簡單的介紹這一段話,它有六種成就。第一是講『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溉缡俏衣劇故钦l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尊者,他每次講經(jīng)開頭必須講這四個字,叫「如是我聞」。因為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跟隨佛很多年,他聽的經(jīng)典最多最齊,而且他有個本事,記憶力特別好,只要聽佛講一次,他就能夠記住,而且是過耳不忘,永遠都不忘,記憶力真是好,比我們現(xiàn)在的計算機還要厲害。所以佛圓寂之后,大家推舉阿難尊者出來做復講,把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講的經(jīng)典重新復述出來,然后五百大羅漢這些大弟子他們記錄,就形成了經(jīng)典。所以經(jīng)典不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編的,是佛滅度之后,佛的五百大弟子一起結(jié)集的,推舉阿難尊者來復講。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正如我從佛那里聽來的一樣(用我們現(xiàn)在話講就這么簡單),經(jīng)典不是我自己編造出來的,是我從佛那里聽聞來的,為大眾堅定信心,確實是佛親口所講的。
這個「如是」,當然里面還有更深的意思。「如」是講實相,真實的宇宙人生真理,古今不變,這是講如字?!甘恰故鞘裁匆馑?依據(jù)真理我們能夠修行,在這部經(jīng)具體是指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錯,這是講如是的意思。換句話講,這個「如是」包括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他所講的一切法無非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經(jīng)里面講「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現(xiàn)相,實相就是真實的現(xiàn)相和真理。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四十九年是不是就是講一切的宇宙人生真相?簡單講就是「如是」兩個字,所以「如是」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凈土法門正是依據(jù)實相來修行,目標就是證得實相,在禪宗里面講明心見性,凈土宗的目標也都是明心見性,證得實相。
『一時』的意思,很多人看見這個「一時」是講時間,沒錯,這里是講時成就,六種成就的第三個,時成就。這個「一時」究竟是幾時?大家可能覺得佛經(jīng)都不夠嚴謹,我們一般寫新聞報導都有年月日時,你講一時是幾時?好像很抽象,虛無飄渺,這是不懂得這里面的深義。一時是什么意思?要知道時間本身它是不固定的?,F(xiàn)在物理學家為我們已經(jīng)證明,相對論里面有一個結(jié)論是說明什么?時間和空間都是人類一個錯誤的、抽象的概念。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相對論里面講,是由于物體相對速度來決定,相對速度有變化,時間、空間都會變化,證明它不是固定的。所以它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不變的,變的就不真。既然不真實,你就不可以講幾時。佛講這部經(jīng)到底是幾時?一時,一時就講得圓滿。一時是幾時?這個一時就是師資道合之時,是眾生機緣成熟之時。
我們中國佛教有一個典故,在隋朝有一位智者大師,他是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專攻《法華經(jīng)》。有一天他自己讀經(jīng),讀到其中一品的時候,他入定了,入定之后他去到靈鷲山(《法華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鷲山講的)。他去到靈鷲山之后,竟然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講《法華經(jīng)》,他還在那個法會上面聽了一座,接著他出定和大家講,釋迦牟尼佛現(xiàn)在講《法華經(jīng)》還沒講完,這個法會還沒散。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到隋朝,中間隔了一千年,一千年的時間,智者大師竟然可以參與到一千年前的法會當中,我們現(xiàn)在說的超越時空。所以智者大師參與法會的這一時就叫一時,機緣成熟之時。要知道佛講經(jīng)是無一時停頓,只要我們能夠入定,好像智者大師一樣入一心不亂的境界,就可以參與到這個法會當中。所以這個一時是幾時?時時都可以,用這部經(jīng)的術(shù)語說,只要你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你就發(fā)現(xiàn)原來釋迦牟尼佛在舍衛(wèi)國講這部《阿彌陀經(jīng)》還沒停,還在講。所以這是時成就。
第四個是『佛』,是講主成就,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佛的意思有三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就是自己覺悟,大徹大悟,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無所不知,這是自覺;自覺之后要覺他,自己覺悟了,還要幫別人去覺悟,普度眾生;自覺和覺他都圓滿了,這就是覺行圓滿,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說自己覺悟了,看到別人沒覺悟,對不起,自己都沒有完全覺悟,覺行不圓滿,真正覺悟的人會發(fā)現(xiàn)個個人都覺悟?!度A嚴經(jīng)》里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成佛了,他發(fā)現(xiàn)十方一切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是佛。所以《華嚴經(jīng)》里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是佛。
如果我見到某個眾生不是佛,說明我自己沒成佛,自己是什么境界就會看到其它人是什么境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看他,為什么這個人這么壞?成天障礙我、傷害我、欺騙我,這個人真是很壞。你見到他很壞,說明你自己都沒覺悟。你是這樣的境界,才會有這樣的人對應得上。你是好人,你見個個人都是好人。儒家里面都講「仁者無敵」,仁者無敵大家不要搞錯,不是說天下無敵、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這個是仁者,不是;真正仁者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只有用愛心對待一切人,在他眼里面沒敵人,這個叫仁者無敵。你還見到有敵對的人,說明你不是仁者,甚至你會和別人對抗、有沖突、有矛盾、吵架,或者心里面有怨恨,說明自己要反省自己:我不是仁者,如果是仁者,我就不會見到有壞人。
有時候確實是有壞人,那個不是壞人,是他一時胡涂。人人本來都是好人,「人之初,性本善」,怎么會有壞人?他一時胡涂才做了壞事,我們要好好教育他、好好感化他,將他扭轉(zhuǎn)過來??刹豢梢耘まD(zhuǎn)?一定可以。「人之初,性本善」,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么可能扭轉(zhuǎn)不過來、感化不過來?只要你有真誠的愛心、慈悲心,用你的身教、用你的言教,可以把他感化過來。佛度眾生是用感化,佛是已成之佛,他是真正成就了,叫人天師范,可以做人的老師,不只人的老師,天上的人(天人)都拜他做老師。所以我們稱佛為大師,大師不是對一般人的稱呼,我們有時對一般出家人都稱大師,這個稱呼有些太過分,為什么?大師是對佛的稱呼,對菩薩都不可以用大師,這是尊稱到極處。
『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講地點,叫做處成就,在哪個地方、哪個處所?!干嵝l(wèi)國」,舍衛(wèi)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叫做聞物,聞是聽聞的聞,物是事物的物,聞是講多聞,也就是說文化水平很高,物是指物產(chǎn)很豐富的國家。其實舍衛(wèi)是一個城市的名稱,在這里用城市的名稱來代表這個國家,因為這個城市太出名,佛當年在這個城市教化眾生,講了不少的經(jīng)典?!傅o樹給孤獨園」是一個地方,祇是祇陀太子,給孤獨是給孤獨尊者,是兩個人。祇陀太子當時是這個國家的太子,他有一次見到給孤獨尊者,這位尊者時時都幫助孤獨的老人,所以別人送一個名稱給他,叫做給孤獨尊者,就是他常常做慈善事業(yè),很有錢。他想向祇陀太子買一個花園,說要請釋迦牟尼佛來這里講經(jīng)說法。這個祇陀太子就和他開玩笑,因為他知道這個老人的家境不錯,很富有,就說:你家里黃金那么多,你要我把這個花園賣給你,除非你把我這個花園的地統(tǒng)統(tǒng)用黃金鋪滿,我就賣給你。
結(jié)果這個老人家,這位老人家本身的名字叫做須達多,須達多長者他就來真的,他說:好,我就鋪。所以他就一車一車黃金拉到花園里,開始鋪地。祇陀太子來了之后看見:你真這樣做,你為了什么?我和你開個玩笑,你當真。須達多長者就講:我這次是要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jīng)說法,你的花園是我們這里最好的,所以我一定要買來供養(yǎng)佛陀。祇陀太子一聽:有這樣的好事,我也要做。結(jié)果那個長者說:不可以,這件事只有我一個人做,我要一個人做功德。祇陀太子就和他爭起來,爭功德。他說:你要買這個花園可以,我的地答應給你,但是我沒答應把地上的樹木給你,如果你不讓我一起做功德,我就把樹統(tǒng)統(tǒng)砍掉,給你一塊荒地。兩個人爭執(zhí)不下,一起去到釋迦牟尼佛那里。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情況,就和他們講:你們不用爭,這個道場由你們兩個人一起供養(yǎng)。因為樹木是祇陀太子的,就叫做祇樹,祇陀太子的樹;這個花園已經(jīng)賣給給孤獨尊者,就叫做給孤獨園,合起來叫做祇樹給孤獨園。結(jié)果兩個人就不爭了,擺平了。釋迦牟尼佛就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入住到這個花園里面,開始他們的教學。這是講處成就,是地點。
下面『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講眾成就,聽經(jīng)的大眾。這里講的六種成就,第一是信成就,第二是聞成就,第三是時成就,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處成就,第六是眾成就(聽經(jīng)的大眾)。好像一篇報導一樣,先把時間、地點、人物交代清楚,這是六種成就。這些『大比丘僧』是跟佛出家的、受比丘戒的僧人?!副惹鹕骨懊婕右粋€「大」字,說明他們不是普通人,是大乘的比丘,不是學小乘,大乘法。而且這里面?zhèn)€個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講經(jīng)說法,其它的佛菩薩統(tǒng)統(tǒng)來莊嚴道場,扮作佛的弟子。其實佛的弟子里面很多是古佛再來,他成佛遠遠早過釋迦牟尼佛,但是釋迦牟尼佛和我們眾生有緣,他來示現(xiàn)成佛,這些古佛菩薩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來示現(xiàn)作他的弟子,大家等于一起演這場戲,目的就是覺悟一切眾生。佛教里面是平等的,就好像在戲臺上面,你看主角,釋迦牟尼佛好像演主角,那些配角,可能在臺下是主角的老師都不一定,大家同臺演戲。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實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來歷不凡的人。經(jīng)的原文里面介紹了上首十六位尊者的名稱,我們這里節(jié)要就把它省略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聽我們師父講的《阿彌陀經(jīng)》,里面有詳細介紹這十六位尊者。
大比丘的團體叫僧團,什么叫僧團?僧有清凈的意思,有和合的意思,大家都能夠持戒清凈,都能夠和合而住,和合就是大家團結(jié)和睦,絕對不會在團體里面鬧意見,大家都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叫僧團。僧團不一定是專指出家,只要一個團體有四個人以上,大家以六和敬來修行,所謂「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大家就真正和合,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我們師父講,如果這個世界出現(xiàn)了一個僧團,有四個人一起修行,志同道合,和合而住,這個世界消災免難。但是很可惜,我們師父講他五十多年教學,走遍世界各地,都沒見到和合的僧團。一個道場里面有兩個人在一起都會鬧意見、都會吵架,所以難!我們真正想振興佛法,要從我自己做起,能夠跟道場里面,能夠跟一切人都和合共住,那你就真正有心振興佛法。有一個僧團出現(xiàn),佛法就能夠興起。釋迦牟尼佛當時為什么能夠把佛教(佛陀的教育)傳遍全世界?因為有僧團。你看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六和敬,所以這個團體莊嚴。我們念三皈依,「皈依僧,眾中尊」,這個眾就是團體,團體當中最尊貴的,眾中尊,第一尊貴。為什么?因為他們和合。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經(jīng)上講大阿羅漢,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無學,無學就是沒得學了,也就是說畢業(yè)了、學圓滿了,他們不單只是阿羅漢,是大阿羅漢,大乘都學到圓滿了,你看看這些人不是普通人。
下面講『并諸大菩薩,及無量諸天大眾俱』,這個法會可以說無比莊嚴,不單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聽課,在家、出家很多的信眾,還有大菩薩來聽課。這些菩薩是大菩薩,在圓教里面講是登地菩薩,好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他們來莊嚴道場。聽釋迦牟尼佛講念佛法門,不單只有菩薩眾,還有天人眾,「無量諸天大眾」。以忉利天天主為代表,忉利天天主叫做釋提桓因,他是我們一般講的玉皇大帝,基督教里面經(jīng)常講的上帝,其實是指忉利天的天主。他和所有的天人,天有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一切天眾統(tǒng)統(tǒng)都來齊了。為什么?他們都想這一生了脫生死、出離六道輪回。說明這個法門上可以度諸大菩薩,下可以度六道眾生。無量諸天是天人,大眾包括很廣,六道都包括了,上至天道下至地獄。六道,下面有地獄、餓鬼、畜生,上面有人、阿修羅、天,這六道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是凈土法門所攝受的根機。所以這個法會是無比殊勝。這是通序,我們介紹完畢。
下面講別序,別序就是單獨的、特別的序言。我們看經(jīng)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看到這里,這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籂枙r』就是在法會開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講給長老舍利弗聽。舍利弗是佛門下智慧第一的弟子,為什么要和他講?因為這個法門不是智慧第一的人不能夠領受,所以向他講,他是代表我們大眾。他講給我們聽,『從是西方』,就是從我們這個世界往西邊,這個西方不是指地球的西方。你說往我們地球的西方一直走,繞地球一圈又回來了,回到這里,不是,它是從娑婆世界這里講起的西方。娑婆世界有多大?黃念祖老居士他和我們講,有十億個銀河系那么大,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地區(qū),十億個銀河系(我們太陽系是銀河系里面一個小的恒星系)。它有十億個這么大,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往西邊,過十萬億個這樣的娑婆世界,這個不得了,大得很大,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其土有佛』,這個土就是極樂國土,有一尊佛,他的名號叫阿彌陀佛。你看這里講了兩個「有」字,「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字斬釘截鐵,很堅定的告訴我們真有,沒假的,它不是傳說、不是神話,真的有。而且阿彌陀佛現(xiàn)正在說法、正在講法。講給誰聽?極樂世界一切大眾,也包括一切世界里面的所有有緣眾生,只要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就能夠聽到阿彌陀佛說法。你能不能夠去極樂世界?可以。你真正相信,能夠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就能夠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聆聽阿彌陀佛說法。
序分當中,兩個「有」字是勸我們相信一定有,我們要信佛講的絕無虛言?!甘澜缑粯O樂」,這句話是勸我們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你都不去嗎?勸我們發(fā)愿?!阜鹛柊浲印?,這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是行。所以信愿行在序分當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這是蕅益大師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叫做三資糧。資是工資(錢財)的資,資金的資,糧是糧食的糧,古人上路都要帶些錢財,帶些糧食、干糧上路,它是比喻你現(xiàn)在要往生極樂世界,上這條極樂世界之路,你要具備資糧,就是三個條件,信愿行。這是序分,講到這里。
下面一個部分是正宗分,我們來看經(jīng)文: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是把極樂世界為什么叫做極樂世界的原因告訴我們,這是總說,開門見山向我們說明為什么這個世界叫做『極樂』。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點苦都沒有,只有快樂,所以叫做極樂。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苦!佛在經(jīng)里面講,有三苦、有八苦,八苦是三苦里面的第一種,叫做苦苦,三苦的第二種叫做壞苦,第三種叫做行苦,這是三界里面統(tǒng)統(tǒng)都要受的三大類的苦楚。
什么叫苦苦?你的身心真正感覺到苦惱,這個苦惱我們講八個種類,叫八苦。第一個是生,第二個是老,第三個是病,第四個是死,生老病死,這些我們看得見,可以親身體會到。還有四種是什么?求不得苦,我們很想要做的事情,常常都不能夠成功,所謂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求不得;愛別離苦,我們所愛的人往往離我們而去,所愛的物常常變成無常,愛別離;怨憎會,我們討厭的人往往在我們眼前,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喜歡的人偏偏不在身邊,討厭的人天天都見面,真是苦惱,怨憎會苦;第四個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講我們的身心感受上面的痛苦,煩惱逼迫我們、壓逼我們,很苦!無論你是貧窮的人也好,富貴的人也好,你這八種苦惱免不了。生老病死連皇帝都逃不過,一樣有生老病死,一樣會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苦無量劫來都在煎熬著我們,我們喘不過氣來,生生世世輪回受這些苦。所謂的快樂只不過是苦稍微減輕一些而已,哪有真正的樂?所以第二大類的苦叫壞苦。壞苦是什么?你所謂的快樂是你的苦惱稍微減輕一些,暫時停止一下,你覺得好像有點樂,這個樂叫做壞苦。為什么?因為它不長久。
我們凡夫的樂是欲望的滿足,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的滿足。欲望的滿足,好像暫時給你一些快樂,但它的后果必定是苦惱。譬如講貪財?shù)娜?,得到財富他很快樂,但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他財富愈多他愈嫌少,他愈不滿足,好像一個人喝海水一樣,愈喝就愈口渴,一直到最后死在財富當中,死不瞑目。倒不如那些貧窮的人,沒財富的,反而死得安樂;那些有財富的死又死不了,留著口氣做植物人都要享受他的財富,得不到解脫,真是苦。色欲的滿足也是一樣,貪圖一時的快感,對身體、對心理、對家庭、對前程都是極大的傷害,而且如果是犯邪淫,「萬惡淫為首」,報應一定很凄慘,現(xiàn)世是家破人亡、疾病纏身,來世必定是三途去受罪,苦!財色這些欲望的滿足到最后是苦。名,名聲大了,為名聲所累,這個苦也很難受,好像那些明星、達官貴人,出門都要偷偷摸摸才行,怕被人發(fā)現(xiàn)、糾纏住他解脫不了,很苦!食,吃的欲望,你肚子餓的時候,給你一碗飯吃,你覺得很快樂,那是暫時苦的停止。因為你饑餓,饑餓是苦,給你一碗飯,暫時停止一下,但是你知道停止是暫時,你將來還會餓、還會有苦,它不是根本解決。而且它這個樂不是真樂,如果是真樂,一直給你吃飯,你會覺得一直快樂,你不會變成苦,但是你知道,如果你餓的時候給你一碗飯,可以,再給你吃一碗,你就覺得飽了,再逼你吃三碗、四碗、十碗、八碗,我想你已經(jīng)是苦不堪言,不如不吃,說明吃到最后都變成苦,那個樂就不是真樂。如果是真樂,它不會變,一直都會樂的,很樂,快樂下去的;滿足到最后它會變成苦,這個說明不是真的,這個叫做壞苦。所以五欲的滿足統(tǒng)統(tǒng)都是苦,而且它是無常,即使你有福報、你享受快樂,只是暫時,福報享完了,又會墮落,又會捱苦。
第三大類叫行苦。行苦是什么?這個行是非苦非樂,非苦非樂本來是好事,它是在一種禪定狀態(tài),但是它不能夠持久,因為不能夠保持,所以就有苦。這種體驗是什么人的體驗?無色界的天人他們有體驗。欲界里面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生老病死都有,他有欲望,有欲望一定有痛苦。他們修行提升了,從欲界升到色界,色界是什么?色是物質(zhì),他有物質(zhì),有身體,但是它沒欲望,它的苦就減少了很多,沒苦苦了,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都是由欲望帶來的,他沒欲望,這些苦統(tǒng)統(tǒng)沒了;但是他有壞苦,他的身體不能夠保持,他的境界、他的壽命有一定時期,他不能夠永遠如此,這是壞苦,好時光過得快,很快他就覺得壽命到了,又要墮落。無色界是連身體都沒有,沒物質(zhì)的,無色,我們說靈界,這是定功層次最高的,無色界天人連壞苦都沒了,因為他沒色身,他沒物質(zhì)的世界,他就不會有壞的苦,有物質(zhì)才有壞,他沒物質(zhì),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他不能夠保持他的定功,壽命很長,但是都有最終結(jié)束的一天,到了結(jié)束那天,他就覺得非常之痛苦,所謂登得高摔得重,他們的境界很高,一摔下來往往是摔得很慘。所以《法華經(jīng)》里面講三界統(tǒng)苦,欲界、色界、無色界統(tǒng)統(tǒng)是一個苦字,我們根本沒有享受過真樂,我們是但有諸苦、無有眾樂。
《阿彌陀經(jīng)》這里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使我們非常之向往,很羨慕。無眾苦是什么?三苦都沒了,苦苦、壞苦、行苦統(tǒng)統(tǒng)沒有。那里沒生老病死、沒求不得、沒愛別離、沒怨憎會、沒五陰熾盛,這些苦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壞苦、行苦都沒有,只有清凈的妙樂。這個樂是離開眾苦之后的樂,那個樂是真樂。為什么?它不是相對于苦的樂。我們凡夫享受的樂是相對于苦的樂,好像餓了,給你碗飯吃,你就覺得快樂,那是相對于饑餓講,飽是一種快樂,那個飽不是真樂。五欲的滿足都是這種情況,好像人吸毒一樣,毒癮來了之后一定要吸,吸完之后覺得好像樂,樂了沒多久又苦了,從來沒體會過什么叫快樂。極樂世界它沒相對的,絕對的快樂叫極樂,那個境界叫做不可思議,只有諸佛如來可以講得清楚,這是佛的樂的感受,凡夫體驗不出來。我們再繼續(xù)看下面經(jīng)文: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羅網(wǎng)。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p>
這里是為我們說明所受用的居住環(huán)境之樂。先講環(huán)境,極樂國土里面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我們這里簡要一些,『七重欄楯、羅網(wǎng)、行樹』。這個「七」字是表法的意思,它不是真正的數(shù)字,真正是無量無邊,用一個「七」是表圓滿。為什么用七字?這是和三十七道品相應,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它有七個科目。我們最近將三十七道品用國語講解了一次。它有七個科目,簡單提一提名,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七種科目。因為極樂世界它居住的環(huán)境都可以為眾生說法,講的是什么佛法?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佛法的總綱領。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的世界,不只佛講法,環(huán)境所有的花草樹木,欄楯就是欄桿,居住的環(huán)境有羅網(wǎng),羅網(wǎng),古時候?qū)m殿有一個羅網(wǎng)是防止飛鳥在屋檐里面做巢,用那個來防止,極樂世界不需要這樣做,這些羅網(wǎng)是裝飾宮殿的建材,很莊嚴、美麗。行樹是一行一行的寶樹,寶樹的樹葉隨風飄動,發(fā)出的美妙音聲都演奏出佛法,我們聽了之后開悟。
下面說『皆是四寶』,「四寶」不是指四種寶物,它是表法的意思,表示四凈德,叫「常樂我凈」四凈德,這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性德。常是常久,我們這個世界無常,極樂世界是常久,永遠不變化,眾生的壽命無量劫,他不會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樂是極樂,這個樂是清凈的樂,不是世間講煩濁的樂;我,這個是講的法身我,不是我們凡夫認為的肉身是我。一般顛倒的眾生都把身體當成是我,為這個身體可以說辛苦一輩子,為五斗米折腰,做肉體的奴隸,滿足肉體的欲望,造了無量無邊的業(yè),不知道這個肉體不是我。為什么?因為這個肉體將來要扔下,你走的時候離開這個世界,怎么會把肉體帶走?它不是你,充其量只是叫它是你所有的,是你的所有物。好像我們一件衣服一樣,這件衣服穿在身上穿了幾十年,到有一天它老了、它壞了,你把它脫下來,換一件新衣服,這是所謂的輪回,舍身受身,所以身體好像一件衣服,怎么是我?沒人把一件衣服當成我,最多是叫我的衣服。我的身體用到舊了,用到不好用了,把它放下,換個新的身體。在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都明白這一點,絕對不會執(zhí)著這個肉身,他們知道真正的我是法身,法身是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統(tǒng)統(tǒng)一個自己,一切眾生就是我。我和眾生一體,怎么可以在一體當中分彼此、分你我?那就錯誤了,在里面生出矛盾、對立、沖突,這是迷惑顛倒。
凈德是清凈,絕對不會有任何的污染。我們這個世界污染嚴重,現(xiàn)在科學家拼命呼吁要愛護地球、要環(huán)保。為什么?這個地球已經(jīng)污染得不能夠再污染下去,已經(jīng)到達了重病的地步,地球母親生病了,氣候變暖、災難頻繁,統(tǒng)統(tǒng)是因為人類不懂得愛護地球?,F(xiàn)在提倡環(huán)保有沒有作用?不能說沒作用,但是作用甚微。為什么?因為環(huán)境的污染,根本的原因是人心的污染,人有貪瞋癡,它就會污染環(huán)境。他貪心、唯利是圖,拼命去享受,拼命去消費,拼命去生產(chǎn),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這些所謂的溫室氣體,使全球的氣溫普遍上升,南北兩極的冰加速度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我們香港海平面離得很近,水位很高,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香港機場就沒了,很危險。這是人類心靈當中的污染,所以要真正環(huán)保要從哪里入手?凈化心靈。講經(jīng)說法、教育大眾這是凈化心靈。把我們的貪瞋癡放下,再看這個世界,統(tǒng)統(tǒng)都是清凈世界。極樂世界為什么叫極樂,為什么叫清凈國土?因為那個世界的人心統(tǒng)統(tǒng)是清凈的,絕對不會有貪瞋癡,所謂「心凈則佛土凈」,心地清凈,你的國土、你的環(huán)境就清凈。常樂我凈是四凈德,叫四寶。這四寶是相對于我們世間來講,相對于我們世間,我們是無常;我們是苦,沒樂;我們是執(zhí)著假我,忘記了真我,執(zhí)著肉身,迷失了法身;我們是受污染,我們的思想上、精神上、心里面統(tǒng)統(tǒng)都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損人利己的煩惱污染,沒有清凈。極樂世界是常樂我凈?!褐茉褔@』是講這些寶物,四凈德之所變現(xiàn)出來,圍繞著這些環(huán)境。下面我們看經(jīng)文: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池中蓮華。大如車輪。微妙香潔。】
極樂世界,講到『七寶池、八功德水』,池就是現(xiàn)在我們講的湖泊,它的池是很大的池,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性。這個池是七寶所形成的,七寶,所謂的金、銀、琉璃、玻璃,這個琉璃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玉,玉石是琉璃,玻璃是水晶,這些都是天然的,晶瑩剔透,做成大池。池里面裝的是八功德水,這個水有八種功德,我們因為時間關(guān)系就不一一介紹這八種功德。玄奘法師,我們民間講的唐三藏,玄奘法師他翻譯的《阿彌陀經(jīng)》里面有介紹八功德水是哪八種功德。七寶,剛剛講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里我們省略了,統(tǒng)統(tǒng)都是世間人認為的寶石、寶物,愛不釋手的寶物,但是在極樂世界這些都不值錢,拿來做水池的底,做建筑材料用,好像我們現(xiàn)在的泥沙、石子一樣。有沒有人把石子從地下?lián)炱饋泶髟诓弊由稀煸诙渖?、戴在手指上到處向人炫耀:你看我有這些寶物?不會。極樂世界的這些寶太多了,沒人去戴它,都不值錢。所以那里的眾生絕對不會有貪心,因為物質(zhì)極大豐富、應有盡有,而且統(tǒng)統(tǒng)都是宇宙里面最好的、質(zhì)量最優(yōu)的寶物,隨手撿來都是價值連城的,沒人希罕。八功德水充滿在池里面,你可以在里面游泳,你游游泳,可以開悟。我們現(xiàn)在難得去游泳池游一圈,覺得挺舒服,特別現(xiàn)在夏天很熱的時候,在池水里面降降溫就覺得不錯了;如果你在極樂世界游八功德水,那種享受世間人想象不出來,可以幫你解脫煩惱,可以使你開悟,可以使你證果,可以使你成佛,所以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池底還有『金沙布地』,這七寶池下面有沙。好像我們香港人很喜歡去海灘游泳,下面有海洋的沙,走在上面都挺舒服,極樂世界的人大概都有同樣的感受,所以它的池底都有沙。這些沙是金沙,純金的,我們現(xiàn)在去周生生金鋪里面看的金,叫做四九足金,對比極樂世界的金差得遠,極樂世界的金才是純金。純金,而且是很細很細的沙,它不會堅硬,它很柔軟,走在上面比我們現(xiàn)在走的海沙還要柔軟,很舒服。池的四邊,就是大湖的旁邊還有給你散步的道路,『四邊階道』,你不想游泳,可以在旁邊散散步,領受一下大自然的風光。這些道路是金、銀、琉璃、玻璃合成,有黃金、有白銀,綠琉璃就是我們講的綠玉,晶瑩剔透的玉石,水晶都是天然純正的寶物,合成道路。你走在上面,那些道路非常之柔軟,好像一張地毯一樣,踩下去有些彈性,這種感覺非常之好。
我們問,為什么極樂世界有這么殊勝的環(huán)境?因為那里的眾生沒煩惱,他們的心地都是清凈的,所以能夠變現(xiàn)出這樣殊勝的環(huán)境。當然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功德加持,這不是靠我們自己福報能夠得到的,是阿彌陀佛的福報。我們問,我們憑什么能夠享受到這么殊勝的環(huán)境?我們的福,修多久的福才可以修到?這不是你的福,不用你自己去修,阿彌陀佛給你的。打個比方講,你如果一出世,生在皇帝家,做了王子,是不是你一出世你的受用、你的享受和皇帝一樣?皇帝吃什么你也可以吃什么,皇帝用什么你也可以用什么,那不是你自己掙回來的,不是你打的天下,是你的皇帝爸爸給你的。去極樂世界也是一樣,你一去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福報給你享受,那不是你自己的福報。所以一去到極樂世界,你的受用和佛、大菩薩一模一樣,你說這殊勝不殊勝?我們說,修行不是要以苦為師嗎,你那么奢侈怎么行?這不是奢侈,極樂世界里面所有的環(huán)境、所有的受用都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的,它不是刻意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自性性德所形成的。
下面講的『上有樓閣,池中蓮華』,上面有寶樓、亭閣,大概大的湖里面有湖心亭,你可以在里面歇一歇,游泳游累了在那里歇一歇。池里面有蓮花,這些蓮花是四色蓮花,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白色白光,赤色赤光」。紅黃青白這四種顏色是代表四原色,這四種顏色可以合成無量無邊的顏色,它不單只是四種顏色。蓮花,是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在蓮花化生,所以在極樂世界不是父母所生,他不是胎生,是蓮花化生,不用受胎獄之苦,而且蓮花化生有一個好處,不會有親情的執(zhí)著,沒愛別離之苦。這些蓮花很大,這些蓮花是我們自己每一個眾生念佛功德感應來的,你發(fā)心念佛了,極樂世界七寶池就長出蓮花,你念佛念得好、精進,蓮花就愈長愈大,光色愈來愈漂亮。到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拿著這朵蓮花來接引你往生。所以我們這一生什么都不要求,求什么?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求我們在七寶池的那朵蓮花又大又漂亮,阿彌陀佛早點來接我們?nèi)ネ?,離苦得樂。這個『微妙香潔』的蓮花是代表我們的功德,我們的清凈心所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里,明天我們同一時間繼續(xù)向大家做匯報。有講得不妥當?shù)牡胤?,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