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傳:第三章 馬哈咖咤亞那的皈依佛法
第三章 馬哈咖吒亞那的皈依佛法
生為司祭之子
在他的最后一世,茍答馬佛(Gotama)出世時,馬哈咖吒亞那誕生在:中國西南方向阿槃提國的首都優(yōu)禪尼城(Ujjeni),是司祭(purohita,或譯為輔相、帝師)之子,(1)他父親的名字是提利提瓦洽(Tiritivaccha),母親是羌德芭(Candima),(2)他們屬于咖吒亞那(Kaccayana)族,是最古老與最受尊敬的婆羅門一系。
由于出生時身體有著金色的皮膚,父母驚呼他是帶著名字來出生的,而為他取名咖吒那(Kancana),意思是金色。身為婆羅門與宮廷司祭之子,馬哈咖吒亞那長大后便修學傳統(tǒng)的婆羅門圣書三吠陀(Veda)(⒈),并在父親死后,繼任為宮廷司祭。
請求出家
當馬哈咖吒亞那成為司祭之時,阿槃提的國王名字稱為猛光(Candappajjota),由于他任性暴躁,因而得名。當猛光王聽到佛陀出現(xiàn)于世時,便要求大臣去邀請世尊來訪問優(yōu)禪尼城,大臣們一致同意最適合這項任務(wù)的人是司祭馬哈咖吒亞那。但馬哈咖吒亞那表示要執(zhí)行這個任務(wù)須有個條件:在會見佛陀后,能準許他成比庫(bhikkhu)。為了見到佛陀,國王已準備接受任何條件,因此便同意他。
咖吒那由七位朝臣陪同出發(fā),遇見大師后,他教導(dǎo)他們佛法,在開示結(jié)束時,咖吒那與七位同伴都證得阿拉漢果(arahant)并獲得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nana)(⒉)。佛陀只是舉起手,并說:善來!比庫,歡迎他們進入僧團,便完成了他們的受戒儀式。(3)
如今是馬哈咖吒亞那(Mahakaccayana)的新戒比庫(bhikkhu),接著便開始向佛陀稱贊優(yōu)禪尼城的輝煌。大師了解這位新弟子希望他到他的故鄉(xiāng)游行,但他回答馬哈咖吒亞那自己去就已足夠,因為他現(xiàn)在已能說法,并啟發(fā)猛光王的信心。
貧女的供養(yǎng)
在他們返回家鄉(xiāng)的途中,這群比庫抵達了諦羅波利城(Telapanali),他們在那里托缽乞食。城里住著兩位來不同商人家庭的少女,其中一個長的很美,有著人見人愛的長發(fā),但雙親都已去世,生活貧苦,由保姆照顧。另一個則很富有,因生病而失去頭發(fā)的她,不斷嘗試勸貧女將頭發(fā)賣給她做假發(fā),但貧女始終拒絕她。當貧女看見馬哈咖吒亞那與同行比庫在托缽,而缽里空無一物時,心中對長老頓時升起一股虔信而決定布施。然而她沒有財富,唯一能籌錢購糧的方式就是將頭發(fā)賣給富家女。
這次,由于頭發(fā)送到富家女面前是現(xiàn)成的,因此她只給了八個錢幣。貧女就以這八個錢幣買食物布施給八位比庫,每人一個錢幣的份量。在她獻上供養(yǎng)之后,由于善行的福報,頭上立即又長出和原來一樣長的頭發(fā)。
當馬哈咖吒亞那抵達優(yōu)禪尼城時,他向猛光王報告此事。國王便將女孩傳喚進宮立她為皇后,從此國王就非常尊敬馬哈咖吒亞那。優(yōu)禪尼的許多人聽到長老開示后,都對佛法生起信心,并在他座下出家。因此整個城市都成為(以注釋書的話來說)清一色的橙袍,圣者的旗幟來回飄動。對長老非常虔敬的皇后,為他建造了一座金竹園。
在阿槃提建立僧團
馬哈咖吒亞那在阿槃提建立僧團,這是《增支部注》的說法,但巴利藏經(jīng)本身的記載并不如注釋者所說。此事的證據(jù)是出自律藏《大事》(Mabavagga)所說的故事。(4)故事一開始,馬哈咖吒亞那住在阿槃提他最喜歡的住處魚鷹出沒山崖。
在家弟子蘇那.俱胝耳(Sona Kutikanna)(⒊)來請求出家,馬哈咖吒亞那也許是因看到他尚未準備好跨出這一大步,因而拒絕:蘇那!獨自睡臥、日中一食與終身獨身,是很困難的。當你仍是在家人時,應(yīng)恪遵佛陀的教誨,也許在適當?shù)臅r機,就能獨睡、日中一食,并保持獨身了。
聽到這些話之后,蘇那的熱情就消退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熱情又死灰復(fù)燃,他去找長老提出同樣的要求。馬哈咖吒亞那第二度拒絕他,蘇那出家的熱情也再度減弱。當蘇那第三次又來時,馬哈咖吒亞那給予他出家(pabajja)讓他先剃度為沙馬內(nèi)拉(samanera,古譯:沙彌)。
在佛陀時代,剃度是分兩階段進行,好讓對于佛法具有信心者逐漸成熟,并熟悉教法。先舉行沙馬內(nèi)拉(samanera)儀式,然后是受具足戒 ④儀式,讓沙馬內(nèi)拉(samanera)成為僧團(sangha)正式成員的比庫。但在上述事情發(fā)生時,阿槃提缺少比庫,它離佛陀自己的道場和其他佛教活動中心都很遠。根據(jù)戒律規(guī)定,受具足戒至少必須要有十位比庫參與。
但在阿槃提,馬哈咖吒亞那不太容易找到其他九位比庫來授與蘇那具足戒。一直到三年之后,長老才歷經(jīng)艱難的從各地召來十位比庫,為蘇那授具足戒。
蘇那請求佛陀放寬邊地的戒律
當蘇那以比庫的身份完成首次的雨安居時,心中生起想去拜訪佛陀的熱切渴望。他聽過許多關(guān)于世尊他的教主與皈依對象的最高贊譽,然而他從未當面見過大師,如今親自禮敬佛陀的渴望已難以抑制。他請求授戒師允許,讓他長途跋涉去佛陀所在地的沙瓦提國(Savatthi)。馬哈咖吒亞那不只贊成他的請求,更要求他傳達因地制宜放寬阿般提與其他邊地戒律的訴求。
當蘇那見到佛陀并解釋他戒師的訴求時,大師欣然同意。首先,決定哪些地區(qū)可以被列為邊地,佛陀定義出中國的邊境。只要在中國范圍內(nèi),則原先的規(guī)定依然有效,然后宣布中國外的邊地適用戒律修改版本。⑤
這些修改的戒律如下:(一)具戒無須十位比庫,只要五位參與即可,其中一人必須精通律藏。⑥(二)允許比庫穿厚底的涼鞋,因為那些地方的土地堅硬多碎石土塊。⑦(三)準許比庫經(jīng)常洗澡,因為阿般提的人很重視洗澡。⑧(四)可以使用羊皮與山羊皮等做墊褥。⑨(五)僧衣可以被認定為已離開該地比庫的代表,額外僧衣可以被持有十天(在戒律之下)時間從僧衣實際到手才開始算起。⑩
原注
(1)此事接續(xù)于ANcomy.。
(2)他雙親的名字出自Ap.i,54:1,v.21。
(3)根據(jù)注釋,在佛陀歡迎他們加入僧團的那一刻,借由佛陀的神通力,他們的須發(fā)自落,并獲得衣缽。
(4)Vin.1:194-98。蘇那的故事在Ud.5:6中也有提到,但并無修改戒規(guī)的段落。
譯注
①三吠陀(Veda):吠陀原義為知道,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圣典的總稱。三 吠陀即指《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其中規(guī)定祭祀的儀式,解釋祭儀及祭詞的意義,兼有關(guān)于哲學的說明,是與祭祀儀式關(guān)系密切的宗教文獻。
②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nana):(一)義無礙解智,洞見教法的意義,了知其 內(nèi)涵脈絡(luò),能從事物的由因而推到果。(二)法無礙解智,了解教法在佛法架構(gòu)里的關(guān)連,以及從事物的果溯及因。(三)詞無礙解智,能理解教法的語 言、文化與詞形變化。(四)辯無礙解智,是率前三種智去闡釋教法 ,以喚醒他人 覺悟的能力。
③蘇那.俱胝耳(Sona Kutikanna):亦名首樓那億耳,一般認為他出生與阿波蘭多(Aparanta),是位于優(yōu)禪尼更西方的印度西海岸。
④具足戒:即指比庫戒與比庫尼戒。具足是舊譯,新譯作近團,近鄰近 ,團是圓寂(涅槃),指能清凈受持比庫(bhikkhu)、比庫尼(bhikkhuni)戒,便已鄰近涅槃了,因每條戒都可以長養(yǎng)定與慧,解脫生死。沙馬內(nèi)拉(samanera,沙彌)或沙馬內(nèi)莉(samaneri,沙彌尼)要年滿二十歲才可以受具足戒,成為比庫或比庫尼。在《巴利律》中,比庫有227條戒,比庫尼有311條戒。
⑤《律藏.大品》:東方有加將伽羅聚落,其外有摩訶沙羅,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 內(nèi)為中國。東南有薩拉瓦提河,......南方有世達康名尼加聚落,......西方有陀 那之婆羅門村,......此方有字戒(sila)達奢山,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nèi)為中國。
⑥戒律規(guī)定要十位具授戒資格的比庫聚集才能授人具足戒,而阿槃提與南路的比庫甚少,要經(jīng)三年的艱辛才能由各處聚集十位比庫來授戒,所以才有此請求。
⑦在佛世時的印度,可能除了國王大臣外,一般人是不穿鞋入聚落的,世尊為隨順世俗而不準比庫穿鞋入聚落。
⑧南傳《巴利律》規(guī)定:若有比庫不足半月而洗澡,除了正確時間,犯懺悔。......夏季的最后一個半月、雨季的第一個月,這兩個半月的署時、熱時、病 時、工作時、長途旅行時、刮風下雨時......這是正確時候。此中,夏季的最后一個半月與雨季的第一個月,即指印度的三月十五日至五月三十日。
⑨在阿槃提與南路,人都以羊皮、山羊皮、鹿皮等獸皮為墊褥。
⑩眾人施衣給暫離該地的諸比庫,等那些比庫回來時,他們卻因懷疑是否已超過規(guī)定的十天持衣時間而不敢接受。所以,佛陀才因蘇那的請求,允許他人布施給暫離比庫的衣,要到達他們的手上時,才能開始計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