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jīng)》研習報告(第四集)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開始學習《佛說盂蘭盆經(jīng)》的經(jīng)文。我們前三天將本經(jīng)五重玄義學習了一遍,這五重玄義是明朝蕅益大師所作的,作得可謂是精彩絕倫,把這一部看似很普通的小經(jīng)提升到了圓教大乘的經(jīng)典。我們今天就來正式學習本經(jīng)的經(jīng)文。我們學這部經(jīng)所依據(jù)的注解就是蕅益大師的《佛說盂蘭盆經(jīng)新疏》。為什么叫新疏?因為在過去唐朝時代宗密大師,這是華嚴宗第五祖,他曾經(jīng)作過《佛說盂蘭盆經(jīng)疏》。蕅益大師一定是看到宗密大師的疏還有一些缺憾,所以再次作了一部注疏,因此稱為新疏,當然這個見地就更為高超。蕅益大師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有必要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估計不少的同修對他已經(jīng)十分的了解,他是我們凈土宗第九祖,可是他的一些具體的事跡、行持,也有必要做一個介紹,讓我們對大師生起信心。
我們看注解里面講到是「明菩薩沙彌古吳蕅益智旭新疏」。蕅益大師是明朝時代人,他生於明朝末年,往生在清朝初年,所以有的注解里面也看到是清朝蕅益大師,說明朝也對、清朝也對,他是跨著兩個朝代。他是出生在明朝萬歷二十七年,這一年是己亥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距今正好是四百一十周年,他是五月三日亥時出生的。從這個出生年月我們看到他是屬豬的,亥,五行當中是屬水,主聰明,他確實生性聰穎。他出生在一個佛化的家庭,母親姓金,叫金大蓮,他父親姓鐘,是我們的本家。他父親持「白衣大悲咒」持了十年,后來他母親夢到觀音大士送子,就生了蕅益大師,生他的時候父母已經(jīng)四十歲了,中年得子。蕅益大師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鐘聲,字振之。他的先祖是汴粱人,就是今天我們講的河南開封,這是他的祖籍。后來他的祖先南下,就居住在古吳木瀆,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吳縣木瀆鎮(zhèn)。這也是一個很有靈氣,一個靈秀的小鎮(zhèn)。大師出家之后字蕅益,所以我們稱為蕅益大師,他自己的法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東升的旭。
從小大師就學習儒教,十二歲學儒,因為受了南宋程朱思想的影響,所以是專崇儒學而毀謗佛法。這是大師示現(xiàn)的,當時他以衛(wèi)道為職事,結果撰寫了數(shù)十篇「辟佛論」,專門批評佛教。到了十七歲那年,他看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和《竹窗隨筆》,我們知道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第八祖,是明朝時候人。蕅益大師雖然沒有能夠跟蓮池大師見過面,但是他是私淑蓮池大師的,是他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說,蕅益大師是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專向蓮池大師學習的。他這時候知道自己毀謗佛法這是罪過,所以覺悟了,把自己過去所作的幾十篇「辟佛論」統(tǒng)統(tǒng)燒毀,后來就學佛了。
到了二十四歲那年,他師從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出家,一生弘揚律宗、天臺宗和凈土宗,可以說是通宗通教、律凈雙修、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大師生平為人可以說是嚴峻,操持非常的謹慎,對名利一絲毫都不沾染,出家之后嚴持戒律,弘揚律藏。他生平曾經(jīng)研讀過《大藏經(jīng)》的律藏,讀了三遍,匯集出一部他的律藏的學習心得。他對於法相、禪宗、律宗、華嚴宗、天臺宗、凈土宗各大宗派的教義都非常的精通,而且尤重於天臺,他還有一個特別的見地,是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我們十三祖印光大師和我們現(xiàn)在師父上人都是跟蕅益大師同一個觀點,主張三教合一。而且他對於儒家、道家都是非常有研究,像我們現(xiàn)在在習講的儒家四書,我們就依蕅益大師的注解,他有《四書解》;他還有一個《周易禪解》,對《易經(jīng)》也相當之有研究。除了儒釋道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外,還對基督教也有研究,當時基督教已經(jīng)傳到中國來了。他的著作范圍甚為廣泛,真是一位大家。
他對凈土宗,尤其是他晚年對凈土宗著力甚深,我們大家都熟知的《阿彌陀經(jīng)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杰作,這是他老人家九天之內就完成的,可見得他這種智慧高廣不可思議。印光大師贊嘆《阿彌陀經(jīng)要解》,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jīng)》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你想想蕅益大師是什么人?我們都知道傳說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蕅益大師這樣的贊嘆,你想想蕅益大師是什么人?我們師父講,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親自為《阿彌陀經(jīng)》做注解,那必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所以后人把他奉為凈土宗第九祖,真的他是當之無愧。大師壽命不長,是五十七歲就往生了,往生的時候也是正念分明,坐著念佛往生的。
我們今天采取蕅益大師這一部《新疏》來講解《佛說盂蘭盆經(jīng)》,看到《大藏經(jīng)》里面實際上也有不少的注解。實在講,印光大師對於《阿彌陀經(jīng)要解》的贊嘆,也適用於對《佛說盂蘭盆經(jīng)》注解的贊嘆,真的也是古佛再來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剛剛學習的這五重玄義,蕅益大師對於本經(jīng)的一個概要,那個分析、那種見地,實在講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部《新疏》是蕅益大師什么年紀的時候寫的?他是三十七歲時候寫的,正好是本命年,三十七歲虛歲寫的。你看看,三十七歲這么年輕,就有這么高的見地,如果不是古佛再來哪里可能!今年我也正好是三十七歲,相比蕅益大師那真的是慚愧到極點了,對大師真的除了崇拜以外就是崇拜。
大師注解這部經(jīng),實在講他是知行合一,他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真的是孝慈都做到了極致。我們讀蕅益大師的生平介紹,弘一大師專門對於蕅益大師的生平做了一篇文章,詳細記錄他的生平事跡。蕅益大師從小就非常孝敬父母,到了他二十一歲那年,他有一次去算命,給誰算命?給他母親算命。問他母親的壽命有多少,算命先生告訴大師,當時大師還沒有出家,還是位居士,算命先生告訴他:你母親頂多也就活到六十二、三而已。結果大師就在佛前祈禱,立深誓愿,愿減自己的壽命、減自己的功名福報給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得到上壽。這種真是真誠心。
到了二十三歲那年,這還沒有出家,出家前一年,他聽《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聽到有了很深的悟處。經(jīng)中講世界在空、空生大覺,他聽到這個就生了疑情,他想這個大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覺是覺悟的覺,空生大覺。於是他在這里參究,非常用功,記錄上講,說他都悶絕了,參究用功到悶絕。但是他的功夫還不能成片,覺得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他一定要把這個大覺把它參透,所以決意出家。所以他出家的目的非常得純正,就是要求大覺悟,用我們現(xiàn)在話來講,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悟明諸法實相。所以在那年七月三十,農(nóng)歷七月三十(我們現(xiàn)在是七月),他在那年出家前,他自己是叫大朗優(yōu)婆塞,出家之前撰寫了四十八愿的愿文。這四十八愿不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他自己也有四十八愿,就是發(fā)愿出家,要成就大覺,圓滿成佛。這四十八愿不得了,我們在《靈峰宗論》里面看到,真的,看到之后才知道,蕅益大師真的非常有可能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從這四十八愿里面摘錄出幾個愿,我給大家朗讀一下,大家體會體會蕅益大師是什么人。
他的第一愿是,「我本發(fā)心,上報慈父鐘之鳳生恩。愿三寶力,令我無始慈父,咸生凈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父恩」。這第一愿是報生父之恩,這是大孝。他這里也是愿三寶力,令無始慈父都生西方凈土,速證菩提。你看這就是出世大孝,他也是像目犍連尊者一樣,仰靠三寶威神之力超拔他的父親,他父親叫做鐘之鳳,報他的生育之恩。而且他發(fā)的是大乘心,令聞我名者,就聽到我名號的人,都生起報父恩的這種心。
「第二愿,我本發(fā)心,上報悲母金大蓮養(yǎng)育恩。愿三寶力,令我無始悲母,咸生凈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母恩」。這第二愿是報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他母親是叫金大蓮),也是仰靠三寶威神之力來報恩,而且發(fā)心讓我自己無始劫來的一切生母都能夠往生西方凈土,速證無上菩提。而且令聞我名號的人,聽到我名號就能夠生起報母恩的心。你看四十八愿頭兩愿,一個是報父恩,一個是報母恩,這是大孝。所以蕅益大師來注解《佛說盂蘭盆經(jīng)》,真的是知行合一,確實由他來注解再恰當不過,他自己是做到了再說。
「第三愿,度法界眾生成佛竟,方取泥洹」。這是地藏菩薩的大愿,度盡一切眾生成佛,自己方證菩提。
「第四愿,我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令聞我名者,永斷淫根」。這是發(fā)心修行,第一修行的戒律就是斷淫,這是《楞嚴經(jīng)》上的話,「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這個是蕅益大師聽了《楞嚴經(jīng)》之后,持諸佛如來「第一決定清凈明誨」,發(fā)心把淫心斷掉。淫機,機是極微小的動機、念頭,不僅身業(yè)要斷,連心上的意業(yè)也斷。斷性亦無,這就是連根都拔除,開悟見性。他這愿愿都是自度度他,這前面是自度,后面令聞我名者,永斷淫根,這是度他。
「第五愿,我殺害業(yè)習,滅盡無余。令聞我名者,遍生慈力」。這是斷殺,《楞嚴經(jīng)》講的「第二清凈明誨」,把殺心斷除,斷盡殺機,長養(yǎng)慈悲。不僅是自度,而且令聞我名號的人都普遍的生起不殺害一切眾生的慈力,慈悲力。這個殺生,不僅說殺害眾生的身命,就是連惱害眾生,讓眾生生煩惱,這也是屬於殺業(yè)的一分。所以這個慈心三昧就是永不生惱害一切眾生的心,慈悲是成佛的根本。
「第六愿,我癡暗謗三寶業(yè)。滅盡無余。令聞我名者。正信三寶?!惯@是斷癡,貪瞋癡這個根還是在於癡,迷惑。蕅益大師早年因為毀謗過佛法,所以在這里懺悔,永斷這種愚癡顛倒、毀謗三寶的罪業(yè),而且令聞我名者,都正信三寶,皈依三寶。這是將功補過,真正發(fā)起這個大愿力。
「第七愿,我諸不善業(yè),悉得清凈。令聞我名者,安住梵行」。這是要發(fā)愿斷盡一切不善業(yè),也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做到純凈純善,得清凈。聽到我名號的,了解到我的人,都能夠安住在梵行上,梵行就是清凈行。所以我們現(xiàn)在跟隨蕅益大師學習,真的也能得到安住梵行的利益。
「第八愿,我決生極樂世界,速證無上菩提,分身塵剎,盡未來際,度生無厭」。這個愿就了不起,二十三歲的時候就發(fā)愿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必定速證無上菩提,不退成佛。到極樂世界不是享受的,為了什么?為了盡早的蒙阿彌陀佛加持,分身塵剎,到十方微塵剎土里面,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時間里頭,度無量的眾生,沒有厭倦,這是普賢行。你看,這頭八愿就看到大師真正是了不起的人物,不是再來人真的很難發(fā)起這么殊勝的大愿。
后面我們又簡單的抽出幾條愿來看,從這愿當中我們就暗暗能夠知道蕅益大師是什么人。他的第三十愿說,「以救度眾生,故於十方,現(xiàn)作佛身。或凈土攝取,或穢土調伏,方便無量」。這是發(fā)起眾生無邊誓愿度的大愿,於十方無量世界現(xiàn)佛身為眾生說法。所以蕅益大師是示現(xiàn)佛身,他不取其他的身,他取佛身。那佛身,或凈土攝取,像阿彌陀佛營造西方極樂世界,攝取一切眾生往生,這是凈土攝??;或穢土調伏,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穢土,調伏剛強難化的眾生,他示現(xiàn)佛身,用無量的方便度化一切眾生。
他第三十八愿說,「令欲生佛土眾生,聞我名號,即得隨愿往生」。這一條恰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就是《無量壽經(jīng).發(fā)大誓愿第六》里面的第十八愿,聞我名號即得往生,這是令一切佛土的眾生聞到我的名號,都能隨愿往生,往生哪里?當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名號是什么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里頭已經(jīng)給我們透露出消息了,蕅益大師是什么人。
下面第四十七愿說,「我名號盡十方界靡不周遍,彼法滅處,我名不滅,恒令聞稱,悉得解脫」。這更明顯了,蕅益大師說我的名號盡十方世界無不周遍,就是這個名號十方世界都周遍,那必定是十方諸佛都在稱揚宣說的。我們讀了《阿彌陀經(jīng)》就知道了,只有阿彌陀佛名號是十方諸佛共同宣揚贊嘆,所以我名號,蕅益大師說的我名號是什么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說彼法滅處,我名不滅,像我們這個世界,佛法有滅法,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佛在經(jīng)里面告訴我們,當所有的佛法都滅盡了,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住世一百年。所以彼法滅的地方,阿彌陀佛名號不滅。那更證實了,蕅益大師說的我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恒令聞稱,悉得解脫,真的,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能夠稱名,一心稱念,一定得到解脫。這個解脫,不僅是解脫六道,十法界都解脫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入一真法界。所以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還有什么人?
再看看第四十八愿,他最后一條愿比較長,他說:「我色身最極微妙,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大人相而自莊嚴。一一相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隨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光明,一一光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色,嚴飾國界。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聲,宣揚妙法。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香華飲食、衣服眾具,普供一切?,F(xiàn)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化佛,教化一切。一一佛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化菩薩,一一菩薩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殊勝莊嚴,一一嚴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廣大佛事,一一事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利益眾生。有見一佛事,則得見我微妙色身,見我身者,則能與我平等,則能速得成佛」。
這第四十八愿真的就是廣大不可思議的大愿,圓滿普賢大愿,真是行超普賢。這里的經(jīng)文完全是通《華嚴》的義理,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的法界,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樣的莊嚴殊勝。而且最后他講到,見我身者,就是見到他就跟他平等,就能速得成佛。那我們了解凈土宗的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所有的極樂世界的眾生跟阿彌陀佛身相都差不多,連神通道力也差不多,這是阿彌陀佛本愿加持的,而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極樂世界能夠速得成佛,你能很快的成佛。所以《華嚴經(jīng)》上,文殊、普賢兩位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等覺菩薩,帶領四十一品位次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因為在極樂世界能夠速得成佛,比華藏世界成佛還要快速。
這幾個愿我們只是摘抄出來幾條,但是從這里面我們已經(jīng)可以證實,真的,蕅益大師必定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給我們示現(xiàn),哪能說二十三歲就有這樣的心量、這樣的智慧,發(fā)出這樣殊勝無比的大愿?所以真的印光大師贊嘆得沒錯,古佛再來也超過不了其上。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他來注解這一部《佛說盂蘭盆經(jīng)》,那確實我們就要認認真真的來學習。
除了二十三歲他發(fā)了大愿以外,后來二十四歲出家,出家以后勇猛精進的修學。他二十六歲那年,在三寶前自己燃香刺血,給他母親寫了一封信,勸他的母親要集中心力去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出輪回。這是我們昨天講到的出世間大孝,令證道法,令他的父母真正出離輪回。到他二十八歲那年,他母親病重,蕅益大師四次刲股,割大腿的肉來給他母親做藥引,割股療親。最后還是沒辦法救他的母親,他自己痛切肺肝,非常的悲痛。后來母親過世了,他母親享年六十七歲,比算命家所說的多了五年,這是大師的孝心招感。他母親過世之后,大師就放下筆墨紙硯,不再著述,為了給他母親守喪,跟幾個道友一起到深山里頭閉關修行。在關中得了大病,他自己就一心求生凈土,當然,他老人家法緣還未盡,所以后來病好了。到他三十一歲那年,這是他母親逝世三周年,他又親自撰寫了為母親三周年求拔濟的一個啟文,為他母親發(fā)愿回向,寫了一篇「為母發(fā)愿回向文」。到三十二歲那年,他母親過世四周年,他的父親過世十二周年,他又為了超薦父母,結夏安居。到三十八歲那年,是母親逝世十周年,他又在九華山地藏塔前發(fā)愿文。你看,多次的發(fā)愿超度自己父母,這是他的真正大孝。我們相信,他的父母即使真的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
我們本著殷重、恭敬的心來學習蕅益大師對本經(jīng)的注疏。大師為本經(jīng)做了一個科判,經(jīng)開三分,一般經(jīng)典都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流通分。這三部分正如我們寫文章一樣,都有一個開頭的前言部分,像序分,序言;正宗分是本經(jīng)的主要的部分,講主要內容的;流通分等於是本經(jīng)的一個結尾勸勉,勸勉我們修行,勸勉我們流通。我們首先來看序分里面,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兩部分。通序就是普通的序分,就是所有的經(jīng)都會有這個通序的,所以叫通序。別序是特別的,發(fā)起本經(jīng)的因緣,這是別序部分。我們先看通序,請看經(jīng)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p>
先看第一句,這一句就是通序,通序也叫證信序,證是證明的證,信是信心的信,也就是佛為了讓我們生起信心,給我們示現(xiàn)出有六種成就,這一個部分稱為證信序,也叫通序?!郝勅缡恰唬芏嘟?jīng)典里面是用「如是我聞」,翻經(jīng)的法師他用的語法不一樣,但是意思是完全相同,「聞如是」就是如是我聞。聞,我們看蕅益大師注解說,「聞者,阿難親從佛聞。順世流布,稱假名我。順無我法,則但稱聞,義亦無在也」。聞的意思,直接的意思是阿難尊者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聞的。
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他一生跟從世尊,聽經(jīng)是最多的,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jīng)都聽了。而且他有一個本事,記憶力特別強,是過耳不忘,這比電腦還厲害,只要聽過一遍,他就永不忘記。在諸大弟子里面,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聽得最多的是他。所以到后來佛滅度以后,這些大弟子們都是大阿羅漢,就推選阿難尊者出來結集經(jīng)藏。阿難尊者就把他過去聽佛所說的這些經(jīng)典再復述一遍,這些弟子們就在底下記錄,這是復講的來源。所以從阿難尊者開始,祖祖輩輩相傳,培養(yǎng)弘法人才都是用這個復講的形式,老師怎么講,我就怎么講,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
阿難尊者當時講的這些經(jīng),要所有在座五百阿羅漢都認同,阿難這句話確實是佛所說的意思,然后才能把它記錄下來作為經(jīng)典。假如其中有一個人反對,說不對,我聽佛的意思不是這樣的,那就一票否決,這句話就不能作為經(jīng)典。所以記錄在經(jīng)典里面的,那是絕對沒有錯誤的,有五百羅漢都來見證,阿難親自從佛那里聽聞的,不是他自己編造的,更不是道聽涂說的。這個是聞成就,給我們信心,這確確實實是佛親口所說,由阿難尊者把它復述出來,結集成經(jīng)典流通到世間來,成為經(jīng)藏。
這里竺法護大師沒有用「我聞」,為什么不用我字?因為我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諸法無我。阿難尊者雖然說是我聞,但是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了,他已經(jīng)了知這個我是假我,是個假名,不是真我,因為諸法無我,我們隨順這種教義,就只稱聞,不稱我聞。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跟如是我聞一樣。當然這個語法掉過來,是先把聞提到前面說。「如是」是什么意思?蕅益大師解釋「不異名如,無非曰是」。不異是沒有任何的不同的,叫如;無非,非是過失,沒有任何的過失就叫是。
這個「如是」的意思就很深了,雖然蕅益大師這里點得很簡單,可是意思也都透出來了。什么叫如?如是講到自性,自性是不異,不異就是沒有差別,也就是一如,是不二。自性是我們宇宙的本體,萬法一如,整個宇宙萬有都是自性所現(xiàn),那所現(xiàn)的就叫是?!甘恰故蔷拖嗌蟻碇v的,「如」是就性上來講的。這個相上無非全都是自性所變現(xiàn)的,里頭無論是好丑、貴賤、大小、方圓,種種無量的相,無非都是自性所變現(xiàn)的?!溉缡恰购掀饋?,用佛門一句術語來講就是「諸法實相」,用現(xiàn)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世尊所說的一切法,可以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用「如是」兩個字就已經(jīng)可以代表了。
底下講「機感相扣,法席周圓,曰一時」?!阂粫r』是講時間。時間,他們?yōu)槭裁床挥媚暝氯諘r來代表,而講一時?是不是印度人他不講究時間,不像中國人?你看中國古代歷史事件都記錄到哪一個王朝的,哪一個年號的,幾月幾日,都記得很清楚。可是所有的佛經(jīng)都沒有具體的時間,只講一時,那是不是這是一種缺憾?其實這是對經(jīng)典教義不是很明了才產(chǎn)生的觀念,真正明了教義之后,才覺得這「一時」才用得最妙。為什么?你看現(xiàn)在科學家們都知道,時間本身是假相,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它是不變的,假的會變動。你看時間,愛因斯坦都知道,他用相對論就證實了,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兩個物體運動的相對速度,由速度決定時間。所以我們就知道時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緩慢運動的物體它時間走得快;快速飛行的物體,像接近光速的物體,它們的時間就非常緩慢,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時間蔓延」現(xiàn)象。那你說到底是哪個時間?你不能夠把它說死,這個時間是活的。
佛講的到底是什么時間?這里講的機感相扣,法席周圓之時。眾生有感,這是機緣成熟了,就像叩鐘一樣,眾生叩鐘,佛就要應,應就好像這個鐘響起來。是因為你去叩它,它才響,你不叩它就不響,佛是不起心不動念的,眾生有感,他才有應?,F(xiàn)在眾生機緣成熟,有感了,佛就有應。法席周圓,就說出這一段大法來,就在這種時候,所謂感應道交之時,師資道合之時,這是「一時」。那什么時候你有感?你這個時候一心的時候就叫「一時」,佛菩薩就有應。就像過去天臺智者大師誦《法華經(jīng)》,誦到一半就入定,定中到了靈鷲山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jīng)》,他聽了一會,然后出定告訴大家,原來現(xiàn)在世尊講《法華經(jīng)》還沒有停止,還在講。智者大師距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有一千年了,你看他都能參加這個法會,證明了時間不是固定的,只要他得一心,他就能夠入諸佛的法會。這就是機感相扣之時,叫「一時」。
下面講『佛』,「一切智人,覺行圓滿,曰佛」。佛就是一切智圓滿,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人稱為佛。我們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這里就不再重復。這里佛具體是指釋迦牟尼佛?!涸凇皇鞘裁匆馑迹磕憧催@里不用住,而用在,佛在舍衛(wèi)國,而不是住舍衛(wèi)國,這是佛給我們示現(xiàn)沒有執(zhí)著。你說住在哪兒就執(zhí)著在哪兒,他不住在哪兒,佛是出家了,就沒有家,他只是在那里弘法,法緣盡了他就離開。
佛到底住哪?這里講的,「以四種住,應跡人間,示同起居,曰在」。他這個住是用四種住來應化人間,示現(xiàn)跟人間同居,就是一起居住,但是絕沒有分別執(zhí)著,所以稱為在?!杆姆N住者,天住、梵住、圣住、佛住」,這是佛教法里面的四種。天住就是「施戒善心」,你修五戒十善的心,你就能生天,這是天的因,所以叫天?。昏笞?,梵是清凈的意思,「慈悲喜舍」這是梵住,這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因;圣住,這是講三乘圣果,他們的因就是空、無相、無愿,這叫「三解脫門」,這個意思我們就不要展開了,也叫三三昧;佛住,就是首楞嚴大定,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這是佛的自受用法,這是屬於佛住,你看佛是住在這里,應以什么身得度,他現(xiàn)什么身應跡在人間,現(xiàn)在他是應跡在古印度,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
「舍衛(wèi)者,西域大國之名,此翻聞物,亦翻豐德」。舍衛(wèi)國在西域,就是古印度是一個大國,意思叫聞物。聞是講它的文化很發(fā)達,物是物產(chǎn)很豐富,說明這個地方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發(fā)達的一個地方,佛法很興旺。豐德也是同樣的意思,豐是物質豐富,德是文化道德素養(yǎng)非常高。佛在這里講經(jīng)說法,度化了很多人。「只樹給孤獨園」,只是只陀太子的名字第一個字,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的名字,他的名號,這是兩個人一起建的道場。須達多長者因為他很喜歡救濟孤獨的老人、孤寡老人,所以別人給他一個稱號叫給孤獨長者,他花錢買了只陀太子的一個大花園,做為佛講經(jīng)的道場;只陀太子就發(fā)心供樹,把樹供養(yǎng)出來,所以他們倆合力供養(yǎng)的,叫只樹給孤獨園,供養(yǎng)佛和他的弟子們講經(jīng)說法。這兩位居士大德可以說是護法的最好榜樣。
這里講到六種成就,是序分?!嘎劇故锹劤删停弧溉缡恰故切懦删?,讓我們有堅定的信心;「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是教主;「只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講經(jīng)的處所。一般還會列一種眾成就,就是聽經(jīng)的大眾,這里就把它省略了,沒有講眾成就,但是后面的文里頭有講到,所謂「四輩弟子歡喜奉行」,說明也有四眾弟子在聽。這是通序,我們就講到此地?,F(xiàn)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佛說盂蘭盆經(jīng)》,我們剛才學習了本經(jīng)的通序,下面我們來學習別序,別序也叫發(fā)起序。之所以稱為別序,是因為每部經(jīng)它有不同的、有特別的發(fā)起因緣,就稱為別序。別序是從「大目犍連始得六通」,一直到「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這一段經(jīng)文。我們來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是講目犍連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得到六通了: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p>
『大目犍連』尊者的名字叫尼拘律陀,這是西域一種樹的名字,因為他的父母曾經(jīng)到這個樹下去祈禱,后來生下了目犍連尊者,所以以這個樹的名字來給他命名?!复蟆棺骤笳Z稱為摩訶,所以有時我們也看到摩訶目犍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個真正的意思是大、多、勝,它三個意思。他證得阿羅漢果,三界之中他屬於大,大家都恭敬他;不僅人恭敬他,連天的眾生都恭敬他,稱為大。他能夠對於世間內外經(jīng)書典籍都通達明了,所以稱為多。他的神通、道力、智慧超出九十五種外道,當時印度是宗教之國,九十六種宗教,九十五種外道都不如他,所以稱為勝。所以這個「大」字是含有大、多、勝三個意思,就是梵語摩訶的意思,這里簡單的用個「大」字來代表?!改筷B」是尊者的姓,這個姓是一個貴族家的姓,因為姓氏尊貴,所以人們都用姓來稱呼他,不稱他的名字。他在十大弟子里頭神通第一,這講他『始得六通』,剛剛得到六種神通,這六種神通是阿羅漢才具有的。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六漏盡」,這屬於六種神通。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六種神通。
第一種,天眼,「天眼,徹見障內外色」,天眼通也就是他能夠透視、徹見,沒有障礙。我們凡夫的眼叫肉眼,肉眼有障礙,前面隔一層紙就看不過去了,就有障礙。天眼沒有障礙,可以徹見障內外的這些現(xiàn)象。色,就是眼所對的境界叫色,眼能見一切色,在三界之中,任何一個角落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天耳,具聞人非人聲」。天耳徹聽,我們人的耳朵只能聽到有限的聲波,超聲波就聽不到了,能聽到的聲波范圍就很小,只能聽到很近距離的聲音。但是得到天耳就徹聽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聲音都能聽到,聽得很清楚。人與人說話的聲音,可能他們是竊竊私語,但是你在遙遠的地方,好像聽到像雷聲那么響,很清楚的。不僅聽到人的聲音,還聽到非人的聲音,非人當然包括天、鬼神等等,也就是用現(xiàn)在話來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他們的說話你也能聽得到。
第三種,「他心,了知眾心差別」,就是能夠了解人家心里想什么。人家起心動念都瞞不過他,他都非常的清楚明白,他心通。
宿命通是「憶識往昔劫時」,憶是回憶,識是認識,能夠回憶起來往昔無量劫的事情。識是認識過去有緣的一切眾生,知道你跟他有什么因緣,過去是什么關系。當然阿羅漢的宿命通有一定的局限,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還有能知道未來五百世,這是普通阿羅漢的宿命通。但是大阿羅漢就不一樣,大阿羅漢是法身大士來示現(xiàn)的,像目犍連尊者他真實的身分是法身如來,古佛再來的,所以這個宿命通是生生世世無量劫的宿命都通了。
第五種,「神足,示現(xiàn)種種變化」,這是我們講的神通變化,這是他的道力,超人的能力。孫悟空,《西游記》里講的能夠七十二變,七十二變不算什么。阿羅漢的變化那是可以變化無量,種種變化,佛的變化、菩薩的變化就更不得了,這叫神足。
第六種是「漏盡,實知苦集滅道」,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斷盡了。這種煩惱具體是指見思煩惱,見是知見、見解,思是思想,也就是說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了,這叫斷盡見思煩惱。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就出了六道輪回。對於六道的苦集(這苦是苦報,集是煩惱,苦的因叫集)滅道(是出世的因果,滅是離開六道輪回了,涅盤的果報,道是涅盤的因),這苦、集、滅、道稱為四諦,他能夠了知。實知就是知道得清清楚楚,沒有迷惑了,沒有迷惑也就沒有煩惱。這個漏盡通只有阿羅漢才有,三界六道里面的眾生沒有漏盡通。前面五通,天人也會有,鬼道有一類眾生他們也有,這是報得的神通,但是沒有漏盡通,他們有煩惱,而且他們的五通遠不及阿羅漢。這六種稱為神通,所以目犍連證得阿羅漢了,得到六通現(xiàn)前。
下面講,「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也」。蕅益大師給我們解釋什么叫神通,神是天心,這個天心,天是天然、自然的意思,心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神通道力這些能力,實際上是我們真心本性里面具足的,每個人都沒有一點欠缺,只是被我們的煩惱給障蔽住了,能夠把見思煩惱給斷除了,這六種神通就自然現(xiàn)前,所以每個人都平等具足。通叫慧性,這個智慧,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這種能力叫通,它也是本來具足的。像《華嚴經(jīng)》里講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如來智慧每一個眾生都有的,這叫天然智慧,不是外面求到的,不是學來的,是本自具足。這個智慧照徹無礙,沒有任何障礙,本來就是具足神通,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zhí)著放下,這些本來的能力就能現(xiàn)前。那阿羅漢放了一些,把見思煩惱放下,這神通就現(xiàn)前,但是并不圓滿,還有障礙;再把塵沙煩惱放下,也就是放下分別,見思煩惱是執(zhí)著,再放下分別,那他的神通道力又多恢復了很大的一部分;再把無明煩惱,這妄想也放下了,就真正無有障礙,這是究竟圓滿的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下面蕅益大師注解說,「言始得者,六通之性,雖皆本具,迷不現(xiàn)前,須假修顯。今尊者與舍利弗,初聞因緣深義,頓破見惑,證須陀洹,尋來見佛,善來得戒。即如先所見,重復觀察,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無漏。解脫智生,先所未得而今得之,故名始得」。解釋始得六通,「始得」兩個字也解釋得很好。大師說六通之性,這六種神通本來是自性本具,人人平等,只是我們凡夫迷了,迷失自性,所以不得現(xiàn)前,好像就失掉了這六種神通的能力,實際上沒有真正失掉,只是迷失,不是真的失去。
這里所說的目犍連尊者,過去是跟舍利弗尊者兩人,這兩位阿羅漢都是古佛來示現(xiàn)的,他們示現(xiàn)聞法,聽到十二因緣的深義就悟了,當時就破了見惑。見是見解,惑是煩惱,見思煩惱里面見這一部分的煩惱就破了,三界里面八十八品的見惑都破掉了,這時候就證得須陀洹果,是屬於小乘初果。雖然是初果,但已經(jīng)是圣人,不是凡夫。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六道輪回,但是經(jīng)上講,他最多也就是在人天兩道七次往返,就必定證得阿羅漢果,這是講最長的時間??墒悄筷B、舍利弗兩位尊者他們不需要,當生就證得。當他們破了見惑之后,他們就來見佛,求戒,而且繼續(xù)用功去深入十二因緣教法,十二因緣是緣覺乘。
重復觀察,這是他們用功修習十二因緣教法,把所學的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指導自己的言語造作,知行合一,這是最關鍵的,不是聽了就算了。聽了算了,那你聽得再多,也只是一種知識而已,沒有真正對你帶來任何利益。你一定要去實踐,所以重復觀察這是實踐?!副沆队新┬模媒饷摕o漏」,有漏心,是這個煩惱還具有,這樣的一個煩惱心,后來就得到解脫無漏。無漏是斷了見思煩惱,真正得到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證得阿羅漢果。前面他破了見惑八十八品,這里連思惑的八十一品也破了,「解脫智生」,生起了正智慧。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他知見、思想沒有絲毫的錯誤。因為之前還沒有得到這個果位,現(xiàn)在證得了,所以稱為始得,叫始得六通。
目犍連尊者這個六通超過一般的阿羅漢,佛告訴我們,因為他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過去生曾經(jīng)發(fā)過愿,要求神通,所以在這方面可能著力很深,超過一般阿羅漢,所以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后,比一般阿羅漢的神通道力要強得多。世尊告訴我們,除了舍利弗尊者和大迦葉尊者兩個人以外,其他的阿羅漢的神通都不及目犍連。
經(jīng)典里也講了一些故事,佛也會讓目犍連用神通來攝受外道。譬如說有一天,佛就對目犍連說,在印度的邊境有一個國家,那里的國王和臣民都不解佛法,都奉事梵志外道。梵志就是那些修習其他宗教的宗教師,他們都有神通,這種神通他們可以把山都移開,把水流都分流,也能夠分身變化,所以也都能夠攝受那個國家的國王臣民?,F(xiàn)在你可以方便的運用你的威神道力,去幫助那個國家改邪歸正。所以目犍連就奉了佛陀的意旨,飛身騰空而去,就來到了這個國家。就見到很多梵志外道,當時他們正圍著一個山坐在那里,看樣子他們正在合力要把一個山移動,移開。目犍連這時候就飛到了山頂上虛空中,就停在那里,坐在虛空上。這些外道已經(jīng)把山在移動了,忽然就動不了,他們就覺得很奇怪,怎么這山現(xiàn)在不動了,難道我們這個團體里面有人戒律不清凈?因為這些修神通的人也很重視戒律,如果是犯戒,那神通也就失掉了。
這時候他們這些人往空中一看,看見目犍連尊者懸在空中,這些人就知道一定是這個人來這里作怪,就呵斥他說:「你是誰?敢在這里放肆!這個山現(xiàn)在阻塞了交通,所以國王命令我們來把這山移走,為民除患,你怎么能夠壓住這個山不讓它移動?你趕快離開!」目犍連就在空中笑著對他說,「我現(xiàn)在明明是懸在空中,我哪里壓在你的山上?」這些外道就不跟他說話,開始發(fā)動道力繼續(xù)的去移這個山,但怎么移都移不動,這些外道就知道自己道力不夠,就開始驚恐起來。目犍連就對他們高聲來教導說:「你們現(xiàn)在看一看,注意留神,大山就要去了?!乖捯魟偮洌桶l(fā)現(xiàn)那個山已經(jīng)飛得無影無蹤,目犍連的神通已經(jīng)把山給移走了。這些外道這時候就服了,就馬上向他跪拜,說:「大德,你是何方神圣?怎么你的神通道力這么深厚?您是從哪里學來的?請收我們做你的弟子?!鼓筷B就在空中跟大家說:「你們能夠悔改,這是非常的好。我現(xiàn)在告訴你們,我的神通道力是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那里學的。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具一切智,萬德萬能。你們何不隨我一起皈依佛陀,一起做佛的弟子?」這些梵眾聽了之后歡喜踴躍,就立即跟目犍連皈依了佛陀,度化了整個國家的外道和國王臣民。所以這個小故事我們就看到,目犍連的神通道力是非常了不起的,能降伏一切外道。我們繼續(xù)看底下的經(jīng)文: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p>
這節(jié)經(jīng)文是講知恩欲酬,目犍連尊者知恩報恩,得到了六神通之后,第一念要想到的就是度自己的父母,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蕅益大師注解說,「父生母鞠,恩重無量,取要而言,且云乳哺。不念報恩,便非人類,不令度脫,非真報恩。然始雖念念知恩,欲報無力。今已得道,必須先度其親」。蕅益大師為我們把這意思開解得非常好,父母生我鞠我,養(yǎng)我育我,恩德無量無邊,這里只是舉出『乳哺』來代表。乳哺是哺乳,為我們哺乳,這是養(yǎng)育我們。實在講,父母的恩德遠不止乳哺之恩,所以不念報恩,就不是人類。一個人如果不孝,有恩不報,這個人,古德有一句諷刺的話叫做衣冠禽獸。實在講,連禽獸都不如,我們也聽過烏鴉有反哺之義、小羊有跪乳之恩,人要是不懂報恩,不能孝順,連禽獸都不如。
要報恩,必須要真正度脫父母出苦海,這才是真報恩。如果僅僅是我們能夠給父母衣食溫飽,讓父母能夠歡喜一世,可是來生你就見不到他了,他可能要到惡道去輪轉,受無量的苦,那哪是真報恩?真報恩必須是令父母出離三界。過去因為自己都沒有出三界,自己自度都沒有能力,怎么可能度父母?雖然也是念念知恩,知恩是必須要的,可是有心無力,自己都是生死凡夫,又怎么能夠幫助父母離開生死輪回?所以真正度父母,首先要度自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真正自己解脫了,你才有能力?,F(xiàn)在目犍連今已得道,他證得阿羅漢道,六種神通現(xiàn)前,這時候就有能力報恩,所以趕緊要先度父母。底下我們再看下一節(jié)經(jīng)文: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p>
這是第三節(jié),講「攀慕遍尋」,到處去尋找。他用道眼來尋找,天眼洞視。蕅益大師解釋說,「圣果初成,即觀父母所生之處,酬本愿而急先務也。天眼從證道得,故名道眼。世間者,三界為器世間,六道四生為眾生世間也」,這給我們把經(jīng)文的這些關鍵詞都解釋得很清楚。目犍連尊者證得圣果,證得阿羅漢道了,他就有能力觀察父母現(xiàn)在所生的地方,是處在哪一道,六道里面哪一道。為了報恩,酬本愿,過去發(fā)愿要孝養(yǎng)父母、度脫父母,過去沒有能力,現(xiàn)在終於有能力了,就趕緊要去落實。急先務,這是當務之急。他用天眼觀察世間,天眼是證道之后,得了阿羅漢果他就有了,所以稱為道眼。觀察世間,這世間有器世間、有眾生世間。器世間是講環(huán)境,物質世界,這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六道里面去觀察。六道四生的這些有情生命稱為眾生世間,看看父母到底是在哪一道,是哪一類的眾生。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小節(jié),叫「得見所在」,就看到母親了。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p>
蕅益大師解釋說,「觀視世間,非但尋母,而父已受樂,故不須述。母生餓鬼,苦切倒懸。救濟良法,因斯發(fā)起」。目犍連尊者不僅是找他的母親,當然也找他的父親,前面講的「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也包括父親。他觀察這三界六道的世間,看到父親已經(jīng)在受樂了,他父親在天上。這是因為目犍連的父親生前的時候樂善好施,可是他母親是正好相反,非常的吝嗇。他父親常常供養(yǎng)僧侶,就是供養(yǎng)出家人,修了很大的福德??墒撬赣H對於三寶不恭敬,對於僧侶的態(tài)度也不好,遇到來化緣的人從來不施舍,真的是有點像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非常的吝嗇,叫孤寒鬼。目犍連長大以后,他父母過世了,結果他后來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他在天堂里就找到了他的父親,所以這里就沒有說他的父親,其實也見到了。但是看見他的母親,『亡母生餓鬼中』,在餓鬼道里面。所以父親已經(jīng)受樂,就不談了。母親現(xiàn)在在受苦,在餓鬼道里面,見不到飲食,所以稱為餓鬼,饑餓。饑餓到什么樣的地步?真叫骨瘦如柴,皮和骨『連立』,就是皮包骨。苦切倒懸,非常的痛苦,用倒懸,一個人被吊在樹上,綁著腳,頭往下倒懸著,這種苦來比喻餓鬼之苦。由於這樣一個因緣,目犍連見到母親在餓鬼道受苦,所以發(fā)起救濟,要救濟她,這就是發(fā)起本經(jīng)的一個因緣。
蕅益大師說,「餓鬼是異熟果,酬於引業(yè)。不見飲食等,是等流果,酬於滿業(yè)」。這里講到的引業(yè)和滿業(yè)兩種業(yè)。餓鬼這一道叫異熟果,是她臨終的時候貪吝之心引導她的神識墮入餓鬼道的。在餓鬼道里面,其實也有有福的鬼,還有無福的鬼,他母親是沒有絲毫的福報?!翰灰婏嬍场唬褪秋嬍扯家姴坏?,更不要說是享用了。這屬於等流果,也叫滿業(yè)。滿業(yè)是什么?她過去生中造作的業(yè),決定她這一期生命的福報,她是沒有福報?!敢怨砣るm同,受報有別,或無財,或少財,或有財。三種各三,便成九種」。鬼道眾生他們的福報都非常不一樣,同是鬼類,都是餓鬼道,但是這個滿業(yè)就天差地別。有的是叫無財鬼,無財鬼是一點福報都沒有的,就像目犍連尊者的母親一樣,極度的痛苦。有的是少財鬼,福報很少,也算是過得去,是屬於中下層的這種鬼。無財鬼那是貧賤到極處,像鬼道里的乞丐這一類的。有財鬼是有福報的,在鬼道里也有做官的,也有大富的,像我們民間供的這些土地神,那就是鬼道里面的鄉(xiāng)里長,城隍那屬於鬼道里面的縣市長,東岳大帝那是管好幾個省的,閻羅天子這是鬼道里的國君,這都是有財鬼。這無財、少財、有財這三種,里頭又分三種,福報又有上中下三等,成為九等,你這樣分可以分成無量的。跟人道一樣,你看人道里面也有很有福報的,大富大貴的人,也有一點福報都沒有的那種乞丐,鬼道的現(xiàn)象也跟人道類似。
「今目連母,積慳貪之重業(yè),招無財之劇報,皮骨連立,自取其殃」。目犍連尊者母親,她因為生前造作慳貪的重罪,不肯施舍叫慳,就是吝嗇,貪得無厭這是貪,這種惡因就招到這個惡報,無財鬼這是惡報。她的形體是皮骨連立,這種餓鬼的形相;她的嘴吐火,吃不到東西,東西到了她的嘴邊就已經(jīng)燒成炭;喉嚨像針一樣的細;肚子很大,但是她吃不到東西,肚子很餓。這是自取其殃,自作自受?!感⒆哟扔H,豈能相代?果報之徵,猶如影響,惟心所造。事不由他」。雖然有孝子,或者是有慈悲的父母,可是也不能代替他受苦,這個果報就像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絲毫不爽。惟心所造的,你是貪心就變成餓鬼道,瞋恚心就是地獄道,愚癡顛倒、不信因果這是畜生道,五戒十善的心是人天。所以如是心得如是報,這不是別人給我們制造的果報,都是自作自受。我們來看下面第五節(jié)經(jīng)文,講的是「悲哀往救」,目連尊者去救度他母親: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p>
目犍連見到這種情形,當然是悲痛無比,就用神通把一缽飯送到他母親面前,供養(yǎng)他母親。蕅益大師注解中說,「悲哀者,所謂感傷徹於骨髓,號叫動於天地也。母既不見飲食,故先以缽飯往餉,救饑渴之極苦」。孝子見到母親受苦,自然的反應便是悲哀,因為阿羅漢他還是有情感的,他沒有把情完全斷盡。連菩薩都有情感,叫覺有情,但是他這些情感用得正,正知正見,是正覺。悲哀,所謂感傷徹於骨髓,就是痛徹入骨髓,哀號、號叫震天動地。母親因為受餓鬼道的這種惡報,見不到飲食,非常饑渴,所以目犍連就用缽盛著飯,用神通送到他母親面前,要救他母親離開饑渴之苦。再看第六節(jié)經(jīng)文,叫「惡習難轉」: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苫鹛?。遂不得食?!?/p>
蕅益大師這里解釋,「本以慳貪,墮茲劇苦,習性難革,終不回心。障缽恐余鬼之侵奪,摶食圖一身之飽足。誰知萬法惟心,業(yè)力甚大,美食頓成火炭。倘其時能發(fā)慈悲平等之心,念同類苦,不忍獨餐,必當甘露充溢,自他俱脫苦輪。奈何惡因不除,惡報斯劇,雖神通大孝,亦無如之何矣」。
他母親因為慳貪的業(yè)力,有這種劇苦的報應,這是積習難改,不能回頭。所以人的習氣真的難改,你看她見到飯,目犍連肯定是變化最美好的食物給她,她一見到,立刻就起慳貪心,貪吝舍不得。她用『左手障缽』,就是隔著,為了不讓別的鬼來搶她的飯,這是慳吝。用右手抓著吃,『摶食』抓著吃,只為她自己一身的飽足,沒想到別人,自私自利到極點,沒有想到同類。所以萬法惟心,慳貪的業(yè)力把這美食也變成火炭,她吃不下。如果這個時候她能發(fā)起一念慈悲平等的心,看到別的鬼類跟自己一樣這么饑餓痛苦,不忍心自己獨飽,而把這個飯跟大家分享,這些美食也必定能夠充盈,能變現(xiàn)出一樣的飽滿的美食供養(yǎng)其他鬼類,這樣自己和別的眾生一同離開餓鬼道了。可是她就是業(yè)力太重,念頭轉不過來,有這個惡因,必有這個惡報。業(yè)力如山,能障圣道,即使是目連尊者這樣大的神通道力,這樣的純孝之心,也沒辦法解救他母親。這是講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太可怕了。這里發(fā)起序就講到此地,我們今天把序分講解圓滿了,明天我們講正宗分。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wǎng)
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jīng)》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集) 2009/9/5 中國云南晚晴軒 檔名:57-005-000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