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削發(fā)
民間故事《白蛇傳》里鎮(zhèn)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據(jù)史載,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jīng)常出來傷人,庶民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斗法,將白蟒趕入江里。他燃指一節(jié),立志修復(fù)寺院。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xù)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而流傳民間的《白蛇傳》中那個神通廣大、干涉青年婚姻的法海和尚只是托名訛傳而已,與法海禪師無涉,也算是“身后長短誰管得,滿場據(jù)說蔡中郎”的另一個版本。
裴休送子削發(fā)
1、裴休送子削發(fā)
法海禪師之父裴休,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內(nèi)(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官至宰相,虔信佛法,尤好參禪。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為著名的大居士。他與溈山靈祐同門,精曉《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在宰相任上,操守嚴正,著述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裴休在任“寬惠仁厚、屏息貪欲,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quán)謀、不食葷腥”,常散私財用于施舍、興學(xué)、修寺等善行。武宗滅佛時,裴休以重臣之職,盡拋功名利祿,赤心一片,戍衛(wèi)圣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nèi)中興。
裴休送子削發(fā)的人緣是因為皇子宿疾,看盡世界名醫(y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塵凡,可得性命。裴休聞知,便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削發(fā),一來解皇上之憂,盡臣子之忠;二來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脫塵凡之苦;三來也了卻自身入佛門修行之愿。對此舉動,皇上大為激動,以重禮相待。裴休親自送子入住溈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宰相之子代皇子削發(fā),功德無量,削發(fā)敝寺,為山門大壯顏色?!彼熨n號“法?!?。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學(xué)士。但裴休不愿望兒子少年得志,便應(yīng)用代皇子削發(fā)的機緣送子削發(fā),并作了《警策箴》,勸勉其精勤向道,莫荒廢削發(fā)修道的大好機緣。
汝及削發(fā)須立志,求師學(xué)道莫輕易。
燒香換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閑游,莫游玩,進出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xùn)師弟,莫在佛門爭閑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輕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平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nèi)。
點明燈,換清水,禮拜如來求聰明。
答謝爹娘養(yǎng)育恩,天龍八部生歡樂。
細讀這首《警策箴》,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年邁的父親在孩子削發(fā)前略顯絮叨的吩咐:在寺院中要勤快,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xué)誦經(jīng),不要偷懶。舉止要安閑文雅,不要頑皮游玩。出門干事,應(yīng)當向寺院執(zhí)事說明去處。與人相處,要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為自己出身顯貴而自信逞強。個中,“莫在佛門爭閑氣”一句說得真是既親切又聰明。
斟酌到兒子過慣了好日子,一入佛門肯定會有所不適應(yīng)。裴休告誡兒子在佛門中過的是粗茶淡飯、粗布麻衣日子,應(yīng)該隨緣隨分,弗成貪求衣食的享受,要識破“紫羅袍”與“黃金貴”這些世間榮華的虛浮,應(yīng)該真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禮拜如來,求得聰明,以答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若能如斯,則天龍八部都邑歡樂贊嘆。
2、裴休的佛法修學(xué)境界
裴休的佛法修學(xué)境界,草堂寺的宗密法師是這樣評價的:
“吾與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門、到佛境;及覽《勸發(fā)菩提心文》,知其為佛使、行佛事……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勸……所謂洞了自心、德等于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識、空如幻化、非自計我……”
雖然如斯,但作為有情眾生,在送子削發(fā)這件事上,裴休仍與世間任何一個父母一樣,心坎充滿了不舍之情。在作為佛學(xué)生的裴休看來,削發(fā)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但作為一個父親,當他真正送子削發(fā)時,面對父子親情,裴休的心情仍然是復(fù)雜的。他一方面愿望兒子能夠虔心修道,求出輪回,廣度眾生,答謝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父親,將兒子送入佛門,仍然難以割舍這份親情。在別的一首詩中,就反應(yīng)了他這兩種心情。
含悲送子入佛門,夙夜遲早應(yīng)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jīng)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異日溘然成大器,人世天上猶稱尊。
“含悲”二字在此處顯得異常真實,真所謂“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在這首詩中,裴休仍是語重心長地勸誡兒子要常懷善念,種下善根,切忌身在佛門,心隨世間之財色名利,辜負了自己削發(fā)修道之本意。在修道方面,應(yīng)當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堅毅不屈的品行。勉勵兒子立洪志、成大器,修行證果,答謝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裴文德畢竟是宰相之子,狀元之身,削發(fā)之初,面對寺院的苦行生活,不免發(fā)發(fā)牢騷。有一天,估計是挑水累了,就隨口吟詩:“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院住持和尚靈祐禪師聽了,微笑著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擔糧?!迸嵛牡侣牶?,深以為愧,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裴休還有一首詩是談到送子削發(fā)的工作: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回身時。
在江南江北鷓鴣啼鳴的時節(jié),裴休陪同兒子到江西廬山東林寺參訪,詩中是以“虎溪”代指廬山東林寺。后兩句“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回身時”,頗具禪機,于山窮水盡的絕境之時,自然會得個峰回路轉(zhuǎn)的消息。與其說這是在鼓勵兒子在修道的路上鍥而不舍,不如說這是裴休在參禪悟道中的心得體會,所謂“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裴文德堪稱大器,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片苦心。他在離開廬山之后,又來到江蘇鎮(zhèn)江市俘山的澤心寺修禪。當時建于東晉時期的澤心寺瀕臨傾毀,破爛不堪。法海發(fā)誓要修復(fù)寺廟,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jié),身居山洞,開山耕田,籌資修廟,并精研佛理。一次,法海在修寺挖土?xí)r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他不為金錢所動,將其上交鎮(zhèn)江太守李琦。李琦將此事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激動,敕令將黃金發(fā)給法海修復(fù)寺院,并敕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裴休的兒子法海禪師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師。(文: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