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佛學知識 2024-04-19 10:34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壹 三身的定義

  經(jīng)典上說,在廣大的宇宙中,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說法度眾,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只如斯,無量劫前即已證悟的處死明如來、龍種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駕慈航,現(xiàn)觀音、文殊等菩薩身,于成佛以來,游諸國土,度脫群迷。佛力的弗成思議,令人嘆為觀止!

  而佛身究竟有若干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合,對佛身有不合的看法。一般將佛成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

  一、法身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么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

  如來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因而示現(xiàn)報身與應身。

  二、報身

  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圪Y糧而成就的肅靜佛體,又作報佛、報身佛、第二身。因為具有下列兩種受用功能,所以也稱為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

  1.自受用:即如來自身恒常受用無邊法樂,具有無邊的色相肅靜,周遍法界而無為常住。

  2.他受用:即如來雖然自證圓滿,為了化導十地以上的菩薩,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現(xiàn)奧妙凈功德身,使諸大菩薩在清凈佛土以大乘法喜為食。

  地前菩薩也能見到少分的如來報身,因為他們的業(yè)障較地上菩薩為多,所以只能由修所成慧所得的勝解力來悟解報身佛的依正肅靜,然則不能親證,是以所見到的報身色相照樣有分別相的。這就好比眼睛患了飛蚊癥的愚癡人,以為真的有蚊蟲在空中亂飛,有聰明的人懂得自己的病況,知道并非實有,雖然如斯,他照樣見到了飛蚊,表示照樣有病在身。

  證入初地的菩薩,因為惑障少,心清凈,所以自此今后所見的如來報身,一地比一地更為增勝奧妙。

  三、應身

  應身就是如來為化導六道眾生,隨眾活力緣顯現(xiàn)的人格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法華經(jīng)》說佛陀早已在塵點劫前成道,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在人世從受胎到入滅的「八相成道」就是他的應身。八相是:

  1.降兜率:佛陀由燃燈佛授記為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先住于兜率天的內(nèi)院,經(jīng)由四千歲,觀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機緣。

  2.入胎:在兜率內(nèi)院住滿四千年后,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圣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入胎。

  3.出生:在四月八日的艷陽天里,于藍毗尼花園中降誕,降誕后即能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世界,唯我獨尊?!?/font>

  4.削發(fā):十九歲的時刻,因感嘆世間無常,弱肉強食,而且人世多有不平現(xiàn)象,于是毅然騎馬逾城削發(fā)學道。

  5.降魔:在修道的時刻,心坎有貪瞋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要征服魔軍的壓力,不為魔女所誘惑,需具有大雄、大智、大無畏的降魔精神。

  6.成道:降魔今后,終于在十二月八日,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7.轉(zhuǎn)*輪:佛成道今后,于五十年中,講經(jīng)說法,把真理弘遍人世,使*輪常轉(zhuǎn)于世。

  8.涅槃: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人緣已滿,由動歸靜,于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

  應身為什么不能如法身、報身那樣常住世間呢?

  1.應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脫有情,當機緣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脫,未成熟的有情也種下得度的人緣時,應身的佛陀就證入涅槃。

  2.為使有情眾生了知色身無常,因而欣慕如來常住法身故,應身佛示現(xiàn)入滅。

  3.為使眾生尊重勤求甚深教法故,應身佛示現(xiàn)入滅。

  4.為使眾生起罕見心故,應身佛示現(xiàn)入滅。

  由上述四點,可以懂得到諸佛的慈悲是多么的偉大,即使是示現(xiàn)入滅,都是教化眾生的方便竅門。

  貳 三身的關(guān)系

  報身和應身都是依法身而起的相用,報身、應身和法身之間各有差別如次:

  一、報身與法身的差別

  1.報身有色身可見,法身非有色身非無色身。地上菩薩所見的肅靜色身是諸佛如來的應機示現(xiàn)。然而諸法都不離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說具足色相,但又沒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剛經(jīng)》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褂终f:「是實相者等于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font>

  2.報身所見有別,法身如如不動。諸大菩薩因證悟階位的不合,所見的報身也有差別,《密?經(jīng)》說:有的見佛如須彌山高,有的見佛千百里長。然則法身湛然常住,沒有差別相。

  3.報身的凈土中有三乘及諸天人等間雜其間,而法身的凈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應身與報身的差別

  1.應身隨類示現(xiàn):《法華經(jīng)?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個中所說的「身」指的就是應身。所以,天見如天,人見如人,畜生見如畜生,餓鬼見如餓鬼狀,在地獄示現(xiàn)地獄身。

  2.應身不能受有無邊法樂:因為如來的應身隨類示現(xiàn),所以不像報身那樣具有受用無邊法樂的邊幅,例如:佛陀在人世應化,就有頭疼、背痛、受謗、食馬麥、金槍刺腳、擲石出血等苦相,甚至示現(xiàn)入滅。

  3.應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為存有分別意識,是以只能見到應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薩那樣見到無量無邊的凈妙報身色相。凡夫所見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見更為勝妙嵬峨,然則都不是如實的知見。

  參 法身的相用

  一、相

  1.轉(zhuǎn)相:法身是轉(zhuǎn)去一切雜染后所顯現(xiàn)的真如本性。

  2.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習六波羅蜜所成就的十種安閑。

  (1)壽安閑:雖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無死活相,然則為了度脫有情,方便隨機示現(xiàn)壽相,而能死活自如。

  (2)心安閑:佛心清凈,不為境界所轉(zhuǎn)。

  (3)眾具安閑:資生物質(zhì)不虞匱乏。

  (4)業(yè)安閑:如來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xiàn)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業(yè),都能勝任無礙。

  (5)生安閑: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有情,而去住無礙。

  (6)勝解安閑: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能變現(xiàn)萬物化益眾生。

  (7)愿安閑:從事一切利他事業(yè),都能知足自己的心愿。

  (8)神力安閑:能六根并用,安閑無礙。

  (9)智安閑: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10)法安閑:能觀機逗教,以無量無邊竅門利益一切眾生。

  個中,命安閑、心安閑、財安閑,是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布施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業(yè)安閑與生安閑是行持戒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愿安閑是行精進波羅蜜所圓滿成就;勝解安閑是行忍辱波羅蜜所圓滿成就;神力安閑是行禪定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智安閑與法安閑是行般若波羅蜜圓滿所成。

  3.空相:法身已證得一切空相。

  (1)非有非無相:法身不是人緣合和的假有,所以說「非有」;法身是以真如為 體的實有,所以說「非無」。

  (2)非有為非無為相:法身不是由業(yè)煩惱做作生起的,所以說「非有為」,法身 由大悲力,能示現(xiàn)佛土身相、往來來往起滅等有為相,所以說是「非無為」。

  (3)非異非一相:從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諸佛,佛佛道同,所以說「非異」;法 身由無量的有情修習不合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說「非一」。

  4.常住相:法身是出纏的如來藏,是我們本自具有的清凈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5.弗成思議相:法身是自內(nèi)圓證的境界,非妄心尋思所能想象,不是粗拙的說話所能表達。

  二、究竟證得

  十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結(jié)使(煩惱),證得少分法身,然則還未斷盡諸障,所以不能完全證得法身。只有佛陀不只斷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細的根本無明,才能證得究竟法身。

  三、眾德響應

  如來法身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今舉其大者如次:

  1.無諍智:阿羅漢的無諍智是消極的令人不起煩惱,如來的無諍智則更進一步積極的去調(diào)伏眾生的惑障。

  2.四無礙解:如來以四種安閑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1)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

  (2)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

  (3)詞無礙解:精曉各類地方說話而無礙安閑。

  (4)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

  3.十力:如來證得實相后,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生,摧伏邪見,成辦諸事,安閑無礙。

  (1)處非處智力:處,是事理的意思。處非處智力,指如來知道一切人緣果報定相。

  (2)業(yè)異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三世人緣果報。

  (3)禪定解脫三昧凈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序遞次。

  (4)知眾生高低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5)知眾生各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6)性智力:指佛陀遍知各種世間的性相。

  (7)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圣道所至處。

  (8)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以前世各種事。

  (9)死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死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10)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4.四無所畏:指佛陀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的自信,所以能英勇安穩(wěn)。個中,前二者屬自身功德具足的無畏,后二者屬利益眾生的無畏。

  (1)諸法現(xiàn)等覺無畏:了知諸法,所以能住于正見,無所怖畏屈伏。

  (2)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所以能攝伏外道,無有畏懼。

  (3)說障法無畏:能闡示一切修道的障礙,而無懼于任何訓斥。

  (4)說出道無畏:能宣說出離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說為非。

  四、五種甚深

  諸佛法身難以用分別思惟去理解想象,以下列舉五種甚深法來描述法身的體用弗成思議。

  1.生住業(yè)住甚深:諸佛雖然已證得無生,但以慈心悲愿故,隨眾活力感示現(xiàn)世間,所以安住于無住涅槃境界,以無生而生,無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鬧事業(yè)。

  2.安立數(shù)業(yè)甚深:諸佛應身時而受生六道,時而示入涅槃,是屬于不堅業(yè)。相對于應身的無常,諸佛報身恒于凈土中利樂地上菩薩,屬于堅業(yè)。諸佛所做作的業(yè),無論是堅或是不堅,目的都在永恒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3.斷蘊甚深:諸佛斷除有漏諸蘊,圓滿菩提,卻又能安立于諸蘊中利樂有情。

  4.顯現(xiàn)甚深:諸佛法身遍滿世間,恒常示現(xiàn)說法。然則眾生為什么不能時常見聞佛法呢?因為眾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現(xiàn)于一切江海河川,甚至一切容器水中,然則假如我們用破了的器皿盛水,當然不能見到月影。所以,愚癡眾生不能見佛真身,是因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減失的。

  5.涅槃甚深:諸佛隨緣應化世間,或現(xiàn)八相成道,或現(xiàn)入般涅槃,這些起起滅滅并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滅,好比火焰的生起與熄滅,都不影響「火存在于世間」的事實。佛的法身常住世間,不會跟著應身的死活而消失。

  肆 結(jié)語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問答的詩偈,最能說明佛身的不一不異。

  唐順宗問如滿禪師: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回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后,心中仍有疑慮,于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寰宇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不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如同水中月。

  異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不曾生,滅亦不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如虛空的法身了弗成得,在世間的應身已示現(xiàn)入滅,在凈土的報身不凡夫肉眼所能見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個佛呢?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jīng)?懊悔品第六》說:「色身是舍宅,弗成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nèi)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道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考慮一切惡事,即生罪行;考慮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云散,高低俱明,萬象皆現(xiàn)。世人道常浮游,如彼天云。善常識,智如日,慧如月,聰明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晴明。若遇善常識,聞真處死,自除迷妄,內(nèi)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xiàn),見性之人亦復如是。

  此名『清凈法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聰明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弗成得;常思于后,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安閑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考慮,名為變更??紤]惡事,化為地獄;考慮善事,化為天堂。傷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聰明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更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聰明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等于報身佛。從報身考慮,等于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font>

  臨濟禪師說:「汝一念心上清凈光,是汝屋內(nèi)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內(nèi)報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別光,是汝屋內(nèi)應身佛?!?/font>

  是以,我們切勿向外尋覓法身佛,也不用遠求報身佛,更不必傷感應身佛的入滅。我們應該珍愛當下,從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表現(xiàn)佛陀的樣子。

更新于:2024-04-19 10:34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