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達尊者:為何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chǎn)?財產(chǎn)都在死亡那刻留下了
我們一出生,立刻開始吸收知識,獲得證書。大多數(shù)人找到工作,然后以薪水購買很多物品,稱它們?yōu)椤缸约旱呢敭a(chǎn)」。而在相對關(guān)系上,也的確如此,毋庸置疑。如果財產(chǎn)真正屬于我們,我們就永遠不會與之分開;如果我們覺得能恒久擁有,那么,它們還會破碎、遺失或遭竊嗎?人類死亡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一切所獲得、累積、儲存、貯藏的東西都會留下來,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chǎn)。
我們所有的財產(chǎn)都會在死亡那刻留下。財產(chǎn)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不動產(chǎn)--建筑物、土地與房地產(chǎn)等,習慣上這些屬于你,但在你死亡時必須留下它們。第二種是動產(chǎn)--椅子、牙刷與衣服,當你存在于地球,四處游歷時帶著走的所有東西。接著,還有知識--藝術(shù)、科學,以及你賴以維生的技術(shù)與其他知識。只要我們的身體處于良好、可工作的狀態(tài),這知識財產(chǎn)便不可或缺,然而,也不保證它們不會遺失。你也許會忘記所知道的事,或由于其他不幸事件,而讓你無法發(fā)揮專長。沒有任何財產(chǎn)于存在地球期間可帶來保障,更遑論下一世了。如果我們可以了解,人無法擁有任何東西,而生命如此短暫,那么,當在不可避免的事發(fā)生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平靜許多。
無論如何,有某些東西會跟隨人類穿越死亡之門,這就是「業(yè)」(kamma)--行為的結(jié)果。我們的善、惡業(yè)都會如影隨形,即使想擺脫也無法如愿。相信業(yè)是你唯一真正的財產(chǎn),可帶來強烈的渴望,熱切且徹底地修習佛法。你會了解有益的善行是自己未來快樂的投資,而惡行則會回報在自己身上。因此,你會基于善意、慷慨、仁慈等崇高的想法來行事,會捐款給醫(yī)院與那些因不幸而受苦的人。你會扶持家人、老人、殘障者、貧困者、朋友,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你會希望以純凈的行為、溫順的言行來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社會。
由于你致力于禪修,并平息心中生起的邪惡煩惱,而造就一個安詳?shù)沫h(huán)境,你會經(jīng)歷內(nèi)觀的各個階段,最后了解終極的目標。所有具有功德的行為--布施、持戒、修習等,將如影隨形地跟隨你到死后。不要停止培養(yǎng)這些善法!我們都只是渴愛的奴隸,真是可恥!卻是千真萬確。渴望貪得無厭,一旦我們獲得某些東西,便會覺得并不如想象中滿意,于是又去試其他東西。這是生命的本質(zhì),就好像企圖用捕蟲網(wǎng)來舀水一樣,眾生無法滿足于聽從渴望的支配,或物質(zhì)的追求??释肋h無法滿足渴望,如果我們正確了解這項真理,便不會以這種自我打擊的方式來尋求滿足。因此,佛陀曾說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有個故事,說有位編織籃子的人,他很單純,喜歡編織籃子,吹吹口哨、哼哼歌,一天就在工作中快樂度過了,晚上便回到小屋就寢,一覺到天明。有天,一位富翁經(jīng)過,看見這位貧窮的編織工人,生起一股悲心,并給他一千元?!改弥桑 顾f:「好好地去享受一番?!惯@位編織工人滿心感激地收下錢,他這生中從未看過一千元。他回到那搖搖欲墜的小屋中,不知要把錢存放在那里,但小屋太不安全了,他擔心強盜,甚至擔心老鼠會啃食它,于是整夜無法成眠。第二天,他帶著一千元去工作,但無法哼歌或吹口哨,因為他非常擔憂這筆錢。那晚他再度失眠,隔天一早,便把這一千元還給富翁,對他說:「把快樂還給我吧!」
你也許會以為佛教不鼓勵追求知識或證書,或辛苦工作賺錢,讓你可以養(yǎng)活自己、扶持家人與朋友,并為值得的理由或團體而奉獻。不!當然要利用你的生命與聰明才智,且以合法與誠實的方法來獲得。重點是要對你所擁有的感到知足,而不要變成渴望的奴隸,這才是佛陀的教誡。思考眾生的弱點,便可以在年老多病而無法修行,只能離開這無用的尸體之前,從身體與生命中獲得最多。如果你勇猛精進地練習,不執(zhí)取身體或生命,你可以發(fā)展出得以使人解脫的精進,而完成禪修更高的階段。
原文標題:沒有財產(chǎn)真正屬于我們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維安正念小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