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是什么?
孔子曾經(jīng)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如果按照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是以「仁」為出發(fā)點,最后以「仁」為回歸點。但后來孔門中七十二個弟子,或所有解釋孔子學說中,并沒有人可以把一以貫之這幾個字解釋得很清楚,甚至于連某些宗派也錯把一以貫之成為他們宗派的稱謂,這其實是滿荒謬的。曾子雖然跟隨孔子的時間非常久遠,但他并不是孔門中智慧最好的弟子。他在《孝經(jīng)》中自己以為有把一以貫之解釋到,那倒也未必見得。其實不管是用「忠」還是用「恕」都離不開仁愛的思想,因為「忠」跟「恕」的底蘊是從「仁」所發(fā)展出來的。
「仁」顧名思義就是人跟人之間互動的關(guān)系??鬃右簧姓勔灰载炛拇螖?shù)非常的少,最早是對小他四十六歲的曾子所說,但畢竟曾子的反應并不是那么快,且當時又年輕,能理解的只是「忠」跟「恕」而已。其實孔子所有的道德學問都是從「仁」而體會出來的,所以日后這種說法對老子的影響也非常深,《道德經(jīng)》的源起便是根據(jù)「仁」而產(chǎn)生。「仁」的一切精神都導源一個人的德行,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高的境界就是以德服人。
莊子固然也是出世之圣賢,但如果與孔子相論,又略遜一籌。雖然他從觀察人性相處的過程中,得到了很深的啟示,但還是屬于二元對立人所相爭巢臼里面,這個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人間世》或《養(yǎng)生主》中他曾經(jīng)說過用修養(yǎng)心性的說法,甚至于忘掉自己的身體。如果可以忘掉自己身體的人,他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是比較淡漠的,所以這種人他內(nèi)外是自由的,身心是不受束縛的。
以佛法的觀點來講,真正的「一」就是絕對,就是超脫世俗的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如果一個人心中已經(jīng)到達「物我兩忘」的境界,哪來的別人對于我們的贊美和毀謗?哪來的誰的位置高和低?哪來的別人對自己的好與不好所引起的情緒問題?所以人如果可以超越物質(zhì)和精神世界,對我們的心不起任何的作用和分別,那表示已經(jīng)達到了真正的「仁」和道德最高至上的境界。
這是我香.隆立嘉措要與大家分享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