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果報
布施的果報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攝法之一(布施攝),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
布施破慳吝,乃六度菩薩行之首。布施有種種利益,諸大小經(jīng)典廣贊布施功德開示人天之善道,布施為福業(yè)善人之相,破貧窮斷三惡道,能全獲幸福快樂之果,并為涅槃之初緣。
茲有一例,大月氏國弗迦羅城中,有一寒微的畫師,名叫千那,到東方多利陀羅國作畫十二年,得到了三十兩金的報酬,回到本國,到達弗迦羅城,恰聞?chuàng)艄淖鞣〞穆曇?便循聲前往觀看,見到眾僧法相莊嚴,生起清凈信心,即問維那師:給大眾僧作一日食需要多少金? ,維那師回答:有三十兩金,足夠得一日食。畫師聽后,即以身上攜帶的三十兩金全數(shù)交付給維那說:為我作一日食供僧,我明天再來。這樣便空手回到家。其妻問:你在外面作畫十二年,得了多少報酬?答言:我得了三十兩金。妻又問:三十兩金在何處?答言:三十兩金已種在福田中。妻追問:種什么樣的福田?答言布施給眾僧。其妻聞言大怒,用繩將其夫綁起來,押送到官府治罪。
到達官府,大官問:以何事綁夫送官?其妻答:我丈夫精神有問題,十二年作工得三十兩金,不憐憫妻兒,全數(shù)送給他人,依照官制法令,便將他捆綁送來,請大人明察治其罪。大官問畫師:你為什么不將錢供給妻兒而送給他人呢?畫師答言:我先世不行布施功德,今世貧窮,遭受諸多辛苦。今幸遇僧寶福田,若不及時種福,后世還會貧窮,貧貧相續(xù),永無脫免之時。我今希望頓舍貧窮。所以將三十兩金全都布施眾僧。大官是敬信佛教的優(yōu)婆塞,聽到這答語后,大加贊嘆:難能可貴,辛苦多年得此微薄的報酬,全都布施眾僧,你是真善人。說后,大官即脫下身上的瓔珞贈給畫師并將所乘之馬與一個莊園,捐給畫師說:你發(fā)心施金給眾僧,眾僧還未食,所施金已為谷子之種。尚未種植,然根芽已得生長(喻現(xiàn)在的華報),豐碩的果實還在后面(表后世的果報)。所以說以艱難獲得的財物,真心全部布施,所獲得福報最多。(譯自《大智度論》)
這個公案,予人啟迪良多。貧窮布施難,因宿世的慳吝,導(dǎo)致貧窮。欲把這種慣性扭轉(zhuǎn)回來,是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力與意志力呀!這位寒微畫師的行為,令人感佩。所得到的現(xiàn)世被賜財富的華報及后世的富貴乃至修道成就的果報甚豐,真可謂因小而果碩。而環(huán)視我國現(xiàn)實社會的國民,尤其是那些富豪們,對社會慈善事業(yè)以及對供佛齋僧的普遍冷淡,足證國民素質(zhì)的低迷,我執(zhí)慳貪煩惱的厚重。
敬希有緣同仁,以同體的恭敬心,在敬田(父母,三寶)與悲田(苦難弱勢人群)中深植善種,化解慳貪,開啟智慧,獲得幸??鞓返娜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