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之四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佛再向阿難解釋,假若你要用明來作見性一的自然本體,就應該看不見暗,暗體應該斷滅。若以空為本體,就不應該見到塞。照這個道理分析下去,如果用暗相為本體,那么有明相時,見性應該斷滅,怎能還看見明相呢?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fā)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詣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言,佛之意一定認為微妙見性,不是自然體。我現在又想出這個道理,見性是從因緣而生的,但心里還不大明白,故要再請問世尊,這個義理如何?怎樣才能和因緣性相合呢?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佛說:你認為見性是因緣,因它是從因緣而生,那么我再問你,你現在因看見明、暗、空、塞等相,見性是在你面前。但你這見性,是因明而有,還是因暗才有?因空而有,還是因塞才有?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阿難,假若見性是因明而有,那么明相就是生見性之因。等到暗相生的時候,明相當然斷滅。你的見性,亦就隨明相消滅,就不應該看見暗。如果因暗有,有明就無暗,你之見性,亦和暗一齊消滅,就不能見到明。照這個道理分析下去,如因空有見,塞時當然沒有見。因塞有見,空時當然沒有見。但現在不是這樣,明時有見,暗時亦有見,空時有見,塞時亦有見,所以你說因緣,亦是不對的。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上面說因,現在問緣。阿難,我再問你,這個見性是緣明而有,還是緣暗而有,緣空而有,還是緣塞而有?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阿難,假若見性是緣空而有,那么空就為發(fā)見之組,等到有塞時,見性當然隨空消滅,怎么還可以看見塞呢?如緣塞有,那么有塞當然就無空,因見性已隨塞消滅,怎能還可以看見空呢?如是乃至緣明和緣暗,它的道理是和空塞一樣的。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照這道理就應當知道,這個精覺而妙明的見性,它的覺體是不變的,所以不是因緣。它的妙用是隨緣的,所以不是自然。
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在見精上,連不自然都沒有,哪里還有是,有非呢?根本上是沒有非,沒有不非,沒有是亦沒有不是,不能用妄心來計度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開一切妄情計度之心相,即執(zhí)著因緣和自然之妄心,就是真如妙法。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秖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zhí)捉。
你現在為什么還是在妄想中用功夫,用世間的自然和因緣,不實在的戲論名相,來分別我的妙法妙定?這就好像用手來撮拿虛空,終是徒勞無益,虛空哪里可以隨你捉住呢?
這好像從前有一位禪師,名叫鄧隱峰,他參禪參得有點定力,有一天,壽限到了,無常鬼就要來捉他去見閻王,他便對鬼說:“朋友!請你等一等,我有些事待辦,辦妥后即跟你去”,鬼以為反正都可以捉到他,便給他一點方便,他便把腿盤起,對鬼說:“你今捉得虛空去,回頭再帶鄧隱峰”。即是說,你若能把虛空捉去,再來帶我見閻君,說后便入無相定。鬼到處找他,亦找不到,終無辦法捉到他。所以定力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定力?就是不為物所轉,而能轉物。上面經文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遇到什么境界,不但不被境界所轉,還能轉境界,這就是如來。參禪一定要修到有定力,有了定力第一步功夫,要不被情欲所轉,見有若無,對境無心。要測驗自己是否有定力,見到美色當前時,要能如如不動,不為所轉,這才可以修成金剛不壞身。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阿難向佛說:世尊!您說妙覺見性,不是因,亦不是緣。但為何世尊往日,常和比丘宣說:見性具有四種因緣,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和因眼,這個義理怎樣解釋呢?
沒有空、沒有明,根本就看不見。沒有心、沒有眼,更加看不見了。所以要有這四種緣才能看見。但這只是眼根中的眼識,而不是眼根中的見性。識是分別計度,性才能圓融無礙。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佛說:我往日所說的世間一切因緣相,只是權巧方便,教導初機,引導小乘學者,并破外道妄計自然之說,而不是真正第一義諦啊!
什么是第一義諦?維摩經上說: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居士:什么是第一義諦。維摩居士把眼睛一閉,口亦不開,什么都不說。文殊菩薩即刻明白,第一義諦即是不二法門。
你們知道便可,不可以學維摩居士亦向人這樣表示,就是第一義諦。不夠這種程度,沒有開悟,不可以冒充的。好像有人,看了六祖壇經,一知半解,就拿來做口頭禪,逢人問法,便舉一指,伸一拳,瞪瞪眼,這真是無慚無愧!還未開悟,不是過來人,是絕對不可以裝模作樣,冒充開悟的。昨天有人來見我,說他已開悟,我叫他講解,七種立題,六種成就。他一題亦不題,一就亦不就,啞口無言,不知怎樣作答。這是開什么悟?開悟的人,心已光明,什么道理都通達,就是不知道的事,亦可以講出理由來的。中國古語說:“涼水沖茶,硬沖。”未開悟而冒充開悟,這真是佛教的敗類。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我再問你,一切世界的人類都說,我為能見,物為所見。究竟怎樣才可以說看見,怎樣才說不能看見?阿難不假思索即答:世間的人,都是因為藉著日光、月光和燈光的緣,才能看見種種物象色相,這叫做見,如果沒有這三種光,就不能看見。
其實上面已說得很明白,有眼人和無眼人同在暗室中,都可以看見黑暗,這就證明見性是離根離塵,不必藉明緣而能靈光獨照的。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
佛說:阿難,假若沒有光明,就叫不能看見。即應該連暗亦看不見才對,如果可以看見黑暗,好像上面瞎子說:只見黑暗。這只是無光明而已,怎可說無見呢?
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阿難,如果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見光明,就說不見,現在有光明的時候,看不見黑暗,這亦叫做不見,那么照這樣說,這兩種現象,都叫做不見,是嗎?
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如果只這兩種現象,互相侵陵爭奪,明來暗去,暗來明滅。但是你的見性,不是就沒有啊!按照這種道理,就可以知道,見明見暗這兩種見,都應該叫做見,怎可以強說不見呢?
這是說:明暗有生滅,明來暗消,暗生明滅,而見性是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是常住而不生不滅的。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所以阿難,你現在應該明白,看見光明的時候,能見的自性,并不是因光明而生??匆姾诎档臅r候,能見的自性,并不是因黑暗而生??匆娞摽諘r,見性亦不是因虛空而生。見到壅塞時,能見之自性,亦不是因壅塞而生。這證明見性完全不是因緣而生,而是常住,不生不滅的。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由這四種義理推想,你就應該知道,你看見的時候,第一個見是正見,第二個見,是見精之見,雖然亦是真見但稍帶妄見。真正的見性,看見妄見的時候,亦離開一切性體,連見都沒有,所以就不能給它取個名字。所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不能有個名字可以代表它的。此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說:“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闭嬲娦?不是眼前的能見所能看到的??床灰娭?才是真見,怎可說是因緣和自然,或者二種和合的作用,來表明見性的道理呢?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你們聲聞,知識非常簡陋,只知自利不知利他,只顧自己,不顧眾生,心理太窄,執(zhí)著心太重,故不能明白大乘教理,不能證到清凈實相。什么是實相?實相即無相,所有一切相,都是由實相所生,實相即法之本體,亦即真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真空不空,故有妙有,掃除一切法,離一切相。一般人都離不開相,所以就不得正法。有人說:我可以離開一切相,那么地震來你怕不怕?若是不怕,就不為境所動。若一搖動,魔王便乘虛而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這就是定力。若有定力,遇到什么境界都不驚恐。我現在教誨你們,你們應當好好的用真心來思惟,不要用分別心,不要因循懈怠,必須精勤進取,直達無上菩提道路,亦即佛之果位。
由凡夫達妙菩提路,要經過五十五個階段,下面會說得清楚。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
阿難向佛說:世尊,好像佛世尊為我等聲聞緣覺輩,解說因緣和自然的道理,以及一切和合相,和不和合相。我們聽后,至今還未明白,現在又聽佛說“見見非見”這個道理,更加糊涂,更加不明白。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圣旨。
伏愿佛發(fā)大慈悲,賜給我等智慧眼目,使能微密觀照,開示我等二乘人,令覺心——即本覺真心——早日恢復明凈。阿難說這話以后,便悲哀流淚,頂禮佛前,來承受佛的法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這時候世尊,憐憫阿難及諸大眾,將要說明大陀羅尼——譯作大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有多字陀羅尼,如楞嚴咒、尊勝咒等。少字陀羅尼,如六字大明咒等。一字陀羅尼,如唵字、吽字等,形容一切法都是從咒所生。咒又能包括無量妙義,又有一種義理,總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受持戒定慧,三無漏學精進。諸三摩提即定力?,F在世尊將要宣揚真正妙法,教阿難及大眾,如何修持妙覺的道路。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
佛告阿難說:你雖有特別記憶力,過目不忘,但這只是幫助你的多聞,對于妙不可言的定力,則一點都不能領會明白。皆因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觀照的實證功夫。你現在要注意地聽,我將詳詳細細、清清楚楚地分析給你聽。
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亦可使將來一切有漏凡夫。什么是有漏?歡喜飲酒就是酒漏,歡喜吸煙就是煙漏,歡喜穿好衣就是衣漏,歡喜吃好東西,就是食漏。總之你喜歡什么東西,就是有漏。有人說:“我歡喜打坐,亦是有漏嗎?”這是不同的,剛才我所說是世俗的貪欲,都是往下走,故皆有漏??傊粍幽?就是有漏。打坐有定力能不動念就是往上升,往上升,就是無漏。初果,二果,甚至三果羅漢,都談不到無漏,要證四果,才能無漏。
依真智,照真理,則真妄分明,不但利益現在,亦令將來諸有漏者,依照這奢摩他,微密觀照之圓解,而得從根解結,證圓滿菩提,無上極果。
未證四果,皆為有漏。有漏即有妄想、有欲念。有漏便不能證圣果。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因有漏,以致流浪生死,顛顛倒倒,現在既遇佛法,就應該趕快發(fā)勇猛精進心,來聽經、學經、修定。不要再流連忘返,欺騙自己,耽誤前途,浪費時間。
阿難。一切眾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fā)生。當業(yè)輪轉。
阿難,你應該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眾生,在這世界上,生死流轉,有時生天,有時為人,有時為鬼,總在六道輪回里,流轉而不休息,這都是被二種顛倒,分別妄念所支配。顛倒即迷真起妄,真妄顛倒,迷而不知,致妄生二種分別見妄。什么是二種分別見妄呢?(一)吾人現在之身境,本來是惑業(yè)所現,自己別業(yè)的虛影,但因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別,執(zhí)著外境實有。又如在夢境中,妄生苦樂執(zhí)著,這便是別業(yè)妄見。(二)所有眾生世界,亦是惑業(yè)所現,與眾同分之虛影,因迷而不知,便妄生分別,執(zhí)著心外實有,好像執(zhí)著空華實有,這便是同分妄見。
當處發(fā)生,即不離本處發(fā)生。本處即指真心,妄不離真,因真起妄,因妄生惑,因惑造業(yè),而受果報。造善業(yè)就升天,造惡業(yè)就下地獄。造什么業(yè),就在輪回里受什么果報。讀這段經文,實在令人驚心,所以要小心,切切不可造惡業(yè),免得將來受惡報啊!
佛法是很微妙的。在佛法里,感覺不到什么好處。在佛法外,亦不覺得有什么壞處??墒窃诜鸾汤?一分功,一分過,絲毫不會差錯。佛教里,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沒有專制,毫不偏袒,為何說最平等呢?因一切眾生,無論餓鬼地獄、兇神惡獸、惡人壞人,如肯發(fā)心修行,回頭是岸,都可以成佛。不像外道說,壞人惡人,永遠都壞,無法可度;猛虎惡獸,性情殘暴,亦不可救。中國明朝時代有一位蓮池大師,他便收了一支虎徒弟。護持左右,可是虎是惡獸,人見人怕,故大師教虎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倒行,人們知道是支善虎也就不怕了?;⑦€會到各處為蓮池大師化緣。人們見到善虎,還爭相布施供養(yǎng)呢!所以說虎亦能皈依三寶,護持佛法,亦可成佛。
佛教最自由,因佛教里,只是勸人行善,不要做惡。做惡會自作自受,自取其報。但佛教不會強迫人去行善,亦不會說,你不聽話,專造惡業(yè),我會造一所牢獄,把你關進去。
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yè)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什么是二種顛倒妄見呢?第一是眾生別業(yè)妄見,即單獨所造之業(yè),是個別的,和眾人不同。自己見解特別,行為特別,在任何場合中,都是標奇立異,自認第一,損人利己,好高騖遠,妄見妄為,所造之業(yè)就自作自受,和眾人不相同。第二是眾生同分妄見,眾生共業(yè)造成,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如天災人禍,一死數千萬人,這叫同分亦即共業(yè),大家同作惡同受報。這個見字,不是看見的見,而是見解的見,即意見相同。因眾生迷物為己,認賊作子,生出種種妄想執(zhí)著,由妄生惑,造出種種惡業(yè),因而一同受惡報。
試舉一段共業(yè)所感的真實故事。在民國三十三年,西歷一九四四年,中國河南省,整年無雨,土地干旱,又逢蝗蟲為災?;认x一至,滿天變黑,所有農產品,都給吃光,甚至一草一葉,也不生存。當時有一個小童,看見空中有一個老人,將一袋一袋的東西,從天倒下,落地即變成蝗蟲,遍數千里,積厚盈尺。人們因太饑餓,故網蝗蟲充饑,以為蝗蟲是食農產品,不會有毒。想不到將蝗蟲煮熟后,都變成人糞,再饑餓也不敢食!因此饑民只有逃亡,由河南逃至長安,相隔八百余里,一路尸骸遍野。奇怪的是餓死尸骸,都作獰笑,形貌令人驚心,這便是大家同分妄見,共業(yè)所感之報應。
云何名為別業(yè)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上面所舉的例子,是講別業(yè)和同分妄見,現在是佛詳細來解說別業(yè)妄見。
什么是別業(yè)妄見?阿難,如世界上有些人,目有赤眚,即目生紅翳,夜間看見燈光時,便見四邊有圓形的暈光。因眼睛有毛病,所以看見幻影,五光雜色,重重疊疊。
赤眚代表無明,夜譬喻迷,燈指藏性。五色圓影,喻眾生之五蘊幻軀,五塵幻境,因眾生有能見之妄見,故有外境的幻影。妄見若除,赤眚不起,何來圓形?好眼表示真智,燈代表真理,以真智見真理,一真法界本無所有。
好像現在有人,眼睛本來無病而要弄出毛病來。我曾親眼見到一個服迷幻藥的人,老是對著墻壁在癡笑。我問他笑什么?他說:真奇怪,墻壁上有很美麗的五光雜色啊!這就和病眼一樣。無病而食迷幻藥,變成顛顛倒倒?;糜盎霉獗緛硎羌?他卻認為是真,這便是身在迷中而不知迷。
于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你的意思如何呢?這夜間燈明所現之五光雜色,重疊圓影,究竟是燈色,還是見色呢?是真理實有之色法,還是妄見所成之色法?
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阿難,如果這五色圓影是燈色,那么眼睛完好的人,為何看不見同樣的景象?只是眼有眚病者,才能看見。如果說是“眚見”,所成之色,那么這能“見”已成為圓影之色,那個患眼病的人,所看見的圓影,又叫作什么呢?
五色圓影,代表五蘊根身和五塵境界。燈譬如真理。眼睛完好的人,譬如諸佛菩薩。病眼人則指迷惑眾生。眚見譬如妄見。這是說:五蘊五塵身界,都非真理所有,亦即是非眚見之色。因諸佛菩薩,唯一真法界,不見少法可得,何況眚見之色?眾生因無明未破,執(zhí)著心重,才有這些妄見。如果認為這些妄見之色,已成為身界之色,那么迷惑眾生,能看見身界之“見”,又應當作何物呢?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再討論下去,如果這圓影雜色,離開了燈光,仍舊單獨存在,那么觀察別的東西,好像圍屏帳幔之上,幾案筵席之間,亦應該都有圓影雜色。但是別的地方都看不見,是否離開那燈就沒有呢?如果說圓影與雜色,離開了看見的作用,還依然存在,那應該不是眼睛所能看見。何以病眼的人,又能看見呢?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于是中有非燈非見。
因此應該知道,雜色實從燈生,沒有燈光,就不會現出五光雜色。看見圓影就是眼有病,眼無病便看不見圓影。燈影和妄見,都是因為病眼的緣故。沒有病眼,根本就沒有燈影和妄見。如果眼睛良好,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見燈的光,根本就沒有妄見。因此不應該執(zhí)著,圓影是燈光所生,或者是眼睛所見,也不能說不是燈光,也不是眼睛所見。因為離了燈光,即使有病眼,也看不見圓影。沒有病眼,根本就看不見幻影。
一真法界,根本是無所有,就如好眼看燈,哪里有圓影?因一念無明不覺,遂將本有的智光,轉為能見的見分,有見分遂有相分,而生出種種妄想執(zhí)著,根身器界。
大乘起信論說:“以依動,故能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本褪钦f:“見病為影”,不只所見的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就是能見之見精,亦是因無明所起,即影見俱眚,所以若能照破見相二分,即是真見真智。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如看第二個月亮一樣,它根本不是真月的本體,亦不是真月本有之影。是什么緣故呢?因為捏著自己的眼睛,才能看見有二個月亮,不捏就看不見。好像眼有病才看見圓影,這都是虛妄的形相。所以諸有知識的人,不應該說:因為捏目而看見二個月亮,究竟是真月形還是假月形?因眚目而看見圓影,究竟是離開妄見,還能看見,還是不離妄見而能看見?
捏目和眚目,所見都是妄。如果又在妄上找是找非,那便成妄上加妄,頭上安頭,這不是智者所為的。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這道理亦是這樣,圓影和二個月,都是病眼所成,都是虛妄不真。故現在要憑什么來說,誰是燈?誰是見?何況還要分別,不是燈,不是見呢?
圓影和二個月,皆是病眼所成都是虛妄。根身和器界,亦因見精妄動而生,所以亦屬妄影。吾人從無始以來,把自己的真見,墮在妄見中而不自覺。如能打破無明,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虛妄,那么這個能見之見精,亦不是真,這就叫作“見見之時”,真見見徹妄見的時候,能“見見”的,能見妄見的,自然不是妄,所以說:“見非是見”,真見不是這個妄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眾生有同分妄見,和別業(yè)妄見。別業(yè)妄見就是由惑現,加上業(yè)招,即造業(yè)受報。又好像在夢中,執(zhí)為實有,妄生苦樂,這便是別業(yè)妄見。同分妄見,只是由惑現,沒有業(yè)感,好像迷惑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前文舉眚目燈影,有眚目才能見燈影,這就是別業(yè)妄見?,F在舉惡緣災象,一國同見,彼國不見,這就是同分妄見。
什么是同分妄見?就是眾生同惑現成的妄見。阿難!現在舉一國來作譬喻。在這閻浮提洲里(閻浮提在須彌山的南面,四大洲名,也就是南瞻部洲),除大海水,中間平原陸地上,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是閻浮提中心點,自東而西,由南及北,估計大概有二千三百大國,其他小洲,亦在堿水海中,其間洲之大者有三百國、二百國,洲之小者則有一二國。中者則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不一定的。
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祗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
阿難!就在這閻浮提洲里,假若有一小洲,只有二國,所感果報不同。其中一國的人,因為同感惡緣,即災難不祥之事,為該國眾生同見。可是鄰國都不見,這都是由妄惑、妄業(yè)、妄現咎征,只是應在這國,而不應在別國。好像最近美國東部,旋風為災,死傷數千人,而西南部全無事。此即應在東部,而不應在西南部也。
或者看見二個太陽或二個月亮,這皆是不祥之兆。古語說:“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在中國古代,夏朝桀王暴虐的時候,天空忽然出現二個太陽,夏朝因而滅亡,這便是兇兆。
其中乃至暈、適、佩、玦。惡氣環(huán)繞月亮叫做暈,黑氣遮蓋月亮叫適,白氣在旁邊叫佩,半環(huán)叫玦,這都是月的災象。中國歷史記載:月暈七重,漢高祖在平城受匈奴重圍之難。光芒遍射而長的星叫作慧,即掃帚星。芒氣四出而短的叫作孛星,從空中橫過的叫飛星,光象下注的叫流星,這是星辰的災象。如史載春秋時代,宋襄公不仁而兆星隕如雨。秦始皇殘暴而兆慧星偏出,這亦是不祥之兆。惡氣在太陽之上叫作負,在旁邊叫作耳,雨后對日有彩色叫虹霓,在早上出現的叫虹,晚上出現的叫霓,這些是屬于太陽的災象。總之,在太陽太陰附近出現異象,都屬不吉祥之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