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不見全體 凡夫論法亦復如是
編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這個故事出自《六度集經(jīng)》,許鈞居士翻譯為白話文。今天這則故事,后人曾用一個成語概括,就叫盲人摸象。中國人一般都知道這個成語,只是未必知道這個成語最初源自佛經(jīng)。
盲人紛紛爭論,各自認為自己真實。
某時,佛居住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眾比丘在將近午飯時,手捧著食缽入城乞食。但是,太陽還未到達正中時間,大眾都想:“入城乞食太早了,我們何不到異學梵志講堂去坐一會兒呢?”大家說:“可以?!彪S即集中到那里,眾比丘與梵志們相互慰問后,便尋找位置坐了下來。
那時,梵志們正在爭議他們的經(jīng)典,有了疑難問題無法解決,就轉(zhuǎn)過來相互埋怨、相互誹謗。說什么我知道這個法,你又能知道什么法呢?我所知道的法合于道,你知道的法不合于道!我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難以施行;應(yīng)當前說的放到后面說,當后面說的反而在前談,許多法都說不正確。又說什么給你重擔,你舉不起;為你講義理,你不能解;你知你自己空無所有,又為什么來逼迫別人呢?等等。他們唇槍舌戟,轉(zhuǎn)而互相中傷,被中傷者以一還三,相互爭論不休。
諸比丘聽到他們的惡言惡語,也不很理解他們的爭論,也無法糾正誰是誰非,各自起坐,到舍衛(wèi)城乞食去了。飯食結(jié)束,他們收起食缽,回到祗園向佛頂禮。然后,大眾都坐在一面,如實向佛陳述方才遇到的事,認為那些梵志,他們的學習方法是自尋煩惱,什么時候才能理解真理呢?
佛告訴比丘們說:“那些外道梵志不是一世的愚癡冥頑??!”
……
過去久遠世代,這閻浮提地界有個國王名字叫鏡面,諷誦佛的重要經(jīng)典,智慧多如恒河沙數(shù)。但是他的臣民多數(shù)不誦習佛經(jīng),而喜愛瑣碎的小書,相信熒火蟲一樣微弱的光點,懷疑日月遠射的光輝。大王想以盲人作比喻,欲使臣民舍去狹隘的偏見,引導他們遨游海洋。于是敕令使者遍訪國界,將國內(nèi)所有的盲人全都帶到宮門來。
使臣受命,將國內(nèi)的盲人全都帶到了宮門前,啟奏道:“奉大王命,已經(jīng)將全國盲人都帶來了,如今都在宮門下侯旨?!?/p>
大王說:“將他們帶到象欄去,讓他們辨認大象吧!”
使臣奉王命將盲人們引到了象欄旁,牽著他們的手放到大象身上,讓他們辨認。盲人們有摸到大象腳的,有抓住象尾巴的,有摸尾巴根部的,有摸象肚子的,有摸象身的,有摸脊背的,有抓住耳朵的,有摸象頭的,有摸象牙的,有抓住象鼻子的,種種不一。盲人們在大象欄旁紛紛爭論,各自認為自己真實,別人不正確。
使者將他們帶到大王那里,鏡面王問他們道:“你們見到大象了嗎?”
眾盲人齊聲說:“我們見到了?!?/p>
大王問:“大象是什么樣子呀!”
摸到象腳的盲人說:“稟明大王,大象如同油漆桶?!?/p>
抓象尾的說:“如同掃帚!”
摸尾根的說:“象如同棍子!”
摸到象肚子的說:“大象如同大鼓!”
摸象身側(cè)的說:“象如同墻壁!”
摸象背的說:“象如高高的桌幾?!?/p>
抓耳朵的說:“象如簸箕!”
摸頭的說:“如同小丘!”
摸象牙的說:“大象如角!”
抓象鼻子的說:“稟明大王,大象其實如同一根巨大的繩索?。 ?/p>
他們又在國王面前爭論著說:“大王,大象的形狀真如我說的那樣呀!”
鏡面王大笑道:“盲目呀,盲目呀!你們猶如不見聞佛經(jīng)的人一樣啊!”
于是便說偈言道:“你們這班盲人啊!空說自己是真理,抓住一點說他非,為著一象惹怨嗔?!?/p>
他又說:“人們專研瑣碎的書籍,見不到佛經(jīng)汪洋大海般的博大精深,包含無比的偉大真理,不就如同盲人一樣嗎?”
于是,全國臣民無論尊貴卑賤,都開始學習起佛經(jīng)來了。
……
佛告訴比丘們:“鏡面王即是我的過去身啊!眾盲人就是講堂中的眾梵志。那時他們無有智慧,執(zhí)著錯誤的認識,導致爭論;如今是瞎諍,瞎諍毫無收益?!?/p>
佛當時將爭議的情況收集成卷,讓弟子們理解,為后人作明鑒,使佛的經(jīng)道久住,講了這個補足上說經(jīng)義的偈說:
自冥言是彼不及,著癡日漏何時明?
自無道謂學悉爾,倒亂無行何時解?
常自覺,行尊行,自聞見,行無比。
已墮系,世五宅,自可綺,行勝彼。
抱癡住,望致善,以邪學,蒙得度。
所見聞,諦受思,雖持戒,莫謂可。
見世行,莫悉隨,雖黠念,亦彼行。
與行等,亦敬持,莫生想,不及過。
是以斷,后亦盡,亦棄想,獨行得。
莫自知,以致黠,雖見聞,但行觀。
悉無愿,于兩面,胎亦胎,合遠離。
亦兩處,無所住,悉觀法,得正止。
意受行,所見聞,所邪念,小不想。
慧觀法,意見意,從是得,舍世空。
自無有,何所待,本行法,求義諦。
但守戒,未為慧,度無極,終不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