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jīng)卷上》18、就樓磨刀喻
譯文:從前有一個人,十分貧困,為國王做工,長年累月,身體瘦弱不堪。國王見了以后憐憫他,賞給他一峰死駱駝。窮人把駱駝送回家后,就動手剝駱駝皮。他嫌刀刃不鋒利,找磨刀石磨刀。在閣樓上找到了一塊磨刀石,將刀刃磨利后,下樓繼續(xù)剝皮。就這樣反復(fù)上樓去磨刀刃,弄得疲憊不堪,他擔(dān)心爬不動樓梯,干脆把駱駝吊上樓閣,挨著磨刀石磨刀。人們都嘲笑他的愚笨。
這就好比愚蠢的修行者破除了律條的約束,貪圖財物,為自己謀福利,還渴望能夠進(jìn)入美好、光明的天界。像懸掛死駱駝在樓上磨刀一樣的愚蠢。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jīng)》佛教文學(xué)經(jīng)典,以譬喻宣揚(yáng)佛法義理。全書從《經(jīng)藏》12部經(jīng)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jī)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jīng)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xué)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愿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fēng)而生。問曰。四大火風(fēng)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fēng)從空而生。問曰??諒暮紊?。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fù)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18、就樓磨刀喻
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jīng)久,身體羸① 瘦。王見憐愍②,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于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shù)數(shù)往來磨刀,后轉(zhuǎn)勞苦,憚③不能數(shù)上④ ,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
猶如愚人,毀破禁戒⑤,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注釋:
① 羸:弱?!抖Y記問喪》:“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p>
② 憐愍:愍,同憫。憐憫。
③ 憚:怕,畏懼。
④ 數(shù)上:多次上下樓。
⑤ 禁戒:佛門戒律,亦即不能違犯的律條。
解說:
此則可與第四十三則磨大石喻比看。
辨析:
舍便利而求于繁瑣,舍取磨石下樓而上樓不止,以至于懸掛死駝于樓,其根本目的在于磨刀剝駝皮。不惜就難避易,會使人覺得好笑,磨刀是必需的,方式也要合理,因此我們常說,好的想法沒有好的措施,同樣會走向荒誕。這個故事比喻出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命題:一個追尋理想或人生真諦的人,“喜舍”與“斂財”的選擇,是決定走向理想坦途還是奔向崎嶇山谷的關(guān)鍵。佛教對待錢財所采取的態(tài)度是難能可貴的,在商品交換和階級對立的社會里,人們對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能買鬼推磨”、“錢能通神”以及“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jìn)來”的現(xiàn)象早已司空見慣。更有甚者,諸如“錢是命,命是狗屎”的譏咒般的話語也能聽到。而以平常心、布施心對待錢財?shù)姆鸺伊x理就顯得格外令人注意,它無疑是有認(rèn)識價值的。
來源:1、《百喻經(jīng)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jīng)注釋》弘學(xué)注釋
3、網(wǎng)文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