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跟萬物連接的最好方式 惜福從當下做起
你的碗里,藏著你一生的福報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瀾先生,出版的《碗凈福至》以幽默瀟灑的筆法,寫出美食風味,敘述風土人情。
更重要的是,透過浸潤了煙火氣息的文字,蔡瀾向讀者傳遞了一道樸素的生活理念:
對生命心懷敬畏,對食物心懷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態(tài),從容而優(yōu)雅的走完這一生。
這也是書名“碗凈福至”的意義所在。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最深沉的哲理往往蘊含于生活中的點滴,就如同在日常一餐一飯的不經意間,就隱藏著人一生的福報。
對食物缺乏敬畏的人,終會受罰
《朱子家訓》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不僅是提倡節(jié)儉,更深層的意義在于讓世人學會感恩。
北宋年間,汴京城外有一富家子弟,生活頗為奢靡。他每頓飯都要吃各種餡料的水餃,為此家人重金聘請名廚為他制作。
但這少年口味刁鉆,每次只吃里面的餡,將外皮吐出。
十幾年后金兵入侵,將汴京城洗劫一空。那個不經事的少年已成了中年人,此時他的家產散盡,親人也在兵荒馬亂中失散,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
一路跟隨著逃亡的人群,路途艱辛,習慣了錦衣玉食的他吃完了干糧,也終于倒地不起。
就在奄奄一息之際,一個老和尚將他背到寺里,給他熬了一鍋面糊,這才獲救。
他起身拜謝,老和尚卻搖頭道:“無須謝我,你方才所食,本就源自你家,此時不過物歸原主而已。”
不由得愕然,隨后老和尚指著房后的一堆口袋向他說明原委。
原來當他還是少年時,奢靡之風已被眾人熟知。
這老和尚每天早上就守在他家門前的河邊,將后廚洗碗倒掉的餃皮收集起來,用清水洗凈后再曬干,日積月累已堆滿了整個房間。
如今,身逢亂世,老和尚用它救濟了不少人。他聽完后,頓時伏地痛哭,羞愧不已。
這個世界的殘酷,在于你曾經做過的惡,終將會在若干年后,以同樣的方式加倍的償還于你,而那一刻總會令你猝不及防。
你對食物的態(tài)度,乃他人對你的態(tài)度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風云人物,他善于從細節(jié)中洞察人性,在其著述《曾國藩家書》中記錄了這樣一件小事。
曾國藩在安慶***太平軍時,一位遠親前來投奔。這位親戚出身貧寒,衣著樸素,言談誠懇,見到曾國藩時更是當面表示,愿意追隨曾帥左右,不求富貴只圖溫飽。
幾天后,曾國藩在營帳中為他準備了一桌宴席,席間兩人侃侃而談,從天下大勢到征討策略,這人的言辭句句犀利精準,曾國藩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不料他席間的一個舉動,引得曾國藩心中不悅,吃罷飯后,曾國藩叫人送了他一筆盤纏,將其打發(fā)了。
身邊人大為不解,這個秘密直到后來曾國藩寫給他弟弟的信中才被破解:“某家赤貧,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寧其素耶!吾恐其見異思遷,故遣之?!?/p>
原來這人雖然自稱家貧,在吃飯時卻無意間流露了一處細節(jié):
只因軍糧粗劣,他一邊與曾國藩交談,一邊將米飯中的秕糠挑出,曾國藩由此斷定此人心口不一,難當大任。
生命是由無數個細節(jié)的集合,在高手面前,你言行舉止的細節(jié)決定著你的成敗,而那些藏匿于細節(jié)背后的蠅營狗茍,終將在他們的慧眼下無所遁形。
禪者說:惜福不只是碗里的事情,人真的有一點愛心,其實就是福報。
吃葡萄時,可以把葡萄皮留給螞蟻;吃蘋果時,可把蘋果皮扔到草叢里喂小動物。
吃完飯用水涮一下碗底的食物殘渣,倒在植物的根部,植物也會歡喜。
我們用水洗澡、洗臉、洗衣服,要盡量地節(jié)約。我們今天的水多浪費一點,子孫就會少一點水。未來世界上最缺乏的,不是黃金、能源,而是淡水。
我們吃一頓飯,有些人就浪費很多紙巾,我們少用一點紙巾,是對樹木的慈悲,也是對這個世界的愛。
愛是跟萬物連接的最好方式,讓我們從當下開始,把對世界的愛做出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