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詞:【孝順】_孝順的意思_孝順的定義
孝順(佛教解釋)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yǎng)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佛教對孝順的定義
孝順,可分為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孝順,另一種為出世間的孝順,所謂世間的孝順,即是兒女為了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長大之后侍奉父母,讓他們快快樂樂。也有六親之間后輩對長輩的孝順。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之中首先說的第一條就是要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所以,孝順是我們?yōu)槿说幕?,孝順之人得到眾人稱贊,反之,忤逆之人眾人指責;天地鬼神敬重孝順父母之人,而懲罰不孝之輩!
世間孝順之中,也有真孝與假孝之分。何為真孝?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報答,并從行動上落實者稱之為真孝;而假孝雖然從外表上看則和真孝無異,但其內心若是只為了別人的評議,實際上并不想這樣去做,但為了不遭到眾人的指責而偽做孝順,此則稱之為假孝。真孝之人有大福報,而假孝之人雖辛苦一場,但由于只是逢場作戲,發(fā)心不真,因而也就沒有什么福報。如果外面之人不明其中原因,對假孝之人稱贊不絕,那假孝之人由于受不起這種名聲,便會有不祥的事情發(fā)生。因此,我們對于父母以及長輩,要發(fā)自內心真正的報恩,恭敬供養(yǎng)承侍,做名副其實的孝順之人。
只是世間之孝順,已得到很大的福報,何況出世間的孝順呢?何謂出世間的孝順?所謂出世間的孝順,則是為了幫助一切父母眾生出離六道生死輪回,而毅然舍家離眷出家修行,成就之后回來度化他們的偉大行為。與世間孝順相比較,出世間的孝順方可真正報得父母恩情。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記載: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決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饑饉劫,為于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手執(zhí)利刀,剜其眼睛,獻于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于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孝順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贍養(yǎng)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
詞義:
1.指盡心奉養(yǎng)父母,順從父母。
2.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3.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4.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5.指東漢孝順帝劉保。
引證解釋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yǎng)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秶Z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 晉 袁宏 《后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毒┍就ㄋ仔≌f志誠張主管》:這 張主管 是個本分之人,況又是個孝順的,聽見娘說,便不往鋪里去。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端疂G傳》第九四回:﹝ 何才 ﹞與本州庫吏最密,當下探知此事,他便攛掇庫吏,把信賞錢大半孝順州官,其馀侵來入己?!都t樓夢》第十五回:我想如今 長安 節(jié)度 云老爺 和府上相好,怎么求太太和老爺說說,寫一封書子,求 云老爺 和那守備說一聲,不怕他不依。要是肯行, 張 家那怕傾家孝順,也是情愿的。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督鹌棵吩~話》第七四回: 李桂姐 道:三位師父宣了這一回卷,也該我唱個曲兒孝順。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抖膛陌阁@奇》卷五:大凡做賊的見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貓兒,見形便伏;做公的見了做賊的,就是仙鶴遇了蛇洞,聞氣即知。所以這兩項人每每私自相通,時常要些孝順,叫做打業(yè)錢。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睹魇防畎钊A傳》:是時 神宗 好貨,中官有所進奉,名為孝順。疏中刺及之。
辨析
古講孝道,并沒有說要孝順??鬃雍兔献佣颊f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么話!這是什么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么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而孟子并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么。后來漢代人趙岐指出: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于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鬃邮欠浅>ā兑捉洝返模援斔牡茏釉鴧査槒母改妇褪切㈨槅??他會和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于什么時候該順,什么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因此用孝順是不是準確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會更好點。
孝的歷史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后,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并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后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并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么。
后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翻譯成現(xiàn)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后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為第三種不孝。于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并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后,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xiàn),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xiàn)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于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鬃拥乃枷胧钦J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fā)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fā)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xiàn)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yǎng),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父母撫養(yǎng)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yǎng),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準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準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所說的什么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認識到這一點的子女,會在成長歷程中一直處于深深的隨時會被殺死的恐懼之中。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3.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jiān)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并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jiān)護人。
我們經??梢钥吹洁従蛹医洺4蛄R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jiān)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短信、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4.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yǎng)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于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yǎng)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并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同志傷害了父母,但是,同性傾向并非個人的選擇,也不是犯錯的行為。如果你因為去搶銀行被抓住,這時你確實傷害了父母。然而,你的性傾向是你自己不能控制的,就像你不能控制自己生來是男是女一樣。假如社會歧視矮個子,而你只有1.55,你父母受歧視,是誰傷害了他們?是偏見與歧視,并不是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