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談:佛教與素食1
一、 素食是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都是基于人道主義觀點贊美素食。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jīng)》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于佛教經(jīng)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jīng)律論中。后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凈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一直為釋迦所反對;釋迦在說法時,于大乘的《楞嚴》、《華嚴》、《楞伽》、《涅槃》、《梵網(wǎng)》諸經(jīng)中,處處提倡禁絕肉食。具體如《楞伽經(jīng)》,根據(jù)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yǎng)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jù)說自奉節(jié)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后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jīng).四相品》等經(jīng)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并頒發(fā)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jīng)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凡大慈者皆令一切眾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是遠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遠離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況涅槃果。……”又云:“若久食菜,人榮衛(wèi)流通,榮衛(wèi)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沛,神明清爽少于昏疲?!蔽闹姓f明:一、不食肉者能保持慈悲種子,成就佛果,否則斷一切善法。二、不食肉者能使榮衛(wèi)氣血流通,神明清爽,身體健康,否則會生種種疾病。
梁武帝會合當時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請法師宣講斷酒肉經(jīng)文,并于佛前宣誓斷食酒肉,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轄的江南境內使用政治力量推行,從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國的寺院都逐漸受其影響。
隋文帝楊堅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興建法會,必沐浴齋戒,誡臣民不食葷腥。隋煬帝楊廣,于智者大師前頂禮受菩薩戒時,亦發(fā)誓秉承受持菩薩慈悲護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為追薦于戰(zhàn)爭中死難的軍民,在戰(zhàn)場地區(qū)修建寺廟,并舉行追薦法會,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齋供僧。自佛教傳入中國后,歷代帝王,除少數(shù)辟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yǎng)成了社會風氣。
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劉禹錫、王維、蘇東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人王維,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師事神秀弟子大照禪師30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又善繪畫,世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所作詩,多山林清逸之氣。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明代的蓮池大師,都是凈土宗的一代祖師,在徒眾中大力宣傳戒殺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蓮池大師寫有著名的《七筆勾》和《戒殺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飽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動。
近代高僧如太虛、虛云、弘一、印光諸法師,都是身體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虛云法師禪功很高,活到120歲。他平生愛護生物,在廣東曹溪講禪時,有老虎皈依、受戒的傳說。弘一法師的弟子豐子愷,曾有《護生畫集》印行,宣傳素食和戒殺放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