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這家公益素食餐廳 所有經(jīng)費都是來自愛心捐贈
寧海有家公益素食餐廳叫雨花齋,每天免費提供午飯。
據(jù)了解,雨花齋由十幾名愛心人士組織發(fā)起,主要為外來務工人員、環(huán)衛(wèi)工人、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提供飲食。這里的服務員全是志愿者,經(jīng)費來自愛心捐款。
3月15日,媒體刊登了一則關(guān)于寧海寬心師兄(本名陳紅金)病危準備棄療,妹妹不放棄發(fā)起眾籌救兄,短短16個小時籌齊80萬治療費的報道。隨著報道被轉(zhuǎn)載,一家為市民提供免費午餐的雨花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雨花齋是誰辦的?又是怎樣運行的?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家公益素食餐廳,聽聽免費午餐背后的故事。
排隊就餐,不喧嘩,不浪費糧食
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雨花齋就是個可以免費吃午餐的地方。3月21日上午10:30,記者來到了位于寧海氣象北路上的雨花齋。
餐廳開在一個十字路口上,門面不是很大,招牌也不是很大,但招牌上雨花齋這幾個綠色的字很顯眼。大門上寫著,每日就餐時間為11:00-12:00。
店里布局跟一般的快餐店一樣,左邊一排是打飯臺,右邊擺放著二十幾張供人就餐的桌子,屋子的每個角落都整齊有序。墻上貼著很多謝謝你、我愛你、感恩你這樣的標語。
因為還不到就餐時間,就餐大廳很冷清。但此時,廚房早已忙得熱火朝天。二十幾位穿著棕色小馬甲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
10:50,距離就餐時間還有10分鐘,就已經(jīng)有人到了。與一般餐廳不一樣,前來雨花齋就餐的人并沒有隨意就座,而是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從餐廳最里面一張桌子往外依次就座等待。
11:00,開餐。從第一桌開始,大家依次到打飯臺前排好隊,長者先,幼者后,沒有喧嘩,沒有插隊。打完飯,大家又一次回到自己原先的座位上就座,井然有序。
吃完飯,大家會把就餐的餐具放置指定位置。記者發(fā)現(xiàn),大家手中的碗,沒有一粒剩飯,沒有一點剩菜,沒有一口剩湯。
當天中午,有180人左右在雨花齋享受了一頓免費的午餐。
雨花齋分上下兩層。樓下是餐廳、茶室,樓上是國學教室。不管是就餐、喝茶,還是國學講座,都是免費的。
除了廚師,其他人都是志愿者
在最后一位市民結(jié)束就餐離開后,才是工作人員張利濃與其他志愿者的午飯時間。與其他就餐市民一樣,張利濃他們的午餐也是一頓素食。
在這家餐廳里,除了廚師是半專職外,其他服務人員都是志愿者。
吃飯的時候,志愿者們還要為不斷進來的就餐人員引路、打菜盛飯、送湯,看起來還挺專業(yè)。
這些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yè),有退休教師,有在職白領,有家庭主婦。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在雨花齋幫忙。張利濃就是一名家庭主婦,除了做志愿者,她還免費為雨花齋中的茶室提供茶葉。
每天早上7:30左右,張利濃與其他志愿者就到雨花齋,洗菜、擇菜、洗米、蒸飯為午餐做準備。
記者了解到,目前雨花齋有像張利濃這樣長期固定的志愿者150人左右。這些志愿者分為7組,每周一天,在雨花齋為就餐市民提供服務。
所有經(jīng)費都是來自愛心捐贈
從2015年4月7日,雨花齋對外開放,餐廳每天中午為將近200人免費提供午飯,從未間斷。
當時,包括寬心師兄陳紅金、謝再發(fā)在內(nèi)的五六位愛心人士組織發(fā)起了雨花齋。
當時寬心來找我,我聽了以后,就說那就開間免費的嘛,雨花齋就這樣辦起來了。謝再發(fā)告訴記者,現(xiàn)在雨花齋的房子就是他提供的,包括裝修。
地方有了,資金怎么辦?當時,我們幾個發(fā)起人是這么打算的,每個人每個月準備2000元,投入到這個公益餐廳里。謝再發(fā)說。
但是令大家都意外的是,除了初期的投入,愛心市民的捐贈基本上就能維持雨花齋的日常開銷了。
張利濃給記者拿出一本收據(jù)。記者數(shù)了一下,今年2月份,就有29筆愛心捐贈。記者還發(fā)現(xiàn),有三分之一的捐贈人署名是愛心。
在雨花齋建立的時候,主要針對一些外來務工人員、環(huán)衛(wèi)工人,以及城區(qū)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困難群體免費提供午餐。目前,也有小部分是普通市民。
經(jīng)常有人來吃了一頓午飯后,留下100元錢就走了。
現(xiàn)在餐廳每個月的食用油都是一位愛心人士提供的。
從去年開始,每個月有人會定期送30包米過來,每包米100斤。我們到現(xiàn)在還不知道這位捐贈大米的愛心人士是誰。
這樣的愛心故事,經(jīng)常在雨花齋發(fā)生。到昨天,已經(jīng)是雨花齋對外開放第720天。
這種餐廳好啊,他們是做大善事。希望這種餐廳能一直開下去,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愛心隊伍,幫助到更多的人!在餐廳吃飯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趙大爺說。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