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化家庭: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
四 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據(jù)復興宗教的基本立場,同時探討宗教界對于家庭問題及家庭建立的重視,而提出如下的幾點淺見,向各位先進請教。
站在宗教的立場,對于現(xiàn)代的家庭,應作怎樣的努力和怎么樣的宣導才好。我們的宗教一向被認為是消極的、是厭世的、是逃避現(xiàn)實的,好像是說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屬于脫離人世的。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佛教是出世的,其實我們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務。
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凈化人間,必定要凈化社會:
凈化人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凈化社會,凈化社會的目的是凈化我們的世界。我們希望把對于佛教所說的凈土,能夠在人間建立起來。
二、凈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凈化的家庭開始:
凈化的家庭要從凈化的婚姻開始。在過去的人都認為學佛的人,大概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都應該沒有家庭。其實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分有僧俗四眾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數(shù)的人,出家修梵行,絕對多數(shù)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對于家庭的組成,就一定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我們在近世以來,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我們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動佛化的聯(lián)合婚禮。我們也編成好一本小書,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三、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修件:
(1)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yǎng)三世的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為「老菩薩」,對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應當平等敬養(yǎng);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須兩者兼顧。
(2)夫妻之間是同修凈業(yè)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但是在佛教徒來講,夫妻之間彼此互稱同修,互以「我家?guī)熜帧购汀肝壹規(guī)熸ⅰ瓜嗪魬?,把彼此當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識來看,所以應該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互相的關懷。
(3)對于子女要像母雞來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我們中國人所說「養(yǎng)兒防老」這個觀念,佛教徒并不贊成。佛教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yǎng),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盡責,因為人的福報與業(yè)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宜教導兒女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但不宜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yǎng)父母,否則便會因指望而變成失望之時,衍生出無窮的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都當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
現(xiàn)代人在婚后的生活,應該對于三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兩人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是對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對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應負起要作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生育沒有子女,雖然不一定有問題,但就不太像是一個標準的家庭了。作父母的應該有三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倆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婦倆人沒有平衡的身心、沒有健康的身心,對于懷孕后的孩子是很有問題的。
2.在太太懷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視胎教,所以孕婦和她的丈夫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則的話,胎教就有問題。曾有一位男士說:「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fā)脾氣,便會影響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懷孕中的母親受了丈夫的影響,還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問題了。所以夫妻兩人應該共同擔起胎教的責任來,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為止,做父母的人,必須為了兒女的教養(yǎng),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tài)。
因此,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應該要以身教、言教來陪著子女一同成長。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稱為「小菩薩」,自己是一個眾生,所以當以迎接菩薩的心態(tài),歡迎子女出生,他們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來成就自己修成菩薩道的人,所以稱他為小菩薩,所以要跟小菩薩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濟生活,應該有三個原則:
(一)賺錢的方法
應該用正當?shù)姆椒?,用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同時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條件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于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于買酒賣酒等行業(yè)。
(二)用錢的方向
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為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而用錢當分成四個方向:1.家庭的生活。2.營利的資本。3.留作資產。4.儲蓄生息。
(三)財產的分配
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財產應該分三種用途:1.要孝養(yǎng)父母。2.要濟幫助親戚朋友。3.要布施貧窮供養(yǎng)三寶,做宗教及慈善事業(yè)。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佛教化的家庭,應當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來講,有三項準則:
1.由佛教化的結婚禮開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
3.應該要有居家的功課,每天要有定時定數(shù)的修持恒課。
這是作為一個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請各位宗教界的先進各位教授學者指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