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人生:戒色的層次有哪些?
今天我們來談談戒色的層次,體系。引入這個話題的主要是這個問題:經(jīng)??吹接械姆唇渖咧S刺說:戒色哪有那么神乎其神,不就是不擼嗎?還能改變命運?腦子進水了吧。
我們有部分戒友也懷著這樣的疑問:看到有的戒友因為戒色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我自從戒色開始,也很久沒擼了,生活雖然有小的改善,但也不過如此嘛,哪里談的上改善了整個命運呢?
中肯地講,光是戒擼,改觀是有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你的確不能期望從單純的一個戒擼上獲得翻天覆地的改變。真正寶貴的,是戒擼所能引起的蝴蝶效應。
相信不少戒友都很熟悉這句話:戒色是項系統(tǒng)工程,是對生命的重新構建。那些覺得自己戒色后改觀不大的朋友,那些想要見證天翻地覆巨變的朋友,我強烈推薦你們細讀此貼。
此貼,正是旨在揭示戒色后改觀不夠理想的原因,并且就對整個生命的重新構建產(chǎn)開討論。
戒擼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張自律和自省的多米諾骨牌,從此走上一條更加積極的人生道路。
某國外NoFap戒友
我覺得我就是下一個牛頓或達芬奇,戒色開始一個月后,我居然開始創(chuàng)業(yè),重新彈鋼琴,每天學習法語,編寫程序,畫畫,寫作,理財,我的金點子多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我的自信心爆棚,我覺得我能和任何美女搭上話,這就是那個曾經(jīng)因為拖延癥和焦慮癥多花了兩年半才從大學畢業(yè)的人。
此案例引自TED演講TheGreatPornExperiment(偉大的色情片實驗)
戒色,首先要戒除性成癮,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就像上面這位國外戒友所說的推倒第一張重塑更加積極人生的多米諾骨牌。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戒色,能夠改變命運這句話絕無半點虛假,夸張可言。
我們的一些戒友,只是單純對治手淫惡習,然后就屢戒屢破,殊不知其實這跟生活中的種種惡習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潭污濁的水,你不可能指望它某個局部非常干凈。
同樣,一個懶惰、頹廢、抽煙酗酒,奸詐,不孝的人,如果不在戒擼的同時也改善自己的整個生活,那么他戒擼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相反,一個生活非常充實,學習/工作積極向上,為人陽光和善,熱愛運動,或者沒事就泡書店為自己充電,興趣愛好很廣泛的人,內(nèi)心光明正氣時刻充足,色情淫穢這類東西他都不用太過刻意去戒,自然而然就很少沾染了。
因為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自己沉淀,再對之前汲取到的智慧以及自己的體悟加以總結歸納,我構建出了更新穎,更全面的體系。
剛剛我所說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改善整個生活。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系統(tǒng)的闡述我的戒色體系。不,與其說是戒色體系,我更愿意稱之為重塑人生的體系。一、從心上戒;二、改善整個生活;三、行善去惡;四、提升思想境界。
一、從心上戒
什么是從心上戒?經(jīng)??吹胶芏嘟溆褜で蠼渖椒ㄊ浅趺礈p淡欲望在走,比如欲望來了就憋氣、狂奔、做俯臥撐,或者轉移注意力等等。但其實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樓主本人戒色兩年,一直在探尋戒色的根本之法,直到某一刻,突然心中一亮,長吁一聲:原來欲望,并不是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在于兩個字認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擼,并不是因為欲望主動地,自然而然地來了,而是由于錯誤的認知導致意淫,自己把欲望激起來了。
性成癮,問題不是在于欲望,而是在于,我們自己對欲望的錯誤認知。因為存在錯誤的認知,我們就會對欲望做出錯誤的反應。
有的人,欲望沒來都要自己把它激起來,而有的人,欲望來了也不是多大個事。區(qū)別就在于此對欲望的認知,以及隨后對它做出的反應。
在悟出這個道理之前,就看到有戒友講述自己的成功經(jīng)歷時反復強調:要以心制身,而非以身制心,以身制心始終是被欲望牽著鼻子走。那時的我對此就有一種莫名的共鳴。
后來(悟出此理之后)又看到一本書,名為《遇見蘇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JulesEvans著,發(fā)現(xiàn)其中的觀點竟與自己如此驚人地相似。(注:該書讓樓主受益匪淺,且曾被英國泰晤士報列為年度最佳圖書,無論對戒色,還是修心,重塑人生都有很大幫助,強烈推薦各位戒友抽空一讀)
下面,我就在這里摘錄其中一些精彩段落,這些文字,也正是樓主想要表達的從心上戒四字之含義。
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級的善,每天都要討論這種善。他說,大部分人終生都是在夢游,從來沒問過自己他們在干什么,以及為什么要那么做。他們吸收了他們的父母的價值觀和信念,或者他們的文化,毫不質疑地接受了下來。但如果他們剛好吸收了錯誤的信念,他們就會生病。蘇格拉底
根據(jù)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啟發(fā)了它的蘇格拉底哲學,引發(fā)我的社交恐懼癥和抑郁的不是心理分析所說的受到壓抑的性本能,也不是像精神病學所說的,是只能用藥物糾正的神經(jīng)紊亂,而是我的信念。
我持有一些正在毒害我的有毒的信念和思維習慣,比如我永久地損害了自己和每個人都得贊同我,如果他們不贊同我,那就是災難。這些有毒的信念是我的情緒痛苦的核心。我的情緒隨我的信念而來,我會在社交場合感到極其焦慮,在這些場合不順利時我就會感到抑郁。
這些信念是無意識的、未經(jīng)省察的,但我可以學著去省察它們,把它們放在理性的陽光下,看看它們是否合理。我可以自問:為什么人人都得贊同我?那現(xiàn)實嗎?也許即使其他人不喜歡我,我也可以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現(xiàn)在這看上去都是顯而易見的,但通過這種基本的自我質問,以及我的認知行為療法小組的支持,我慢慢地從我本來有毒的、非理性的信念轉向了更加理性、合理的信念。
跟艾利斯的ABC情感模型吻合的是,我的情緒遵循我的新信念。慢慢地,我在社交場合的焦慮減輕了,也不那么抑郁了,更加自信、高興了,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了。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于事物的意見困擾。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性成癮,也正是因為我們正持有一些有毒的信念和思維習慣。難道那些色情淫穢本身的吸引力真的如此巨大?不見得吧!把思緒拉回到我們的懵懂孩童時期,第一次接觸到性的時候,雖然我們有一定的興奮,但那很大程度上其實只是出于對神秘的好奇,根本不像現(xiàn)在這樣深陷其中吧?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的這樣前后的差異?就是因為對于性,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信念、本來是正常的,但由于長期懷著異樣的心理狀態(tài)瀏覽色情網(wǎng)站,由于沒有對它們進行有意識地省察,分析,我們潛移默化中被上面那些文字、觀念洗腦了,我們的認知,在我們的無意識之下,被引導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些重口味和戀癖患者。對于他們后來瘋狂迷戀的東西,最開始他們都是不感冒的,然而由于他們的無意識,沒有對內(nèi)心念頭的省察,分析,質問他們是否合理,這些人只是沒頭沒腦地被色情網(wǎng)站上那些暴力、虛幻、重口味觀念牽著鼻子走。
然后日積月累,他們越來越認同那些重口味的、錯誤的、扭曲的觀念。這就相應地造成了現(xiàn)在的戀癖、重口味追求。色不迷人人自迷。
因此,就像JulesEvans和蘇格拉底一樣,你也可以問自己一系列問題,并加以省察、分析:欲望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引起的?它真的讓你感到快樂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現(xiàn)在所迷戀的東西是否真的是美的?我是否需要通過理智的,有邏輯的分析重新定義美丑?
你如果真的喜歡一個女孩,一個好女孩,為什么首先就想到要和她發(fā)生關系呢?這其中聯(lián)系何在?你到底因為什么而喜歡她?僅僅是因為想和她發(fā)生性關系?(絕大部分人,要是你真愛一個好女孩,反倒會不愿意擼她吧,這又是為什么?)
或者每次破戒過后,反思:我這次擼是因為什么?我要在內(nèi)心哪個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才能突破心魔的枷鎖?然后通過理性的思考,去尋找答案。
隨著你自我省察的深入,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你之前認為非常美的,實際上可能并非如此。你之前認為的快樂,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快樂原來你的許多認知,以及相應的行為,的確都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未經(jīng)審視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為什么他們會是這個樣子。人的大腦、認知,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的。
跟上面所講到的戀癖,重口味的例子是相通的,一開始,色情淫穢對你的誘惑并沒有達到現(xiàn)在這樣恐怖的地步,但你現(xiàn)在卻這樣瘋狂地迷戀它,就是因為之前無意識地接收了色情信息中錯誤觀念的洗腦,那么現(xiàn)在你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科學的,有邏輯的思考來重塑自己的觀念,進而擺脫對于那些東西畸形錯誤的迷戀。
這也就是現(xiàn)代整個人類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之一: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維)一種更明智,更高效的思維,正是源自蘇格拉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理智地、獨立地分析問題,或者說,要他們?nèi)ナ〔熳约旱乃季S,在原有的思維之上,樹立一個更高的意識來傾聽自己的思維,然后審視它們,分析它們,改進它們。
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自己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因為那些信息還未經(jīng)審視,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站不住腳的。這種盲目地跟隨外界所輸入的觀念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夢游狀態(tài)。
蘇格拉底說: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chǎn)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我們,就是不要做一臺只會被動跟隨的機器,現(xiàn)在,覺醒吧,去質問內(nèi)心的每一個念頭的合理性,然后分析它們,然后去改進它們。這就是從心上戒。
那些轉移注意力或者減淡欲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依然迷戀色情淫穢的基礎上,強迫自己不去想。而從心上戒,是通過對自己曾經(jīng)瘋狂迷戀的東西進行理智的省察,思考,分析,來重塑了一個正確的認知,去正確地看待它,對待它,進而從根本上不再沉迷它。
欲望沒來時你不會主動把它激起來,就算它主動來了你也不會被它牽著鼻子走。對于它,你可以收放自如,這就是以心制身。
正如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在某些時候,我們有能力治愈自己,而且也恰恰,我們自己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不是需要向教士、心理分析師或藥理學家下跪以祈求救贖。
二、改善整個生活
正如前面提到,有的戒友只是在對治手淫,而忽視了生活中同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壞習慣:頹廢、懶惰、邋遢,心思險惡等等,于是屢戒屢破。
世間萬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一整潭污濁的水,不可能讓其中某一部分保持特別清澈。一棵樹根有病的樹,不可能其中的某一條枝葉長期繁茂。
所以,這第二種境界,一方面,改觀變得更加直接、明顯,你開始真正享受充實、精彩的生活,逐步探尋,體會有意義的人生。
另一方面,這也幫助到了你戒色,因為隨著你心中漸漸充盈的光明,積極等品質,你便不再屑于沾染這些色情淫穢。而且,充實生活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像無聊破戒,懶惰破戒這類各種不良習慣作為誘因導致破戒的問題。
隨便舉幾個例子,可以養(yǎng)成如下的好習慣:
作息規(guī)律(可以從早睡早起做起)好處:大幅提升日常精神面貌、做事效率
飲食健康(可以從拒絕垃圾食品做起)好處:同上,并且拒絕垃圾食品能夠節(jié)省精力、時間、財力。全力以赴一個合理的,能夠利益自己,甚至利益他人,并且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或者尋找自己現(xiàn)在工作/學習的意義所在,去擁抱它們,積極進取,而非被動茍活。
讓生活充實起來(少玩游戲,停止各種虛度時光的壞習慣比如無聊瀏覽各種垃圾信息等,多運動,多閱讀,拓展興趣愛好,多交朋友、增長見聞,提升自己的境界。)
看到這里,會有人說:習慣習慣,習氣都是有慣性的,我之前頹廢慣了,怎么改?這里就跟第一部分從心上戒又有共通之處了。
可以說,有意識的地、理智地省察,分析,改進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僅僅只是用于戒色,其實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將其運用于改正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錯誤上。我們將這樣的行為,稱之為修心。
可見,天下之道,融匯貫通。很多人存在一個誤解:改正過錯,提升自我靠的是意志力,靠的是所謂的堅持。各種心靈雞湯、勵志文字不都這么講嗎?其實,無數(shù)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說法,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或者說,太過理想主義,真正到了實踐上往往都不了了之。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道德經(jīng)》
改正過錯,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怎么自然而然?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當你經(jīng)歷某個念頭的時候,自問:我是否對它做出了智慧的反應?如果沒有,那怎樣才是智慧的反應?
為何我沒有做出那個智慧的反應?對于原有的反應,我該做些什么,去改進它,以達到智慧的反應?我想,這便是修心二字的實質吧。修心二字,威力無邊。
正心(往正確的方向修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
寧靜于內(nèi),無敵于外。
千古偉人,明朝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心學宗師王陽明
關于《道德經(jīng)》所講的不失其所者久,和樓主講的自然而然,這里還有一段禪宗六祖慧能和其師五祖弘忍的對話,就是討論的慧能與他的師兄神秀也就是后來的南禪與北禪開悟之路的區(qū)別,相信也會對各位有所啟發(fā)。
弘忍大師忽然換了一個角度問道:你是不是像其他師兄弟一樣,極為佩服神秀?是不是也認為神秀說的每一句話都十分正確?慧能點點頭又搖搖頭,然后說道:神秀上座人品我真的十分敬佩,他堅強的意志力,更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是,在對待苦行的態(tài)度上,我的心思和他想的不太一樣。
弘忍大師似乎很感興趣,追問:你說說看,有什么不一樣?慧能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神秀上座是為了磨勵意志、鍛煉自己而找苦吃,所以,不管怎么說,他還是感到很辛苦,只不過咬牙堅持罷了。而我,在做苦工、干重活的時候,真沒有感到什么辛苦,反而是一種享受。
弘忍大師一笑:一樣的粗活,為什么他苦、你樂?
慧能認真地說:神秀師兄知道自己在吃苦,所以心里就很苦。而我覺得干活就是干活,干活是一種生活需要,所以心里就很享受,自然也就很快樂,哪里還會覺得辛苦?我在廣州山中打柴時,經(jīng)常遇到一些喜愛登山的人。在我們局外人看來,他很辛苦,而且還非常危險。而他因為喜愛登山,所以感受到的不但不是辛苦,反而是極大的快樂。
弘忍大師點頭稱是:很好,很好,你已趣入禪機。
當然,修心,這種方式是最根本的,能夠讓人由內(nèi)而外地改變,質變,但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可以說它永無止境。正如《了凡四訓》云:從前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jīng)能夠察覺出以往所犯的過錯,并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xù)不斷地改正過失。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古人改過的態(tài)度就是如此。
同樣,我們也要把自省,修心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要全力以赴,但也不要心急,不要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最好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這樣潛移默化地過個半年,一年,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煥然重生的自己。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命運。人生即修行。
三、行善去惡
正所謂身無正氣福德,戒色無以為繼。行善積福,是穩(wěn)定戒色,快速恢復,增長智慧的基礎。早在一年前,我就看到隕落星辰前輩的一篇帖子:星辰經(jīng)驗第三季,身體如何神速恢復,如何行善當時由于覺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看完這篇帖子雖然內(nèi)心也受到了一定的震撼,但是終究還是將信將疑,一面而過。
直到后來又過了大半年,有了些許成長,于是開始行善,隨著行善力度的逐漸增加,我在無論是身體素質的改善,還是內(nèi)心的覺悟提高、抑或是整個生活及和其他種種方面都體驗到了不可思議的恢復速度時,再回想到這篇文章,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星辰所言絕無半點虛妄。
拿樓主自己的經(jīng)歷來說,我之前有大概一年的破戒循環(huán),基本都是一周為一個周期。雖然踐行著本文提到的前兩者:在心上戒,同時也慢慢改善整個生活,但始終沒有突破破戒循環(huán),直到我看到了文章開頭提到那篇帖子戒色的三種境界,明白了行善去惡之理。
于是開始每天解答戒友的問題,鼓勵他們,一天5個,10個,甚至20個,(想一想,把以前無聊浪費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每天幫助5個、10個、20個人改變他們的整個命運,久而久之,這將會造就多大的不同?)
而且,從那開始到現(xiàn)在,我的善行力度越來越大,從線上鼓勵吧友、日常生活中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到常和朋友們一起去放生。
關于放生,這里要專門提一下,我們的放生沒有宗教成分,只是利益生靈,培養(yǎng)自己的博愛之心,并且樓主親自體驗,覺得在幫助那些待宰殺的動物獲得重生之后,能夠確確實實地、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和諧、純凈、靈氣的大快樂,這種感覺實在難以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
怎么說呢?用我個人的話來講,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類似于每個人少年時期的那種靈慧之感,簡直太美妙了!而對于我來講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在日常生活,以前我總是暴躁易怒,抑郁,感覺背上始終有座大山壓得我抬不起頭,亦或是渾身裹著一層死氣沉沉的東西,再用力也擺不脫,總之人生每分每秒都是在煎熬。
相信很多戒友都有這種感受,天天邪淫,頹廢,混日子,一事無成,日積月累地感覺自己就是一具腐蝕得越來越嚴重的空殼。而放生后,我明顯地能感受到自己神速恢復的活力,靈氣。
我堅持放生有半年了,而且頻率比較高,因為樓主家附近就有一條小河,旁邊還有菜市場正好買魚,非常方便,有的時候連續(xù)四五天都會順路去放生,漸漸地,上面我所提到的那種少年時期的靈慧之感越來越明顯,現(xiàn)在我感覺每時每刻都洋溢著喜悅,美好,甚至超出了兒時。
重新找回,甚至超越兒時的靈慧,美好,這不是所有戒友都夢寐以求的嗎?我想,之所以樓主會有這樣的改變,除了其他諸如戒擼,改善整個生活這些其他也不可忽視的因素外。
單就放生來講,我是這樣想的:我們之前擼,頹廢,混日子這種種行為都是在向死氣沉沉發(fā)展,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種種痛苦,都是一種失去生機帶來的痛苦,而放生,正是幫助其他生靈獲得生機,幫助了他人,我們自己也會受到反作用力,(這個因果,反作用力,我后面還會有論述)。
漸漸自己也就越來越有了生機,也就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了我所說的兒時的靈慧。其實,我還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其他很多好處,點點滴滴的,在這里一下不能全想起來,是要遇到了某件事才會突然驚覺啊,這又是一大好處??!我在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愿意的戒友們可以親身體驗。
總之我作為一位無宗教信仰者、無神論者,從非宗教的、自自然然的角度親身體驗過放生后,真的感受到了其非凡的好處不像有的宗教內(nèi)容鼓吹得那樣神神叨叨,但其本質作用絕對是不可思議,所以向大家強烈推薦。
我第一次放生前,到網(wǎng)上了解關于放生時看到有網(wǎng)友說:當你放過一次之后,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親身體驗后,我發(fā)現(xiàn)果真如此!所以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也能夠有這樣愉悅的體驗。
還有,宗教這個問題,你可以對宗教不感興趣,樓主我也不喜歡宗教里一些神神叨叨,明顯荒謬的東西,但有的人是對與宗教相關的一切持有一種偏激的排斥,只要跟宗教沾上一點點關系的東西就完全抵觸,這就不對了。
宗教這東西,我覺得應該是八個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可以保持自己的的理智和判斷力,去審視他們,分析他們,然后汲取其中好的東西。
不要被形式所局限,真理始終是真理,宗教也不一定全是錯的啊,他們也很可能觸及到了一部分真理,而你不能說因為某個真理恰巧也被宗教所提及,就去抵觸它吧?你這抵觸的就不是宗教,而是真理了。
像放生,它本身不屬于哪個宗教,本來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善行,只是后來被人為地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而已。所以,我想再次強調,不要被形式所局限。真理只有一種,無論它以什么樣的形式表達出來。
天下無二道,圣人無二心。除了前面所講的善行,樓主也慢慢開始在廁所張貼宣傳戒色的不干膠,再到直接和同學,朋友面對面宣傳戒色(效果還非常不錯,主要是因為現(xiàn)在下流文化泛濫,青少年大多深受其害),后來比起之前一個一個地鼓勵吧友又有改進開始在戒色的貼吧直接發(fā)帖,系統(tǒng)論述。
以前一天也就能鼓勵一二十個人,現(xiàn)在一篇帖子能夠讓成百上千的人受益,同時,線下我也在和幾個朋友同學一起直接站到街上派發(fā)戒色宣傳單,就這樣,我已經(jīng)有大半年沒有擼過了,而正是在這段時間里,我的生命得到了質的飛躍。
回首看去,從當初的破戒循環(huán),到現(xiàn)在的巨變,也才一年不到的時間,但這其中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有生以來其余時間總和的數(shù)倍,我的整個世界都變了,一切不再是前幾年的的尷尬、無奈、凋枯、陰暗,一切都變得如此富有色彩和生機,每一刻都是如此偉大精彩!
可能有的吧友質疑我能夠在不足一年的時間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改變,我的描述是否有夸張的成分等等,關于這些問題,我想說:時間,是成長,改變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有的人把成長過分地歸因于時間,那只是一種搪塞罷了,真正愿意成長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也能突飛猛進,天翻地覆。而那些不愿成長的的人,再多的時間也是白費。這不得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善去惡,改變命運。
其實,很多人對善有善報,因果心存疑惑,善真的有善報?我們總是強調有因必有果,但是很多人(包括以前我自己)都將信將疑,總覺得:我始終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那樓主在這里呢,不想搞那種人們都堅定地說它是,它就一定是的荒唐。要知道,毫無根據(jù)地相信,那就是迷信。
我們不能只憑主觀去臆想,但是可以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做出一個有邏輯的,理性的,科學的論證(不知不覺又體現(xiàn)了批判性思維,可見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人都可以鍛煉出一個明智的思維,進而成為一個睿智的人,過出更精彩的生活)。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實例:
我在吧里發(fā)出了免費領取宣傳單的帖子后,在后來找我領取宣傳單的這批戒友中,就有人提到說,他就是之前看到了戒色文章的宣傳單(不是我發(fā)的,按時間推算,我那時候應該還是在屢戒屢破的階段)后像很多戒友一樣,從剛來吧里的強烈共鳴、百感交集開始幡然悔悟。
然后走上了蛻變之路,中間也經(jīng)歷了很多,從開始的強戒盲戒,到慢慢開始學習戒色知識,戒色效果稍有提升等等,再到始終還是無法突破破戒循環(huán),迷茫無助,又不斷學習戒色知識。
直到某一天靈光一現(xiàn),豁然開朗,從此戒色開始穩(wěn)定,又再過了一段時間,覺悟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好看到我發(fā)的帖子,就來找我領取宣傳單,想要幫助更多人,于是我給他寄了500張。
那位最初將宣傳單遞到這位戒友手上的前輩,首先,改變了這個戒友的整個人生,然后,他還促成了這位戒友后來的善行又可能改變了成百上千人的人生,如果沒有當時這位前輩將宣傳單遞給這位后來的戒友,這之后的這一切都不會發(fā)生。
這個世界將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發(fā)展下去,這位戒友繼續(xù)頹廢,甚至越陷越深,那另外的成百上千人繼續(xù)頹廢,甚至越陷越深正是這位前輩的善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讓這個世界有了一些不同,脫離了原來的既定軌跡。
也就是說,這位前輩,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個世界。那么,反作用力。既然是他引起了外界的一些改變,沒有他的這一個善行,就沒有這個改變,那么他自己怎么會不受到反作用力呢?受到了這個反作用力,他自己的身心會不會潛移默化地發(fā)生改變呢?
換句話來說各位可能會更明朗:物體2的狀態(tài)因為受到物體1的作用而產(chǎn)生了改變,沒有物體1的作用就沒有物體2的改變,那么在物體2狀態(tài)改變的同時,物體1會不會受到同等的反作用力?既然受到了反作用力,物體1會不會也產(chǎn)生改變?
為了善也好,作了惡也罷,再怎么算計也沒用,你讓外界產(chǎn)生了怎樣的改變,這個改變因你而起,那么你自己必定受到同等的反作用力,不會因你斤斤計較多一分,也不會因為你百般逃避少一毫。所以才有了《論語雍也》這句話:己欲達則達人,己欲立則立人。
看到這里,可能有的人會發(fā)問:那我有惡念的話,我不付諸行動,不去改變外界,只在心里想可以嗎?這樣該不會有反作用力了吧?呵呵,朋友,這樣,你當然不會受到反作用力,但是,你這是直接作用于自己啊,連反作用力都省了。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其實,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也是基于這個至簡的因果規(guī)律。至于有些人所抱怨的善有惡報,惡有善報,主要因為兩個原因:智慧不夠看不清和境界太低有偏見。具體是怎么回事,請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智慧不夠看不清:日常生活中,因太多,果太多,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這些因果混淆了,以為這個果,就是那個因造成的,這個因,最終導致的是那個果,最終得出了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偏見。好心好意捐了些錢給乞丐,剛回頭樓上就澆下來一盆廢水。有的人無惡不作還好運連連
其實這些種種的偏見,說白了,這些又回歸到了思維的問題不合理的思維,看問題太片面,沒能理智,公正地思考。你人生中有那么多的因,那么多的果,憑什么你現(xiàn)在被澆了一盆廢水這個果就是你捐了錢給乞丐所造成的?你以前所作出的那么多的因呢,怎么不考慮考慮它們?
同理,人家現(xiàn)在看上去很可惡,但居然好運連連?首先,他真的很可惡嗎?你確定這中間沒有你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你確定你真的全面、深入地了解他?再者,就算他現(xiàn)在真的可惡,誰沒有犯點錯的時候?生活中的因果太多,你了解人家以前的因嗎?
你極有可能因為自己對他的一時厭惡而忽略了人家好的一面,因為一些局部的問題,就希望這個人馬上五雷轟頂,干啥啥不順。沒能如愿的話,又抱怨所謂的惡有善報,呵,我看,人家的問題都算輕的,跟你這種嫉妒,偏激比起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嘍。所以,《道德經(jīng)》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天地自然不一向都是最仁慈的嗎?后來才恍然大悟:這里的不仁不是指不慈愛,而是指沒有自己的好惡之心,也就是沒有偏見,即使某一個人善良,也不會超出自然的因果規(guī)律,讓他得到額外的,本不應得到的回報。
即使某一個人可惡,也不會超出自然的因果規(guī)律,讓他得到額外的,本不應得到的懲罰,而是讓萬物根據(jù)因果這一自然規(guī)律,絲毫不差地得到自己所應得的。對于那一小部分嫉妒,偏激的個人來講,這不如他們的意,但從每一個天地萬物,蕓蕓蒼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公平,才是最大的慈愛。
《了凡四訓》也說:世上享千金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者,定是百金人物,當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我以前對于這句話還將信將疑,但是隨著閱歷的增加,覺悟的提高,這樣的感受越來越深刻:當你全面,深入,理智地去了解一個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哪有什么不公平,簡直太公平了!
任何一個人,他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思想境界跟他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簡直是匹配得不能再匹配!他現(xiàn)在的狀況,好也罷,差也罷,都是他自己一手創(chuàng)造的。并且這種契合度,還會隨著自己覺悟、境界的提高和對此人了解的深入而越來越細化。
即使是對于智慧尚待提升的人,你們無法看清一些細節(jié),但也可以捫心自問、反?。航Y合自己以前的點點滴滴,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己現(xiàn)代的總體狀況是不是應該是這個樣子?有沒有什么平白無故地更好或者更壞?
只要你對自己誠實,我想,雖然你現(xiàn)在可能智慧尚待提升,看不清一些細節(jié),但是,在大體上你是不會有抱怨所謂不公平的。如果這樣都還覺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話,那么不妨看看第二點,問題很可能出在這上面境界太低有偏見。
境界太低,可能你的很多價值標準都是錯的。舉個例子:現(xiàn)在的社會流行文化普遍拜金。有的人看見人家土豪,有錢,就覺得這是好報,但是再一看覺得這個人,哎,可能還很惡,于是就一股腦地抱怨惡有善報,世界不公平云云。
有錢,就一定算是好報嗎?你就單靠錢來衡量嗎?你覺得這樣的價值標準靠譜嗎?在這里,樓主不會強行向大家灌輸我個人已有的價值標準,樓主要做的,只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提問,然后提供引導,讓大家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答案。
讓萬物自然地發(fā)展,而不是刻意而為,拔苗助長。價值標準,會隨著自己的覺悟和境界的提升而改進。價值標準改進了,你就更能洞悉事物的本質。當你的價值標準,你對善惡的衡量越接近自然,你就越會發(fā)現(xiàn):善惡因果,絲毫不差。
像《了凡四訓》積善之方這一章里列舉的好幾個實例都說明,對于善、惡的衡量標準極其重要,一些世俗平庸之輩,往往因為覺悟,境界不高,無法洞悉事物的本質,把善惡顛倒了卻不自知,以惡為善,結果當然是惡有惡報,這也是很多人抱怨善有惡報的一大主要原因。這里就有一個例子:
在春秋時代,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國人愿意出錢,去贖回俘虜或奴隸,就可以得到政府財政部門所頒發(fā)的一筆獎金??鬃拥膶W生子貢也贖了人,卻不愿意接受獎勵金。
孔子聽到這件事情之后,很不高興地說:這件事情端木賜做錯了呀!大凡圣人做任何事情,目的都在于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使得教化之道可以在民間順利推展,并非只是為了契合自己的德行才做的呀!
現(xiàn)在魯國有錢人少而貧窮人多,如果因為這種行為,使得接受獎勵金的人反而被認為是貪財,以后還有誰肯出錢去贖回那些俘虜或奴隸呢?恐怕從今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出錢向各諸侯國贖回人民了!
子路曾經(jīng)救起一個掉進水里的人,這個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來答謝他的救命之恩,子路予以接受??鬃勇牭胶蠛芨吲d地說:從今以后,魯國一定會有更多人,愿意自發(fā)去拯救掉進水中的人了。
所以,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雖然仁慈,但在對于善惡的衡量上沒有自己的偏見,最大程度地接近于自然,所以也是最大程度正確的、公正的,于是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世界真是絲毫不差地公平。
那怎樣塑造出圣人那樣的衡量尺度?這就又與最后一點相互貫通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整體覺悟、境界提升了,你的價值標準也就會相應的改變,很有可能以前覺得的一些所謂的善,經(jīng)過更智慧的分析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并非如此。
所以,如果你能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并且以正確的價值標準去衡量他,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真是因果絲毫無差。這里又引出了一個話題:行善,一定要合理合法地去行,要本著正確的價值標準去行,否則善恐成惡。
像我們有的戒友,遇到新人,或者向外界宣傳戒色文章的時候,動不動就是宗教那一套,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戒友,你有沒有想過,要是你是一個新人,或者根本就還沒接觸過戒色文章,迎面撞上來一個在戒色的人立馬就跟你宣傳什么念咒,地獄論什么的,你會怎么想?
只要是個正常人,他都有可能以偏概全,對整個戒色相關的生起誤解,抵觸,然后敬而遠之吧?但其實戒色文章又不是這樣的,里面相當多的好文,經(jīng)驗,方法,思想都是非常棒的,但就是因為這位戒友宣傳不當,反而讓人家錯過了這些好的東西。
就算他擼得很厲害,他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因為對戒色文章存在偏見,而不愿意接觸戒色文章,學習不到戒色經(jīng)驗和好的方法,繼續(xù)沉迷色情淫穢,又是無盡懊惱痛苦。
戒友,你可能覺得自己把這些信息塞給了人家,你就算行了善,但是你考慮了你這個行為的實際后果嗎?你這樣偏激的,不合理的善行,是在幫人呢,還是在害人呢?所以,我們行善,也要三思而行,要盡量考慮得全面,細致。
《了凡四訓》云:極善之人,命數(shù)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在原有的定數(shù)基礎上增加變數(shù)。善行,就可以是這個變數(shù)。
所以那些哀嘆自己命運多舛的朋友,不要質疑自己有救無救。就算是曾經(jīng)萬劫不復,只要你愿意行善去惡,彌補過錯,終究有重見光明的一天。而浴火涅槃之時,便是一飛沖天之日。
那些資質平平的朋友,也不要自甘平庸,只要你愿意行善積福,你一樣可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養(yǎng)深積厚,才能后勁十足。所以諸葛孔明才說: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要覺得自己現(xiàn)在不如某些人光彩,君不見那些根基不穩(wěn)卻急于展示自己的人往往都曇花一現(xiàn),潦草收場。
所以,苦難,是一種恩賜,讓你得以沉淀,進而開始真正地野蠻生長。有道是:人加福,順著來,天加福,逆著來。
關于倍力行善,增加變數(shù),這里還必須要強調很重要的一點善不可等,我之前的帖子里就有論述,這里直接引用不少戒友有這樣的問題:我現(xiàn)在自己都癥狀纏身,不像個人樣,連見人都害怕,更不好意思出來行善,我想再等等,等到恢復了再開始行善。
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行善是恢復的根本,你如果一直不行善,不做出改變,那么你的內(nèi)心還是像從前那樣骯臟,這樣只會屢戒屢破。
你的身體根本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恢復,你身體沒有恢復,又繼續(xù)不行善,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相矛盾的惡性循環(huán),恢復與行善都成了空談。如果真的想要恢復,就從當下做起,站出來,勇敢面對,在實踐中去不斷改進,提升。
極善之人,命運拘他不定這里強調的就是一個變數(shù),就是要去突破自己的局限,否則就還是為定數(shù)所拘。而且,只要你走出去,發(fā)自真心地去行善,放生也好,戒色宣傳也好,即使開始有一定的自卑,恐懼,但是由于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去幫助他人,這種大愛之心往往都會輕易壓過其他一切的自卑,恐懼,負面情緒。
就像樓主和同學一起,第一次站到街上發(fā)戒色傳單的時候,當時也是還恢復得不太好,精神面貌比現(xiàn)在差,所以也很自卑,恐懼,猶豫。
但是當迎面走來一位那種面色晦暗,精神萎靡,氣質猥瑣,一眼就能看出擼得非常嚴重的那種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屌絲的時候,我是真心地想幫助他脫離現(xiàn)在的痛苦頹廢,一想到一張傳單很有可能改變眼前這個人的整個命運,哪里還顧得上自己的所謂自卑、猶豫呢?
善能升陽,當善良、正氣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你的心田)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負面情緒哪還有容身之地呢?而且,你越行善,心中正能量就越足,就越愿意去突破,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
等待,只是一種懦弱的借口,說明你對改變的渴望程度還不夠強烈。難道你就真的想一直在萬丈深淵中痛苦下去?如果真心想要改變,那么無需等待,當下,就是最好的選擇?,F(xiàn)在就開始行善去惡,恒久力行,也許某一天你不經(jīng)意地回顧過去,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泥濘走來,漸聞花香。
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相比于其他前輩,可能樓主最新穎,最出類拔萃的觀點就在于此了。有前輩論述過類似從心上戒的觀點,也有前輩提倡改善整個生活,還有很多前輩極力推薦行善去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似乎也就止步于此了。
這前面三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自己奮斗。自己奮斗,那是必須的,是基礎。但是只知道自己奮斗,而不懂得汲取他人的智慧、經(jīng)驗,那就成了蠻干。放眼望去,咱們這個社會上有多少人都是在靠自己硬拼、硬闖、一味蠻干呢?
2011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人年均購書量4.35本。而美國呢?50本。試問,你今年又看了多少本書?汲取到了多少讓你生命得以質的飛躍的智慧?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喬布斯這類頂尖人才?這就是一大主要因素。
喬布斯為何成功?我想,思想境界是關鍵。喬布斯說過:你必須找到自己鐘愛的事業(yè)。你的工作將占據(jù)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你得到滿足的唯一途徑就是去完成你心目中的偉大事業(yè)。要想成就偉大事業(yè),必須找到你鐘愛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就繼續(xù)尋找,不要停下你的腳步。
我在23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00萬美元,24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000萬美元,25歲的時候身家超過了1億美元,但是這些都沒有那么重要,因為我做事從來都不是為了錢。
成為墳墓里最富有的人對我而言毫無意義,上床睡覺的時候能對自己說,我們今天又做了一些漂亮的事,這才是我的快樂和人生意義所在。
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使命。有些人在年輕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比如說喬布斯;而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找到,因為他們永遠都在忙著和這樣那樣的人攀比。
失去生活目標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喬布斯之所以能成為億萬富翁,成為杰出的溝通專家,就是因為他在追隨自己的心,追隨自己的激情。他幾乎能夠確信,錢,遲早都會有的。
他(喬布斯)的魅力源自于一個宏大而又簡單得驚人的理念:讓世界更美好。《喬布斯的魔力演講》
那怎么提高思想境界呢?樓主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一個最主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讀書。但是我們知道除了讀書,實踐也很重要啊。
關鍵就在這里了,實踐重不重要呢?實踐的確非常重要,但我們現(xiàn)在的些人,實踐得太過了,幾乎全是自己所謂的實踐,而不懂得學習、汲取更多的經(jīng)驗智慧。這,就不是實踐,而是蠻干了。
這類人,整天就蜷縮在自己那個巴掌大點的世界,封閉落后,坐井觀天。境界低,格局小,那是必然的,然后又一味只靠自己硬闖蠻干,不懂得汲取更多的經(jīng)驗智慧來改進自己,結果總是搞得自己傷痕累累還收效極微,接下來他們就抱怨自己平庸,社會不容易云云。這,在心理學上叫做fixedmindset(僵固型心智)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不愿隨波逐流,他們不甘墮落于平庸,他們堅信生活中總有更美好的事物,他們也有能力去得到它,只是他們目前暫時不知道怎樣去得到它。所以,他們從未停止探尋。這,就是另一種心智growthmindset(成長型心智)
你希望你是哪一種心智?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僵固型心智,還是成長型心智,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不可改變的。它跟遺傳這東西沒有太大關系,它主要是由一個人的思想決定的。
思想,我們知道,是可以不斷改變的。而閱讀,汲取他人的覺悟和智慧,就是對生活中更美好事物的一種探尋。
實踐很重要,但它也必須是建立在一個正確方法的指導之上。我們整個社會,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千百萬年的發(fā)展,這千百萬年里,不要說一個比你牛的人了,比你牛得多的人那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而這些人,在波瀾壯闊的一生中,他們怎樣記錄他們的經(jīng)驗、智慧?
從古至今,文字,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方式,可能終其一生,一位比你牛的多的人,就將他的感悟,經(jīng)驗與智慧寫進了一本薄薄的書里面。所以我們需要閱讀。閱讀,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目的,是汲取他人的智慧,為我所用。
所以不愛讀書,不懂的汲取更多經(jīng)驗智慧的人,他活了一輩子,格局還是小的可憐,境界還是低得可憐,別看他年齡在漲,但幾乎沒有真正的成長。
之前看到說有一個人,之前也是不愛看書,封閉自守,四十多歲,后來偶然再翻看到《弟子規(guī)》這本書,對,你沒看錯,就是《弟子規(guī)》,那本所謂的兒童啟蒙讀物(其實蘊含大智慧)的時候,他先是驚訝,再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他說:活了四十多歲,體會到了《弟子規(guī)》上三個字
為什么會這樣?!很多人不是都覺得: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一定經(jīng)歷,智慧自然就上去了嗎?大錯特錯!
所謂的年齡,我前面提到過,那就純粹只是一種固步自封之人可笑的自我安慰。你年齡是進步了,人沒進步,智慧憑空而來?而閱歷,的確可以增長一定的智慧,但那樣的閱歷還是建立在自己闖的基礎之上,你自己的閱歷,跟浩瀚的歷史長河,整個人類發(fā)展中那些無數(shù)的豪杰、牛人的閱歷比起來,簡直太微不足道了。
首先,這一群整個人類里的牛人,隨便挑一個出來,閱歷就比你豐富、精彩,人家也遠比你更有能力(至少是現(xiàn)在,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可以在我們的努力下被改進,前提是用對方法,不蠻干)人家的感悟也比你更加深刻,有見地。
其次,你不過一個人,而他們古今中外的所有豪杰之士,將他們的智慧,通過學習,我們能夠通過不斷的對比,分析,改進,將他們的閱歷,感悟融匯貫通,這跟你僅憑一己之力蠻干,能比嗎?
所以,如果僅憑自己硬闖,而不懂得學習的話,你那一輩子,不過幾十年,大不了上百年,那點閱歷,真的算不了什么,覺悟、境界不可能達到一個高度和深度。那個不愛讀書,活了四十歲體悟出《弟子規(guī)》上三個字的人,已經(jīng)算很不錯了。
而且,一個思想封閉落后的人,就算他有了閱歷,他也很可能把這些閱歷都朝著錯誤的方向分析、理解,從而讓整個覺悟、境界都走上歧途。
人類的進步,來源于對前人經(jīng)驗、智慧的學習。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談超越,如果繼承、學習都沒有,一切都從零開始,何談超越?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這樣更具體直觀。
假設有兩個社會,每個社會人數(shù)為100,但區(qū)別在于:
社會1:普遍能力很強,一般人能力值為10,牛人能力值為15,但是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上,不懂得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汲取前人的智慧。每個人從一生下來,都是封閉自守,只靠自己闖,從零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那么結果是什么?
結果是人數(shù)再多,他們的社會發(fā)展程度也始終為10~15,因為他們不懂得利用前人的基礎,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那么他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時間都相差不大,所以發(fā)展的程度也差不多,始終無法超越15。
這就是單靠自己的閱歷,憑一己之力蠻干。
社會2:普遍能力弱些,一般人為5,強人為10,但是他們懂得學習,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智慧來提升自己。也就是說,他們不需要從零開始探索,而是能夠繼承前人的發(fā)展。
就算按最低的情況算,每個人的能力值都是5,那么第一個人的努力,將社會發(fā)展到了5,第個人在他的基礎上,將社會發(fā)展到了10,第三個人15,第四個人20,以此類推,第一百個人是多少?500甚至更多。15:500+
理解這個對比的意義了嗎?
很多人,現(xiàn)在抱怨這個社會很復雜,很難,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智慧沒有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無法應對。就好比這個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500+,他們的覺悟、境界、智慧還停留在10~15的階段甚至更低。不難才怪!為什么?就是因為封閉落后,勢單力薄。
荀子在《勸學》里說:吾嘗終日而思之,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直譯過來就是:我曾經(jīng)整日自己思考,其收獲還遠不如片刻、須臾之間所學習到的東西??赡芎芏鄲坶喿x的戒友也有這樣的體悟,所以,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但是,請不要誤解,這句話并不是完全否認自己思考的能力,綜合它的上下文就能發(fā)現(xiàn),樓主跟荀子的觀點是極度吻合的自我思考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自我思考,那就是蠻干。要把自己主觀思考,自己的判斷力,和學習結合起來,這樣,自己的境界,覺悟,格局才能飛速提升。
《勸學》里還有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乘坐馬車的人,能行上千里,但不是因為他自己的腿很能跑;乘船的人,渡過了大江大河,但不是因為他自己很能游泳。君子賢人能夠致千里,渡江海,不是因為自己的身體條件異于常人,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借助這些工具啊。
我們自己,就是荀子口中的那個人。學習,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智慧,就是那輛馬車,那條船。一個人,光是靠自己硬闖,那是不行的,那是蠻力,匹夫之勇,無法致千里,渡江海。但是如果懂得了學習,懂得汲取更多的經(jīng)驗,智慧,那么致千里,渡江海就會變得如此容易(甚至越來越容易)
但是,也不能忽視了那個坐馬車,乘船的人我們自己。連我們自己都不存在了,沒有人去操作他們,馬車、船也毫無意義。
光是自己思考,勢單力薄,封閉落后。而如果只從外界汲取,沒有自己的主觀分析、提煉、甚至超越,那就成了一臺被動執(zhí)行的冰冷機器。
你可以暫時看上去資質平平,但這并無大礙。你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通過學習,思考來改進自己,不懈超越。注意,再強調一遍,你現(xiàn)在弱小或是強大,意義不大,關鍵是改進二字。不懂得改進的人,就是一開始再強,也始終就固定在那個高度,時間一長便能被那些寧靜致遠的人輕易超越。
而那些懂得不斷改進的人,開始就算是資質平平,但日積月累改進,完善后的某一瞬間,他再回頭,可能就是一覽眾山小了。所以,以自己的靈魂為根,同時配以外界的浩如煙海的智慧的滋養(yǎng),這樣,覺悟之樹的成長不可謂不能用神速二字來形容。
思想境界提升了,人生的根本層次才會有所超越,否則,即使是充實了生活,行了些小善,積了些微福,那也始終是停留在表面,沒能讓整個人生在長遠上達到質變。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