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
凈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已經(jīng)離開我們有三千多年了,所以佛法可以說很多在目前社會上,因為時間隔得遠,就顯得是是而非,或者是甚至于積非成是。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機會,向真正懂得佛法的善知識,來尋求真正的佛的正法,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的學(xué)佛,才不會走冤枉路,而使我們能夠在這一生修學(xué)當(dāng)中,得到一個圓滿的結(jié)果。很難得我們現(xiàn)在有凈空老法師,可以做我們學(xué)佛的人一盞明燈。很多觀念,他老人家都有非常透徹,而正知正見的常識,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機會,來請教老法師一些佛法的問題。
首先請教法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他說法度眾生的本懷是什么?是不是我們目前在臺灣流行的慈善救濟事業(yè),是不是可以代表佛陀他老人家說法度眾生的本懷呢?
師父:佛度眾生的本懷,終極的目的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才達到真正的圓滿。但是一切凡夫,畢竟多數(shù)是業(yè)障習(xí)氣很重。而業(yè)障習(xí)氣之由來,絕不是一生一世所養(yǎng)成的,而是無量劫中累積而成的。這個事實,不但佛清楚,中國古圣先賢也非常清楚。依著佛法來講,眾生阿賴耶識里面所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佛曾經(jīng)做了個比喻,如果這些業(yè)習(xí)種子,若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形象再小,佛說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個話我們細細想一想,佛說的沒有過分,也沒有夸張,的確是事實的真相。可是佛告訴我們,這一些業(yè)因,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惡的業(yè)因,假如不遇到緣,它不起現(xiàn)行,可是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因此佛度眾生的方便,就在緣上。所以佛家不講因生,他講緣生,為什么呢?緣的確控制了現(xiàn)行。
譬如說,我們一粒瓜子,瓜子是因,將來它可以結(jié)成瓜,但是它要遇到緣。如果這個瓜子,我們把它放在玻璃瓶里面,它一百年也不會結(jié)果的。它的緣一定要土壤、要肥料、要水分、要日光。這些緣它都具足了,它就會發(fā)芽,就會長成、開花結(jié)果。所以佛說因已經(jīng)造了,一切眾生阿賴耶識里面,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沒有一個眾生不具足,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也不是假的。但是這一些因畢竟是惡因多、善因少,這個事情不難理解??纯次覀冏约簭脑绲酵?起心動念,幾個念頭善?幾個念頭惡?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惡念;起心動念為社會、為眾生,是善念。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在一天起心動念,多少個善念?多少個惡念?這不就清楚了,何況無始劫到今天?
因此,古圣先賢的教育,佛菩薩的教學(xué)都不例外,本著一個宗旨、一個原則,防微杜漸,也就是在緣上防止。一個小孩從嬰兒開始,一直到他年老,希望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善緣,不要遇到惡緣。遇到善緣,他就向善,阿賴耶識里面,善的種子就起現(xiàn)行。遇到惡緣,那必定是惡的種子起現(xiàn)行。惡的種子多,惡的力量大,你要不防止,怎么得了!這個東西,實在就是像黃河那個堤防一樣,小心翼翼的去防止,唯恐里頭有漏洞。這個是儒、佛教學(xué)的方便,儒、佛這些大圣大賢,他們真是以畢生的精力、智慧、善巧,把這樁工作做好。
那么到民國以來,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換一句話說,這堤防不要了,于是這個河水就泛濫了。到今天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現(xiàn)象,無法收拾了。真是李炳老往生前跟學(xué)生說的,現(xiàn)在天下亂了,就是佛菩薩、神仙來,也沒有辦法治理。他告訴我們,唯一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凈土。這個話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球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條路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但是我們還沒有去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這。這個世間事實真相我們了解,我們明白,心理上也有準備,準備什么呢?隨時隨地可以死,隨便什么方式都可以死,不能怕死。人早晚總歸有一死,你怕死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一定要不怕死,時時刻刻可以死,但是要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佛法統(tǒng)統(tǒng)都要放下,一心念佛要緊。自己在生活當(dāng)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聽到,善根厚的人,他就能回頭;善根薄的人,也能給他種善根,我們的責(zé)任就盡到了。這也就是佛經(jīng)里面常講的圓滿功德。所以度眾生成佛道,最殊勝的法門,也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本懷,都是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唐朝時候善導(dǎo)大師就有這兩句名言:如來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不就是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其他所有一切的教誨,都是輔助的,都是幫助的,主題就是令一切眾生認識佛教、認識凈土,求生凈土。
問:師父這一段開示,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目前學(xué)佛固然不能夠排除慈善救濟,隨緣來做,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一生學(xué)佛,主要的目標就是必須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只是單純的做慈善救濟工作,而不念佛求生,那么在經(jīng)典上也寫得很清楚,只是能夠得到人天的福報,而不能夠了生脫死,是不是這樣子?
師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慈善救濟實在講,也就是諸佛出世的本懷。佛是大慈大悲,所以佛門里面常講,佛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救濟一切眾生,要把他救濟到什么程度呢?不是說他沒衣穿,我們救濟他幾件衣服;沒飯吃,救濟他吃一餐飯,這個太渺小了。佛的慈濟是要把眾生救出六道輪回,是要把眾生救出十法界,是要幫助他作佛、作菩薩,這個慈濟功德才做得圓滿。所以這個慈濟的意義有淺深,范圍有大小,心量不一樣,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假如不能出六道輪回,在佛法里面來講,你沒有得到結(jié)果。無論你做多少好事,你都沒有結(jié)果。怎么說沒有結(jié)果呢?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那么你行的這些善,真的是善心善行,你得三善道的果報。如果你的心并不善,你的行很善,你的福報不一定在人天,畜生道也有很多有福報的。我們看到外國很多的寵物,它那個福報,我們一般人比不上。那個寵物在一個家庭里面,你仔細去觀察,它是一家之主,全家的人都侍候它,小心翼翼的照顧它,大福報!畜生享福。
那么更其次的,餓鬼道里面享福。你有領(lǐng)袖的欲望,到餓鬼道去作城隍、作土地。城隍是縣市長,鬼里面的縣市長;土地公是鄉(xiāng)鎮(zhèn)長,到那邊去享福去了。所以做這一些慈善事業(yè),假如你五戒不清凈,十善有欠缺,五戒十善不能達到八、九十分,你的福報不在三善道,三善道的福報,五戒十善要可以打八、九十分。低于這個分數(shù)的時候,你雖然有福,是在畜生、餓鬼道里面享福,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要搞清楚。所以佛救度眾生唯一的目標,是真正慈悲救濟你出六道、出十法界,往生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才是真正的慈濟功德。
問:師父這一番開示,可以說指出一條非常正確的,慈善救濟事業(yè)的一個最圓滿的方向,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必須把這個話記在心里。再接著要請教法師,目前社會上很流行打坐,而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打坐的團體。那么這一種打坐,單純的打坐,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師父:禪坐,這個風(fēng)氣在現(xiàn)在很流行。我在美國參觀了兩個禪坐中心。這些禪坐中心,大多數(shù)都是日本的法師在美國建立的,也相當(dāng)有歷史了。老和尚過世之后,就由他的弟子來主持。而這些弟子多半都是美國人。我去參觀兩個中心,都是美國的法師在主持的。他們是從日本的老法師學(xué)的。很流行、很普遍,在美國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好多個禪學(xué)中心。這個范圍雖然不很大,規(guī)矩很嚴,非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這里面有一個道理,現(xiàn)代人的生活壓力很重,工作緊張,能有一個時間讓他靜坐下來,身心放開,松弛一下,對他的確有好處,所以他們很喜歡到禪坐中心去坐坐。但是他們并沒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他的目標不在此地,目標只是暫時能夠把身心放松,他這個利益是立刻就得到了。
那么我參觀的這個禪坐中心,的確是有它的特色。大概都是預(yù)先報名,他們的人數(shù)是固定的,不是隨便可以進去參加的。進入禪堂,就像中國古老的禪堂規(guī)矩一樣,規(guī)矩很嚴格,決定禁止說話。像我們佛七當(dāng)中,止語。要身心一切放下,讓你整個輕松,在這里面靜坐,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如果你有妄想了,這個禪堂里面的堂主,我們中國人叫堂主,就是照顧大眾的,能看得出來。從你的坐、姿勢,跟你的表情,能看得出來,你有妄想。有妄想怎么樣呢?香板打。他坐的時候都是面壁,堂主是在你后面經(jīng)行,他在那邊散步,看到的時候,香板打下去。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打香板,聲音很大。一句話都不說。這是一個昏沉,打香板?;璩潦蔷裉岵黄饋?坐在那里打瞌睡了,香板供養(yǎng)。里面不講開示,也不講經(jīng),所以深受這些現(xiàn)代美國人士歡迎。真正得到輕松,得到安靜,消除他的緊張,消除他的疲勞,他能收到立即的效果。所以禪中心在美國各個都市是很流行的。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他們本身也沒有想到這些問題。
問:法師這樣的開示,這是告訴大家,打坐本身是對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說只是單純的打坐,而不是用功在法門上,那么恐怕跟了生死、出三界,就完全兩回事。再接著請教法師,禪坐跟禪定,這兩個名詞意義相不相同?還有就是說,禪定或者是禪坐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來修?師父:你問的是靜坐與參禪。你所講的禪坐應(yīng)當(dāng)是靜坐,與禪還不相干。一般宗門里面的參禪、打坐,它的性質(zhì)不一樣。剛才講了,這個靜坐,實在講我在美國看到很多禪學(xué)中心,他們是屬于靜坐,不是用參究的功夫。如果用參究的功夫,那他有境界,他所獲得的利益,決定不止是眼前消除他的壓力,不止在此地。因為參禪的原則就是《金剛經(jīng)》上的兩句開示: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里面所說的禪定,就是用這兩句經(jīng)文。他講:外不著相是禪,內(nèi)不動心是定。這兩句話
說得比較清楚一點,比較白一點?!督饎偨?jīng)》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所以六祖是從《金剛經(jīng)》上開悟的,他有許多這些原理、原則,都是從《金剛經(jīng)》上得來的。
由此可知,宗門里面的參禪,無論是坐,或者是站著,或者是走著,或者是你躺在那里睡覺,行住坐臥都是禪定。并不是盤腿打坐,才叫做禪定,那就錯了。行住坐臥里面,都不著相,都不動心。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在這里面用功夫。用什么功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這四個不,就是定,就是禪。那對于外面境界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禪定是定慧等學(xué)、定慧均等,他講究這個?;垡潜榷ǘ?他就會有妄想;定要比慧多,他就會昏沉。始終保持定慧平等,所以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惺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寂是如如不動。所以不一定在打坐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他保持這個境界,這叫做參禪。如果能保持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在工作里頭也參禪,他穿衣、吃飯里頭,也在禪定。處事待人接物,他還在禪定。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問:師父開示這個禪定非常精采。也就是外不著相是禪,內(nèi)不動念是定。而且真正的禪定是定慧等持的,是一種大修行。那么它在行住坐臥當(dāng)中都可以修。所以一般的打坐,只是修禪定之中的一個形式而已。事實上在,
師父:那是個初步的辦法,初學(xué)。
問:是一個初步,初步的一個入手的方便。那真正的修禪定,是必須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來做。再請教法師,如果我們單單專持阿彌陀佛圣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能夠得到大禪定,而開大智慧呢?
師父:對。禪定的修學(xué)方法很多,學(xué)佛的同修也許都聽說過,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四弘誓愿里面說:無量法門誓愿學(xué)。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不同,它所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它所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換句話說,都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學(xué)佛。不是學(xué)佛就是你不是學(xué)覺悟。學(xué)佛就是學(xué)覺悟,不學(xué)佛,那你就迷惑顛倒。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的。念佛這一個法門,那更殊勝了。所以佛在《大集經(jīng)》上講,念佛叫上上禪,這不是普通的禪。為什么呢?剛才說過了,行住坐臥都是禪。他的念頭只集中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上。這一句名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惺惺。除這一句名號之外,一個雜念也沒有。于一切法他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定。所以念佛是定慧等學(xué)。
它的方便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它功夫都不間斷。大概只有睡覺的時候,它斷掉;除了睡覺之外,它不會斷的。因為它對于所有工作不妨礙,行住坐臥都不妨礙。走著路,也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能念佛。不過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有恭敬心。這恭敬心呢?你在床上的時候,心里面念佛,可以不間斷,不要念出聲。第一個,這是不恭敬,躺在床上。第二個,對于生理上傷氣,所以叫你躺在床上念的時候,不出聲,心里頭默念行,它沒有間斷。另外一個就是上洗手間,一樣也念佛,也不出聲,這是恭敬。我們在浴室里洗澡的時候,佛號也不間斷,但是也不要出聲。所以那些地方可以出聲,那些地方可以不要出聲,這是表現(xiàn)我們對佛的恭敬。他真正是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間斷,所以這是無上深妙禪。
問:所以古代祖師大德有講一句話,說:但念一句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那么這一句話,拿法師在這里解釋得很透徹。
請教法師,很多人在懷疑,說我們念佛是求死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不是死,就是往生的時候,能夠很自在,蒙佛接引。在還沒有往生以前,就是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得到一些世間的好果報??吹接幸恍W(xué)佛人、念佛人,好像是日常生活當(dāng)中,他也覺得沒有得到很如意的果報,這是什么道理?
師父:世、出世法的果,都必須有因。念佛這個因是得成佛的果報,不是給你得在這個世間事事如意的果報,這講不通!我種個西瓜,我叫它長成一個桃來,這怎么可能呢?這不可能的,因果不相應(yīng),要懂這個道理。譬如你在世間,你想得財富,念佛能幫助你發(fā)財嗎?不可能,因果不相應(yīng)。財從那里來的呢?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財是財布施得來的。換句話說,你要多修財布施,你才會得財富。你多修財布施,你有因。我們看到世間發(fā)大財?shù)?他那個因不是這一生種的,這一生不可能,前生種的因,這一生經(jīng)營一個行業(yè),那是緣。說老實話,無論他經(jīng)營那個行業(yè),他有因,只要有緣,有賺錢的這個緣,他命里頭的財富就出來了,果報就現(xiàn)前了。這里面講理的,講道理的。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么樣的因,得什么樣的果報。這個事情,《了凡四訓(xùn)》里頭說的透徹。而袁了凡依教如法去奉行,他真的得到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yīng)。念佛成佛,念佛所得的果報,要到西方世界才得到。你現(xiàn)在現(xiàn)前,你想得這些富貴,那你是得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確確實實,不要說人間,這些大富大貴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富貴也不能跟他相比,這《無量壽經(jīng)》上講得很明白。所以那個果報,到西方世界才能現(xiàn)前。沒到西方世界的時候,在這個世間,你所得的福報,一定是你現(xiàn)前修的、累劫修的,這一生所感得的。明白這個道理,那么我們生于富貴,我們就安于富貴:生于貧賤,我們就安于貧賤,心安理得。我們對于這個世間一切物質(zhì)的享受、需求,絕沒有羨慕之心。你的心定下來了、清凈了,這樣你才能把你這個大事辦好。大事是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定要超越輪回,超越十法界,我們要得大的果報,這才真正蒙佛慈悲救濟,功德圓滿了。
問:換句話講,就是我們必須要相信因果報應(yīng)絲毫不爽,種怎么樣的因,必定得到怎么樣的果報。那再請教法師,佛力的加持是不是存在?那么要得到佛力的加持,要具備什么樣的一個條件?
師父:佛力的加持是存在的,要用現(xiàn)在科學(xué)的話講,就是磁場的感應(yīng)。這個大家都相當(dāng)明了的,磁場的感應(yīng)。那么要如何得到?我們凡夫得到跟佛的磁場能相應(yīng),這個里面一定是心同、愿同、解同、行同,那這個感應(yīng)就非常強烈了。佛的心是真誠的、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是慈悲的。我們的心是虛妄的、是污染的、是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那怎么會相應(yīng)?這樣就不相應(yīng)了。所以要想得佛菩薩的感應(yīng)道交,我們一般人講保佑、加持,實在講就是磁場的相應(yīng),一定要做到心如佛心,愿如佛愿,解如佛解,行如佛行。我們到那里去學(xué)呢?這經(jīng)論太多了,最方便的無過于《無量壽經(jīng)》,這個經(jīng)本經(jīng)文不長,也不算短。你在這個里面,這四樁事情都學(xué)到了。學(xué)的方法先讀誦,把它念熟。念熟之后求解,里面字字句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后依教奉行,你就得感應(yīng)了。問: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愿、解、行,跟佛菩薩一樣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再請教法師,有沒有那一個法門,它能夠戒定慧一次修學(xué),而能夠使我們得到當(dāng)生圓滿成就的?
師父:在佛法里面,任何一個法門,都是戒定慧三學(xué)一次完成,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督饎偨?jīng)》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是真實的。問題呢?就是你會不會修?你懂不懂道理?懂不懂方法?戒學(xué)是防非止惡。譬如我們現(xiàn)在最常用的,指我們這個小團體里,讀經(jīng)。每一天將《無量壽經(jīng)》念一遍。有一些人念三遍、五遍,乃至于還有一些人念十遍的。念經(jīng)就是戒定慧三學(xué)一次完成。初學(xué)的人經(jīng)文生疏,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兩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半小時。在這一段時間當(dāng)中,他全心貫注在讀經(jīng)上,他戒具足了。他心里不會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就是戒學(xué)。他要專心去念,專心就是修訂。他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慧??梢姷?他要念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xué)是一次完成的。如果他一天念兩部、念三部,念熟了。念熟了,大概這一部經(jīng)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鐘差不多。那么他念兩部,就八十分鐘;三部,就一百二十分鐘。他的時間越長,他修戒定慧三學(xué)的時間也就越長,真正能得受用,得清凈心,得平等心,得覺悟的心。能從這個心再推己及人,就生大慈悲心。念經(jīng)是如此,其他念佛、持咒,所有一切法門,你只要會用功,都是戒定慧一次完成。
問:請教法師,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按順序是戒學(xué)在前頭,那么這個戒的真正的意義是什么?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這些戒的意思?
師父:你所講的是條文、是戒條,就像法律的條文一樣。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懂得立法的意義、立法的精神,這個重要。剛才說過了,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那么所有的條文,都是本著這個原理、原則來制訂的。那些是非?那些是惡?非與惡的標準,每一個時代不相同,每一個地區(qū)不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對的?,F(xiàn)在的時候,男女再授受不親,在社會上講不通,大家認為這是惡、這是非。古時候那個時候,他說是,所以是非沒有一定,善惡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佛的立法,他是講原理、講原則的。正如同世間的法律一樣,條文隨著時代變遷來修訂。過個若干年了,這個條文不適合現(xiàn)代這個社會,馬上就要修改,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佛法里面有根本的戒條,這個根本戒條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什么時候,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世,三千年前,我們這三千年后,這個條文還用得上,絕對正確,沒有錯誤的。那么這個在佛法里叫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我相信這四條,無論走到那里,不信佛教的,他也會點頭,對的。殺害一切眾生,大家曉得,這是惡,這是非。偷盜,這是惡,這是非。邪 、妄語,這是惡,這是非。這四條真的是超越時空,永恒不變。其他的戒條,都不叫根本戒。不叫根本戒,是隨時,隨著時間,隨著空間,隨著一切眾生的需要,可以修改的,可以修訂的。佛教眾生他講理,他不霸道,他不專制,他不會自以為是,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為什么佛在《法華經(jīng)》上講,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也就是說,一定要以大乘教來教化一切眾生。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現(xiàn)在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的。所以小乘適合于專制那個時代,保守的時代,小乘人思想保守。如果在那個時代,所以大乘佛法在印度,始終沒有發(fā)揚光大,印度始終拘束在小乘。你看現(xiàn)在南洋,泰國跟斯里蘭卡,都是拘束在那個保守的時代。他們對于這個開放很不習(xí)慣,不能適應(yīng),所以他們反對大乘佛法,說大乘非佛說。那么大乘的時候,現(xiàn)在民主國家看到那個地方,也看不習(xí)慣。你過分保守,過分專制,人受不了。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地區(qū),要用什么樣的方法。通權(quán)達變,這樣才能夠弘宗演教。原理、原則決定不變,那就是覺正凈,這個三寶不變的;三學(xué)戒定慧,決定不變。可是那些方法、條文是可以隨時去修訂的,隨著需要去修訂的??墒切抻喌脑瓌t,一定要幫助人達到清凈心。清凈心是定。你要修訂的條文、這些戒條,不能幫助你心清凈,反而幫助你心地越來越亂、越來越復(fù)雜,那就是錯誤的。所以要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這個條文不是一成不變的。
那么戒律在中國,就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訂。這個修訂的時候是在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guī)。清規(guī)就是印度、古印度,釋迦牟尼佛制訂的那些戒條,把它大大的修訂一次,使它適應(yīng)于中國人,也就是適應(yīng)于我們本土。我們今天講本土化、現(xiàn)代化。根據(jù)本土、現(xiàn)代的需要,重新來修訂。它的精神、原理原則不變,條文、作法統(tǒng)統(tǒng)修訂。可惜我們歷代就沒有這樣的大師出現(xiàn)。百丈大師修訂之后,一直到今天,沒有能做大幅度的修訂。所以今天我們看的這個戒條,感覺種種不方便,沒有辦法做到。這個過失不是佛的過失,是我們自己修學(xué)人的過失,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后對于佛陀的教誨,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那么晚近,有很多這些道場、寺廟,寺廟里面,他們有自己訂的常住公約,這就是隨著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需要,他制訂的幾個條文,也是戒律的現(xiàn)代化。所以這個常住的公約比經(jīng)本里面那個戒條還要重要。那些戒條是古老的,我們讀歷史,看看那個時代人,最重要我們是現(xiàn)代人,生活在現(xiàn)代的社會,必須要遵守我們現(xiàn)代的規(guī)矩。這個事情正如同我們現(xiàn)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到外面去觀光旅游,到那一個國家,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每一個國家的法律并不相同,風(fēng)俗不相同,習(xí)慣不相同,道德觀念不相同。到一個地方,就遵守這個地方的這一些規(guī)矩,我們跟這些人就相處得很好,就能歡歡喜喜的在一起,我們才能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一定是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規(guī)矩,那到人家那里去,就格格不入,人家看我們看不慣,我們看人家也看不慣,這就不能溝通,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不能不懂。
問:師父這一席話,把戒律真正的意義,可以說解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覺正凈,不違反四條根本戒,而能夠合乎時代,以及環(huán)境的需要,能夠跟大眾打成一片,能夠合乎這樣的條件,我們都必須服從。
今天非常感謝法師,非常精采的開示,使我們每一個學(xué)佛的人對很多重要的概念,得到非常正確的啟發(fā),謝謝法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