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民間故事:橫禍一詞的由來
佛教故事:民間故事
2023-09-02 13:58
橫禍一詞的由來
橫禍這句話的來歷,始于南宋寧宗年間。當(dāng)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內(nèi)憂外患,財政危急,施行增稅、加耗的敲剝稅制。就是在原有的正稅(土地稅、人頭稅)基礎(chǔ)上,再稅外加耗,如正耗、加耗、耗利、耗費(fèi)等。這樣苛剝還是不夠用,于是南宋小朝廷又增加一項軍事費(fèi)用月樁錢,勒令各州縣按月解送,由于是一種非常軍事稅賦,都是打著十萬火急的旗號,誤期按軍法論處,所以稱為橫禍。
地方政府便趁機(jī)巧立名目,無中生有,蠻不講理地按月追加橫賦,如曲引錢、納醋錢、賣紙錢、戶長甲貼錢、保正牌銀錢、兩訴不勝罰錢、勝訴納歡喜錢、折納牛皮牛筋牛角錢等,殊名異目,無奇不有,弄得民不聊生,哀聲載道。以后百姓把這種人禍天災(zāi),統(tǒng)稱為橫禍,從此這個詞就在民間產(chǎn)生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