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舍己勿疑,施恩勿報
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合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既然要作出付出,那就不要過多地計較得失并且猶豫不決,如果過多計較得失,那么這種自我犧牲的氣節(jié)就會蒙上功利的色彩;既然要施恩與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報,如果希望得到回報,那么這種樂善好施的善良行為也就失去了價值。
樂善好施是美德,但不需要過分張揚,真正無私奉獻的人是不會過分計較個人得失的,否則,他們的善舉也是做作的,有求的,并非出于真心本性。
古時侯有位在廣州任都督的人,因為政績突出,被朝廷征調(diào)升任宰相,廣州官民都覺得很有光彩,準備為其立碑以頌揚他的功德。這位新任的宰相得知當?shù)匕傩盏囊夂螅粌H沒有一點點的喜色,反而憂心忡忡。上朝的時候,他就去奏明皇帝,堅決要求禁止這一類的行為。他說:“我在廣州只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履行正常的職責,并未建立什么奇功異勛,也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今天榮任相職,百姓們便準備立碑頌德,這實屬陋習。如果要除此陋習,請從臣開始?!被实垡彩且粋€開明的國君,便接受了他的建議,禁止當?shù)匕傩諡樗⒈?/span>
這位宰相在他任職期間有德于民,卻高風亮節(jié),不求報答,不計得失,令人嘆服,樹立了好的榜樣。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有一顆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心,就一定不會去計較名利得失,他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哪怕做了善事也并不算是什么善舉,都是應該的,這種不執(zhí)著于善的善才是真善,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有了計較和得失心,那就失去了他的真正意義。
《道德經(jīng)》中說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币馑季褪钦f:真正有德的人不執(zhí)著于德所以才會有德,而執(zhí)念于德的因為執(zhí)著德相所以反而失去了德的真義,反而無德了。真正的有德著無為而為,所以也不會有念生心,因為道德是人性的本善,道德高尚的人無非是回歸了人性的本善而已,覺得這是很正常的、本來就應該這樣,沒有什么可以值得稱道的。道德是我們本自具足的性德,可以通過學習、明理、真誠、力行,把它開發(fā)出來。如果是需要去外面追求的,別人稱頌的,那一定是假的,只是長得像而已。這就好比我們的真牙一定是長出來的,而假牙才會是裝上去的一樣,去執(zhí)著外在的有德相也就失德了。所以要做到“舍己勿疑,施恩勿報”,才能真正達到上德的境界。
[注釋]
責其報:希望得到回報。
更新于:2022-06-23 22:22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