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轉(zhuǎn)山,羊年轉(zhuǎn)湖?揭秘藏傳佛教修行人的朝圣之路
藏地有“馬年轉(zhuǎn)山,羊年轉(zhuǎn)湖”的傳統(tǒng)。山指岡仁波齊,意為神靈之山;湖指納木錯湖,意為天湖或神湖。這兩者,都是藏傳佛教修行的圣地。在藏族人民心中,馬年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若圍岡仁波齊而轉(zhuǎn),可消除無量罪障,增上修行功德。
2014 年,恰好是馬年,芒康縣普拉村的 11 人,組成了一支朝圣隊伍,向?qū)什R朝拜而行。
朝圣之旅的緣起是楊培老人感知無常,他的哥哥生前想去拉薩朝圣,可一直到逝世也未能成行。楊培自知已入古稀之年,希望有生之日能朝圣。他說:“我想朝圣了,再撒手人寰。”楊培的侄子尼瑪扎堆發(fā)心陪著叔叔去拉薩。當(dāng)有人提議說,本命年到了,到拉薩朝圣后,再去神山岡仁波齊吧。尼瑪扎堆贊揚(yáng)說,這是個好主意。朝圣的消息傳開后,村子里其他人也加入到隊伍里,于是還有了虔誠祈福的青年、大肚便便的孕婦、自知罪孽的屠夫、乳氣活鮮的女孩等,他們穿著護(hù)袍,手戴護(hù)手板,滿懷希望出發(fā)了。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隊伍歷時一年多,磕頭而行長達(dá) 2500 多公里……在此期間,環(huán)境在變,初心依舊。他們歷經(jīng)風(fēng)雪,翻越高山,穿過河流,行入鬧市……但熱忱、質(zhì)樸、純凈和虔誠始終沒有改變。
途中,曾為屠夫的江措旺堆有過懶惰和散漫,還沒到休整時間,他卻側(cè)臥在公路上不往前拜,旁邊經(jīng)過的 9 歲小女孩扎扎為他打氣:“加油!”不到一分鐘,江措旺堆又爬起來繼續(xù)磕頭。同樣是他,因殺生為懺悔罪業(yè),當(dāng)遇到一只螞蟻路過時,他停下了腳步,匍匐在地上,等螞蟻過后,再起身磕頭。這個畫面,體現(xiàn)出他悔改后對生命有了尊重,也真正戒殺了。他把螞蟻放在了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不想誤殺螞蟻而主動讓路。
另一個場景是,遭遇山體滑坡的那個晚上,大家休整聚談,被石頭砸傷的仁青晉美盡管不理解為什么父親和爺爺一生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卻因車禍去世,他還是說:“我們一家三口是為了兩位死者來朝圣的,為蕓蕓眾生祈求幸福安康?!彼?jīng)歷困難和險情之際也依然想著眾生,慈善仁愛對待他人,心境非常平和。這種平和心境是朝圣隊伍共有的,在朝圣路上也一直持續(xù)著。
當(dāng)他們拜到一條河流前,暫停了。
“這么多積水,我們該怎么辦?”
“這些積水,我們怎么過去?”
“沒事的,我們趟水磕過去,如何?”
“就這么辦?!?/p>
意見一致后,他們毫不猶豫,脫了護(hù)袍和外衣,面帶微笑,全情投入,不因水流阻擋磕頭就扣斤押兩。遇到困難,克服就是,沒有不甘,沒有抱怨。那種隨遇而安,以及對朝圣滿懷信心的赤誠之情,遇到的困難都不再是困難。對他們來說,朝圣不一定是苦行,路過青草地時,他們也載歌載舞,放飛心情,那種快樂讓水流都淙淙作響般歡唱。
日復(fù)一日,終于,他們到達(dá)了拉薩,駐留,朝拜,又出發(fā),終至岡仁波齊。楊培老人朝圣的心愿已成,在一個安靜的晚上,他赫然長逝。尼瑪扎堆接過了叔叔的轉(zhuǎn)經(jīng)筒,與眾人一起誦經(jīng),并請來喇嘛為老人超度。放置瑪尼堆后,朝圣隊伍繼續(xù)磕頭前行……他們的心始終在朝圣,或者說不在朝圣,就在朝圣的路上。像《岡仁波齊》幕后花絮里所說:“神山圣湖并不是重點(diǎn),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p>
電影到這里結(jié)束了,但生活還在繼續(xù)??拈L頭僅是修行人修加行的一部分,卻不是全部。通過磕長頭朝圣之旅,人們可以消除貢高我慢和好高騖遠(yuǎn)之心,增長福慧資糧,增強(qiáng)皈向、依傍佛法僧三寶之虔誠心,從而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純凈、真誠之學(xué)佛法器,因緣成熟之際盛載佛教正法,依教奉行,抵達(dá)永恒幸福之國度——凈業(yè)世界,那是每個修行人為之努力前行的目的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