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樂人間之美的時候,想過把更美的東西留住嗎?
“把酒祝東風, 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 游遍芳叢。聚散苦匆匆, 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與誰同?”歐陽文忠公的《浪淘沙》說的是人世間的美與悲。
春風過處,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美不勝收。轉眼林花謝了春紅,零落成泥碾作塵,紅消香斷只堪憐。所幸花有季季的輪回,人可以等待它重生的盛放。這是花的美與悲。
人呢?聚散無常。猶記去年攜手處,歡歌笑語,你儂我儂,共賞春景。今年花勝去年紅,你去了哪里?明年,與我賞花的又會是誰呢?相聚的歡樂總是這么短暫,離別的痛苦彌漫了剩余的時光?;ㄟ€有再紅日,可人一旦分別,也許就是一生。這是人生的美與悲。
花開會凋零,聚散苦匆匆,滿月成殘月,白雪也消融。這些帶有遺憾的美,總是讓我們在欣喜中又充滿哀傷。
為什么美不能永恒?佛說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有生命的眾生都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最后走向死亡這個過程;無生命的萬物都會經歷形成、發(fā)展、銷蝕,最后走向毀滅這個過程。所以,所有的存在形式都是虛幻,注定沒有什么可以永恒,這就是無常。
面對著短暫之美,有多少人陶醉享樂在其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悲觀慨嘆者有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滿懷希望不懈追求者有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還有一種人,既珍惜當下,又能清醒的看透美的本質,有著一種淡然而寂靜的物哀,凡是無常無告無望的,使人無端嗟嘆此世只是一夢的,這樣的一切東西,于我都是可親,于我都是可懷,同時努力創(chuàng)造美而又不執(zhí)著于美。
世態(tài)種種,無分高下。無論哪種對待美的方式,都改變不了人世間美不能恒常的本質。那么,到底有沒有什么方法留住這美?縱觀歷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為人君者,自詡天之驕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哪個不想長生不老永享這千古江山?有始皇不惜巨資,派徐福帶幾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徐福一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也有“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文帝,雖創(chuàng)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也只有 47 年的光陰可享;更有晚年迷信仙丹以致暴疾不救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見道士的靈丹妙藥也無法留住永世的榮華。
輪回的種因讓有情眾生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美是如此的短暫無常,大部分時光在“八苦交加”中度過: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恚、五陰熾盛,苦苦難言。唯有皈依三寶,依教奉行,才能出離六道輪回,永享更美的東西。南無始祖報身佛座下弟子得大成就者若干:祿東贊法王達到了生死自由,開初仁波切成就了虹身法境,虔誠向佛的侯欲善居士獲佛菩薩接引往生,扎西卓瑪的叔叔被佛陀送到完全脫離俗世悲苦的佛國第六品……
何謂極樂?《無量壽經》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無山無海,亦無三惡道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p>
無常與輪回,讓行人受盡了人世間苦與悲,只有佛才能帶我們走向最究竟的圓滿。南無始祖報身佛在《了義經》中云:“不來不去。焉有佛土?應無所住。大小何存?而生其心 。妙有佛土。當體佛土耶。智者當知何為修行。由此入法。自得大法。時輪金剛。大圓勝慧?,F量佛境虹身。諸多大法亦復由此而入。智者若得修行。頓可當下灌頂。壇城盤旋。虹光法界。三身頓顯?!?/p>
莫做愚癡者,發(fā)心離苦門。修行學正法,轉凡成圣人!
撰文:桂棹蘭槳明月夜
編輯:語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