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上)
金剛經(jīng) 第13品上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上)白話文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p>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p>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請示佛陀說道:「佛陀!這部經(jīng)應(yīng)當(dāng)如何稱呼呢?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jīng)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真如法性如金剛之堅固猛利,不為物所摧毀,以此名稱,你應(yīng)當(dāng)奉持。為什么呢?須菩提!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為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此立此假名,隨應(yīng)眾生機緣說法,其實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為法本無說,心亦無名?!?/p>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如來無所說法?!?/p>
「須菩提!你以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佛陀!」
「須菩提!這些微塵,畢竟也只是因緣聚合的假相,所以如來說這些微塵,不是具有真實體的微塵,只是假名叫做微塵而已。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緣成則聚,緣盡則滅,空無自性,不是真實不變的,只是假名為世界而已。」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到如來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如來的真實面目。為什么呢?如來所說的三十二相。應(yīng)身為度化眾生而出現(xiàn)的因緣假相。所以,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理體,只是假名為三十二相而已?!?/p>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數(shù)的身命來布施;又有人只從這部經(jīng)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經(jīng)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為他人解說,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遠勝過用身命布施的人?!?/p>
講話:
第十二分已校量財施與法施的功德,此分以校量內(nèi)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前分佛陀已表明,受持般若者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尊最貴,凡有經(jīng)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的崇高,應(yīng)受一切世間天人等眾恭敬供養(yǎng),足見受持般若者為第一尊貴,傳布般若經(jīng)典處處,即有佛分身千萬億。 第十三分顯明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義諦,佛陀以假、空、真三句,涵蓋大藏之精要,雖立三名,究竟一心。此三句如: 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在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我以四點來說明。 須菩提尊者已理解般若的無上尊貴,為令后世眾生也能蒙受般若的法益,廣為流通,因此請問佛陀,此經(jīng)應(yīng)立何名?如何奉持?此分緣由須菩提自受用般若的功德,而發(fā)起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寶流通于后末世。
一、三世諸佛同證般若
經(jīng)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義,謂此經(jīng)是離相無住之用,取此金剛喻之,以金剛之堅利,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言此經(jīng)之真義,為掃諸法,纖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離相無住此義,即胸中不沾染半塵。《大乘入楞伽經(jīng).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圣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升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是自證圣智行相。
佛陀取金剛最堅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剛般若寶,能壞八萬四千煩惱,而不被諸魔軍所摧伏。此金剛般若之性德,現(xiàn)前人人具足,三世諸佛,歷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證般若無量無邊功德。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觀:
理事無礙觀──即佛說般若波羅蜜。謂吾人迷失凈心,背涅槃趣生死路,于貪瞋癡境上,枉受業(yè)風(fēng)飄零,佛為破愚癡,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顯理,即文字般若,顯解脫德也。能除世間我執(zhí),為我空智也。
真空法界觀──為即非般若波羅蜜。知法本無說,以會色歸空,泯絕無寄,謂觀照般若,以顯般若德也。能除世間法執(zhí),為法空智也。
周遍含攝觀──即是名般若波羅蜜。謂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融無礙。知法無名無說,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示教,于無名處而安假名,即實相般若,以顯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權(quán)乘法及非法執(zhí),為俱空智也。
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lǐng)會三句,即解本經(jīng)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眠起。
雖言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亦仗境緣?;垭p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舍能舍,難忍能忍,難修能修,難行能行,百種積福求慧而來。佛陀示教在人間,佛的法身寂然無為,有為的色身,也向我們演說諸行無常的真理。
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曾經(jīng)向佛陀請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莊嚴,這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但是為什么您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卻免不了有災(zāi)難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恒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yīng)現(xiàn)這些災(zāi)害,那些傷足、背痛、患病、毀謗、瞋罵等等,乃至涅槃后,舍利分塔供養(yǎng),都是方便善巧的設(shè)教。令一切眾生知業(yè)報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貪戀如焰如影如幻如夢的有為色身,發(fā)起大心探求無量壽命的法身?!?/p>
佛陀用一生有為的色身,向吾人呈現(xiàn)世間無??嗫盏姆▌t,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證三世諸佛,那個不被水火劫風(fēng)毀壞,亙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諸佛同證般若,已成就,當(dāng)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無”的妙用,以系心為念,六根為用,眼不見恩怨榮辱,耳不聞稱譽贊毀,鼻不嗅愛憎親仇,舌不嘗憂悲苦樂,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揀擇。六根門頭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圓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禮請傅大士講解《金剛經(jīng)》。大士升座后,戒尺拍案一聲,就下座了。梁武帝楞在一旁,不知所以。
寶志和尚問他:「陛下,聽得懂嗎?”
武帝回答:「我如墮五里霧中,不知方向?!?/p>
寶志和尚說:「《金剛經(jīng)》本無言說,大士剛剛已為陛下道盡金剛的玄奧了?!?/p>
二、世界微塵因緣和合
佛陀舉三千大千世乃為微塵所和合而成,微塵系為假法,那么用微塵集成的世界,亦無自性,悉假因緣。佛陀用微塵及世界,破凡夫二乘妄想分別的我法執(zhí)。三千大千世界乃眾生之依執(zhí),蕩除于依報之妄執(zhí),佛果圓凈之依報,方能皎然映現(xiàn)。《華嚴經(jīng)》說:
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外此而別有世界耶?悟者處此,迷者亦處之。悟者,清凈心也,即清凈世界;迷者,塵垢心,即微塵世界也。
諸微塵如眾生妄念,煩惱客塵,障蔽凈性。傅大士頌:
積塵成世界,折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界,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果界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迷遙自在人。
諸微塵為眾生妄想分別;非微塵即是一念悟來,轉(zhuǎn)為妙用,前念后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凈,是名微塵。若無妄念即佛世界,一生妄執(zhí)即落眾生界。前念清凈,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凈,是名世界。
佛陀以眾生依報止處,言微塵世界原無自性,乃因緣生法,以不廢假名,故設(shè)立微塵世界之名。此三句含有假諦、空諦、真諦之義:
假諦:諸微塵世界也;塵界無實性,四大假和所成。
空諦:非微塵世界也;掃去塵界假有之我法二執(zhí),即凈除心垢。
真諦:是名微塵世界也。知塵界之虛妄,但不滯于清凈之有,如諸佛不住空有,起無量神通大用。
以前,有一個國王,偶然聽到彈琴的音樂,十分陶醉,就詢問侍臣:「這是什么聲音,實在是可愛曼妙呀!你去把這琴聲取來給我。”大臣立即把琴帶來,告訴國王道:「剛剛的可愛美妙的音樂,是這把琴所發(fā)出來的?!眹醺嬖V大臣:「我不是要這把琴,我要的是能令人心馳神怡的美聲?!贝蟪蓟卮穑骸高@把琴,是種種所成,謂有柄、有槽、有絃、有皮等,還須有善巧的樂人彈奏,如此眾多因緣乃成音聲。大王!美妙的樂音是因緣的假合,先前的聲音,瞬間盡滅,已成過去,未成就的聲音,尚待因緣的會合,我無法為大王取得幻聚的聲音?!?/p>
微塵世界者就像琴聲虛幻的五蘊,令世人耽湎沉溺,不知諸法無常,一切諸法假合不實的真理。眾生依著五欲塵勞而住,諸佛的住處在哪里呢?
以虛空為座,以法界為床;
以菩提為門,以空慧為室。
佛陀當(dāng)年于金剛座上悟道,只是一句:「奇哉!奇哉!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本性,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妄念成微塵,煩惱結(jié)習(xí)積成世界,無常不知,出離不知,無我不知,因緣果報不知。種種的微塵世界所成的五蘊幻象,讓我們?nèi)缑と裘@,覷見不到親娘面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