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之正信希有分第六(上)
金剛經(jīng)第6品上
正信希有分第六(上)白話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 敢允橇x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p>
譯文:
須菩須又問道:「佛陀!后世的許多眾生,聽聞您今日所說的微妙言說、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實信之心?」
佛陀回答須菩提說:「不要這樣懷疑;在我滅度后的第五個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廣修福德的人,能從這些言說章句,體悟無住的實相般若妙義,而生出難得的真實信心。應(yīng)當(dāng)知道這些人,不止曾經(jīng)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植諸善根,其實他們已于多生劫來,奉事諸佛,種諸善根,現(xiàn)世聞?wù)f大乘無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間生起清凈信心的人,須菩提!如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這些善根眾生,是會得到無限福德的。
「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為這些善根眾生,不再妄執(zhí)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不會執(zhí)著有為的生滅法相,也不會執(zhí)著無為的空寂法相。也沒有不是諸法的執(zhí)相。如此則心無所住,而修無相之行,故獲功德廣大。
「這是什么緣故呢?如果眾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則會落于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同樣地,若眾生執(zhí)著種種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執(zhí)著無法相,則同樣地也會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對待分別中?!敢驗槿》▌t滯于有,以為有實有的生滅法相可離;取非法則泥于空,以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證得,不能與空理相契,所以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該執(zhí)取。
因此,如來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yīng)當(dāng)知曉,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達(dá)彼岸之后,即應(yīng)棄舟登岸,不可背負(fù)不舍。所以,未悟道時,須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該執(zhí)著于法,至于那偏執(zhí)于非法的妄心,更是應(yīng)當(dāng)舍去?!?/p>
講話:
佛陀從第三分要我們「離相度生”,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四分則是強調(diào)「無住行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們明白「諸相非相”,從佛應(yīng)現(xiàn)的三十二相是生滅虛妄相,徹見湛然空寂的法身如來。
從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掃蕩我們對有相、有住的妄想執(zhí)著,佛陀又怕我們墮入頑空,因此,第六分以真實信心、持戒修福來引導(dǎo)我們踏往般若門檻。第六分的思想脈絡(luò),我分四點來闡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須菩提在聽聞「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微妙法義,心中生起疑惑和擔(dān)憂的心情。疑惑有人能夠信解不疑嗎?有人對此甚深玄義能受持奉行嗎?于是須菩提向佛陀發(fā)問:佛陀!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
「言說章句”指的是佛陀于《金剛經(jīng)》所說的,第三分──無相度生。第四分──無住行施。第五分──如理實見如來;揭示之般若實相真義。
關(guān)于「實信”即是真實的信心,也就是正確的信仰,能令我們行正道法諦,到達(dá)生命圓滿解脫的境界。這個「信”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會賜福降災(zāi),有個神靈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邪信,貪恣現(xiàn)世欲樂,不信因果輪回,不信有凡圣有涅槃。迷信還不可怕,因為心中有個神只偶像可以規(guī)范身心,邪信就深陷斷滅空見,善根薄弱,犯諸禁戒,對正法三寶功德無法信受。
我們究竟要信仰什么?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才具備正信的條件?
(一)信實:信有真實歷史的;如釋迦牟尼佛,是實實在在于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不是憑空捏造的天神或仙人。
(二)信德:信有道德圓滿的;我們信仰的對象,道德要像白蓮清凈,已斷除貪欲、瞋恨、愚癡的污濁,可以做為我們?nèi)烁竦赖聦W(xué)習(xí)的典范。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對象對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痛苦已能夠超越,而且可以拔除我們的苦痛,給予我們身心安穩(wěn)的力量。
信仰確實存在者,信仰道德清凈者,信仰具有拔苦予樂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執(zhí)著的信仰,有人信仰愛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錢的萬能,有人信仰權(quán)勢的力量,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貴等等,這種充滿危脆不安的信仰,像寫在沙灘的字,隨時會被無常的潮汐淹沒。就拿金錢來說,聚集再多的財富,你抵擋得住,大水、大火、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兒女的奪取和敗壞嗎?因此,這種信仰不合乎究竟的真理,真理要有「普遍如此”、「本來如此”、「必然如此”的要素,比如經(jīng)典上說的:恩愛無常、合會當(dāng)離、身非己有、命不久長,即吻合佛陀所言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金剛經(jīng)》所宣揚的般若自性,是顯發(fā)果上的性德,要圓滿萬德莊嚴(yán)的華果,必須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來滅后后五百歲,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對《金剛經(jīng)》生起真實的信心。
什么是「持戒修?!蹦?持戒者即諸惡莫作,修福者即眾善奉行。持戒三學(xué)通攝,修福則六度全賅。因菩提華果皆由此生根、繁榮、結(jié)果。
《增一阿含經(jīng)》迦葉問阿難:「什么樣的經(jīng)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此偈涵蓋四阿含經(jīng),盡具足諸佛之教。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生出一切善法。什么緣故呢?因為諸惡莫作,能受持禁戒不犯,身口意清白無染。眾善奉行,心意不貪不瞋不癡,則能清凈柔軟。由此自凈其意,即除邪見顛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諸佛之教。
迦葉!戒清凈已,意即清凈,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故,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便得成就。
我們不要輕忽小戒微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是不輕不舍細(xì)行功德所成的。我們從佛陀的事跡來看,為病比丘凈浴其身,為朽壞的門板清理修復(fù),為阿那律穿針引線等。就如同佛陀對阿那律說的偈語:
世間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
戒,令我們防非止惡,關(guān)閉煩惱六根的盜賊,修福則是積極去資助別人,給予眾生種種方便。我們目中存有對一切眾生身命和尊嚴(yán)的尊重,心中有拔除眾生苦難的悲愍之情,由于持戒不施予一切眾生任何的毀傷,由于修福不吝給予眾生安穩(wěn)的快樂,身口意清凈能調(diào)和,自然能入般若門檻。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華嚴(yán)經(jīng)》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在前文我們厘清正信的條件要合乎:信實、信德、信能。信仰的真理應(yīng)契合佛陀的三法印。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信”的功德。經(jīng)文中說:「一念生凈信……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睘槭裁匆荒顑粜庞腥绱舜蠊Φ?六祖惠能大師于《金剛經(jīng)注解》中,談到實信般若波羅蜜的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
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
信自身佛性,本來清凈,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盡得成佛,是名凈信也。
源于實信、正信、凈信般若波羅蜜之力,能獲平等無量功德。凈信如清水可以灌溉自性田地,令善根增長,這是就著《金剛經(jīng)》的功德而言。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如何在心田中「種諸善根”?其實只要能自凈其意,隨力用功,比如念一句佛、持一遍咒、誦一卷經(jīng)、參一刻禪等加行,都能增益我們的善根功德。
有一天,有個婆羅門來請教佛陀。
「佛陀,我的名字叫做增益,我要如何真正增益善根功德呢?”
佛陀回答:「所謂的增益,是具足持守凈戒、聽聞?wù)?、喜舍不慳、正觀空慧。有此戒、聞、舍、慧莊嚴(yán)身心,才是真正的增益善根功德?!?/p>
六祖惠能大師指出,欲滋長一切善根,不離眾生身中求:
于一切貧苦眾生,起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
于一切惡類眾生,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fā)歡喜心,息剛戾行,是名種諸善根。
于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捶,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由于對一切眾生有平等觀,能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信心,所以能諸惡遠(yuǎn)離,眾善奉行不疑;我引用一則故事來說明信心的力量不可思議。
舍衛(wèi)國的東南邊,有一條大河,河水滔滔,深不可測。岸上有五百戶人家居住,他們從未聽聞佛法。
佛陀觀察他們得度的機緣已經(jīng)成熟了,便到河邊的一棵大樹下靜坐著。村民們被佛陀放射的光明吸引,紛紛圍坐于樹下,佛陀為他們說五戒十善法,村民們雖然心生歡喜踴躍,但是并未完全信受奉行。
此時,對岸有一個人涉水而來,五體投地向佛陀禮拜。眾人驚怪說:「我們久遠(yuǎn)居住這水邊,從來沒有人涉水登岸,你是何方天神,有什么奇妙的法術(shù)?”
那人答道:「我是住在河另一邊的人,聽說佛陀在此說法,我一心渴仰甘露的滋潤。于是請問河岸的人,他們表示水只齊踝,我因為深信不疑,便涉水前往,并沒有什么神奇法術(shù)。”
這時,佛陀歡喜贊嘆道:「善哉!善哉!憑著懇切的真信,能渡生死大河,這數(shù)里之水,如履平地,又有什么神奇?”
所以,信心是肥沃性田的土壤,灌溉的雨露,催花結(jié)果的和風(fēng)煦日。菩薩欲行離相度生、無住行施的事業(yè)中,持戒修福,種諸善根,是因中修行必備的資糧位。就像《維摩詰經(jīng)》所說:
雖行于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廣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行,而現(xiàn)有受身,是菩薩行。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