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金剛經(jīng)》講解第二講

漢傳人物 2025-04-13 11:00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校對:2008年03月27日

講別:第二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今天是第二講,繼續(xù)跟大家研究《金剛經(jīng)》。上次在第一講時,已經(jīng)跟大家講解過經(jīng)題了。但是,還未跟大家深入說明什么是般若波羅蜜,所以今天跟大家再深入探討什么是般若波羅蜜。我依然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講經(jīng),也就是我自問自答,而您們看著,并深入觀察、思維,善加了解、運用。上課的時間是兩個小時。前一個小時,我打資料給大家看,后一個小時,讓大家提問。

一、般若波羅蜜是什么意思?

答:般若波羅蜜是梵語prajna-paramita的音譯。

二、梵語prajna-paramita是什么意思?

答:梵語中,pra是事先、 事前之意。jna是了解、 知道、 明白之意。paramita是過河到對岸之意。因此,梵語prajna-paramita就是事先了解、準(zhǔn)備,以達(dá)到安全、有效、無后患地度過生死河流到達(dá)對岸。

三、梵語的prajna-paramita除了音譯為般若波羅蜜以外,還有其它的翻譯詞嗎?

答:有。例如:般若波羅蜜多、般羅若波羅蜜。意譯: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無極,或慧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

四、般若波羅蜜跟一般所謂的聰明、 智慧有什么差別呢?

答:想要了解般若波羅蜜跟一般所謂的聰明、 智慧有什么差別,就要同時了解七個詞的差別,才能說明清楚。

五、哪七個詞呢?

答:(一)布施修福。(二)聰明。(三)知識。(四)技術(shù)。(五)智慧。(六)般若波羅蜜多。(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這布施修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七個詞,有差別嗎?

答:當(dāng)然有差別。我現(xiàn)在一一來說明。

(一)什么叫布施修福呢?

答:布施修福就是透過財布施或法布施或無畏施,而成就一切善報、一切功德。但是,有布施修福,就一定會有聰明嗎?答案是:不一定的。

為什么有布施修福,還不一定能具有聰明呢?

答:因為還有犯戒的業(yè)障在。所以有人雖然布施修福,而其福報并不會往聰明發(fā)展。

問:如果有布施修福,犯怎么樣的戒,會造成不能成就聰明呢?

答:如果有人布施修福,還是不能成就聰明,其相關(guān)的戒有很多,我今只是略說一、二。在此,我先定義一下聰明,再來深入說明。

(二)什么叫聰明?

答:耳聰(聽得清楚)、目明(看得清楚)、記憶好,叫聰明。當(dāng)一個人能布施修福,同時做了一些會造成耳不聰、目不明、記憶減退的事,則就是犯了戒,所以雖然布施修福,也不能成就聰明。例如:飲酒、吸毒、貪睡、貪食造成身體粗重昏沉(所謂:肚皮若硬硬,眼皮就松松)、不系念在前、不定心等等。這些行為如果不戒掉,則會造成一個人縱然有福報,也聰明不起來。又縱然有福報,有聰明,也會慢慢地將聰明給弄沒有的。因為這些行為都是會令記憶力減退,并且還會引發(fā)幻聽、幻覺、幻視。所以不但不能變更聰明,而反而會有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所以要戒掉就會慢慢變好。

又如果有人耳聰、目明、記憶好。我們?nèi)绾蔚弥巳耸且驗椴际┬薷淼哪?

答:如果一個人,天生就視力不好、聽力不好、記憶力不好,這時,我們就知道,他是過去世沒有布施修福,所以今生一出生就如此。反之亦然。

因此,可以得知天生視力、聽力、記憶力都好的人,不會是這輩子修來的。當(dāng)然就是過去世修來的。

又如果一個人出生時,視力、聽力、記憶力都不算差,但是犯了剛剛所講的戒時,也會造成不聰明。如果經(jīng)學(xué)習(xí)、訓(xùn)練、轉(zhuǎn)業(yè)因業(yè)緣,也能令我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加強,而變好。

因此,可知后天視力、聽力、記憶力從不好變好,則是現(xiàn)世個人的努力。而個人的努力,就是在修現(xiàn)世福、未來福。所以就能有所改善。

因此,綜合來說,當(dāng)我們能布施修福后,別以為如此就一定能具足聰明,還得要持戒。如此才能從布施修福而保持聰明。又,我們要知道,先天的聰明是從過去世的布施修福來的。但是,后天的聰明,是從持戒及訓(xùn)練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來的。

(三)什么叫知識呢?

答:知識就是如實知的認(rèn)識。當(dāng)我們對某一事物的現(xiàn)象及道理的認(rèn)識不符合實際的現(xiàn)象及道理時,就叫不如實知,或叫不如實。當(dāng)我們對某一事物的現(xiàn)象及道理的認(rèn)識,是百分之一百符合于實際的現(xiàn)象及道理時,那就叫如實知或如實。

現(xiàn)在我們再來問一個問題:當(dāng)一個人,具有聰明,也就是具有聽得清楚、看得清楚、記得清楚,就一定能具有知識(如實的認(rèn)識)嗎?

答:不一定。因為,當(dāng)一個人,具有聰明,也還得要常如實看、常如實聽、常如實問、常如實研究、常如實觀照,才能由聰明而再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具有如實的知識(認(rèn)識)。否則,空有一身聰明而不如實知,則會造成邪見。因此,這時,我們就要知道,從聰明要發(fā)展到真地有知識,是要加上訓(xùn)練如實知(觀照),才能從聰明發(fā)展成具如實的知識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就是為了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xiàn)于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xiàn)于世。這《妙法蓮華經(jīng)》中所說的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就是令眾生成就如實的知識。

(四)什么叫技術(shù)呢?

答:技術(shù)就是技藝能力,也就是佛經(jīng)中所說的工巧。

問:當(dāng)一個人,有布施修福,有聰明,有如實的知識,就一定有技術(shù)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例如:一個人,能如實地研究有關(guān)中文打字的知識,但是,如果這個人從來就不練習(xí),則他也是不可能成就打字高手,也是不可能一分鐘能輸入100個中文字的。因此,我們要知道,縱然,我們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也還得多練習(xí),才能成就技術(shù)的。

(五)什么叫智慧呢?

答:智慧就是能在安全、有效、無后患下來解決問題,或成就所愿。

問:當(dāng)一個人,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就一定具有能在安全、有效、無后患的方式下來解決問題,或成就所愿的智慧了嗎?

答:不一定。例如:如果有一個人,對所有的鎖,有如實的知識,也訓(xùn)練成就,有開鎖的技術(shù),但是他竟然用這個技術(shù),來做壞事,偷東西,結(jié)果還被捉到,而進監(jiān)獄。這時沒有人會說他是有智慧的,頂多說,他是技術(shù)很好,智慧不足。

又,如果有一個人對所有的鎖有如實的知識,也訓(xùn)練成就開鎖的技術(shù),但是他竟然用這個技術(shù)來做壞事,偷東西,雖然沒有被捉,沒有進監(jiān)獄,這時業(yè)力的因緣法中,還是要還的。這時有智慧者不會說這小偷是有智慧的,因為他會招惡報,因此,我們就要知道,從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要發(fā)展到具有智慧,還得要了解緣起法,才能正確地在安全、有效、無后患的方式下來解決問題,成就所愿。

(六)什么叫般若波羅蜜?

答:般若波羅蜜就是運用事先了解的智慧,以便能安全、有效、無后患地度過生死輪回的河流,到達(dá)解脫三界輪回的對岸。

問: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就一定能解決三界的輪回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但不曾將所修功德發(fā)愿回向解脫三界輪回,也就是不曾發(fā)出離心,則其未來的發(fā)展,則還不會趣向解脫三界輪回。

又,如果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同時也發(fā)了出離心,但是實際上并未具足出離行,則也不會真正成就解脫三界輪回。因此,我們要知道,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還得要發(fā)出離心,修出離行,才能成就解脫三界輪回的般若波羅蜜。

(七)什么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十個名號具足成就。

哪十個名號呢?就是:(一)如來(梵tathagata)。(二)應(yīng)供(梵arhat)。(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五)善逝(梵sugata)。(六)世間解(梵lokavid)。(七)無上士(梵anuttara)。(八)調(diào)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師(梵castadeva-manusyanam)。(十)佛(梵buddha)。(十一)世尊(梵bhagavat)。

問:為什么說十名號時,卻列了十一個名號呢?

答:例如:當(dāng)稱為釋迦佛時,則佛為通稱時,則具足其余十個名號才能叫作無上正等正覺;當(dāng)稱為釋迦如來時,則如來是通稱時,其余十個名號具足,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又,如緣覺又叫作辟支佛,雖然有佛名,而不具足成就其余十個名號,所以還不算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十名號其實還是在說十一個名號。也就是當(dāng)其中一個名號成就時,還得成就另外十個名號,才算是無上正等正覺。

問:當(dāng)一個人具有布施修福、聰明、知識、技術(shù)、智慧、般若波羅蜜時,就一定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并且十一個名號的功德全都具足成就嗎?

答:不一定。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已能具足般若波羅蜜,因此而解決三界輪回,成就阿羅漢果位,或成就辟支佛果位,也還不一定能成就十一名號具足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為什么呢?例如:《解深密經(jīng)》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shè)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dǎo),終不能令當(dāng)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fā)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fā)起諸行所作者,當(dāng)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若回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由經(jīng)文中,我們可以知道,一向趣寂的人,縱然解脫了,也還不一定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如果回向菩提,也就可以稱為菩薩了。

從這兒,我們就知道,如果有人只成就布施修福,乃至般若波羅蜜,而沒有回向無上菩提,則還是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因此,還得發(fā)菩提心。

又,有發(fā)菩提心的人,就一定能成就無上菩提了嗎?也還不一定。為什么呢?因為一個發(fā)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還得堅持到成就十一個名號具足時,才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中間退轉(zhuǎn)了,則不能成就無上菩提。

當(dāng)我們了解以上七個詞后,再回頭來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清楚了。我們要運用般若波羅蜜法門,來堅固我們的菩提心愿,令這菩提心愿堅固不退轉(zhuǎn),就如同金剛一樣,不會被任何世間的一切所破壞。因此,才能真正地趣向無上菩提,如此,終有一天,就會真地成就無上菩提。

(注:已經(jīng)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更新于:2個月前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f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