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惟
佛教講普濟群生、大慈大悲。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予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鏟除其苦(拔苦),稱為悲。《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慈心觀眾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惡,更生憐憫心?!赌鶚劷洝吩疲喝乐T世尊,大悲為根本?!队^無量壽佛經》云:佛心者,大慈悲。佛教五戒中,第一戒即為不殺生戒,同樣是佛教慈悲眾生的表現。忍辱是佛教的六度之一,是學佛修行人最為重要的基本素養(yǎng)。學會忍辱,方能更好地消除貢高我慢,助力于我們的修行。
世界功夫出少林,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也可以反應出少林功夫在中國技擊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少林功夫產生在佛教圣地少林寺,是用來護寺、防身、健體之用。佛教戒律決定了少林功夫的招勢結構以守、防為主。歷史上,少林功夫既擔負起看家護寺的責任,又發(fā)揮其抗敵殺賊的功用,少林僧兵曾多次交戰(zhàn)沙場,為國家和民族的穩(wěn)定與聯(lián)結,做出了巨大的供獻。盡管少林功夫剛猛有力,但因其在少林寺這一佛教寺院背景下形成,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惟,特別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惟。
作為中國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參禪學佛為僧眾之本份,也有金剛降魔的責任和義務。對于魔,佛教有八萬四千竅門度化之。對于習練少林功夫的僧眾,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以武力威懾,使魔誠服而被度化。同時,少林功夫習練者崇善尚德,異常重視武德修為,從不主動出手與人好勇斗狠,即就是碰見兇惡之徒,也會好言相勸。即就是與人交手,也會禮讓三先。這,等于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惟使然。
少林技擊戒約中,有很多戒約凸顯了佛教慈悲忍辱思惟。如在少林寺福居大師所傳的《少林羅漢行功短打》中,有這么一條戒約:橫逆相加,只可理說排遣,勿妄著四肢舉動。即萬不得已,亦須打有輕重,宜安穴竅,免致傷人。等于說,習練少林羅漢功之人,弗成隨意馬虎施展拳腳,要懂得勸化人,在萬不得已出手時,也要懂得分寸,以免傷害到別人。在《少林拳術竅門》中,記載了少林寺覺弘遠師制定的習武戒約:與契錫游行之時,如與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為主旨,弗成輕顯技巧。等于說,習練少林拳術的削發(fā)人,在外出游化時,碰著在家人,要以忍辱的竅門對之,不能隨意馬虎應用所學的功夫。在《少林竅門》中,記載了這么一條戒約:濟危扶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門,自當仍以慈悲為主,弗成有逞強凌弱之舉。這同樣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惟的明證。
少林功夫還有八打八不打的規(guī)定,這亦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惟使然。何謂八打?等于指進擊之后不至于給對方造成嚴重傷殘,又能有效控制對方的八種部位,包括:眉頭雙眼、唇上人中、穿腮耳門、背后骨縫、肋內肺腑、撩陰高骨、鶴膝虎骨、破骨千金。何謂八不打?等于指擊中八個部位中的任何一個都邑引進對方傷殘甚至滅亡的部位,包括:太陽為首(不準擊打與踢擊太陽穴)、正中咽喉(不準擊打、鎖制咽喉以及鎖骨)、中間兩壁(不準擊打心窩部及閣下兩側)、兩肋太極(不得隨意擊打腋窩下兩側軟肋)、海底撩陰(不得隨意擊打或撩擊襠部)、兩腎對心(不準踢打身體兩側的腎臟關鍵)、尾閭風府(不得踢打尾椎骨部位)、兩耳扇風(不得對兩耳施用雙風灌耳的打法)。八不打中的八個部位,均是人身體的脆弱部位,若擊中,很輕易給人以斃命的危險,選擇八不打,也是一種優(yōu)越的武德修為。
傳統(tǒng)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歷代僧人經由1500多年的創(chuàng)作和錘煉而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法師說:修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禪者,由禪心運武,透徹人生,心坎無礙無畏,表現出少林功夫傳承人大智大勇的氣概??梢哉f,少林功夫是少林技擊和禪宗聰明融合的產物。少林功夫中蘊含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惟,更是讓后世敬仰,讓習武者敬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