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發(fā)展:藏傳佛教五大宗派
藏傳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分別為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簡稱藏傳佛教五大宗派。
寧瑪派
由于該派的僧人都戴紅色僧帽,所以也被稱為紅教。公元11世紀,該派僧人運用印度佛教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義教規(guī),開展集體活動,形成了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派。寧瑪派的特點是沒有獨立的寺院,也沒有系統(tǒng)的教義和僧伽制度。
噶當派
公元1042年,阿底峽尊者入藏,他對西藏原有的佛教進行了整頓,系統(tǒng)整理了藏傳佛教的教理和規(guī)范。公元1056年,他的弟子仲敦巴在藏北建立了熱振寺,是噶當派創(chuàng)派之始。由于阿底峽的傳承,此派對藏傳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響。噶當派共有教典、教授、教誡三個主要支派。
薩迦派
公元1073年,西藏昆氏家族的昆貢卻杰布在波布日山腳興建了薩迦寺,向以昆氏家族為主的信徒傳授以道果法為密法傳承的新的教法系統(tǒng),是薩迦派創(chuàng)派之始。1260年,薩迦派五祖八思巴被元朝政府冊封為國師,自此之后,薩迦派的歷代領(lǐng)袖,都受到元朝政府的冊封和扶持,在西藏第一次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quán)。
噶舉派
由瑪爾巴譯師開創(chuàng),經(jīng)米拉日巴瑜伽師的傳承,直到達波拉杰大師時,才正式建立并成為正式的宗派。噶舉派的教法分為兩大系統(tǒng):分別為瑪爾巴并經(jīng)米拉日巴傳承下來的達波噶舉和由瓊波南覺開創(chuàng)的香巴噶舉。其中達波噶舉又發(fā)展為四大支、八小支等眾多派別。在達波噶舉眾多支派中,噶瑪噶舉派是勢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一支派別,也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采取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的宗派,在藏傳佛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格魯派
由于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所以又稱黃教。格魯派創(chuàng)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所以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公元15世紀,格魯派興起,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晚興起的一派。到了清代,該派的***與班禪兩大轉(zhuǎn)世系統(tǒng)都由清朝政府正式確認。格魯派一舉成為了西藏地方政權(quán)的執(zhí)政宗派,也是藏傳佛教后期最有影響力的宗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