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法師的傳奇一生
釋廣欽(1892 年-1986 年),俗名“黃文來”,法名“照敬”,字“廣欽”,以字行,福建泉州惠安縣人,臺灣著名的佛教出家眾,其信徒經(jīng)常尊稱為“廣欽法師”、“廣欽禪師”、“廣欽老和尚”、“廣公上人”、“欽公上人”、“果子師”(水果師)。
廣欽老和尚事略
廣欽老和尚于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于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法師四歲,父母將其賣至?xí)x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yǎng)子,父李樹,母林菜。法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yǎng)父母相繼去世,所遺田地,近親覬覦之。法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承天寺之方丈轉(zhuǎn)塵老和尚,命廣欽法師皈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師,瑞公即命廣欽法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其后由于特殊因緣,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天寺,年已三十有六,方在瑞芳法師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廣欽法師出家之后,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一九三三,廣欽法師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四十二。具戒歸來,廣欽法師決志進(jìn)一步潛修。遂請得上轉(zhuǎn)下塵老和尚之應(yīng)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巖壁石洞為安身之處。廣欽法師在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饑,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xiàn)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乃不徑而走。
廣欽法師常入定,曾一定數(shù)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眾人誤謂法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zhǔn)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卓錫永春普濟(jì)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轉(zhuǎn)塵和尚等數(shù)人上山探之,方曉廣欽法師在定中,甚為贊嘆,乃彈指三下,請法師出定。
凡茲歲月,已歷一十三載,一九四五年(乙酉)廣欽法師下山返承天寺,次年秋掛搭于廈門南普陀,住后山石洞禮佛。一九四七年(丁亥)法師年五十有六,于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臺,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搭,七月初,復(fù)往臺北芝山巖,中秋后再往新店吊橋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時亦常往返于臺北法華寺,于該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
一九四八年(戊子)春,廣欽法師于新店街后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巖(今之廣明寺),一九五一年再于右后方上側(cè)大石壁雕‘阿彌陀佛’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xiàn)廣照寺內(nèi)天君殿);大佛龕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臺灣鑿石佛風(fēng)氣之先。
一九五一年(辛卯)十一月,廣欽法師聞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獲一大石洞,高兩丈余,長數(shù)丈,深可兩丈。法師是夜獨(dú)住洞中,洞口朝東,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法師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自此廣欽法師復(fù)過隱居之生活,一九五二年五月始蓋洞外木屋三間,中奉‘地藏菩薩’圣像。法師留山三年,并于洞頂另蓋茅棚接引弟子同修。一九五三年二月法師又上山頂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一九五五年(乙未)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廣欽法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系一片竹林,人跡罕到。法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并將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xì)草,趺坐其上,謂隨眾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逶麻g,辟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
一九五八年(戊戌)年底,廣欽法師復(fù)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數(shù)間。一九六 0 年(庚子)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jì)念祖庭,命名‘承天禪寺’,火山則稱‘清源山’。一九六二年建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癸卯),是年廣欽法師七十二歲,曾應(yīng)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shù)月,協(xié)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法師當(dāng)時茅亭禪坐之位),旋應(yīng)中部弟子請至臺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chuàng)建廣龍寺。一九六四年(甲辰),法師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并將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設(shè)完成。
承天禪寺初期之磚瓦房,系匆促建成。時日既久,地基陷落,墻壁龜裂,故于一九七六年春,開始重建。首先將三圣殿前之女眾寮房,改建成兩層鋼筋水泥樓房。次年秋,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圣殿、齋堂、廚房、大雄寶殿、男眾寮房及方丈室等。一九七八年春,于大雄寶殿原址上,建三圣殿與兩層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師堂;于齋堂原址,復(fù)建兩層齋堂及廚房。一九七九年啟建新大殿。一九八三年大悲樓于新大殿右側(cè)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樓結(jié)構(gòu)體已近竣工。
一九六七年,廣欽老和尚又于土城鄉(xiāng)公所右后方,創(chuàng)建廣承巖。一九七八年,該巖復(fù)建華藏塔,其后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經(jīng)閣、羅漢殿、講堂及上下樓禪房,亦陸續(xù)建成,后又翻蓋地藏殿等,完成現(xiàn)今之新貌。廣承巖之建筑,由傳斌法師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廣欽法師又派隨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縣六龜鄉(xiāng)寶來村,創(chuàng)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寶殿、五觀堂、念佛堂、女眾寮房均已落成,行將供法師靈骨之‘靈山寶塔’亦正興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廣欽老和尚移錫該寺,并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求戒之四眾弟子,多達(dá)數(shù)千,并啟建水陸大法會,廣度眾生,盛況空前。
廣欽法師起居簡樸,平易謙和,縱年近百齡,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攙,身輕體健,動作敏捷,住則常坐不臥,并時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則自七十八歲,改以流質(zhì)。
一九八五年歲末,廣欽法師以看承天禪寺之大悲樓建筑為名,急欲返北,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傳悔法師南下,二十六日迎法師回承天寺,北部四眾聞訊莫不蜂擁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廣欽法師召集各分院負(fù)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并言圓寂后火化,靈骨分別供于承天寺、廣承巖、妙通寺三處。早齋后即示意欲返妙通寺,眾以法師意既堅,不敢強(qiáng)留,即送法師南下。
廣欽法師抵妙通寺后,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并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師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后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并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xì)察,乃知師已于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綜廣欽老和尚一生,貧苦孤露,堅毅篤樸,宿慧萌芽,潛修百苦,卒致徹悟。渡海來臺,冥陽兩度,禽獸馴歸,更以禪悅代替火食,歷半生歲月,其昭示修行之典范,踐履頭陀苦行之正則,誠堪與古德共贊。惜以眾生福薄,遽爾示寂。惟愿不舍悲智,再駕慈航,廣度群迷,導(dǎo)歸凈土,共成無上菩提,不勝馨香禱祝者也。
廣欽老和尚圓寂贊頌委員會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八
廣欽老和尚年譜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農(nóng)歷十月廿六,師出生于福建省惠安縣,俗姓黃,名文來。由于家貧而鬻與晉江縣李姓農(nóng)家為養(yǎng)子。
★清光緒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師五歲,李姓以種植水果為生,差堪溫飽。師幼年多病、養(yǎng)父母愛護(hù)有加、視同己出、曾帶往觀音亭許愿,冀能消除災(zāi)難。
★清光緒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師七歲,養(yǎng)母信佛茹素,師亦隨之素食,終身不渝。
★清光緒廿六年(一九零零年),師九歲,養(yǎng)母去世。
★清光緒廿八年(一九零二年),師十一歲,養(yǎng)父亦相繼去世,師頓成孤兒。深感世事無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歸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師,瑞師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
★清宣統(tǒng)二年至民國十五年(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二六年),師十九歲至三十五歲,由于特殊因緣,乃赴南洋,因未受教育,僅能在僑商開設(shè)之店鋪中打雜,從事童仆工作。年歲稍長,隨同當(dāng)?shù)赝l(xiāng)上山砍材。某日,有一運(yùn)材車輛翻落山崖,師于事前即有預(yù)感,曾提出警告,無奈眾人不信。事后有同鄉(xiāng)戲稱:何不出家修行度眾?師似有領(lǐng)悟,隨即乘船返閩。
★一九二七年,師三十六歲,于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廣欽。時瑞芳法師已圓寂,乃由方丈轉(zhuǎn)塵法師代為剃度。師出家后,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曾擔(dān)任大殿燒香、打板之職,某次因睡遲耽誤打板時間,深自懺悔,從此立志不倒單。
★一九三三年,師四十二歲,晉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具戒歸來,決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潛修。
★一九三四年,師四十三歲,背負(fù)簡單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巖壁一數(shù)尺見方之石洞,作為安身之處。不意該洞乃猛虎巢穴,師即告以即將以此作為修行場所,囑其遷往他處,并為之說三歸依。該虎似解人語,竟搖尾而去,嗣后且不時率同虎妻虎子前來戲耍獻(xiàn)舞,馴如家畜,而伏虎和尚之名乃傳遍遐邇。
★一九三九年,師四十八歲,師常入定,曾一定數(shù)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樵夫無知,誤認(rèn)師已圓寂,走告承天禪寺,轉(zhuǎn)塵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師上山探視,經(jīng)弘一大師彈指三下,師乃出定。當(dāng)時泉州一帶曾為之轟動。
★一九四五年,師五十四歲,師在清源山穴居十三年后返回承天寺。
★一九四七年,師五十六歲,農(nóng)歷六月中旬偕同普觀法師(原籍基隆),由福建廈門乘英航號輪渡海來臺。最初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單。亦曾于臺北法華寺夜度日本鬼魂。
★一九四八年,師五十七歲,于臺北新店街后石壁上,開鑿一間小寺,定名為廣明巖(即今之廣明寺)。
★一九五一年,師六十歲,于廣明寺右后方上側(cè)大石壁上鳩工雕鑿阿彌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臺灣雕鑿石佛風(fēng)氣之先。又于左下方鑿石洞,建立廣照寺。
★一九五二年,師六十一歲,于臺北縣土城鎮(zhèn)成福山上,覓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兩丈余,洞口東向,日月初升即照徹洞內(nèi),故以日月洞名之。該洞本無水源,師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縫涌出,于是決定在此隱居修行,并于洞前建木屋三間,中供地藏菩薩。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師六十二歲,又在山頂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師處,毫無懼意即為之說三歸依。
★一九五五年,師六十四歲,板橋信眾于臺北土城購一山地(該處俗稱火山)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師砍竹為筏,兩端系縛于巨竹上。師于筏上結(jié)跏趺坐,及后又辟地建瓦房一間供養(yǎng)佛像。
★一九五六年師六十五歲,回新店廣照寺。
★一九五八年師六十七歲,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零年師六十九歲,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并將該處命名為承天寺火山改稱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師七十一歲,陸續(xù)興建屋舍外并擴(kuò)建舊殿(舊稱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師七十二歲應(yīng)信眾之請赴花蓮即臺中等地宏法。并分別于天祥協(xié)建祥德寺,今之天峰塔即師當(dāng)時茅亭禪坐之位)。龍井山上之南寮興建廣龍寺。
★一九六四年,師年七十三歲,年底返回承天寺重整舊業(yè),增建山門及方丈室。師來臺十七年間曾有三次長時間(約一周以上)之入定記錄,加以每日僅以水果為生,不食熟食,因而贏得水果師的雅號。除雨天外,夜間輒于林中趺坐修行。上述特立異行之修道行徑,眾口相傳婦孺皆知。
★一九六五年師年七十四,是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之初步建設(shè)于焉完成。
★一九六六年師年七十五歲,慕名前來請益歸依者絡(luò)繹于途。
★一九六九年師七十八歲,于土城鎮(zhèn)創(chuàng)立廣承巖。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師八十至八十三歲時,曾表示即將舍報,經(jīng)弟子們一再懇切哀求乃獲慈悲俯允,延緩時日。此數(shù)年間應(yīng)信眾之請分別赴南投臺中嘉義花蓮等地宏法度眾。
★一九七五年師年八十四歲,開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七六年師年八十五,承天禪寺初建之磚瓦房時日既久,地基下陷、墻壁龜裂。故于是年首先重建女眾寮房。
★一九七七年師年八十六歲,是年秋承天寺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圣殿齋堂、大雄寶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師年八十七歲,春,承天寺于大雄寶殿之原址建三圣殿。再依山坡地形興建祖師堂及齋堂等,廣承巖復(fù)建華藏塔。并陸續(xù)興建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經(jīng)閣、講堂等。所有建筑事宜由弟子傳斌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師九十一歲,師指派隨侍左右十余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六龜鄉(xiāng)寶來村籌建妙通寺。
★一九八五年師年九十四歲,農(nóng)歷十月舉行護(hù)國千佛三壇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余人,盛況為歷來之冠。戒期屆滿,已近歲末,師急欲北返,乃于農(nóng)歷十二月廿六日由傳悔法師迎回承天寺。
★一九八六年,師年九十五歲,示現(xiàn)病容,拒絕飲食、醫(yī)藥,不接見信眾。農(nóng)歷正月初一清晨,召集各分院負(fù)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并指定圓寂火化后之靈骨分別供奉于‘承天寺’、‘廣巖寺’及‘妙通寺’三處。早齋后即示意欲返高雄妙通寺,眾以師意已決,不敢有違,乃送師南下。
★正月初二,氣息微弱。
★正月初三日,體力恢復(fù),且與徒眾共同念佛,自由交談,精神煥發(fā),若無其事。
★正月初四早晨,喚弟子傳聞及大眾佇立于殿外曬太陽,隨即又囑傳聞師于身旁坐下,并謂:‘你可以了,他們(指大眾)還沒有?!?/p>
★正月初五(國歷二月十三日),師瞻視清澈,定靜安祥,全無異狀,僅囑弟子們同聲念佛。午后二時,告大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⑾蛲奖婎h首莞爾!閉目安坐。少頃!眾見師不動,乃趨前細(xì)察,知師已于念佛聲中安然圓寂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