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溺死鬼到大富翁只因為關(guān)鍵時刻的善惡一念
從溺死鬼到大富翁只因為關(guān)鍵時刻的善惡一念
光緒年間,江蘇人某甲,在上海租界一個洋貨商行從商,主人欣賞他的誠實,對他很信任。一年端午節(jié)前幾天,主人派某甲帶著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從早上到中午,收得銀洋一千八百余元。他又饑又渴,又惦記趕緊回去,匆匆在十六鋪茶樓喝點茶,就回商行了。回到商行,他驚呆了,皮囊沒有帶回來,倉促間又想不起來怎么丟的。主人懷疑他私吞了,厲聲斥責(zé),并且說如果不立刻歸還銀洋,一定送他吃官司。某甲百口莫辯,只有放聲大哭。
有浦東人某乙,也在租界從商,正失意懊喪,當(dāng)天就要渡過黃浦江回鄉(xiāng)。某甲匆匆走后,某乙也來到十六鋪茶樓,登樓飲茶,邊等船邊悵惘不已。某乙瞥見有小皮囊遺留在桌上,打開一看,竟然是巨款。某乙又驚又喜,隨即又想到:“如此巨款,我如果取走,自然衣錦還鄉(xiāng),半生溫飽有余。但物各有主,別人如果因為遺失這些錢而喪失名譽、失去性命,我怎能心安理得!人是貧是富命中注定。我今天既然見到了失物,就要盡到自己職責(zé),坐在這里等失主前來,把錢還給他才行?!?/p>
當(dāng)時已經(jīng)正午,喝茶的客人稀稀落落,只有八九個人。某乙仔細(xì)打量客人們的神色,沒有一個象失主。某乙饑腸轆轆卻寸步不離,目光炯炯有神地盯著人群,卻一無所得。某乙一直等到傍晚,夕照橫江,疏燈點水,樓中茶客盡作鳥獸散,才見某甲面色凄白,跟著兩人倉皇趕來。原來主人怕某甲潛逃,不準(zhǔn)某甲出門,某甲費了很多唇舌,主人才叫人陪同某甲出來尋找。某乙觀察他們真的是失主,笑著迎接說:“你們掉了錢囊嗎?我等你們很久了。”說罷拿出皮囊給他們看。某甲感激涕零,不知道該怎么感謝某乙,并說:“沒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他們于是互報姓名,某甲要以五分之一酬謝某乙,某乙不要;某甲改為十分之一,某乙還是不要;某甲改為百分之一,某乙嚴(yán)詞拒絕。某甲于是說:“那我請您喝酒,好嗎?”某乙仍然堅決推辭。某甲于是說,明天早晨小弟在某某處略備菲酌,恭請仁兄大駕光臨,不見不散。三人徑直走了。
第二天早晨,某乙居然來了。某甲正要敬酒道謝,某乙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銀洋,讓我撿回一條命!我昨天原定在午后一點搭船渡過黃浦江,如今驚聞那艘船在中流遇急浪傾覆,當(dāng)時船中二十三人全都淹死了!”某乙的一樁善舉挽救了兩條人命,眾人聽了都嘖嘖稱奇,紛紛舉杯向某甲、某乙兩人道賀。
某甲主人認(rèn)為某乙擁有商人最可貴的品質(zhì)——誠信,于是挽留某乙長談,請某乙主管賬簿。主人與某乙非常投緣,幾個月后就招某乙為女婿。某乙得到貴人相助,從此致力商業(yè),竟擁資數(shù)十萬,成為富翁。
關(guān)于命運,古人既講“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為什么古人認(rèn)為人的命運既不可改變,又可以改變呢?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知道善惡有報,認(rèn)為人的命運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命運的必然規(guī)律當(dāng)然既是人不可違抗的,又是人可以認(rèn)識和順應(yīng)的。
上文中的某乙,當(dāng)時如果從私欲出發(fā),想卷走巨款改變命運,這能不能改變他的命運?看似能卻不能,某乙會按時上船,根本想不到淹死的命運正在等著自己。而他的善念一動,卻順應(yīng)了善有善報的規(guī)律,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從溺死鬼到大富翁,只因為關(guān)鍵時刻的善惡一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