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佛教讀經須知
讀經就二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二個字常常被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
讀,就是讀,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著行動。你讀就好了,堅持去讀,一天二天,沒有什么效果,沒關系,一周二周,沒有什么效果,也沒有關系。你就是讀,讀熟,讀透??傆幸惶欤阃蝗痪兔靼琢?,突然就懂了。即使你永遠不明白,不懂,也沒關系,仍然是讀,輕松地讀,起碼對你也沒有什么壞處,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永遠也不明白一點點的。要不然古人也不會那么看重讀書了。
經就是六經四書的簡稱。
傳統(tǒng)六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樂經》。
六經四書是賴國全老師首先提出的國學經典的簡稱。
六經是指《易經》,《黃帝內經》,《詩經》,《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此六經,以儒家為主,涵蓋佛家、道家內容。與傳統(tǒng)的六
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樂經》,有所不同。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與傳統(tǒng)的四書沒有區(qū)別。
原則讀經有八大原則。
第一是當下讀經的原則。
以前我們不知道,也沒有方法,但是現在知道了,從今天晚上,從明天就要開始。我們大人讀經,沒有小孩讀經那么厲害,但是不厲害也沒有辦法,他讀一遍就能背下來了,我們呢?就讀十遍,我們要笨鳥先飛。中庸里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讀經并沒有年齡的限制,就看你用不用心,這是當下讀經的原則。
第二是全家讀經的原則。
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做了點嘗試,我們準備了1+1套裝,1+2套裝。一家如果是二個人讀,就需要二套教材,如果是三個人讀,就需要三套教材,每天到了時間大家就開始一起讀。這個是全家讀經的原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科學讀經的原則。
讀經非常好,方法也重要,如果方法不好,要堅持下去做不到。有人說讀經不需要方法,只要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天天讀經,一天讀十小時,讀他十年。那如果我們換成這樣說,吃飯很好,不要方法,老實吃飯,大量吃飯,一天吃十小時,吃他十年,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可笑。因為讀經跟吃飯就是一個道理,讀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簡單。讀經就像開車一樣,不能說只踩油門,越快越好,一定還要注意踩剎車,這個路好走時可以踩油門,這個路不好走呢,不行的時候要踩剎車,過收費站還要交費。這是很綜合的,要科學讀經,不講方法是不行的,會翻車的。讀經很好,但不懂方法,出問題的不少,我們遇到很多讀經翻車的孩子,讀經出故障的孩子。
第四是系統(tǒng)讀經的原則。
什么叫系統(tǒng)?我們就說蓋房子吧,鋼筋很好,那我們就光用鋼筋行不行?不要水泥、火磚可以嗎?還有其他材料,需要科學搭配,這就叫系統(tǒng)。
還有,我們認為讀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四不離原則:
第一,不離家庭的原則。
小孩子讀經很好,把孩子放到私塾,只說明一件事,你想偷懶,你自己不想讀,把孩子交給別人,讓別人負責對不對?也有家長說我很忙,沒有時間,這樣做我們會失去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良好機會,我們不主張孩子離開家庭,除非不得已。一個小孩長期在沒有父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心理各方面是有問題的,起碼親情會缺失;一個家庭長期沒有孩子,夫妻之間可能也會有問題,所以讀經最好不離家庭。中國文化講究修身,下面還有什么?是齊家。一個孩子長期不在家里,如何學習齊家?父母吵架也要讓他學一學,否則他結婚以后也會不知道如何吵的,面對吵架他可能會無所適從。孩子要學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道理,所以要不離家庭。沒有辦法,選擇私塾的孩子,最少也要一周接回家里一次,長期遠離家庭,幾個月,甚至長年不見父母的做法,我們是不提倡的。
第二,不離社會的原則。
有些讀經推廣人士認為社會很混亂,很容易污染我們的孩子,所以覺得放在沒有污染的地方就好。我們要思考一下,一個孩子長期在所謂沒有污染的地方能不能成才?好比一棵樹苗,放在溫室里,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能。池塘里的最漂亮的蓮花,是長在在污水里?還是清水里?如果水很清,很干凈,什么污泥都沒有,那里根本開不出美麗的花來。
那么一個人的成長,應該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才合適呢?我們縱觀歷史,幾乎所有優(yōu)秀的人才,杰出的人才,可以說沒有一個是在完全的順境中成長的。我們會擔心孩子在社會這么復雜的環(huán)境成長,難道真的不會受污染嗎?會的,所以要讀經典,讓經典去引導他,給他一盞指路明燈,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如果不學經典,我們才真的要擔心他。我們看,一本小小的《三字經》里面就有很多智慧: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長期的朗讀就會潛移默化地知道要親師友,習禮儀;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孩子經常朗讀,自然就知道小時候要努力學習。所以,經典會引導,會慢慢地滲透進孩子的心靈,熏陶孩子,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應該怎么去判斷是非,在復雜的環(huán)境里完成自己的判斷,才能最終成為人才。而關在溫室里的孩子,在一個完全沒有,自己認為完全沒有污染的地方,事實上恰恰是培養(yǎng)不出人才的,所以要遵守不離社會的原則。
第三,不離生活的原則。
讀書就像吃飯,讀經就跟吃飯一樣,要不離生活,生活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有人說讀書,讀了又不懂,對不對?所以他就不讀,你不讀又怎么會懂呢?生活告訴我們,如果說吃飯,吃一口又不飽,吃了又不飽,所以就不吃,你什么時候能飽?不吃又怎么能飽呢?吃了不飽怎么辦?小朋友,吃了一口飯不飽怎么辦?(場下孩子回答:接著吃!)接著吃,對不對?這不就對了嗎,接著吃不就行了嗎,一碗飯不飽再吃一碗。那讀經呢,讀了又不懂怎么辦?(場下回答:接著讀!)再讀不就行了嗎?一遍不懂,再讀再讀,讀他幾十遍讀他幾百遍,我看懂不懂?讀他十年讀他二十年,看看懂不懂。
其實懂不懂是不要管的,就像我們吃飯不需要管飽不飽一樣,這是不要管的,吃多了自然會飽的,這都是生活給我們的道理。開車也一樣,讀經像開車,開車要方法,開車大家知道,其實開車包括很多層面,第一,你的車好不好,好車,壞車,差別很大;第二,路好不好;第三,油好不好;第四,開車人的技術怎么樣。這些因素都要考慮,是不是?那么我們讀經,培養(yǎng)孩子,這個孩子怎么樣,還有這個家長怎么樣,還有我們選擇使用的教材怎么樣,方法怎么樣,都有關系,這就是生活給我們的智慧,跟生活是一樣的,不是說這個不重要那個重要,統(tǒng)統(tǒng)都重要,都要去注意到,這就是不離生活原則。
第四,不離圣賢教誨。
所有的經典都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我們要不離圣賢教誨,圣賢告訴我們,凡事積小成高大,不需要我們做大事,我們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不到的事我們不要考慮。讀了要懂,這個是做不到的,誰知道懂不懂啊,讀了以后馬上就去應用,這個更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讀,所以我們只有把讀做好,該懂的時候就懂了。吃飯我們就吃,吃是能做到的,什么時候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只管吃,吃好了飽就會自然而來,讀好了懂就會自然而來,懂了應用也是自然會來,懂了我們就會應用。我們只要把能做得到的做好,做不到的先不要考慮。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