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金剛經(jīng)故事:金剛經(jīng)的故事_金剛經(jīng)故事_佛經(jīng)故事
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向眾生講經(jīng)說法;揭示了宇宙及生命的真相。金剛經(jīng)就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尊者親耳聽聞講述并與其他弟子集結(jié)而成。
當時,佛在印度的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的道場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有德僧眾,追隨佛陀學習,求真修道。每天上午,世尊身著法衣,手中托缽,進入舍衛(wèi)城中乞食。在城內(nèi)不分貧富,依次乞食。得到適量的供養(yǎng)后,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凈雙腳;然后鋪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佛每天的行住坐臥、動靜之間以身垂范,處處體現(xiàn)如來清靜平等慈悲之意境。這是佛不開口的講法。
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脫一切眾生,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此時,長老須菩提尊者體悟此義,于是在大眾之中,即刻從座位上起來;按禮儀習俗坦露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恭敬贊嘆并向佛請法:如來教化的善巧方便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能夠最完善地護念著菩薩們,并且最完善地咐囑著菩薩們。請問世尊,如果有一心向善的男子或者女人,發(fā)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那么,他們的心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呢?
佛陀回答道:問得好!問得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如來是在最完善地護念著菩薩;并且最完善地囑托著菩薩。你要專心諦聽,如來應當為大家講說。
發(fā)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應當如你領(lǐng)悟那樣讓心如此安住,如此降伏。
須菩提回答:是這樣,世尊。大眾非常期待聽您講法。
于是,佛這樣告訴須菩提:諸位發(fā)心求道者及開悟的大菩薩,應按這樣的方法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不論是卵生,胎生,濕生,還是幻化而生;不論有形相的、無形相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不能說有思想的,也不能說無思想的;我都應當幫助他們徹底解脫而圓滿自在。雖然這樣度化了無量無數(shù)無邊的眾生,卻不認為有什么眾生被我滅度。為什么呢?因為如果菩薩還有能度之心、所度之人;既有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zhí)著。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不僅是度人類,而是度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其心量之大,必然將執(zhí)著我相的自私自利的煩惱妄心所降服所化掉。佛首先回答了云何降伏其心。
再有,須菩提,菩薩應當以無所住心行于布施。也就是說,既不要執(zhí)著于事物的形態(tài)布施;也不要執(zhí)著于事物的聲音、氣息、味道、觸覺或者法理來進行布施。須菩提,菩薩們應當這樣布施,不住于事物的任何現(xiàn)象。即菩薩為眾生服務,不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而心無所住。佛又鄭重回答了須菩提應云何住之問。
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菩薩不住相布施,所顯現(xiàn)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想想看?東方虛空你能思量出來有多大嗎?
不可以的,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周、上方和下方的虛空,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以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因不住相布施所顯現(xiàn)的福德,也和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與修行人定要遵從如來所教導的:心就應如此安住。即解脫一切眾生,又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垭p修。
二、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不應當執(zhí)取事理法相,也不應執(zhí)取否認事理法相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過佛的身相來認知如來嗎?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過身體相貌認知如來。為什么呢?您所講的身相,并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相。
對此回答,佛進一步開示,不只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有人面對所有相狀時,完全清楚體悟這是虛妄的幻相而不著相,就會見到如來根本真實的法身相。
于是須菩提向佛請問:世尊,如果有一些眾生,聽到了您這樣的言語開示,能踏實的生起信心嗎?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有此疑問!不止現(xiàn)在、即使如來涅槃滅度以后,甚至在如來滅度后,到末法時代最后的五百年,仍有持戒修福的佛弟子,對于這樣開示,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相信此法義是最真實的。你應當知道像這樣的人,他們在過去世,絕不僅僅在一位佛,兩位佛,或者三,四,五位佛那里培植了自己的善根;而是在數(shù)不清的佛那里培植了自己的善根。就如這樣的人,聽到如來這樣的言語開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間的純凈信心;須菩提,如來完全知道,完全明了。這些眾生,將得到如虛空一樣無可估量的福德。
為什么呢?因為這樣的眾生在一念純凈信心當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不但無四相,心中也不執(zhí)著法的概念,還不執(zhí)著非法的概念。為什么是這樣呢?倘若眾生用心執(zhí)取事物的相狀,那就說明執(zhí)著了我,人,眾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倘若執(zhí)取了法相,也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眾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倘若對法相執(zhí)取空無的話,那還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 ,眾生 和壽者相的錯誤想法。
因此,即不應當執(zhí)取事理法相,也不應執(zhí)取否認事理法相;所以如來經(jīng)常告訴諸位弟子,即使如來所說之法,也像渡河所需筏子那樣;過河后就不再用筏子了。徹悟佛法真義后也應舍棄佛所言說之法而不可執(zhí)著,更何況佛法以外的各種法呢!
為加深領(lǐng)會對法與非法并不可執(zhí)取,如來問道;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真的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須菩提這樣回答說:如按照我理解佛所說的法義,并沒有一定的事物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什么一定的法義如來可以宣說。為什么呢?因為如來所開示的法理,對不同根基的人而言都是不一樣的。不可以定取,也不可以定說。它們既不是確定的法,也不是虛無沒有法。所以可以明白,一切解脫成就的賢者和圣人對一切事物理法都是不執(zhí)取,都是行無為法、自在隨緣而已。他們于此也證悟到不同境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不可住相;對佛法也不可執(zhí)取不可住法相、亦不可住非法相。佛以世間的寶物對比來說明覺悟不住相之珍貴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倘若有人用遍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等七種寶物來進行布施,這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如何看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的福德,并不是不可稱量的福德自性。因此如來方便地說這種福德很多。
須菩提,倘若還有一個人,能夠在這部經(jīng)當中,接受所說義理并按此修持,甚至只接受一個四句偈語的內(nèi)容,并隨緣為別人解說。那么,他所獲得的福德將勝過前面的人。為什么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其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依此經(jīng)義理修持而產(chǎn)生。須菩提,你仍要注意,所說的佛與佛法,并不是真有個佛與佛法。
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成就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妙法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初果須陀洹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證得了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是入賢圣之流的意思,然而他卻心無所入。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只是稱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二果斯陀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證得了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呢?因為斯陀含雖然是一往來的意思,也就是命終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間就能夠證得斯陀含果。而實際上,他的心已沒有往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斯陀含。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三果阿那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證得了阿那含果。他會這樣想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呢?因為阿那含雖然是不來的意思,說是不必來人間。而實際上,他的心不住相,根本就沒有不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阿那含。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阿羅漢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得道了,證得阿羅漢果位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呢?實在沒有具體人或事叫做阿羅漢。世尊,倘若阿羅漢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得道成為阿羅漢。他就已經(jīng)執(zhí)著了我,人,眾生和壽者相,就不配叫做阿羅漢了!
世尊,您稱贊我證得了沒有爭勝的無諍定境,在諸弟子中最了不起;是解空第一,名列第一的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卻沒有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倘若我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jīng)得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世尊就不會稱贊說:須菩提是自在的寂靜行者。正因為須菩提確實沒有住相執(zhí)取,只是證悟了空相而樂于寂靜修行。
四果羅漢都是不住相不起念而行無為法,菩薩又是如何呢?佛向須菩提問道:你想一想,如來過去世行菩薩道、在然燈佛那里,確實得到了什么法嗎?
沒有,世尊!您在然燈佛那里,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你想一想,菩薩求證佛道是不是在莊嚴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這樣。世尊!為什么呢?對你所說的莊嚴佛土,菩薩并沒有莊嚴佛土這樣的念頭,不過是稱作莊嚴佛土。
通過行無為法阿羅漢、菩薩的無相無住的心念,佛進一步開示:
正因如此,須菩提,諸位發(fā)心求道者、悟道的大菩薩應當這樣生起清凈心:不應當住著萬物相狀而生心;也不應當住著各種聲音、氣息、味道、觸覺和法理而生心。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則無牽掛,坦坦蕩蕩、明明了了、生起無住清凈心。無所住則本性真心必然生起,而不同的因緣修持會證悟到不同境界。對不同境界佛再次提醒不可著相: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怎么看呢?他的身體算不算高大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高大,世尊。為什么呢?因為以如來無相之說,這身體并非真實的,只是方便地稱此身高大罷了。
為進一步加深領(lǐng)會無住生心法理的意義,佛又以世間的寶物來對比。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粒的數(shù)量,有這些數(shù)量的恒河;你想一想,這些數(shù)量恒河中的沙子、數(shù)量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真的很多。世尊,就這些恒河都多的無可計數(shù),更何況無數(shù)恒河中的沙子。
須菩提,我現(xiàn)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用全部像恒河沙子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另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夠接受如此法義;在這部經(jīng)當中,哪怕只信受持誦任何一個四句偈等內(nèi)容,并能為他人解說;這樣所獲得的福德,就勝過前面用那么多七寶布施所獲的福德。
佛又進一步講說:須菩提,只要有人隨緣在任何地方宣講這部經(jīng),哪怕只講其中四句偈等內(nèi)容。你要知道,講經(jīng)的這個地方,理應受到一切世人和天人諸神的恭敬供養(yǎng),就像供養(yǎng)佛塔佛寺一樣。更何況有人能夠完整地受持讀誦這部經(jīng)。須菩提,你要知道,這個人將成就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妙法。正因為如此,倘若這部經(jīng)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在,大家應當像弟子敬佛一樣尊重此處。
四、金剛般若波羅密
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釋迦牟尼佛層層深入的宣講了殊勝法義。這個時候須菩提尊者向佛請問道:世尊,應當怎樣稱呼這部經(jīng)呢?如何供奉、修持此經(jīng)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jīng)名字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就如金剛這個名字所表達的堅固、光明、銳利之意,你們以此奉行、修持,可破除一切虛妄之相。如何這樣做?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按般若法義理解般若波羅密本身也不是實有的,也要破除其虛妄之名相。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前面須菩提尊者理解到無有定法可說,現(xiàn)在肯定的回答:世尊,如來無法可說。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
須菩提,你要知道,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同樣,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具足三十二種好相的特征來認識如來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具足三十二種好相的特征而認識如來。為什么呢?因為以如來的金剛般若義理論述,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謂的三十二相并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三十二相罷了。
最高的布施無過于獻出自己最寶貴的身命,即便如此,所得福德也無法和受持此金剛般若義理相比。
佛說: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外有人在這部經(jīng)當中,哪怕信受持誦任何一個四句偈等內(nèi)容,隨緣為別人講說。那么他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所得的福報還要多。
五、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般若波羅密,既是第一波羅蜜
此時,須菩提尊者聽到金剛般若這樣的經(jīng)義,深刻理解般若智慧及旨趣意境;并豁然覺悟了自己本來之真如覺性;悲喜交加涕淚而泣。向佛說道:機緣真是稀有難得??!世尊。您所講說的如此深妙之經(jīng)典,自從追隨您修道以來,以我具有的智慧體察,從未聽聞過這樣的經(jīng)義。
世尊,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jīng),虔誠的信心能夠徹底清凈,就會覺悟到真如實相。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最稀有的功德。世尊,這里所說的真如實相,并不是實有什么相狀;用般若智慧論述,只是取名為真如實相。
世尊,我現(xiàn)在有機會聽到這部經(jīng)典,完全能夠相信、理解、接受、誦持,這對我來說不算困難。而如來涅槃以后數(shù)個五百年,如有眾生聽聞此經(jīng),并能信解受持,這人就是最稀有最難得的明心見性之人。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人,心中已經(jīng)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執(zhí)著與分別。
這是什么道理呢?因為般若智慧看待我相,即是虛幻之相;所謂的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也是虛幻之相。所以能夠確知:心能夠離各種相;不被各種相所帶動的人,即可稱這樣的人就是覺者就是佛。
是這樣,是這樣的!佛為須菩提驗證。如果有人聽聞此經(jīng),不驚詫、不恐怖、不畏縮,應知此人真是稀有難得。如何看待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呢?須菩提,佛在此宣說的般若波羅密,即是第一波羅蜜。雖然如此,也不要認為真是第一,只是假名為第一波羅蜜。
六、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離一切相,又不可執(zhí)守空寂,要行菩薩道度眾生
須菩提,那忍辱波羅蜜,用般若智慧論述,也不是忍辱波羅蜜,只是假名為忍辱波羅蜜。怎樣理解呢?須菩提,就像在過去世,我被歌利王砍斷四肢的時候;我那時已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被一節(jié)節(jié)砍去手腳的時候,倘若有絲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zhí)著,就會生起嗔恨心,但實際并沒有。
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時;那時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忍辱行。
正因如此,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而發(fā)起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既不應當住著相狀而生心,也不應當住著聲音、氣息、味道、觸覺和法理而生心;應當生起無所住著的自在之心。如果說發(fā)心有所住著的話,這個住著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該執(zhí)著于事相而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就應當這樣如法布施。用般若智慧論述:所有的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也即非眾生。
須菩提,你要知道,如來是講真相的人,說實話的人,說法準確的人,不說假話的人,說話沒有前后不一的人。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妙法,在其中不能說實有也不能說虛無。
須菩提,倘若有菩薩,心住著事相而進行布施,就好比此人進入了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見。倘若有菩薩,心不住事相而行布施,就好比人的眼睛,陽光明照之下,一切都清清楚楚。
佛開示我們要以般若智慧修布施與忍辱等諸波羅密,離一切相但又不可執(zhí)守空寂。應當生無所住心,生菩薩心。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不住相布施,行菩薩道度眾生。
須菩提,在未來的時代,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夠以這部經(jīng)典法義受持讀誦,如來就會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明了。他們都將證悟真如實相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七、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每天早上用恒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每天中午也用恒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每天傍晚還用恒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這樣經(jīng)過了數(shù)不清的百千萬億劫時光、都在用身體做布施。倘若另外有人聽到這部經(jīng)典后,完全相信而不懷疑;那么,他所獲得的福報就勝過前面的人。更何況有人不但相信,還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為別人講解呢。
須菩提,簡要言之,這部經(jīng)有不可思議,無法稱量的無邊功德。如來是為那些發(fā)大乘菩提心的人宣說的,是為那些發(fā)心成佛的最上乘人宣說的。倘若有人能夠受持讀誦,廣為大眾宣說,如來完全知道,完全明了。這樣的人都將成就那不可稱量,沒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如他們一樣的所有人,即承擔了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事業(yè)。
怎么看呢?須菩提,倘若心量狹小,喜好自我解脫教法的人、還有執(zhí)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的人;對于這部經(jīng)就不能聽學、信受、讀誦、為人講解。
須菩提,任何地方,只要有這部經(jīng)典,一切世人和天人都應當供養(yǎng)。應當知道此經(jīng)所在之處,即等于是佛塔的地方。大家都應當恭敬,要禮拜圍繞,用種種鮮花和香料供養(yǎng)散布其周圍。
還有,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不但得不到恭敬,卻還被人輕賤。應當知道是這個人過去世所造作的罪業(yè),本應于后世墮落于三惡道中受報。如今被眾人輕賤的緣故,過去的罪業(yè)就會自然消滅;而且,還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憶念過去無量劫時,在然燈佛之前,遇到過無量無數(shù)的佛;全部禮拜供養(yǎng)、奉持,沒有錯過任何一尊佛。倘若另外有人在將來的末法時代,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經(jīng),其所得功德與我供養(yǎng)無量諸佛的功德相比,我所得功德不如其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無法用數(shù)學計算和比喻來說明。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于將來的末法時代,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jīng)典;生起的功德是如此殊勝,我要是全面具體說出的話,有人聽了會心狂意亂,狐疑不信,無法承受。須菩提,你要知道,這部經(jīng)典的法義不可思議,受持者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八、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一切法都是佛法,都可使你覺悟
這時,須菩提又進一步向佛請問:世尊,一心向善的男子或女人,發(fā)起了求證佛道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他們的心為何要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呢?
法會前面,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對心應該如何降服、如何安住進行了開示;現(xiàn)在佛回答須菩提為何要如此:善男善女發(fā)起了求證佛道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他應當生起這樣心念:要幫助一切眾生徹底解脫;度完眾生后,心中卻沒有任何眾生被度脫的想法。為什么呢?須菩提,如菩薩心中還有度眾生之心,既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我為什么這樣說?須菩提,實在是沒有發(fā)心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或事。
釋迦牟尼佛以自身成就來加以說明。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當初在然燈佛那里,有法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
沒有,世尊。按我對您所說法義的理解,您在然燈佛那里,并沒有得到什么法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是這樣,是這樣的。如你所說,須菩提,確實就沒有一個法能成就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倘若我認為確實有一個法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的世界,將會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正是因為清楚知道,確實就沒有一個法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然燈佛給我授記,說此預言:你在未來的世界,將會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
怎樣來理解這種說法呢?因為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外所得,而是每個人所本有的。遠離虛妄之相而生起了清凈真心,則會恢復本有的無上正等正覺。
所謂的如來,就是覺悟了所有事物都是如此。諸法如義、沒有一個法是確實的,都不可得。
如來繼續(xù)開示倘若還有人說,如來是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那是錯誤的認識。須菩提,確實沒有什么法使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在這成就中沒有實有、但是也不可以說虛無沒有。所以用般若智慧說:一切法都是佛法,萬事萬物都可使你覺悟。一切法都不是確實的,都不可得。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也不是真有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
九、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通達了無我妙法才真正稱得上是菩薩
釋迦牟尼佛為使弟子加深對法義的理解,繼續(xù)用比喻來開示: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很高大須菩提尊者接過來說:世尊,如來所說的身體很高大,卻不是真實的大身,只是方便地稱為大身。
接著釋迦牟尼佛進一步引申開示眾弟子: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倘若這樣發(fā)愿:我應當度脫無量的眾生,那他就不能叫做菩薩。為什么呢?須菩提,你要知道,也沒有確實的人或事叫做菩薩。因此佛告訴你們,一切萬法萬象都是因緣所生,都沒有自性本體;即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前面闡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現(xiàn)在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從無我相到無我,如來從粗到細破除一切執(zhí)著
須菩提,倘若有發(fā)菩提心菩薩這樣說:我應當廣修六度來莊嚴佛的凈土。那這個人還不能叫做菩薩。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論述:所謂的莊嚴佛土,并沒有確實的佛土好莊嚴的,只是方便地叫做莊嚴佛土罷了。須菩提,你應知道,倘若菩薩已經(jīng)通達了諸法性空、本來無我的法理,如來說他真正稱得上是菩薩。
十、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闡述了無實的無我妙法后,開始闡述無虛的如來功德。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觀照人世間的肉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照見大千世界的天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照見諸相虛妄、了無可得的慧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了達萬法因緣生滅而出離解脫的法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如來有洞徹時空萬法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福慧具足的佛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想想看?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以佛來論述,它們是沙子嗎?
是的,世尊。以如來的論述,它們是沙子。
須菩提,你想想看,一條恒河當中所有的沙粒,有沙??倲?shù)那樣多的恒河。如這些恒河當中所有沙粒那樣多諸佛世界,這算不算多呢?
非常多,世尊。
于是佛告訴須菩提尊者:在此這樣多佛國世界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如來完全知道明了。怎樣認識這些心呢?用般若智慧論述,所謂眾生的各種心都不是真實的,皆為妄心,只是方便地叫做心罷了。那么如何對待這些妄心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各種心念都不是真實的、皆為虛妄的。一切皆不可得。覺悟了此法理其福德就無比多;但福德也不是真實的。佛繼續(xù)說: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倘若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那么此人因為布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緣所得福德是很多。須菩提,假如福德是實有的話,如來就不會說福德多了。正因它不是實有的,如來才方便說他獲得的福德多。
對眾生的一些妄心,釋迦牟尼佛加以開示予以破除: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佛可以通過完美的身體來認識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過完美的身體來認識如來。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論述:完美的身體,并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完美身體罷了。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過各種圓滿的特征認識如來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應當通過各種圓滿的特征認識如來。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論述:具足各種圓滿的特征,都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圓滿特征罷了。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有所說法。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等于說如來還在著相、還在迷惑顛倒當中;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就是沒能理解佛所說法理的緣故。須菩提,所謂的說法,其實無法可說,只是方便地稱之為說法而已。
這時,已悟?qū)嵪喟闳舻捻毱刑嵯蚍鹫垎枺菏雷?,可有這樣的眾生,在您寂滅后,聽見如此教法,他還能生起信心不?
佛說:須菩提,你說的那些眾生,并非真正的眾生,但又不能說不是眾生。怎么理解呢?須菩提,眾生啊眾生,用般若論述:非是眾生;只是方便稱作為眾生。
十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對于實在沒有發(fā)心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或事的論述,須菩提尊者繼續(xù)向佛請問:世尊,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難道是什么也沒得到嗎?
釋迦牟尼佛開示:真是這樣,真是這樣!你說得沒錯。須菩提,我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一點的法都沒得到,只是完全覺悟自己本性;是方便地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罷了。再有,須菩提,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究竟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方便地形容徹見本性為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有人能夠覺悟諸法性空無本體,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他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要知道,這里所說的善法,用般若智慧論述:也即非善法,只是稱其為善法。
對發(fā)心要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問,釋迦牟尼佛進行了直接回答。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智慧是眾生本有的,不會從外得到。心佛眾生都是平等而無差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只要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即不著相又不落入偏空。而修一切善法必成佛道,恢復自己本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德相。佛又以福德對比來闡述其法義的殊勝。
須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王這么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如有人以這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甚至于只四句偈等,能夠接受修持誦讀,給他人講解;那么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比不上他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至用數(shù)字或比喻都無法說明他們之間的巨大差距。
十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來是什么樣呢
菩薩通達無我的法理而廣度眾生修一切善法,進而可圓成如來無上正等正覺。法會到此,釋迦牟尼佛又從不同方面來描述具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想:我應當度一切眾生。須菩提,不要這樣想。為什么呢?因為根本就沒有什么眾生可由如來度化。倘若確實有眾生如來可以度化,就等于如來也有我,人,眾生和壽者之相。須菩提,如來說所謂有我,并不是真地有個我,只是世間凡夫卻以為確實有我。須菩提,所說的凡夫,用般若智慧論述:并不是真的凡夫,只是方便地叫做凡夫。
須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過佛所具備的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嗎?須菩提回答:是這樣的,是這樣的??梢匀N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
佛說道:須菩提,倘若以三十二種好相來觀察如來,那么,轉(zhuǎn)輪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他也就是如來了。
于是,須菩提尊者向佛說道:世尊,按我理解您的意思,不應以三十二種特征好相來觀察如來。
這時,世尊以偈語說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開示不可執(zhí)著眼耳六根在六塵境界中來見如來,只有在不可思議的法性中見如來;但是接著佛告戒弟子絕不可執(zhí)著斷滅空。
須菩提,倘若你這樣理解: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可以這樣想: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的話,就等于說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還會說諸法斷滅相。不要這樣想。為什么呢?因為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于一切法都不說斷滅相。
那么怎樣理解如來呢?菩薩在圓成如來智慧中是怎樣積功累德呢?
佛繼續(xù)說道:須菩提,假如菩薩用裝滿恒河沙子那么多的世界七寶,來進行布施。假如又有另外的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即了知一切萬法萬象都無有本體自性,都是平等;對于一切事物及利益眾生事業(yè)都不做任何取舍而忍可。那么,這位菩薩勝過前面那位菩薩所得的功德。為什么所得的是功德呢?須菩提,因為諸菩薩心無所住,不去受用福德的緣故。
須菩提請問道:世尊,為什么說菩薩不受用福德呢?
須菩提,菩薩對于所做的福德,明了其因緣果報,其本性空寂無我而無可貪求,因此說菩薩不受用福德。
須菩提,假如有人這樣說:如來若來若去,或若坐若臥。那么,此人就沒有理解我說法的真義。如來是什么樣呢?所謂的如來真如本性是不從任何地方來,也不向任何地方去,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從來都如如不動,所以叫做如來。
十三 、一合相
無法用語言所描述
釋迦牟尼佛演示了一切法無我,性本空寂,又告誡弟子不可入斷滅空。然后開示世界的生起的根由。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對于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那么想一想,所有這些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之多,世尊。為什么呢?若這些眾多微塵確實有的話,佛就不會說微塵多了。原因何在呢?用般若智慧論述:所有眾多微塵、都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稱做眾多微塵罷了。
世尊,如來所講述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并不是實有的世界,也只是方便地叫做世界罷了。為什么呢?倘若世界是實有的話,只不過是因緣集合體,由一而發(fā)起集合,簡稱一合相。用般若智慧論述:所謂的一合相,并不是實有的一合相,只是方便地叫做一合相罷了。
佛說道:須菩提,你要知道,所謂的一合相則不可思議,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只是世間的凡夫,卻執(zhí)著地去探究它。
世界分解為微塵,微塵合相為世界。世界即微塵,微塵即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心、即真心、即圓覺、即如來藏一切萬法萬象都是以此所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開導著眾生、不可說而說。
須菩提,倘若有人認為:佛講說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等見解。須菩提,你怎么看呢?這個人理解佛所說的法義沒有?
沒有理解,世尊。這個人不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為什么呢?因為如來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都不是實有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只是隨緣開示方便地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罷了。
十四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須菩提,發(fā)起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萬事萬象是應當這樣了知,這樣觀察,這樣信解:不生法相。既對萬事萬象不作任何分別取舍,如佛所展現(xiàn)的那樣。須菩提,你要知道,我講的所謂的法相,用般若智慧論述:并不是實有的法相,只是方便地叫做法相而已。
須菩提,倘若有人用充滿無量無數(shù)世界的七種寶物,來進行布施。而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經(jīng)發(fā)起了利益眾生的菩薩心,能夠受持這部經(jīng)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個四句偈,自己受持讀誦并隨緣為別人演說;所獲得的福報就勝過前面的人。怎樣為別人演說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既不執(zhí)取任何外相,內(nèi)心也如如不動。為什么呢?因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佛又開示了日常修持的下手功夫,從有為而無為而自在。佛圓滿講說完這部經(jīng)典之后,須菩提長老,以及在會的諸位僧人、女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還有一切有緣而來的天人、世間人、阿修羅等等,都感到無比歡喜,并且因此信仰、受持、奉守、修行此經(jīn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南無各位祖師阿闍黎
南無阿彌陀佛
白話解讀十四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心得
弟子 金清頂禮、頂禮、再次頂禮
(2013.5.3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