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一上師:別人說我們信佛是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我該怎么回答他們?
問:滿一上師:別人說我們信佛是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我該怎么回答他們?
答:說信佛是消極的,這種說法很片面。說明此人對佛教僅知皮毛。依我看,他們說信佛消極一般有如下幾層意思:首先是我們慈悲,比方說仇人、壞人找我們麻煩或是欺負我們,這幾天我都在講這個問題,我們把對方看作是上世父母,所以我們不跟他計較、不跟他一樣,也就是不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仍然以慈悲和慈善的心態(tài)對待他。另外,我們給他講道理,他們會說我們軟弱或者不去爭斗的方面。其次呢,一般來說要是正規(guī)的佛教徒做任何事情只講過程,不講結(jié)果。因為三世因緣經(jīng)已經(jīng)講了,這一世的福報也好、罪過也好、麻煩也好、災難也好,都是上世、上上世,無始劫以來積累的結(jié)果,是應該受到的報償,福是這樣,禍也是這樣。那么我們做事就是在還賬,結(jié)果都是因果律決定了的,所以我們做事只講過程,盡到心就行了,至于說結(jié)果再壞,那是我們該承受的。
比方你投資,有一個人給你規(guī)劃了個項目,需要二十萬,你盤算著確實不錯,于是你就準備付諸行動,考察、論證,寫可行性報告,找合作伙伴,然后再去辦營業(yè)執(zhí)照,銀行貸款,買工具、買廠房、開拓市場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你都要努力去做。如果付出了這么多努力而結(jié)果失敗了,二十萬打水漂兒了,那實際上二十萬就是還賬了,你所做的這些工作也是還債了,所以沒什么可讓我們心里覺得過不去的,就是講過程,不講結(jié)果,該是你的就是你的。
佛教做事一切隨緣,隨緣而遇,隨遇而安,不爭求、不強求,好了也不高興,本來就是自己的東西沒什么可高興的;做壞了,虧了,或者損失啦,那是還債,清賬嘛,所以心態(tài)一直保持這樣,這些可能也是他們說我們無爭、上進心不強、消極的原因。
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我們在學習社會的一些知識過程中,一般是以佛教的理論為準繩,我們在思想上始終尊重、追求的就是這種大智慧,當然人間的聰明我們也得學習,但是他們認為我們的目標只是往上看,所以我們給他們的印象是與世無爭,實際上他們對佛教的認識是非常狹隘主觀的。
佛教到底是不是消極?大家想想,你說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證悟了,可以圓寂、可以如來了,他成佛以后到兜率天又下來,一生示現(xiàn)苦行、證悟的過程,他成佛了,不逍遙自在去,又在人間示現(xiàn)四十九年度人,這是消極還是積極?其他菩薩更不用說啦,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觀、苦海常作渡人舟”,這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積極入世精神能說是消極嗎?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叫成功,叫實現(xiàn)自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目標,這樣就體現(xiàn)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蛘咴谪敻簧先〉脴O大的成功,或者在事業(yè)上有重大的發(fā)明、突破,再或者是在政界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成功即意味著在名聲、地位、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人們以為這樣就不枉來人世一遭,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所謂個性的張揚、個人的自由,看似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實際上它更加強烈地體現(xiàn)了“我執(zhí)”?!拔乙嶅X”、“我要事業(yè)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你如何如何侵犯了我的利益”等等,處處都以“我”為中心。但是世間的名利有限,而人們的欲望是無限的,人的欲望日益膨脹,誰也不肯讓誰一步。這樣的人生奮斗就像一個角斗場上的生死搏擊,每個人都用盡力向著既定的目標沖刺,在遇有同路人障礙的時候,就將其踩在腳下,有時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與親友反目為仇。這是什么樣的胸襟和抱負?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事業(yè)?
世間幾十億人,絕大多數(shù)終日都只關(guān)注著“我”和一些屬于“我”的東西,要是讓誰把自己的利益讓出去,那真是比割肉還疼,以這樣利己狹小的心量,很難有什么大作為!佛弟子不為世俗利益而爭,把諸多方便利益讓給別人,先利人后利己,這是何其灑脫高潔的品格!佛弟子,特別是修菩薩道的佛弟子,心系全世界、全人類,并且將之擴展到所有的眾生,這種精神怎么能說是消極的呢?它的積極體現(xiàn)在對所有眾生的關(guān)愛負責上!作為佛子一定要明白佛、佛教是究竟的智慧,我們行菩薩道不僅為自己努力積極工作,而且還要為眾生去努力工作,這是積極的,是偉大的思想和行為!
此外,佛教深信因果,那么每一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自己求自由幸福的內(nèi)在需要和條件,是自覺自愿而非受人強制的,這種思想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自我約束力,可以平衡沖淡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本能化思潮的消極影響,所以這種自作自受的因果規(guī)律對培養(yǎng)公眾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非常有利的。
還有佛教的戒律,何其嚴明!如果人人都能如法遵守佛教的戒律,那么社會上還有不法分子嗎?社會能不安定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