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尊者:努力做我們該做的工作 但不可執(zhí)著
為放下而工作修行
佛陀教導我們要努力工作,但是我們的行為不能混雜貪念,應(yīng)該是以放下與離欲為目標。我們做我們應(yīng)該做的事,但是不可執(zhí)著,這就是佛陀的教導。
不過這似乎很無聊,缺乏熱切投入的誘因,世人做事就是為了獲得某些好處——例如人們來看你,是因為你的醫(yī)生或官員的職位,想要從你這里得到一些好處。一般來說,無論做什么,人們都想從中得到一些好處,貪愛與執(zhí)著因此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則不然,我們秉持正見,善盡職責,勇于任事,因此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如果你想正確地種樹,收獲果實,那么你應(yīng)該怎么做?
這就是造因,若是因不錯,果也應(yīng)該會不錯,因為事出必有因。我們有我們的任務(wù),所以應(yīng)該盡力去完成,但是不應(yīng)該執(zhí)著,照顧好手邊的工作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去管樹的任務(wù),那就是自找苦吃。重點是,種好因,才會得好果。如果我們這樣想,就會很輕松;否則我們將會越俎代庖,今天看樹,明天不放心再去看,看個沒完。
這就是所謂的“正命”,不過還是會有許多小事干擾我們。蚊蟲會來叮咬照顧樹的人,造成他的困擾。當事務(wù)繁多、人群雜沓時,會出現(xiàn)許多情況——像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等等——會在我們想將事情做好時,影響我們。
這很正常。例如,責難與稱贊總是一體的兩面,沒有批評就沒有稱贊,沒有稱贊也沒有批評,我們必須能夠妥善應(yīng)付兩者。我們應(yīng)該了解這些事情都是幫助我們,讓我們清醒的。它們就是警鐘,但是我們卻不這么想。如果有人毀謗我們,我們馬上氣得跳腳,如果受到稱贊,我們則心滿意足。就像這樣,我們不曉得它們是相依相生的。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以前我們不知道怎么做才對,直到有人從另一邊來,指出錯誤的一面,我們才曉得什么是對的。這真的很自然,如果能夠這樣了解,我們自然就能放下。這是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努力思惟與修行的。
法師簡介:阿姜·查,泰國著名高僧,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圓寂。童貞入道,年輕時研究過基礎(chǔ)佛法、戒律,以及經(jīng)典,后隨當?shù)囟U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tǒng)方式生活達數(shù)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禪師阿姜·曼度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因此吸引了許多的東西方弟子追隨他修行。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