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極樂,先做極樂之嘉賓——生命中“四大幸事”,吾占全矣!
瓦后宮主,2010
未生極樂,先做極樂之嘉賓——生命中“四大幸事”,吾占全矣!
得遇人身
聽聞佛法
棄欲出家
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歸宗結頂在念佛求生凈土;
無此,則前三事終成泡影,徒結善緣也!
今發(fā)此帖,絕非無病呻吟,實乃深有感觸。
縱是得遇人身,縱是聽聞佛法,縱是棄欲出家乃至深入經藏大開圓解——而不老實歸投彌陀名號求生極樂,則一切皆為徒勞;下世再為高僧宏傳佛法,與往生極樂乘愿再來相比,下劣百千萬倍矣!?。?/p>
一部印祖《文鈔》,通篇都在苦口婆心痛勸世人認清自己本來面目,舍棄徒勞無功的自力妄想,老實依憑一句佛號往生西方,當生了脫生死。
(印祖曰:無論宗門教下,縱是大徹大悟,然有絲毫惑業(yè)未盡依舊輪回。依憑一句名號,全仗佛力,則如乘船過海,當生了辦生死;一旦往生,自得心開意解,究竟圓滿!)
曇鸞、道綽、善導……,以至永明、蓮池、藕益……全是同出一轍,全以通宗通教之大家作略,放舍一切經教而直探彌陀釋迦救世本懷,力勸行人念佛往生?。。?/p>
智隨法師在《凈宗判教史》中總結道:
凈土一法,行極簡易,益極殊勝。機雖千差,法味唯一。同托佛力(一因),同生報土,同證光壽法身(一果)。而其殊勝之益,得力于簡易之行,稱名即入報土,此是「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之無上心要。因其易行疾至,不涉施為,故為極難信之法。
《無量壽經》言: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笔且允街T佛出廣長舌,證誠護念,令諸眾生,絕疑生信,寶此一行。我等無始以來,未得解脫,皆由不信此法故,以至空悲流轉。
凈土法門,微妙難思,如印祖所言:
徹上徹下,即權即實。
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回中流轉,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
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唯稱名一法,具勝易二德,上下通攝。諸余法門,或勝而不易,或易而不勝;唯本愿稱名一行,既勝且易。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今生得遇凈土,當于此橫超之法,生難遭想,生稀有想,生感恩想,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于其勝易之理,宜特別用心,善加明辨,方能明其真實義,不至走入迷途,自失誤他。
略而論之:
“勝”者:名號乃佛果覺,攝眾萬德,勝余諸行。乃至一念,具無上功德。故和尚言: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法然上人于勝義有精要之釋,其言:
「勝」義者:
謂至極大乘義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愿業(yè)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使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贊,猛火為清涼;
善友教稱,金蓮如杲(gao)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不屑此法者,聞此微妙開示,最勝法益,可欣往生之志矣!
“易”者:稱名一行于根機無簡擇,下手最易。此為凈宗至要,略而論之,有“簡易、平易、容易”等要義。
“簡易”者:即不繁雜、不迂回。唯信彌陀本愿,唯稱彌陀名號。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諸余萬行。至簡易,至直捷。
“平易”者:即不虛玄,不空洞。平實自然,法爾如是;但持名號,徑登不退。所謂“自然之所牽,往生安樂國”也。
“容易”者:即易行、易往、易證。貧富貴賤,皆可遵行;時處諸緣,皆可稱念,是為易行。但能相續(xù)不絕,終身不替,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是為易往。一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如水入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廣;失彼故名,得此海號,是為易證。
「易」之一字,蘊味無窮,含包眾德。本愿之超勝,特顯于此,宜善加體會,輒免自失誤他。
善導大師言: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法然上人言:
「易」義者: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
不論時處諸緣,稱之得往生;
不論身心濁亂,只論他力引接。
兩祖要釋,深顯他力“易”行極至,徹彰“隨意所愿,皆可得度”心要。
觀勝易二德,知一代圣教,唯此一法,遍透機宜。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通途教法。
是以自古及今,深通宗教之士,無不歸心凈土,一心念佛。
如曇鸞大師舍四論講說,一向歸凈土;道綽大師擱涅槃廣業(yè),偏弘西方行;
善導和尚舍迂僻之路,專稱名一行;蓮池大師將八萬行門,饒與旁人,唯務念佛;
蕅益大師不參禪、不學教、不談玄、不說妙,而寶此一行;
印光大師通宗通教,然于宗教二途,概不染指,唯于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守志不移,始終老實念佛。
諸祖將凈宗教義與行業(yè)完全融于自身行為中,唯佛是依,唯法是從。雖通一代時教,卻如一字不識之輩,示守愚鈍之身而安心念佛、息心念佛、隨緣念佛。如是隱己德于佛德,藏身光于佛光中,可謂盛德容貌若愚。
如是行徑,玄彰《大經》要義:
一切菩薩、聲聞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從諸祖身儀中,可覲見彌陀身光;從其甘露法語中,可領悟彌陀心光。阿彌陀佛無盡的悲心與愿力,昭昭展示于吾人面前,讓吾等平庸凡夫領略到佛的本懷。有形可見,有法可依。誠是彌陀之使者、眾生之福田,是“言為世則、行為世法”之典范,是「萬古不絕、流通遐代」之法脈。
高山仰止!愿久居娑婆之行人,能從祖師芳跡中,看到希望與光明,走出迂回曲折之險道,歸于廣大無礙之凈土,以弘誓功德,莊嚴自身,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如是則如污泥中生蓮花,死灰中爆火種,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