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勞行--十一:若不決定堅守,受戒為徒勞也
行人欲證道,除具誠信精進實修,明信因果;于修行的路上還必需要有一把尚方寶劍來斬妖降魔,驅(qū)除一切阻障。這把尚方寶劍,是每個行者所不可欠缺的。它就是佛法的戒律!有了它,才能降伏魔障,順利抵達彼岸,有所成就。、
是,尚方寶劍雖然有了,不等于把它晾在角落就可以發(fā)揮其無量的威力!還必須把它背起來,隨時隨地把它帶在身上,時刻不可離身,不能離手,不能離心。不把它背起來,有其則如無其,形同虛有,它再能降魔除妖,有偌大威力也無法施展開來。
那障力魔眾猶如洪水猛獸般居心叵測,時時覬覦偷窺,一有機會可乘,立即毫不留情,猖狂襲擊,若自己不持此尚方寶劍,如同手無縛雞之力,就只有任其宰割,隨其驅(qū)使而擺布左右,進而成其一份子魔之美餐,正念全無了。
因此可見其害非同一般,實不可小看!這就要求必須將尚方寶劍背起來。也就是說,行者應(yīng)將戒律視作滅邪見幢及諸魔障最重要的法物,不但要知道遵循,而且是要嚴極守持!
這樣才算是將此尚方寶劍背起來了,有之護佑,其受用自是非比尋常,巨大無比,則修行途中勢必一日千里,成就磅礴恢宏,則垢障無從近身了。
談到守戒,守一時容易,持續(xù)堅持就難!
修行人往往說到要守戒,點頭俯首,言必稱是,深感有此必要。但通常是一日半天之功,還能守持;若是長期堅守者則少之又少,寥若晨星!
特別是對于上師所授之戒,一般都不能嚴格守持,多有犯之;有的是大部分都犯,偶爾有不犯的戒條,往往是不殺生這一戒規(guī),其他的就毫不顧忌統(tǒng)統(tǒng)犯完,這還算是手下留情;
更甚之全部犯完,一條不剩,連殺生都變著法子:
你說不能殺生嘛,那簡單,不直接自己動手,來一個間接唆使暗示、借用他人之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又不是我親自動手總該不算是犯戒吧?
總之,由于各種不同的借口和原因,你不能守戒,我也不能守戒,彼此勢均力當,五十步莫笑一百步, 十五也不用顧忌初一,大家就各各放任自流罷了!
這是對于眾多修行人守戒的真實寫照,毫不夸張、推諉事實!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對其各自所受之戒多數(shù)不能堅守,這樣一來,即令上師為他們所授的戒何等重要,也都是徒勞無益,反而加劇彼等的墮落了。
何以不守戒如此嚴重?業(yè)力之故加重之,由為觀照護法不助其加持也!
大凡上師為某一弟子授戒,必因其根優(yōu)質(zhì)佳,多生善業(yè)因緣所致。由其不同因緣而授不同之戒,或授沙彌戒、或授比丘戒、或授菩薩戒、或授三聚凈戒等等。
若已受戒,則表示菩提種子已然種下,此弟子只需嚴持所受之戒,遵循上師的教導(dǎo), 必可獲得人天共敬、諸護法護佑,依戒之劍斬魔之障,得到解脫,證之無量成就。
如若不然,受戒不持戒,諸護法菩薩必怒之,或秉公執(zhí)法,嚴厲懲之:有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有被厲鬼糾纏的,有遭受重創(chuàng)的,有大失福報的,有壽終早歸的,其狀甚為慘然,彼等所受之果報,各具不同形態(tài),不一而足;
或諸護法拂袖忿然,離其而去,不予護持。那么群魔就欣然大慰,前來妨害撓亂,想方設(shè)法噬之正見,令身心皆不得安定,受邪知邪見陰翳障蔽蠱惑,行持更見乖戾嫠亂,無復(fù)正行,勢必所為之惡業(yè)與日俱增,落入狂亂愚癡,只有墮落無疑了。
由是看來,固然受戒對于行者而言確是好事,亦是成就所必須依靠和遵守的;但若只為好奇心甚隨眾受戒,或一時之出離心驅(qū)念而受戒,過后卻將其戒晾至一旁不予理睬,不守持所受之戒,或頻,屢屢犯之;或寡,小試鋒芒,破戒條毀律儀,則此所受之戒就會成為令自己墮落的試金石。
比如說:破不背謗師行戒,必墮地獄;破迷行外道戒,將墮畜生道;破妄語騙師戒,不得受用,不得福報,窮困饑寒而終等等。
所以受戒對于那些可以守持的行人而言,是成就途中揮荊除棘斬妖降魔的法寶;而對片段不能守持戒律的弟子來講,卻并不一定是好事兒了。
然而,不光是受戒的弟子在受戒時必須要三思而后行,仔細考慮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守持此戒;作為為弟子授戒的佛門上師而言,也應(yīng)慎之又慎。若某弟子受戒因緣還不成熟,尚未具備受戒所必需的條件,就不能姑息從事,草草敷衍,妄自感情臆測,為此弟子進行授戒,若是如此,則此上師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同樣要承擔業(yè)報果。
因為作為一個佛教傳法的金剛上師,自身也必須嚴格地遵守法戒律儀,在為弟子進行傳法、授戒之時,要深入證境予以徹見,審查弟子的根器以及是否切實可以傳授。
比如說某弟子請求上師傳給他某某法,若此弟子根本不符合律儀而這個上師礙于情面?zhèn)鹘o了他,不但護法菩薩不來,壇場不會有任何神通境界,而且此上師也不能算是一個金剛上師,他自身就違犯了佛法戒律!這樣,在這個弟子不斷墮落的同時,此上師也跟隨他而墮落了。
授戒亦復(fù)如是,本身不具備條件的弟子,上師卻為其授戒,結(jié)果弟子守不來戒只有墮落,上師不依法義而行也是墮落!
因此,這就在要求弟子具備受戒資糧的同時,上師也必須嚴謹把關(guān),要實事求是地從各個方面去審慎徹見弟子,確實因緣尚未成熟、不合法義的弟子就絕不能姑息將就,直至其緣法成熟為止;合乎法戒的行人,既有此因緣得已受戒,就必須堅守,若不堅守,只有耽誤自己、痛苦莫及了。
故行者不決心堅守而受戒,是為徒勞之行也!
聲明:這是阿王諾布帕母《子必依論》里面的一段,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如果要學(xué)習完整義理,請看完整經(jīng)書。
般若學(xué)佛網(wǎng)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