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兩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南傳法句經的故事 2023-10-06 10:13

兩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雖多誦經集,放逸而不行,

如牧數他牛,自然沙門分?!?/p>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

具足正知識,除減貧瞋癡,

凈解脫心,棄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分。

【雙品  YAMAKA-VAGGO(第 19 ; 20 偈)】

在舍衛(wèi)城,有兩個感情甚篤的好朋友,分別都是積善之家的好兒子,有一天,兩人相邀到寺廟聽佛說法,受了佛陀威德神力的攝受,乃毅然摒棄世樂,舍俗出家,兩人出家后非常精進,在道業(yè)上互相增上,二人一起去跟隨戒師學戒,之后再跟隨其它老師學習佛法,這樣過了五年,二人一同來到佛所,頂禮佛陀之后,向佛陀請示法要,佛告之曰:一則內觀禪坐,二則勤讀經典。其中一人較為年長,老來出家,研讀不力,遂想從內觀禪修下手,便進而向佛陀請教靜坐的方法,佛陀就由最基礎的靜坐方式,到成阿羅漢證果之內觀禪修方法,一一告之,這位年長的比丘于是離開他的朋友,只身到森林里修習禪定,行頭陀行(注一),精勤不懈,不久即證阿羅漢果。

另一位較年輕的朋友則立志研讀,博覽群經,不久之后,即對三藏之學融會貫通,于是四方游化,到處講經說法,收了五百比丘徒眾,又作了十八個佛教團體的住持,教化無數。

話分兩頭,先說這位較年長的,到森林里實修禪定,已經開悟證果的「勝道沙門」(注二),因為成就了內證工夫,許多佛子去向他請法,這位勝道沙門均直接教以內觀禪修的方法,因此每個弟子都得開悟解脫,不久也學徒濟濟,道聲甚隆?!竸俚郎抽T」的弟子們很想入舍衛(wèi)城去拜謁佛陀,這位勝道沙門便令弟子們代向佛陀及佛陀身邊的阿羅漢比丘頂禮問訊,并令弟子們順道到他的好友──「博學比丘」的處所向他頂禮問好,弟子們拜謁佛陀之后,旋即遵囑到博學比丘那里,表明來意,代他們的老師向博學比丘頂禮問訊,這位博學比丘卻一臉傲慢的問道:「誰?」弟子們回答:「您的老友比丘?!?/p>

之后,這位勝道比丘的弟子們常常輪流去拜謁佛陀,勝道比丘從不忘了令弟子們順道去頂禮他的老友──博學比丘,誰知這位博學比丘傲慢之余又漸漸露出厭煩的神色,有一次又忍不住故意問前來頂禮的「勝道比丘」的弟子:「他是誰?」「您的老友比丘!」「你們跟他學到什么?有沒有讀長阿舍?」「沒有?!埂钢邪⑸幔俊埂笡]有?!埂富蛘咂渌⑸??」「沒有?!埂赣袥]有讀大藏經任何一部經典?」「沒有?!埂赣袥]有讀法句經一句一偈?」「沒有。」博學比丘不客氣地說道:「怎么出家那么久,連一部小小的經典都沒看,他是怎么教導你們的?你們的老師一大把年紀才出家,穿著糞掃衣在森林里不知是怎么過的,收了那么多徒弟,竟然沒有一人讀過任何一部經典?!?/p>

其實,這位博學的比丘對他的老友──一個年老出家、不識之無的老比丘,竟然也有那么多徒眾跟隨,心里是懷著嫉妒與輕視的,于是心下暗自盤算:「找個機會與他辯論一番,讓他出糗!」

有一次,這位證果的勝道沙門入舍衛(wèi)城拜謁佛陀,之前他先到老友博學比丘的處所將缽和袈裟寄放老友處,拜謁佛陀之后,旋即回到老友處所準備敘舊一番,博學比丘早已準備好了兩個位子,并召集他的弟子們前來,聆聽他倆的辯論,此時佛以佛眼觀此因緣,知道博學比丘雖然博覽群經,然對內證工夫卻豪無所獲,夜郎自大,甚可憐愍,于是整裝朝著博學比丘的住處走來。

佛陀的突然到來,令大眾頗感驚訝,頂禮佛陀之后,大家恭請佛陀上座,佛陀問博學比丘:「初禪是什么境界?」博學比丘一時語塞,無言以對,再問二禪、三禪、四禪、五禪境界(注三)如何?博學比丘均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佛陀轉身將同樣的問題詢問這位森林里的阿羅漢比丘,均對答如流,佛陀贊嘆地說:「善哉比丘!」接著佛陀之問博學比丘有關八種定 (注四)的境界如何?博學比丘瞠目結舌,一句話也答不出來,反之他的老友則一一回答得非常仔細,佛陀又連連贊嘆:「善哉!善哉!」佛陀再問四果(注五)之位階情況如何?這些都是內觀實證的境界,阿羅漢比丘從容的詳細稟告佛陀,博學比丘在一旁楞楞地聽著,心中慚愧不已,而佛陀又不住地贊嘆老友;博學比丘的弟子們不明究里,眼看佛陀不停地贊嘆那個看起來豪不起眼的比丘,而他們的老師那么博學,又辯才無礙,卻沒有得到佛陀絲毫贊許,心中甚感不服,私下交頭接耳,紛紛議論佛陀不合,佛陀問明了原諉之后說道:「你們的老師像領工資的牧童,他只負責將老板的牛帶到草地吃草,但卻沒有喝到擠下來的牛奶──從享盛名而不得法味;而勝道比丘,他堪稱我的徒兒,他領受了我的真髓──他有法味。」佛因而又說偈言:

「雖多誦經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分?!?/p>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除滅貪瞋癡,

善凈解脫心,棄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分?!?/p>

大眾聞佛說偈已,眾中有多人開悟證果。

注一:頭陀行:僧人修治身心、淘汰煩惱塵垢的十二種梵行,又稱十二頭陀(亦有十三、十六之說),即(一)糞掃衣、(二)但三衣(三)乞(四)不作余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蘭若處(八)冢間住(九)樹下止(十)露地(十一)隨坐(十二)常坐不臥。

注二:勝道沙門:釋尊入滅的前一天,最后一餐是接受鐵匠周那的供養(yǎng),飯后周那請教佛陀世間有幾種沙門,佛說世間共有四種沙門,即(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污道沙門。勝道沙門是指具有非常卓越的道行,而證得阿羅漢果最高悟境的沙門,這是世人的燈塔,要救濟世人的。

注三:五禪:依《清凈道論》,色界善心與禪支相應的各別而有五種,即

(一)與尋、伺、喜、樂、定、舍相應的為第一禪。?

(二)以超尋,即與伺、喜、樂、定相應的為第二禪。

(三)更超伺,與喜、樂、定相應的為第三禪。

(四)更離喜,僅與樂、定相應為第四禪。

(五)以舍棄尋、伺、喜、樂,僅存定的為第五禪;

但依原始佛教以來,一般都說四禪,即

初禪離諸欲及諸不善法,有尋有伺,

二禪尋與伺止息,內心凈,心統一,定生喜樂,

三禪舍離喜心,依舍而住,有念有正知,受身之樂,

四禪斷苦樂、滅憂喜,依舍而念清凈。

注四:八種定: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注五:四果:指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稱四沙門果,略稱四果,指聲聞乘在修行過程中的四種階位。

更新于:2023-10-06 10:13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