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35節(jié):第五章 不拋棄,不放棄!(6)
能夠當上高昌國的國王,能夠?qū)σ廖釃魜韱救シQ霸一方,麹文泰當然不是易與之輩,他見玄奘開始反擊,便見招拆招,開始從弘揚佛法的角度來說話:
弟子亦不敢障礙,直以國無導師,故屈留法師以引迷愚耳。
意思很簡單:弟子我原本也不敢阻礙您西行求法,實在是因為高昌國內(nèi)沒什么高僧來充當大法師教化民眾,這才想委屈法師您留下來指引那些迷茫愚昧的國民??!麹文泰本以為玄奘會繼續(xù)辯解,這樣主動權(quán)又會回到自己這里,但是玄奘根本不去理會,就這么坐在那里,讓麹文泰第三回合的反擊落了個空--我就是要走,你看著辦吧!敬酒不吃吃罰酒,說服不成,麹文泰勃然大怒,大聲對玄奘吼道:
弟子有異途處師,師安能自去?;蚨ㄏ嗔?,或送師歸國,請自思之,相順猶勝。
意思是說:弟子我還有別的辦法處置您,您怎么可能想走就走呢?擺在您面前的有兩條路:其一,留在高昌,當我高昌國的國師;其二,我把您送回唐朝。您自己好好考慮下,是不是還是順從我更好一些。
被逼急了的麹文泰不得不在第四個回合時亮出了全部底牌,一上來就使出殺手锏--玄奘要是不肯留下,他就把他送回國。這是非常狠的一招,一下子就擊中了玄奘的要害--一旦被遣返回國,不但西行無法繼續(xù),還會遭到唐朝政府的嚴厲處罰。面對麹文泰的必殺技,玄奘表現(xiàn)出了一個高僧的大義凜然:
玄奘來者為乎大法,今逢為障,只可骨被王留,識神未必留也。
意思是說:我來到這里是為了弘揚佛法,現(xiàn)在國王您給我設(shè)置障礙,我的骨頭(肉體)可以被您留在高昌,但我的心(精神)卻未必能留下。弦外之音就是,大王您這樣做又有什么意思呢?說完后,可能是回想起一路行來所經(jīng)歷的種種苦難,玄奘就開始啜泣。
第四回合的過招,麹文泰用強權(quán)和霸道占了上風,但是事情還沒有結(jié)束,他覺得玄奘是在裝委屈,想借此來讓自己心軟,但可能是看到玄奘確實不容易,也比較可憐,便沒有再逼他就范,只是比以前更加熱情周到的款待玄奘。玄奘每次進餐,麹文泰都會親自托著盤子在一旁服侍。
玄奘沒有辦法,他不能呆在高昌坐以待斃,只好釜底抽薪,使出了最后一招--絕食。
此后三天里,玄奘水漿不進,端坐如一,就是不去碰麹文泰派人送來的東西。麹文泰本以為自己軟硬兼施能迫使玄奘就范,但他沒想到玄奘竟然真會用絕食來對抗自己。頭兩天,麹文泰還能忍住,他也想看看玄奘到底能堅持多久,可到了第四天,當侍從回報說玄奘已經(jīng)奄奄一息行將沒命的時候,麹文泰害怕了--如果讓一個高僧被自己活活逼死,不但有違佛理、舉國不容,只怕別的西域國家也都會群起聲討之,到時候帶來的就不僅僅是道義上的惡名,只怕連高昌國都有亡國的危險!
面對玄奘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麹文泰甘拜下風,連連向玄奘叩頭謝罪:
任法師西行,乞垂早食。
第四回合的過招,玄奘贏得了絕地反擊的勝利,但一貫謹慎的玄奘沒有馬上放松警惕,他擔心這只是麹文泰的緩兵之計--一旦自己恢復飲食,麹文泰又會故伎重施。所以,玄奘要求麹文泰對著太陽發(fā)誓。
麹文泰也是個性情中人,一聽玄奘要自己發(fā)誓,當時就明白這位大唐來得高僧還是對自己不放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提議兩人一起到佛祖面前去參拜許愿。玄奘欣然同意,對佛教徒而言,對著佛祖發(fā)誓顯然更鄭重也更不能反悔。麹文泰表現(xiàn)出來的誠意還不止這些,他請來自己的母親太妃張氏,當著母親的面與玄奘結(jié)拜成為兄弟,再次表示決不阻撓玄奘西行求法。因此,與玄奘結(jié)拜成兄弟的不是小說《西游記》里的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遠在西域的高昌國國王麹文泰。
四個回合的過招較量,有攻有守有威逼也有釜底抽薪,最后的結(jié)局卻是皆大歡喜--麹文泰保住了面子,玄奘不但能夠繼續(xù)西行,還多了一個國王哥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