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師:為什么顯密各宗行者都應(yīng)學習菩提道次第論
為什么顯密各宗行者都應(yīng)學習菩提道次第論
敏公上師
這個暇滿人身得到了,我們就應(yīng)該學習佛法了。哪些法最好呢?當然,每一個宗派都說自己是最好的。我們且不從宗派的眼光說,從整個的佛教來說。整個的佛教里邊,有顯的,有密的,有大乘的,有小乘的(應(yīng)該說是根本乘的),很多。三藏十二部,大家看過藏經(jīng)的都知道,有一大柜子,一部藏經(jīng)就那么多。里邊講的,有些地方好像有矛盾。譬喻說,有時贊嘆出離,非常贊嘆清凈離欲,少事少惱,專心修持三十七道品等,能夠成就,出離三界,很好!但有的時候,又呵責這些人是焦芽敗種,發(fā)心太小,太自私了,只顧自己出離,不顧人家受苦。有的時候說顯教玄妙,有的時候又贊密教殊勝。這樣,一般人未能融會的,就會執(zhí)著于一邊。聽說顯教好的,就誹謗密教,聞到密教高的,又看不起顯教;見講大乘殊勝的,看不起小乘(根本乘),看到小乘(根本乘)行持踏實的,又說大乘浮于空言。就是這樣子,歷史上的爭論是數(shù)見不鮮的。那就是說,對佛的三藏十二分教,四十九年所說的,不能圓融地看待。佛說的法,是對機說的。眾生有什么毛病,就給他治什么毛病,而對癥下藥。喻如熱病給涼藥,寒病就給熱藥,表面上就不會一致的。至于說把整個佛說聯(lián)系起來,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當時之機還不需要,所以說古代的祖師并沒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象龍樹、提婆,他們弘揚的是深見派,專門從空性方面發(fā)揮的很多,緣起事相就較略。無著、世親,他們宣說的是廣行派,講廣大行的較多,空性方面就不太深透。總是有其側(cè)重面的。面對整個佛教,圓滿無缺地把它聯(lián)系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的,直到明代,西藏的宗喀巴大師,才應(yīng)運而出地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wù)。歷史上稱他為第二法王,原因也在此。法王的意思是法中之王,那就是佛了。所以第一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二法王即是宗喀巴大師。佛說一切法,本來是圓融的,有體系的,不是一般人看成的那樣有矛盾的。因為是對機說法,好像一個經(jīng)、一個經(jīng)是沒有聯(lián)系的,智慧淺薄的就認為有矛盾了。實際上,以佛的眼光看,整個說法是有一貫融會的。后來祖師都能體會佛意,他們也是對機說法,對當時他們所對的機,弘揚那一方面的法。所以有的說空,有的說有;有的講顯,有的說密。因為當時人根利,這樣說恰好解決了問題,不必多說了。后來人根漸鈍,看不清楚完整的體系,才需要組織圓滿的教法,這才出現(xiàn)了宗大師。所以說,我們能夠值遇佛出世,聽到佛法,是大幸事;如果不能生在佛世,而能聞到宗大師組織的圓滿佛教,也是大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