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容: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唐仲容
唐思鵬
開悟一詞可用于世間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惡業(yè)是感三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業(yè)是感人天福報之因而勤修,這是人天乘人在世間善法上的開悟。若于四諦法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終得解脫,是為聲聞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若能深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而勤修觀行,斷除無明而永得出離,是為獨覺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
上述三種開悟,雖皆是善,而較低級,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開悟。若人能徹底通達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而在生活實踐中不取不舍,真參實悟,達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見性證真,這才是至極高尚、無與等倫的開悟。這種開悟是自覺覺他、成就無上佛果的殊勝法門?!度A嚴經(jīng)》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均指此法門而言。
這種法門是“瑜伽”、“般若”中道了義教的精華,也是達摩、慧能祖師禪法的心要,它自有其隨順必然性因果規(guī)律而形成的無上妙法,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最簡要、最精妙、最直接有力的入道方便。
可是千多年來,有不少的人卻用玄之又玄、高不可攀的玄學觀點去表詮,弄得求深反晦;更有不少的人用野蠻、粗糙、莫名其妙的神學觀點去理解和行持,弄得一無是處,唐捐其功。從而使茫茫宇宙、無邊眾生,欲求見性解脫而無門可入,長夜沉淪。
筆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悲痛萬分,而思為文,大聲疾呼,以拯救之!本期講學四川省佛學院,星期日為遠近前來的四眾善友宣講開示,根據(jù)佛言祖語和自身躬行實踐的的微薄體悟,就怎樣見性開悟這一問題,精心細談,指示門徑,當下座中曾有多人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今且將此講述精加整理,并補充要點數(shù)則,寫出《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以張妙道,而期與天下有志于見性開悟的智者共勉。
怎樣見性開悟
善友們,今天向你們講講學佛第一重要的大事——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什么是見性開悟?這種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么是迷呢?人們經(jīng)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為最極真實。把我們自己的身體認為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zhí)”。對于自身及周圍的環(huán)境如天、地、認為真實,這就叫“法執(zhí)”。有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zhí)、法執(zhí),自然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勰芰嬲f:“迷來悟度。”蕅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正是此義。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zhí)無著的見性。他在生活上、視聽言動上都合理合律,而至善至美;在心境上,內(nèi)外明徹,開闊空曠,而自在超脫;在生理上氣血流暢,身體輕安而健壯有力。由斯超凡入圣,得無生忍,登歡喜地,神通自在,游百佛土,侍百如來,上承下化,有大威力,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督饎偨?jīng)》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闭侵钙屏宋曳ǘ?zhí)的見性開悟者而言。
怎樣見性開悟?對此問題,簡要地說,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下大決心,拼命要求在一定時期內(nèi)見性開悟,并堅決自信,定能如愿以償。古人云:“心誠求之,不中不遠”;又云:“有志者事竟成”;俗語也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比绻四苷\求見性開悟,自然就是其中的有志者和有心人,當然就一定會勝利地成其所為。如來說:“初發(fā)菩提心,即成無上覺?!本褪钦f的這個道理。因為下決心拼命求開悟,就會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nèi)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決心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促使內(nèi)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沖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釋迦佛坐菩提樹下自發(fā)誓言:“若不證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座?!苯Y果在七七日內(nèi)即成大覺,就是一件顯明的事例。筆者在多年來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此也有較深的體會。故知此段所說的下決心和堅強的自信心,是見性開悟法門強有力的敲門磚,學人慎勿等閑視之。
(二)溶小我于大我,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眾生中去。一切有情,特別是人都是互利互助而得生存,若離眾生則無自身,故眾生是大我,也可說是真正的我,而人們必須時時刻刻報眾生恩。學佛者猶須本著佛典所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薄叭魺o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的教誨,自始至終舍小全大,普度一切眾生為事。怎樣度眾生呢?初發(fā)心時即當端正態(tài)度,不是為我成佛,而是愿一切眾生成佛。如皈依偈言:“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tǒng)領大眾,一切無礙?!痹谄匠F鹦膭幽顣r,必須生四無量心:即慈愛眾生而思與其樂;悲愍眾生而思拔其苦;見眾生止惡修善、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同時雖在在處處關心眾生而常知眾生如幻,安住上舍而不取相。更須在行動上勤修四攝:見愚昧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者,施以無畏,而廣行布施。來求法者,含笑先言,樂說無厭,而常修愛語;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時時刻刻關心眾生慧命,與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總之,目視耳聽為眾生而視聽;口言、身行為眾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無時無處不是利益眾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眾生。若能如是修學,則我執(zhí)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積而自積集無邊。胸襟寬闊,氣度雄偉,風格高尚,基本上與佛無異,而自然有見性開悟的雄厚基礎與活動場所,又何患性之不見,悟之不開呢?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則我執(zhí)難破,雖終日持戒,入定觀空,而始終跳不出個人主義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絕不能斷障證真,成就無上菩提。故欲見性開悟者,首須深明此段所說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
(三)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督饎偨?jīng)》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笔冀K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羅蜜。廣度一切眾生,即是不舍;在度眾生中,知一切法,如夢如幻,而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即是不取。如是不取不舍,即是悲智等運、?;垭p修、真俗圓融,而必成佛果,故如來說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祖慧能悟得此中奧義,知見性成佛必須從不取不舍的方法上用功,所以他懇切地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p>
怎樣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呢?當知度眾生,首須為他們廣說正法,在說法時首須如《金剛經(jīng)》所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教導,對眾生有請必說,甚至無問自說,耐心地說,反復地說,務必使眾生言下有悟,如是演說正法,即是不舍;同時應知說法者如幻,聽法者如幻,都無實體,于言上離言,于分別上離分別,而心地清凈,如如不動,即是不取。不僅在說法時為然,因為我們是活著的人,必須吃飯、睡覺、工作、學習、說話、走路,一一都須不取不舍。例如在吃飯時,當食知量,遠離欲樂、自苦兩邊,按時而吃,如律而吃,念眾生苦,思與拔濟而食,是為不舍;同時,更應深知吃飯者如幻,食物如幻,食的動作亦如幻,轉(zhuǎn)眼過去了不可得,而心無所住,是為不取。在睡眠時,按時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思度眾生而睡,是為不舍;同時更應深知睡眠的人如幻,睡眠的法如幻,有生以來,年年睡、天天睡,皆一晃而過,永無蹤跡,了不可得,由是身心安詳寂靜,是為不取。唐代龐女談見性禪法時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正是指此而言。飲食睡眠如是,在工作學習上、說話走路上不取不舍的修法,例此可知。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jié)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自爾“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正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生清凈心”,清凈心的具體表現(xiàn)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不取),即是“無相三昧”。在應事接物上自然會隨感隨應,直往直來,當言而言,言得如理;當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三昧”。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恰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边@就是活生生的悟境,定慧等持的無相禪,教下稱為登地,宗門呼為見性。六祖對見性開悟有極生動而確切的描述,如《壇經(jīng)》說:“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為般若三昧?!钡么巳?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見性開悟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然復當知,見性開悟所用的不取不舍的方法,必須在廣度眾生的愿行中修學乃有卓效。因為廣度眾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為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眾生中教學相長,于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上下手,而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愿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愿學佛求開悟的同人,對此深思之。
(四)在現(xiàn)實生活上入不二法門。諸大乘人必須以大雄無畏的精神常常弘法利他,廣度眾生,在度眾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但這種入法有由理入和行入兩種。由理入主要是默識心通,離兩邊的分別執(zhí)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無滯,遠離二邊,而行契中道。本來一切法無一而非內(nèi)識隨因緣力之所變現(xiàn),如夢而有,如幻而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說,不可分別。學人內(nèi)心必須參透此理,對種種法深知其不是實物,不可認為它是個什么,也不可認為它不是個什么。如果認為它是個什么,便與它如幻非真的實性相反,是為取法相;如果認為它不是個什么,又把它當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實物,也與它相有體無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別,是謂之二;若離兩邊分別,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門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在理入不二法門時,不僅是對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對內(nèi)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應行乃至無為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凈,而不可分別言說,統(tǒng)統(tǒng)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這時心境上萬法無滯,沒有絲毫掛礙,而有一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清凈無相之實相現(xiàn)前。這個實相就是《心經(jīng)》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無為真如,見此真如就證得如《心經(jīng)》所說: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四諦、無菩提、無涅槃的無相真空。到此時刻,便是真正的開悟見性。但是開悟見性所修的不二法門,它不是僵死的,而是靈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變,而是原則不變,用法多變的。這就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方便善巧而得解脫”之義。因之,不二法門不是在深山古洞里閉關,或靜室臥榻里坐禪的枯寂心境能入的。原因是度眾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樣有吃飯穿衣的生活,有視聽言行的活動,故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的行為上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樣由行入不二法門?它的總原則是:在行為上不偏不倚,而契會中道。眾生執(zhí)有而沉淪生死,二乘達空而安住涅槃。入不二法門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毒S摩詰經(jīng)》說:“雖知佛國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眾生?!闭墙倘嗽谛袨樯喜宦淇?、有兩邊而入不二法門。諸學佛者在弘法時既依世俗諦講,又依圣義諦談;既說世間善法,又講出世圣道。在持戒時,既守防非止惡的律儀戒,又修積福利他的攝善法及饒益有情戒;在修禪定時,既修于所觀境專注不散的止,又修于止觀境簡擇諸法的觀。如是一切皆是遠離二邊而心無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種種行為上入不二法門。前面所講由理入的不二法門,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智境;此處所講由行入不二法門,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別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決條件,無內(nèi)證何由能指導其行動;行入是理入的表現(xiàn)形式,無外功安能驗證其悟境。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質(zhì)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談不二法門必須理行雙入,內(nèi)外俱闡,方能對見性開悟的殊勝方便,有著近乎全面而曲盡其妙的說明。依“瑜伽”教理談,理入的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門是“后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談內(nèi)外兼?zhèn)涞牟欢ㄩT,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問:為什么不二法門一定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門主要在于見性開悟,而見性就是徹底對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達,于諸法相上親見法性。若與現(xiàn)實生活取遠距離,則何由與種種具體的法相接觸而親見其本性呢?同時見性必須在對具體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觀當體即空,才能見具體的事上而無事,于具體的相上而離相,對具體的境而無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現(xiàn)證現(xiàn)觀而得親見諸法本性。因之,直接見性開悟的不二法門,必須在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上狠抓當體即空而修而入。若離現(xiàn)實,又在何處去狠觀當體即空呢?《壇經(jīng)》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庇终f:“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边@些圣言都是意味著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入不二法門,才能真正見性開悟。
問:《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睘槭裁唇裱匀氩欢ㄩT卻未重點談及必須離語言文字而如凈名之于此默然無語來顯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當然不可用語言文字進行分別;但是語言文字所詮諸法,皆是緣生,無實自性,而語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語言文字分別諸法,亦皆從緣生,無實自性。若徹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門,則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里還有所詮的種種法相?哪里還有能詮的語言文字相,以及用語言文字進行詮說的種種相?若然,則在用語言文字時即離語言文字;分別諸法時即離分別。而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币驳扔跊]有說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而與凈名之默然無說來顯示不二法門一樣。不然,文殊用語言文字顯示不二法門,與凈名之離語言文字顯不二法門還有高低之別么?同時《金剛經(jīng)》既言:“夫說法者,無法可說。”而釋迦與善現(xiàn)應對“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反復問答,反復闡述,淋漓盡致地說了厚厚的一部《金剛般若經(jīng)》,你當作何理解。釋迦常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彪y道釋迦在四十九年內(nèi)真的一字未說么?若然,則三藏十二部經(jīng)浩如煙海的法藏又從哪里來的呢?由此應知入不二法門時,即見一切法的真性,言與離言無二,離言與言亦無二,一切平等,一切無所得。此理微妙,千多年來能通達及此而加以詮說者曾未多見,實可感嘆啊!
善友們,現(xiàn)在我把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大致談清楚了??偲饋碚f,首須下決心有堅強自信心求見性開悟;進而必須把小我溶于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眾生中去;再進而在度眾生中處處不取不舍;更進而深入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這種有規(guī)律性的修學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見性開悟的科學方法,對于所求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可說是見性開悟微妙法門的中心關鍵。誠心希望善友們對此好好聽、好好悟、精勤修學,一躍而入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補充要點
(一)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端氖陆?jīng)》云:“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薄度A嚴經(jīng)》說善財童子有五十三參禮文殊。釋迦佛又多處說求善知識難。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導學佛者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開示指點。什么是大善知識?簡明地說:深通教理,戒行莊嚴,并有高度的真參實悟,才足以當之,但這樣的人千載難遇。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稱大善知識。因為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見和正行,也可說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開悟者,亦可虔誠地向他請教。所謂虔誠,為了求開悟,不管路程怎樣遙遠一心去。在經(jīng)老師考驗時,無論工作怎樣艱巨耐煩做。在教言上,無論詞義怎樣幽微,耐心體會。不但如此,還須時時親近他,與之同居,與之同游。在老師的作風笑貌上求潛移默化,在他的閑談偶話中探求奧秘。因為大善知識對教理有深入而正確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細致的參悟,經(jīng)驗豐富,他所說的話真實不虛。所謂良師“一言道破千載疑”,學人“一口吸盡法海乳”。甚至某些只詞片語能使學人言下大悟,頓超數(shù)劫修持。故求見性開悟的人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二)對關鍵教典及警句,熟讀深思力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狈鹜铀f諸經(jīng)豐富多彩,妙義無邊,然因?qū)C不同,各有側(cè)重,務當擇優(yōu)取精。或取中道了義之深密;或取觀空遣相、破妄顯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權實兼?zhèn)渲綇V;或依宗說兼通、頓悟成佛之禪典;或據(jù)某些簡要精粹的文句、偈語。對如是等要典、要句,多聞熏習,以生聞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見性開悟。從古代史實上看,許多法門龍象、高僧大德,雖博通三藏而總以專精一經(jīng)、受持讀誦而貫通一代圣教,以自覺覺他,開派立宗。龍樹、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觀;彌勒、無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師依《法華》開悟而立天臺;杜順、賢首依《華嚴》開悟而立圓教;達磨奉《楞伽》而傳心印;慧能本《金剛》而開頓悟。這些古德都是取關鍵性的佛典來受持、鉆研而得開悟見性,立萬世法。至于專從某句某偈而得開悟者,亦復不少。六祖聞《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徹悟;玄覺誦《凈名經(jīng)》“心清凈故有情清凈,心雜染故有情雜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讀《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即中道義”一偈而立“空、假、中”三諦三觀;大梅法常聞馬祖”即心即佛”之說而專守不移,馬祖許其開悟。這些都是古人專從只詞片語上生長智慧的實例。筆者在自修教人的過程中,亦往往是從某一經(jīng)、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早年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對“由我法執(zhí)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圣果故。由斷續(xù)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數(shù)句,即知佛法的實質(zhì)是闡明人生、宇宙因果規(guī)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規(guī)律的偉大科學。由讀《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币约啊耙詿o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數(shù)句,而找出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修法;又于《金剛經(jīng)》“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數(shù)句,而深知學佛必須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觀空遣相,才能悲智等運,成明行足。在《壇經(jīng)》中,于“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薄盁o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見性的頓悟禪法。于《心經(jīng)》“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薄秹?jīng)》中“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及五祖所說:“念念無住,萬法無滯”諸語,便懂得見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縱橫自在、大通無礙的解脫。筆者以這些引起省悟的圣言開示學人,學人亦多以此圣言而引生智慧。縱觀古今學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凈圣言之所引發(fā),所以五祖弘忍教導神秀說:“無上菩提須于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為什么見性開悟必由圣言引發(fā)呢?因為佛所說法是如來親證清凈法界平等流出,能滋養(yǎng)眾生慧命的法乳,學人于中玩味,可以滋養(yǎng)其慧命。同時佛所說法是佛般若凈智之所演說,也就是如來的般若燈。學人的般若燈必須在佛的般若燈上點一下,才能發(fā)光生焰,而有慧命。若無如來教法的般若明燈,學人雖有燈具,怎能點得燃而見性開悟呢?例如某家有燈,未曾點燃,不能破暗,必須在他家燃著的明燈上一觸,才能點燃發(fā)光。準此則學佛人欲見性開悟點燃自己的般若燈,必須要在圣教的般若燈上一點始燃,亦復如是。此理極為顯明,無如六祖以后,禪宗學人多認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才是禪的宗趣;又認為達磨所說:“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睆亩虉?zhí)學佛人必須根絕名言,無情無心,猶如頑鐵,才是見性。殊不知禪宗所講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達磨所說“心如墻壁”不過是見性者心常如如不動的形容詞,并不是如墻壁那樣的毫無生氣。他們無此正確理解,在開悟的用功上,廢除聞思,不從圣言的引發(fā)上下手,而別開生面,主張在心地上言忘慮絕,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毫無抓拿,自然會別有天地,現(xiàn)出一番新氣象,也就是認為“山窮水盡疑無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真的山窮水盡,已經(jīng)到了地面的盡頭,全是真空,立足之地也沒有,哪里還有柳暗花明的樂園可游、安宅可居呢?所以這些禪者比較聰明的,結果毫無收獲,而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為歸宿。比較少智的人,盲修瞎煉一陣,心亂氣餒,往往導致瘋魔。由此可見,欲求見性開悟者,必須從正法的語言文字上多聞多思,受持篤行為宜。
為了強化學人對言下開悟的信念,在這里還有必要把見性開悟的法爾規(guī)律淺談一下:精勤學佛的人首先必須從某經(jīng)或某些精煉佛語上深深懂得性空的道理,即得文字般若,是初步的開悟;繼而自會將此性理在許多佛典上去貫通;同時,自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種種具體事物上反復驗證,到達功夫純熟、爐火純青之際,一下親見一相無相的實相,一切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這時就達到了言忘慮絕真正的見性開悟。學人懂得這個法爾如是、不可違逆的規(guī)律,自必在見性開悟的問題上功不唐捐。
(三)樹正除邪。六祖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所以在我們的身心上樹立正行,除去邪行,是見道的首要一著。但是,什么是正行?什么是邪行?又怎樣在這里樹正除邪呢?大概說,殺、盜、邪淫此三是身業(yè)上的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語業(yè)上的邪行;貪、瞋、癡是意業(yè)上的邪行,總稱為十惡業(yè)道。戒殺放生,戒盜行施,戒淫離欲,是身業(yè)上的正行;戒除妄語而說誠實語,戒除兩舌而說和合語,戒除惡口而說柔順語,戒除綺語而說莊嚴語,是為語業(yè)上的正行;廉正無貪、慈悲無瞋、明智無癡,是為意業(yè)上的正行,總稱為十善業(yè)道。若行者對此十惡努力戒除,對此十善努力修積,是為在行持上的樹正除邪。其他在某些方面還要防微杜漸,防嫌杜疑,以除微細的邪行。隨時隨地都要謹小慎微,勤修戒、定、慧三學,從多方面利樂有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而戒行圓滿,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活菩薩,可使眾生聞而景仰,見而敬崇,為人天師表。契經(jīng)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贝酥腥龡l前二是身語兩方面的樹正除邪;后一是意業(yè)上的樹正除邪。學人能依此精進修學,就能有雄厚的開悟基礎而達到真正的見性。見了性則心清凈,使戒定慧三學,不勞修而自圓滿?!秹?jīng)》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正是此義。由此可見,見性開悟前后始終都要止惡修善、樹正除邪。而古來有些禪者不知此理,單從圣義諦出發(fā),以為無我無法,只要無執(zhí)無著,任意說、任意行都有功無過,于是呵佛罵祖、烹狗斬貓而肆行無忌。殊不知“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yè)亦不失?!彼麄儞軣o因果,恰恰犯了六祖所痛斥的“第一莫著無記空”之戒,其結果形成了神經(jīng)病的狂禪。玄覺禪師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對這類人是有尖銳針對性的。
其次樹正除邪,非惟于行持上如此,在心中見解上猶當堅持正見,除遣邪見。因心有邪見則生貪、瞋、癡三毒,造諸染業(yè),感生死果;若堅持正見,則三善根用事,而自止惡修善,遠離欲行、惡行,更能修出世道,而得出離解脫?!秹?jīng)》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贝隧炓怙@邪見壓倒正見則為魔,正見除遣邪見則成佛。佛者覺也,也就是樹立正見,除遣邪見,則能見性成佛。所以《壇經(jīng)》又說:“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笨墒?有哪些是邪見而當除,復有哪些是正見而當樹呢?以要言之,認為作善無功,作惡有利,不信因果,是為邪見。在有情生命問題上執(zhí)常執(zhí)斷,是為邪見;執(zhí)邪為正,混淆是非的見取,是為邪見;于五蘊身執(zhí)為實我,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等惡業(yè),沉淪生死不得解脫,是大邪見;執(zhí)一切法真實不虛,貪愛五欲,樂住世間,起所知障,礙大菩提,是極大的邪見。如是等見,過患無邊,皆當遣除。至于正見呢?以要言之:“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知見是正見。篤信因果,知十善業(yè)是感人天福報之因,十惡業(yè)能招感三途之苦果;觀四諦能斷煩惱障,成阿羅漢;觀十二緣起,知實無我,斷除無明,成辟支佛;修四攝六度,廣積?;?成無上覺。能知如是染凈因果規(guī)律,是最殊勝的正見。對如是等正見堅持不舍,即能除遣上述種種惡見,自能內(nèi)心清凈而得見性解脫。但是此中對見性開悟起主要決定性的正見是什么呢?簡略地說精勤地度一切眾生而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正見是極殊勝起決定作用的正見,樹此正見,即是樹佛知見。佛知見即是佛眼,既具佛眼,則見性的事不言而喻。
再次,見性開悟更重要的還須在心念上堅持正念,遣除邪念。六祖說:“一念迷即佛是凡夫,一念悟即凡夫是佛?!痹谛哪钌厦远挥X則為邪念,起一剎那的邪念,就會使能成佛的人墮落而為凡夫。若人心里悟而不迷,有一剎那的正念,就會使人超凡入圣。這說明了堅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見性開悟上的重要性,而學人必須在觀心察念上百倍其功。六祖說:“迷來悟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逼湟饬x就是要在種種邪念生起時迅速用與之相應的正念來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察念功夫。因為意識陣地經(jīng)常邪正交爭,若不盡力樹正念以除邪念,則心必染污而不清凈,必難入道。永嘉禪師所說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禪功夫,即是據(jù)此而言。但是學人若欲迅速達到見性開悟的目的,又當樹什么有力的正念以為之呢?根據(jù)六祖的禪法當堅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金剛經(jīng)》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有為法皆由心識之所顯現(xiàn),如夢如影,全無實體,不可分別執(zhí)著。這種諸法不可分別執(zhí)著的清凈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應作如是觀”,就是在一切有為法上反復參悟,經(jīng)常參悟其不可分別言說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而一切雜念皆得遣除,這就是六祖所說的“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的見性禪法。所以六祖又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智無余。”能夠經(jīng)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種種或善或惡的妄念,自會有清凈智慧現(xiàn)起,而得見性成佛。故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續(xù),必得道果?!?/p>
本文對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作了比較詳明而扼要的闡述,為了便于學人對此中妙義易于理解和掌握,特對其中各各要點進行條分縷析,分門細辨。但是,道貴守約施博,行宜舉一貫萬。在此中所說諸修法中如何進行總持而一以貫之呢?直切了當?shù)卣f:抓“悲智等運”四字而已。悲能廣度眾生以積福,智能觀空遣相以積慧,兩者并行,恰是自覺覺他之成佛妙道。學人如能切實行之,終身不移,自必豁然開悟而速證真空本性。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