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光:略論中國禪觀之本質(zhì)
引子
中國佛教博大精深,宗派林立,妙諦紛呈。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佛教思想的內(nèi)在心總是與生命的大解脫相關(guān),所謂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為了解脫「天上天下第一大事」,中國佛教徒一直在尋找契機契理的解脫修道方法。印度佛教有一整套的生命解脫修道方法──禪觀,但對于一般人不易入內(nèi)。中國佛教徒一向認為佛法真諦是至簡、至直、至快的,基于這種觀念,中國佛教大師們開始對印度佛教法義的第一諦參究體悟,結(jié)果普遍地得出共同的結(jié)論:佛教真諦上是直顯心元,不立次第,即可轉(zhuǎn)識成智或明心見性。所謂的次第禪觀皆是在俗諦上建立的接引方便而已。
法無頓漸之別,人有遲疾之差。于人根性而論,則可劃分為三種。中國佛教禪宗重在對大乘利根上傳法,所以中國佛教禪宗的禪觀是突出在圓頓上,這是在真諦上立法。而凈土宗則力圖普攝三根,利頓全收,以念佛攝心為禪觀。行者有根性之差別,而法則一味平等,凈土宗的禪觀是屬于真俗不二,事理圓融之法。我們知道中國佛教教理所詮在天臺宗和賢首宗里,臺賢二宗禪觀對于一般人來講,還是不易修為,在形式威儀上尚有印度如來禪之特色。中國佛教行持在禪凈二宗。禪凈二宗之禪觀是祖師禪,它能體現(xiàn)方便易入的特點。禪凈二宗的禪觀形式簡單,但見地高超圓融究竟。它能體現(xiàn)中國佛教的基本理念,它是中國禪觀的基本原型。
中國禪教四大宗其內(nèi)義是圓融互通的。中國佛教是一個統(tǒng)一性完整性的體系,是契理契機的生命解脫方法論。中國佛教禪觀是基于這一前提而形成的,所以中國佛教禪觀與中國佛教思想是一致的,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在于理論與實踐是相統(tǒng)一的。我們現(xiàn)在研究中國佛教禪觀,對于修行實踐者是有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鑒于此,筆者不揣淺陋,撰文述懷,以做引玉之磚。
一、禪觀是中國佛教之核心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之稱,然屬于中國化的佛教則只有四大宗,即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這四大宗是中國佛教大師們的悟創(chuàng),中國佛教有一共同精神,那就是都把禪觀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核心。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有一定的區(qū)別,印度佛教大乘佛法只有兩大車軌,一空一有,空是般若中觀學,有是瑜伽唯識學,這兩大車軌的哲學基礎(chǔ)都是有為緣起論。而中國佛教大乘佛法都是基于真如無為緣起論建構(gòu)的。天臺宗的性具論,華嚴宗的性起論,禪宗的性生論以及凈土宗的性凈論,都是如來藏唯心論思想的演繹引申。在印度,如來藏唯心論思想不是顯學,它只有十幾部經(jīng)和幾本論,并未形成學派。唯心論佛學雖然在印度于潛流,然在中國則成華化佛教的主流。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禪觀是佛教修行的實踐方法。由于佛教賦于禪觀之正見的內(nèi)涵,所以佛教的禪觀可以稱之為無漏增上定學。印度佛教的禪觀在形式上與外道禪觀沒有多大區(qū)別,可是在思想見地與發(fā)心動機上則大為殊途。印度外道以婆羅門教為主,它的哲學思想是以「梵我合一」為高體悟境界。婆羅門教主張神我論,它的禪觀就是要把主體小我和客體大我(宇宙本體創(chuàng)生論)溶為一體,從而認為這就是生命的根本解脫。印度佛教就是針對這種神我論而產(chǎn)生的,佛教在哲學上主張無我論,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為最高境界,通過禪觀修為,能夠使自心妙覺之智得到研發(fā),人從而使自我從必然走向自由,這才是佛教承認的生命大解脫。
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徒在解讀佛法時,是受本土文化傳統(tǒng)心理影響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修心養(yǎng)性之法,在哲學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求證宇宙天道為旨歸。中國人的修養(yǎng)是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傳統(tǒng)的修道觀念與婆羅門教的思想有許多相似處,如「天人合一」和「梵我合一」就是一種同格命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是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是一體的,只要通過靜心修道就可以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過中國文化的修道方式方法是比較簡單的,這和印度禪觀不同,印度外道禪觀和印度佛教禪觀都十分繁瑣,這樣對于一向好簡約的中國人來講,是不太合乎心理口味的。但是中國佛教智者們看到了印度佛法的哲學真理性,將印度佛法的真理法又繼承過來,并以此為工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行了批判性地超越。這樣客觀地又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在歷史上,中國佛教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在中世紀,中國佛教文化是處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中國人一向重視現(xiàn)實,不尚玄談,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特別繁瑣化的思想體系存在的。禪觀是實踐方法,所以中國佛教徒對禪觀十分重視,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佛教大師們悟出一種既不違背禪觀的宗旨,在方法上又十分簡易的禪觀方法。中國佛教簡易禪觀方法的產(chǎn)生是深受傳統(tǒng)哲學的「玄覽」「獨冥」啟發(fā)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佛教是繼承了印度佛教的法義思想,在禪觀方法論上揚棄了非本質(zhì)性繁瑣形式,以中國固有的「簡」「直」「快」的方法為實踐方法論,這樣既保持了佛法的純正度,又在形式上更契機中國學人??梢哉f中國佛教是契機契理的佛教。
太虛大師曾云:「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在禪」,這是有道理的,為什么中國佛教特質(zhì)在禪?這是因為中國佛教徒是重視實修實證的,中國佛教實質(zhì)上是回歸了原始佛法的本義上,佛陀是依禪觀而開悟成佛,所謂無禪不智,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定不發(fā)。就是說離開禪觀實踐皆是戲論,這因為無上大道唯證乃知,而禪觀則是妙證方法也。如果我們把印度禪觀理解為次第禪,那么就可以把中國禪觀當成頓悟禪。中國佛教的勝義諦是稱性直談,于性無相,故無次第存在,所以有人稱中國化佛教為性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印度禪觀一般總是把定與慧分開,并且常講以定生慧,定因慧果。中國佛教的思想則把定慧當成體用關(guān)系,定慧一體,定慧等持,止觀雙開,兩者不二,一句話就是「不二法門」。中國佛教的思想與實踐方法,實際是在《大藏經(jīng)》中的微言妙義,不過印度人在解讀上是從相教上去理會的,那自然就形成了印度風格的教義與禪觀了。而中國佛教徒在解讀上則是從性宗上體悟的,這也必然地會構(gòu)成中國化的佛教與禪觀。
二、中國佛教禪觀的形成
中國佛教禪觀形成的歷史過程同中國化佛教形成歷史過程幾乎是一步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禪觀的形成就是中國化佛教形成,是中國化佛教的重要有機部份。中國是一個泱泱文化大國,中國人是有聰明才智人種,中國人有極大的寬容心,對一切外來文化都十分虛心地接受引入。但中國人又絕不盲目隨從,中國人有極深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佛教傳入中國歷史上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中國佛教歷史可以劃分三個階段:一是傳譯格義階段,二是理解消化階段,三是立宗繁興階段。我們知道佛教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現(xiàn)今世界有三大文系佛教。南傳小乘佛教是巴利文系,北傳有兩支點大乘,一是藏傳佛教,是藏文系,二是漢傳佛教,是漢文系。這三傳佛教分別繼承了三個時期的佛教文獻和教法,南傳承早期小乘法,漢傳承中期大乘法,藏傳承晚期大乘密教法。在中期佛法中,既含有早期之余脈,又有晚期之端倪。所以漢傳佛教是比較全面的佛教,在文獻上基本上能夠再現(xiàn)印度佛教整體全貌。依據(jù)這樣豐富的佛法寶藏又形成的中國佛教各家教理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jù)的。中國佛教選擇禪觀為其理論核心是有其道理的。
中國佛教的第一個階段是傳譯與格義,中國人用固有文化思維去解傳典,這就是格義,「格義」者就是比附。這樣會失去原義,如對佛教的「空」義之解,格義家就理解為老子的「無」,其實兩者相距太遠,是不同所指之物??帐潜倔w論命題,而無則是宇宙生論命題。這一時期的禪觀也只是形式上保留印度風格,如安世高的安般守意之法的傳播,但這些對于當時中國人來講,只不過是異地方術(shù)而已,與本土養(yǎng)心納氣無大差別。中國佛教的禪觀體系的形成還是在中國教理消化印度佛教開始,而到諸宗立派繁榮興盛時,禪觀才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
在中國佛教理解消化階段,有三位大師是其間突出代表,一是僧肇大師,二是竺道生大師,三是慧遠大師。他們?nèi)丝芍^對印度佛教本義理解的開始,但未開創(chuàng)一代宗風(雖然慧遠后人稱其為蓮宗初祖,那不過是后人追認而已)。僧肇大師深諳中觀,主性空見。道生大師廣通涅槃主佛性見?;圻h大師嫻于觀想,主實相念相見。這三位大師后來的達摩大師共為中國化佛教的鼻祖。在這一階段,印度的繁瑣禪觀也不流行了,可以說印度式的禪觀法在中國根本就沒有得到廣泛傳揚。由于中國高僧的妙悟徹見佛法奧秘所在,從而形成了與自見地相符順的禪觀形式──中國佛教的禪觀。
至隋唐代中國佛教進入了立宗繁榮階段。天臺宗依性具觀而開止觀雙法,華嚴宗依性起觀而立法界禪觀,禪宗依性生觀而立定慧等持,凈土宗依性凈觀而立持名攝心觀,從而中國佛教的禪觀形式就宣完成。中國禪觀實踐是本著事理不二的理則而建構(gòu)的,依理成事,以事顯理,事理不二,性相圓融。中國佛教抓住了佛法的本質(zhì)所在,中國佛教的禪觀實際上是回歸了原始佛教簡樸直接的作風上了??计溆《确鸾痰拇蔚诙U觀,不能不說有許多繁瑣性是受了外道形式的影響。中國佛教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歷史上的佛教進行了一場凈化工作。從本性上講,一切法相皆是虛妄,學佛目的在于轉(zhuǎn)識成智,破妄顯真。相形是虛幻的,隨緣可以方便安立,不可定相為法,基于此義,中國佛教認為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真禪妙觀心生),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覆宦鋱?zhí)不著相」是中國佛教見地的一大特質(zhì)。中國佛教禪觀在這個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無相禪觀法。中國佛教禪觀的形成在歷史上是經(jīng)歷了傳譯吸取格義研究體會,最終悟透禪觀的本質(zhì)不在形式的次第,而在于慧解見地上,從而形成了獨具性格的中國禪觀。
三、中國佛教禪觀之本質(zhì)
中國化佛教有共同的哲學基礎(chǔ),在本體論上都以真如法性為萬法根源,在方法論上各宗略有差異,但旨歸都是一致的。天臺宗講一念三千和三止三觀之禪觀,華嚴宗講事事無礙法界圓融觀,禪宗講頓悟本心真如觀,凈土宗講念佛觀,這都是從一心真如上建立禪觀。中國佛教禪觀的本質(zhì)主要表現(xiàn)在從體起用和攝用歸體上。一切法皆從真如自性本體上而生起妙用,修禪觀皆是就路回家,攝用歸體而已。一念不生,本質(zhì)元真之性自然呈現(xiàn)。一真一切真,萬法自如如,事不離理,理不離事,事理不二,事事圓融?;谶@種圓融的哲學理念,中國禪觀自然就表現(xiàn)在形式上,是簡單、直接、快速。在見地上表現(xiàn)出高遠、博大、全面。中國禪觀的內(nèi)在思想與取向都是一致的,但在表現(xiàn)方式上和內(nèi)涵發(fā)展邏輯上確又經(jīng)歷了一定歷史演進過程。
天臺宗和華嚴宗都屬于教家,長于理論,其禪觀是從次第禪到一心禪的過渡,天臺宗和華嚴宗的禪觀還是借教證禪。雖然在理趣上已達到了三諦圓融和事事無礙之境界,但在下手處當屬如來禪。禪宗也稱佛心宗或最上禪,它是宗門,自謂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法門。禪吸取了天臺和華嚴的圓頓理念,使之在實踐上更為徹底,可謂解行合一了。禪宗的禪觀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禪宗的特點在于自貴其心,禪宗認為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修禪觀妙在心體離念,所以以無念為宗。禪宗可謂行門上達到處處攝用歸體了。
與禪宗相有差別,性實一如的凈土宗則從性體起用念念觀想佛,凈土宗的禪觀主要是有相觀。相由想生,想由心起,心凈則土凈,心念佛佛念心,心佛眾三無差別。中國佛教的禪觀到了禪宗和凈土就已宣告徹底形成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天臺宗和華嚴宗才是中國禪觀的理論,禪宗和凈土宗才是中國禪觀的實踐。中國佛教禪觀思想是理念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完整體系,它凝集著中國佛教高僧大德們的生命智能與修證,這確實是中國佛教徒貢獻給人類的一筆精神文化財富。我們?nèi)绻芯窟^原始佛教的《阿含經(jīng)》就會發(fā)現(xiàn)禪宗與凈土宗的基本理念和禪觀修為,實際是一種回歸原始佛法。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陀的教法是給人間宣講的,太虛大師曾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觀」,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也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中觀大師龍樹也云:「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佛陀更說:「我在人間成佛,終不在天上」。我們由此可見,佛教的重點在我們現(xiàn)實的人間,近代中國佛教諸位大師們提倡人間佛教,這是十分契機契理的。我們認為能夠為人間佛教的教法當以中國佛教為主體。實踐方法當以中國禪觀作為人們普遍應(yīng)用的修心之道。
中國佛教的禪觀,它的本質(zhì)在于既是一種方法論上的觀心之術(shù),又是具有極深的般若正智存在。我們中國佛教大師看到方法與本體本來就是一個東西,這實際上就是「不二法門」之理的確證而已。如果我們按照現(xiàn)代學術(shù)的邏輯方法來判定中國禪觀的本質(zhì),我們以說中國禪觀的本質(zhì)是心觀實相之理,理智圓融不二,不立次第、萬法平等、止觀雙達、定慧等持,明心見性,心性一如之禪觀,這是就理而言。如從法相云則可說高、大、全、簡、直、快。但這都是依言而立,其實禪觀的妙諦在于離言離思,說是不是,不是也不是,離言道斷心行處滅。禪觀是真參實悟的功夫,不是言表詮議的,是無上微妙的法界。禪觀不是一種學術(shù)課題,而是一種生命的真實體驗。如上拉雜一席實為托泥帶水,說禪一句當痛杖三十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