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xué)要義 第十八章 石頭宗的靈源皎潔說 第四節(jié) 無心合道
第四節(jié) 無心合道
石頭宗人還重視吸取般若空宗和牛頭宗的理論,并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學(xué)說宣揚(yáng)無心合道的思想。
「道」,禪宗是指禪道,佛道。道既是宇宙萬物本質(zhì)、體性的總概括,也是禪修的終極境界。希遷提倡「觸目會道」,即通過直感與道合一。為此他十分重視破除一切執(zhí)著,破除眾生知見。如有僧人問如何是解脫,他回答:「誰縛汝?」又問如何是凈土世界,他答道:「誰垢汝?」再問如何是涅槃,他答:「誰將生死與汝?」〔注釋:《南岳石頭希遷禪師》,《景德傳燈錄》卷14,《大正藏》第51卷,309頁中?!抽T人大顛和尚向他請教:「古人云:『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除。」他說:「一物亦無,除個什么?」他接著對大顛說:「并卻咽喉唇吻道將來?!勾箢嵳f:「無遮個?!顾f:「若憑么即汝得入門?!埂沧⑨?同上書,309頁中、下。〕希遷強(qiáng)調(diào)破除對佛境以及對道有道無等的種種執(zhí)著,強(qiáng)調(diào)「一物亦無」,實(shí)質(zhì)上也就是主張主體無心,心無所寄,提倡無心合道的禪修。
希遷以后,石頭宗人也紛紛宣揚(yáng)無心合道的思想,如德山宣鑒說:「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埂沧⑨?《朗州德山宣鑒禪師》,《景德傳燈錄》卷15,《大正藏》第51卷,317頁下?!惩笫怯行?無心是勿妄求,也就是要做到心上無事,事上無心,這樣也就達(dá)到虛空靈妙的境界。石頭宗人中最積極宣揚(yáng)無心合道思想的是洞山良價(jià),他有一首著名的《無心合道頌》,文云:「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中意,一老一不老?!埂沧⑨?《景德傳燈錄》卷29,《大正藏》第51卷,452頁下?!场傅馈?此指宇宙萬物的體性。這是以道和人相對,講合道和合人的不同特點(diǎn)。「道無心合人」是說,道體以其無所不在的特性(全體性、整體性)而自然地合人。即遍于人的身心?!溉藷o心合道」的無心,是針對人有心(分別心)而特意強(qiáng)調(diào)修持要求。良價(jià)說過這樣的話:「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埂沧⑨?《筠州洞山良價(jià)禪師》,《景德傳燈錄》卷15,《大正藏》第51卷,322頁上?!场阜虺黾抑?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埂沧⑨?同上書,323頁中?!潮娚挥X悟,心心觸物,附物,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不觸物、不附物,這就是無心。也就是說,無心是無心于物,不追求物,不執(zhí)著物。人只有無心于物才能契合道,即只有超脫物的束縛才能體認(rèn)道體。人體認(rèn)道,人與道契合,也就是人合道。道合人。不等于人合道。這里的原因是人老道不老。老是指的人身相續(xù)變異,而道則是不老,是無變異的,永恒的。生命短押暫的人,契合永恒的道,人歸屬于道;永恒的道遍于短暫的人之中,但永恒不同于短暫,道不同于人。
良價(jià)的「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的頌句,在禪林里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弟子龍牙遁禪師作頌十八首,闡發(fā)了無心合道的思想。先引三道頌文如下:
尋牛須訪跡,學(xué)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沧⑨?《景德傳燈錄》卷29,《大正藏》第51卷,453頁中。〕
夫人學(xué)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亦休?!沧⑨?同上書,453頁上?!?/p>
心空不及道空安,道與心空狀一般。參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沧⑨?同上書,453頁上?!?/p>
這三首頌文的思想要點(diǎn)有三個:其一,無心是學(xué)道的根本途徑;其二,無心也就是心空,其內(nèi)涵是不貪求,對萬事萬物都不貪求;其三,心空與道空狀同一般,但參玄者應(yīng)當(dāng)由無心而合道,達(dá)到道空即「道亦休」的境界。居遁禪師還發(fā)展良價(jià)的思想,進(jìn)一步打通人心與道的思想界限,認(rèn)為人心與道是無異的,史載:
問:「如何是道?」師(居遁)曰:「無異人心是。」又曰:「若人體得道無異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說,則勿交涉。道者,汝知打底道人否?十二時中,除卻著衣吃飯,無絲發(fā)異于人心,無誑人心,此個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會,則勿交涉,大不容易?!埂沧⑨?《湖南龍牙山居遁禪師》,《景德傳燈錄》卷17,《大正藏》第51卷,337頁下?!?/p>
這里講的「道無異人心」的人心是指人的本心,真心,也就是無心?!沧⑨?居遁有頌云:「唯念門前樹,能容鳥泊飛。來者無心喚,騰身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挂姟毒暗聜鳠翡洝肪?9,《大正藏》第51卷,452頁下。〕人的真心、無心就是道,能體悟到道與人心的一致,就是禪修成功的道人。要達(dá)到這種境界,需要在日常行事中隨時注意保護(hù)真心,不損害真心,否則是難以得道的。
無心合道與即事見理是一致的,兩者是石頭宗人禪修的途徑和所達(dá)到境界的不同表述。居遁十八首頌中還有一首頌云:
眉間毫無焰光身,事見爭(怎)如理見親。事有只因于理有,理權(quán)方便化天人。一朝大悟俱消卻,方得名為無事人,〔注釋:《景德傳燈錄》卷29,《大正藏》第51卷,453頁上?!?/p>
這是說理比事更根本,理見比事見更重要。見理是修持的根本,一旦體悟事理圓融,就是獲得解脫的「無事人」??镆荻U師也說:「不見先德云:『人無心合道,道無心合人?!蝗说兰群鲜敲麩o事人。」〔注釋:《金陵報(bào)恩匡逸禪師》,《景德傳燈錄》卷25,《大正藏》第51卷,411頁中?!臣词乱娎砗蜔o心合道都同為「無事人」。理和道是相通的,見理和合道是一回事。在禪修實(shí)踐上無心與見事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無心于事,萬事無心,如此才能見理合道。
如前所述,牛頭山法融禪師反對道信、弘忍的東山法門「安心方便」說,提倡「無心合道」說。法融所講的「無心」是指心性本空,「道」是指具有虛性、無分別性、無限性和無所不在性特征的宇宙本質(zhì)。「無心合道」就是主體無心而悟達(dá)宇宙萬物的虛空、本無。法融講的道,也稱為理,「無心合道」也可以說是「冥心入理」。牛頭禪的無心合道思想對石頭宗人的影響頗大,以致成為石頭宗區(qū)別于洪州宗和荷澤宗禪法的重要特征。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2就將石頭、牛頭并舉,共列為「泯絕無寄宗」,文說: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圣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dá)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shè)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dá)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注釋:《大正藏》第48卷,402頁下?!?/p>
在此,宗密揭示了石頭和牛頭兩宗「無心合道」思想的空寂性質(zhì),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符合史實(shí)的。但是宗密作為華嚴(yán)禪的倡導(dǎo)者,沒有指出華嚴(yán)宗理事圓融思想對宗人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石頭宗與牛頭宗的思想差異,這又是令人費(fèi)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