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香和后天香
香品為用可追溯到史前紅山文化(以之字紋灰陶熏爐為證)至龍山文化(以出土蒙古包形灰陶熏爐為證),至良渚文化(竹節(jié)紋灰陶熏爐為證)直至清末,無一不展示了中國用香的習(xí)俗。香品又分先天香和后天香兩種,以沉、檀、龍、麝為例。
沉香大致由越南蜜香樹、海南莞香樹、馬來鷹木樹凝汁而成。凝汁緣故,如自身病變結(jié)疤及雷劈、火燒、蟲咬受傷而分泌汁液。樹活而取香謂生香。樹亡倒伏去腐而取香,為熟香。倒在沼澤中、土中、海中,稱水沉、土沉、海沉。因時間的長短而香的形成比重及氣味也不同,時間越長香越好,屬后天成香。
香整體劃分可分為植物香和動物香兩種。檀香則一生芽出土就已成香,不需任何人工反自然的演化,屬先天香木。檀香地處熱帶有老山、新山、東加、澳檀等多種。因木吸其地?zé)?,自古就有檀香不可單一成品,要?jīng)過炮制去火、去燥或與別的香合在一起使用為佳。
龍涎香,因抹香鯨吞食大烏賊或章魚而形成,因烏賊、章魚體內(nèi)有些堅硬、銳利的部分,難以消化極易劃傷鯨魚的腸道,在這些殘留物的刺激下鯨的消化道內(nèi)會分泌出一些物質(zhì)來保護(hù)和治療腸道的傷口,并將尖銳之物包裹常常與腸內(nèi)殘存物一起從口中吐出,或隨排泄物排出。經(jīng)過海水的浸泡及陽光的暴曬,空氣的氧化由黑變灰,直至變近于白色,其先的腥臭味也慢慢減退,甚至消失,逐散香氣成為成熟的龍涎香。因形成消化過程的長短也決定了香的品質(zhì)的高低,好的龍涎香也更為難得,小者僅八兩,大者則數(shù)十斤。龍涎香發(fā)香緩慢留香持久,煙氣有很高的濃度,故古人稱翠煙浮空、結(jié)而不散,是動物香中的上品。
麝香為雄性麝香腺的分泌物貯于香囊,位置處于雄麝肚臍后方。香腺分泌物歷經(jīng)幾個月的熟化,形成粉狀及顆粒狀的香仁,質(zhì)優(yōu)者呈顆粒光亮油潤,制成溶液便于使用。毛殼麝香是將香囊取下陰干懸掛或入袋使用。
香自古以來是一項既神秘又厚重的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直至清末消退,民國難覓。清末至今歷時二百多年,期間只能在廟宇之地可尋蹤影,在社會上已難尋蹤跡。香是人一生可相知、相守、相伴的人間密友。對人類的健康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古時文人讀書焚香、品茗焚香、會客焚香、以香會友、以和香為樂、香風(fēng)、香俗、香席、香事?,F(xiàn)已不在人們的視野里及聽覺、嗅覺中出現(xiàn)。香用于禮佛、悟道、學(xué)識都有極大的妙用,可通關(guān)、開竅、溫腎納氣、祛疾拂燥、理氣調(diào)和,使人易靜、少燥、利于思考,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最佳旁伴。
評論